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曙光后的冬天(3)

2000 曙光后的冬天(3)

除了把現有的加油站收入囊中之外,中石油和中石化還以國家利益的名義實施了兩大壟斷性戰略。

一是獲得了新建站點的壟斷資格。2001年6月,國家經貿委等三部委下發《關於嚴格控制新建加油站問題的通知》,明確規定今後各地新建加油站將統一由中石化和中石油兩大集團負責。這個嚴控政策曾經引起了地方政府的不滿,就在通知下發20天後,浙江省嘉興市就發出了一個政府批文,批准在當地新建24座加油站,其中18座是由兩大集團以外的投資商建設。,此文當即引起石油主管部門的反彈,引發出一場不大不小的爭吵。媒體的分析一針見血:在經貿委的通知之前,各地都有建設加油站的許可權,而「嚴控」之後,稅收主要歸了中央,地方少了一塊財源,自然會有反彈。

二是對民營油田進行大規模、強制性的收編和排斥。90年代中後期,民營資本已經滲透到石油開採領域,在陝西、新疆以及吉林等地,民營業主通過「聯合經營、承包開發」的方式從事採油業。這些油田都是開採成本較高、規模甚小的小型油井,有的甚至是國營油田棄而不採的「廢棄油井」。這些私營業主的存在被認為是擾亂石油市場秩序和製造環境污染的源頭。於是,收編和整頓成為一個戰略性的措施。《中國企業家》披露過一個很能說明實際情況的事例。位於新疆庫車縣的依奇克里克油田是中國首片廢棄的整裝油田,從1958年起,經過近30年的開採,共打井286口,累計生產原油90餘萬噸。由於油田原油產量逐漸減少,近於枯竭,被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認定不具備工業開採價值,歸為「廢油井」。1998年,中石油撤出依奇克里克油田,很快,一家叫金禾的民營企業進入油田,它與地方政府達成合作意向,在近300口廢棄油井採油,每年竟可出油4萬噸左右。金禾在「廢油井」采出油來,讓中石油頗為不悅,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多次向自治區政府反映,狀告庫車縣政府與金禾公司的合作是越權經營油氣資源開發行為,違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侵犯了中石油的探礦權。跟發生在嘉興的加油站事件一樣,石油公司對油田的壟斷同樣引起了地方利益的反彈。2002年7月,中石油向國家經貿委遞交報告,反對陝西省政府提出的將陝北私營油田進行省內重組的方案。報告稱陝北地區的私營以及縣級鑽采公司亂開濫采,夥同私營的油老闆搶佔中石油下屬的開採面達9000多平方公里的油田,雙方10年間多次發生糾紛,引發150多起群體衝突事件,導致多人傷亡。而陝西省經貿委也向國家經貿委遞交了報告,辯稱當地的石油開發已經走上了科學、規範、有序的軌道,以當地的石油公司、現代中國的第一個油田—延長油田為主體的地方石油企業有能力合理開發油田。陝西省的報告還稱,中石油利用國家資源管理機制和自身便利條件,搶先登記了陝北地區的絕大部分石油資源,甚至將延長油田的地塊又登記到自己名下,造成資源閑置,沒有進行實質性開發。報告說,離開了石油,陝北的地方財政將重新陷入困境。

在實現了對油田資源和銷售渠道的雙重控制之後,中國的兩大石油公司則加快了海外上市的步伐以及與全球寡頭石油公司的合作。

2000年4月,中石油在香港H股上市。10月18日,中石化在香港、紐約和倫敦三地證券交易所上市,2001年7月繼而在國內A股市場成功發行28億A股,成為中國股市上最大的藍籌股。據透露,在股票發行前,中石化高層曾三次拜會香港的華人首富、和黃集團主席李嘉誠,後者「受誠意感動」當即決定購買1億美元的中石化H股股票。中石化股票的發行價在當時引起過一場爭議,該公司發行167億股H股的時候,價格為1.6港元,而發行A股的時候則定價為4.22元,A股是H股的2.48倍,這種內外有別的做法引起股民很大的爭議。在上市過程中,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海外戰略投資者都是以定向募集的方式進行的,除了香港的李嘉誠家族、美國「股神」巴菲特以及高盛投資之外,還有全球最重要的石油巨頭,其中,埃克森美孚、殼牌以及英國石油公司(BP)集團一起成為中石化的戰略投資者。三家購買中石化全球發售股票的一半,BP還以戰略夥伴身份斥資6.2億美元購買約35億股中石油股票,占當時流通股的近20%。據財經觀察家葉檀的計算,到2007年3月,中石化H股的價格為6.3港元,相當於為海外投資人創造了100億美元的財富。在某種意義上,這些海外投資人成為分享中國改革成果的最大獲利者之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傳記紀實 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
上一章下一章

2000 曙光后的冬天(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