1995 收復之役(5)

1995 收復之役(5)

就這樣,在1995年的中國,出現了第一批投身互聯網事業的先行者。

3月,美國得克薩斯理工大學博士田溯寧把他在美國創辦的亞信公司搬到了中國。他與國家科委合作在國內介紹Internet。田溯寧認為,互聯網技術的興起對中國與世界的交流是一個巨大的商業機遇,他爭取到了包括道瓊斯在內的兩千多個美國的信息服務商作為用戶,同時也想在中國發展數千乃至上萬個商業用戶。①一個很少被人關注的事實是,那些最早在中國從事互聯網事業的人在一開始都把賭注壓在電子商務上。他們認為,第一批有能力使用和「消費」互聯網的應該是中國的企業家們。這顯然是一條歧路。除了田溯寧、馬雲和張樹新之外,1996年,歸國創業的張朝陽做的第一個網站也是「中國商務網」,後來他發現此路不通,很快轉向做「雅虎的中國版」。——搜狐但很快,他發現做不下去,第一個原因是中國消費者對Internet毫無認知,第二個原因是技術根本無法實現。亞信購買了第一套網絡設備,制定了在Internet上傳輸中文的IETF標準,當時在北京、上海使用的網絡路由器總共加起來只有32個撥號埠,一個埠大約能支持10~20個用戶,這意味着亞信建成的網絡最多能夠支持500個用戶。

4月,在杭州,一個叫馬雲的31歲大學外語教師創辦了「中國黃頁」網站,它自稱是第一家網上中文商業信息站點。跟田溯寧的想法幾乎一樣,馬雲也想要創造一個面向企業服務的互聯網商業模式,他當時想到的賺錢模式是鼓動企業把自己的商業信息掛到網上。比留洋歸來的田博士要本土一點的是,他把Internet直接翻譯成了一個中文名字——因特乃特網。在一次外出遊說時,有人問他,「你說的因特乃特,跟《國際歌》裏的英特納雄耐爾有什麼關係嗎?」為了鼓動別人參與他的事業,馬雲拿大家熟知的比爾·蓋茨來說事兒,他說,「比爾·蓋茨說了,因特乃特網將改變人類的方方面面。」很多年後,他承認,「這其實不是他說的,是我說的。1995年全國剛剛知道Internet,但是我說馬雲說的話沒有人相信。其實,1995年的時候比爾·蓋茨是反對Internet的。」①到1995年,微軟已發展成一家擁有員工1.78萬人,年收入高達130億美元的巨型公司。面對新出現的互聯網和瀏覽器技術,比爾·蓋茨認為,決定未來計算機世界命運的,仍是微軟的「視窗」技術而不會是瀏覽器技術。也正是他的這個判斷,讓矽谷的一間名叫網景的小公司應聲崛起,它開發出一套基於互聯網而首次與微軟無關的軟硬件體系。蓋茨為了挽回被動,付出了數十億美元的競爭代價,並因強行的捆綁營銷而受到反壟斷調查。

後來創辦網易的丁磊也是在這一年開始他的創業生涯的。過去兩年裏,他一直在浙江寧波的電信局上班。4月,他決心辭職。這一想法遭到家人的強烈反對,但他去意已決,「這是我第一次開除自己。但有沒有勇氣邁出這一步,將是人生成敗的一個分水嶺。」他獨身一人跑到熱浪滾滾的廣州,進了一家美國資料庫軟件公司賽貝斯(Sybase)做技術支持工程師。在那裏,他第一次接觸到互聯網,並成為第一批用戶。一年後,他又辭職,與他人合辦了一家與互聯網技術有關的小公司。

5月,張樹新與丈夫姜作賢創立瀛海威公司,她的「瀛海威時空」宣稱是國內唯一立足大眾信息服務、面向普通家庭開放的網絡,「進入瀛海威時空,你可以閱讀電子報紙,到網絡咖啡屋同不見面的朋友交談,到網絡論壇中暢所欲言,還可以隨時到國際互聯網上走一遭……」登錄瀛海威的用戶必須登記註冊,並繳納一筆入網費。曾經做過記者、策劃人的張樹新很快讓瀛海威獲得了驚人的知名度。她在北京魏公村開辦了中國第一家民營科教館,所有人可以到這裏免費使用瀛海威網絡,免費學習網絡知識。她向中國科學技術館無償提供「中國大眾化信息高速公路」展區,同北京圖書館合作,在瀛海威上提供北京國書館圖書目錄查詢。亞特蘭大奧運會期間,她還為新聞單位開通亞特蘭大到北京的新聞信息通道。張樹新還在各大新聞媒體開設專欄,一遍遍地告訴國人:信息產業是中華民族崛起於世界的一個重要機會。

在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初期,瀛海威扮演了一個啟蒙者和領跑者的角色。它是第一個形成公眾品牌效應的網絡公司,在第一屆「最受用戶歡迎的中文信息網站」評選中,瀛海威無可爭議地名列第一。讓人遺憾的是,張樹新與當時的田溯寧、馬雲一樣,都沒有找到盈利的模式。她想做城市網站,推出過「網絡中國」的項目,想做網上圖書館,還曾經投資開發網絡遊戲,可是都相繼失敗。在瀛海威員工中流傳最廣的一句話是,「我們知道2000年以後我們會掙錢,可我們不知道現在應該做什麼。」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傳記紀實 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
上一章下一章

1995 收復之役(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