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曙光后的冬天(1)

2000 曙光后的冬天(1)

總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淚流滿面

——沈灝《南方周末》新年發刊詞2000年

2000年1月1日,在中國大地上,新世紀的第一縷曙光照射在浙江省溫嶺市一個叫石塘的臨海小鎮上。新華社記者用抒情而充滿寓意的筆調描寫道,「漁燈點點,在海港灑下粼粼波光,漁民敲響大鼓,鼓聲震撼黎明前的黑暗。海天之間,由淺黃而橘黃,轉眼騰起萬道光芒,映紅長空,彩霞滿天。」記者接着又很現實地計算說,第一縷曙光為無名小鎮石塘帶來了1.2億元的商機。

這種不無浪漫而無比務實的筆調體現了那個時期的公眾價值觀。相對的,全國發行量最大的周刊《南方周末》則在新年發刊詞中用一種更為堅定而煽情的筆調說:這是新年的第一天……陽光打在你的臉上,溫暖留在我們心裏。有一種力量,正從你的指尖悄悄襲來,有一種關懷,正從你的眼中輕輕放出。在這個時刻,我們無言以對,唯有祝福: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讓往前走的繼續走,讓幸福的人兒更幸福;而我們,則不停為你加油。

我們不停為你加油。因為你的希望就是我們的希望,因為你的苦難就是我們的苦難。我們看着你舉起鋤頭,我們看着你舞動鐮刀,我們看着你揮汗如雨,我們看着你谷滿糧倉。我們看着你流離失所,我們看着你痛哭流涕,我們看着你中流擊水,我們看着你重建家園。我們看着你無奈下崗,我們看着你咬緊牙關,我們看着你風雨度過,我們看着你笑逐顏開……我們看着你,我們不停為你加油,因為我們就是你們的一部分。

總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抖擻精神,總有一種力量它驅使我們不斷尋求正義、愛心、良知。這種力量來自於你,來自於你們中間的每一個人。

由30歲的傳媒人沈灝執筆的這篇發刊詞在中國知識分子和大學生中傳誦一時。人們聯想起整整100前的一個暗夜,27歲的維新派領袖梁啟超在赴日本流亡的海船上寫下的那篇《少年中國說》,「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國者,則中國老朽之冤業也;制出將來之少年中國者,則中國少年之責任也……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梁氏研墨為文之際,正是諸國列強瓜分中國的絕望時刻,而百年以降的今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終於成了一個令人血脈賁張的事實。

一種巨大的百年感慨讓無數中國人心旌蕩漾,情不能禁。

這是新世紀的第一年,整個世界都在重新想像中國。

亞洲最資深的政治家、77歲的李光耀出版了自傳《李光耀回憶錄》。他深情地回憶了22年前與已經去世的鄧小平的那段交往,他繼而預言,「中國有可能實現其到2050年成為現代化經濟大國的目標,它將以一個平等和負責任的夥伴姿態參與世界貿易和金融活動,以及成為世界重要成員中的一員。如果它不轉移教育和經濟兩大發展中心,中國很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這就是中國50年的一個構想—現代化、自信和負責任的大國。」

從年輕的沈灝到年邁的李光耀,誰也不能否認,中國以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讓世界重新認識了自己,發生在這裏的每一個變化都讓人驚奇。不過,也許只有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才真正能夠體會到,在這場偉大的經濟運動中所伴生的失落、痛苦與彷徨。

這年6月1日,新一屆世界博覽會在德國漢諾威舉辦。著名人文作家余秋雨為鳳凰電視台做一檔《歐洲之旅》的節目,剛剛途經此城,他專程去了中國館參觀。他看到很多人在場館門口排隊,由於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館成為博覽會最受歡迎的場館之一。但是,「中國館找不到主題,更沒有一個構思,門外照例是長城照片和京劇臉譜,裏面除了有一個簡單的三峽工程模型外,稍有印象的只有兩點,一是幻想中的中國人登上月球的模型,二是以一個針灸穴位人體模型為中心的中醫介紹。這實在是草率得太離譜了,不知在驕陽下排著長隊的各國觀眾,看了作何感想。」

這樣的景象讓余秋雨感到很鬱悶,他十分警覺地寫道,「各國都以異樣的真誠爭先恐後地向世人承諾,自己將在新世紀投入革新創造,相比之下,中國館的差距是整體上的。展覽做成這樣有點偶然,而這種偶然背後卻隱伏着一種文化精神生態上的必然。」

余秋雨的憂慮如一團紛亂了的中國蠶絲,千頭萬緒,不知從何解起。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傳記紀實 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
上一章下一章

2000 曙光后的冬天(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