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深水區(2)

2005 深水區(2)

2003年的聖誕節前後,62歲的溫州鞋匠林達夫隨同老闆到西班牙的東部小城埃爾切去考察市場。在歐盟,西班牙是僅次於意大利的第二大鞋類出產國,埃爾切則是該國製鞋工業的搖籃。林達夫看到,溫州鞋在那邊的勢頭很好,已經佔領了80%以上的市場,同樣檔次的皮鞋,中國鞋的價格比當地的要低30%-50%,例如一雙女式長靴中國企業賣9.8歐元,西班牙企業至少要賣20歐元。林達夫的老闆很開心,打電話給溫州的媒體記者,宣稱,「溫州鞋靠質量和價格優勢,全面擊敗歐洲鞋,為國爭光,揚眉吐氣。」林達夫卻不這麼認為,他看到埃爾切的製鞋工廠有六成都倒閉了,工人失業率增長了30%,所到之處,當地人都用怨恨的眼光盯着忙碌而得意的中國商人。在歸國的飛機上,這位老鞋匠對老闆說,「我預感遲早要出事。」幾個月後,果然出事了。2004年9月16日,埃爾切爆發火燒溫州鞋的暴力事件,數百名西班牙鞋匠衝進運貨碼頭將價值100萬美元的16個裝滿了溫州皮鞋的集裝箱付之一炬,此外還搗毀了一個皮鞋倉庫。一周后,埃爾切再次爆發排斥華商的示威遊行,只有20萬人口的小城有數千人上街。中央電視台在《新聞聯播》中報道此事,舉國嘩然。

對溫州鞋表示抗議的還有意大利鞋匠。據意大利鞋業聯合會統計,過去兩年裏,有超過2.5億雙中國鞋進入意大利,其市場佔有率猛增700%,該國鞋進口量首次超過了出口量。對於這個一向以製鞋業為驕傲的國家來說,這無異於致命打擊。意大利輿論將一切不景氣都歸罪於中國鞋,認為中國鞋導致了意大利本土製鞋業的崩潰,令近8000名鞋業工人丟掉飯碗。到2005年,這種針對中國商品的對立情緒開始在歐洲各國蔓延,歐盟為了安撫當地製造商,甚至設計了一個「非中國製造」的標籤。

中國的專家及官員則試圖從自己的立場來化解這種令人尷尬的局面。2005年5月3日,履新不久的中國商務部部長薄熙來赴法國巴黎參加「中法中小企業合作洽談會」。就在那幾天,7000多萬件紡織品滯留在歐洲各大港口,無法進入歐盟市場,歐盟委員會決定對中國進口的9類紡織品進行調查並實施制裁,當地主流媒體都呈現一邊倒的傾向。當被問及中國政府對此的態度時,善辯的薄部長舉例說明中國紡織品的低薄利潤,「各位也許沒有計算過,中國只有賣出8億件襯衫,才能進口一架空客380。」一個相關的數據是,在過去的兩年裏,中國購買了30架空中客車飛機,其中5架是昂貴的「空客380」。

貿易摩擦戰此起彼伏。就在薄熙來為了襯衫與歐洲人交涉的同時,韓國又因為泡菜向中國企業發難。9月,韓國的國會議員認定產自中國的泡菜有低價傾銷和質量不佳的嫌疑,要求實施反傾銷。中國商務部出面與韓國貿易部門官員談判,然而,就在談判桌上,薄熙來卻得到了一個讓他不知道該怎麼應對的事實———中國90%的泡菜企業都與韓國有關,要麼是韓國商人投資的,要麼是他們參股或控股的。「他們到底要跟誰過不去?」薄熙來問。

《2l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調查是這樣的:原來在過去的幾年裏,大量韓國企業把生產基地搬到了原料和勞動力成本更低的中國,在青島、瀋陽和成都等地形成了大規模的泡菜生產出口基地。數據顯示,2001年中國出口韓國的泡菜只有393噸,而2004年,達到了7.26萬噸,4年足足增長了185倍,而這個勢頭還在上升。廉價泡菜的大量涌人,不但讓那些沒有搬到中國來的韓國泡菜公司大呼吃不消,就連相關農副產品價格也跟着大幅下滑,首當其衝的自然是泡菜的主要用料白菜和蘿蔔。於是,一些代表農民利益的國會議員便發起了這場針對中國泡菜的貿易戰爭,而其對手事實上是在中國辦企業的另一群韓國人。讓人更加意外的是,這場泡菜風波在兩個月後突然偃旗息鼓,因為那些發起事端的韓國公司發現,對「中國產韓國泡菜」的質量質疑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了泡菜在國際市場上的動銷,在歐美的超市裏,韓國和中國的泡菜同時遭到撤櫃。跨國界的貿易戰打到這個份兒上,已經讓人有點哭笑不得了。

中國商品如何應對問題百出的反傾銷風波,成為中國經濟學家需要解答的難題。這年9月,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教授提出了一個讓人吃驚的大膽建議——「我們為什麼不去買下沃爾瑪?」據他的推算,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才3.51%,前五大股東加起來市值不過240億美元。項兵說,「花240億美元做一間世界頂級公司的最大股東,讓別人為你打工,多好的主意啊。」這一奇思的最大想像空間在於,變成了中國公司的沃爾瑪理所當然會成為中國商品最好的販賣渠道,所謂的反傾銷自然迎刃而解,用項兵教授的話說,「雖然我們不能絕對要求沃爾瑪採購中國商品,但作為董事會的股東,我們至少可以影響沃爾瑪的採購策略,使更多的中國主流產品進入歐美主流市場。」一個能支撐項兵觀點的事實是,自2002年起,沃爾瑪中國採購商品出口總額持續大幅提升,到2005年已經接近180億美元。在沃爾瑪的6000家全球供貨商中,中國企業就佔了80%!項兵的這項建議可能是本年度最大膽、最富創意,也最具爭議的一個商業構想,它甚至引起了《紐約時報》的注意。該報記者在評論中說,「這也許是一個幾乎沒有全球品牌但產品數量巨大的國家,向價值鏈上方攀登的好主意。」令人遺憾的是,當項兵在各種論壇和場合鼓吹這一建議時,所有的官員均微笑頷首而不置可否,這個「好主意」看上去缺乏一個可操作的「好方法」。

就當中國商品在海外遭遇反傾銷煩惱的時候,那些顯赫的跨國品牌在中國的日子也不好過,這實在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映照。2005年以來,寶潔、索尼、雀巢、戴爾等一向被視為學習典範的國際公司均在中國連連遭遇公關危機,有人因此將2005年稱為跨國公司的在華「問題年」。

3月7日,江西南昌消費者呂萍狀告全球最大日化公司寶潔出品的高級化妝品SK-Ⅱ宣傳不實。寶潔在一份產品使用手冊上宣稱:「SK-Ⅱ是當今最有效擊退細紋及皮膚粗糙鬆弛的科技……使用后10分鐘出現奇迹,兩星期明顯擊退細紋及皺紋,連續使用28天,細紋及皺紋明顯減少47%,肌膚年輕12年。」這些用詞被認為違反了《廣告法》。狀告事件很快引起國內媒體的廣泛報道,寶潔公司在應對時表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高傲,它一方面大量舉證SK-Ⅱ確有「年輕12歲」的功效,另一方面對消費者的訴訟要求置若罔聞,並暗示其「惡意炒作」、「動機不純」,對媒體則採取了拒而遠之的姿態,僅肯承認是「定義不夠清晰」、「描述不夠全面」。

這種處理方式招致眾多媒體的不滿和炮轟,進而有記者曝光SK-Ⅱ在日本市場上被查出含有腐蝕性成分,要求國家有關部門對之查處。9月14日,國家質檢總局發佈消息稱,來自日本的SK—Ⅱ品牌多項化妝品中被查出含有禁用物質鉻和釹。寶潔陷入前所未有的信譽危機。第二天,寶潔公司發表聲明,堅稱無錯,不過「有需要的消費者可以在SK-Ⅱ的授權專櫃辦理相關產品的退貨手續」。同時,它要求消費者必須符合四個條件:「所退產品在此次被檢查的9種產品範圍之內;消費者有過敏史,並同時出具醫院的相關證明;持有購物小票或電子票根,同時不能跨專櫃退貨;所退產品的剩餘量不少於該產品總量的三分之一。」在退貨的時候,消費者還需要填寫一份名為《非健康相關非產品質量問題投訴快速退貨處理簡易協議書》。協議書中寫道:「儘管產品本身為合格產品,不存在質量問題,但本着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我們決定為您做退貨處理,經雙方協議同意退款。此處理方案為本案例一次性終結處理。」

這種態度和條件如同火上澆油,把寶潔與消費者、輿論推得越來越遠,討伐和唾棄之聲不絕於耳。9月22日,上海質檢局宣佈再次查出3種SK—Ⅱ產品含違禁物,至此,寶潔不得不宣佈「SK-Ⅱ全面撤櫃、暫時退出中國市場,所有消費者均可以無條件退貨」。一位叫張曉暉的新聞觀察員在《中華工商時報》撰文評論說,「表面看,這次危機公關是寶潔公司公關體系的幼稚,實質上,體現出來的卻是一個大型跨國公司在處理消費者與公眾知情權問題上的傲慢與偏見。」

就當寶潔在SK—Ⅱ風波中焦頭爛額之際,全球著名食品公司亨氏和肯德基也身陷一個更為兇險的重大危機中。這年2月,英國食品標準局緊急責令各大超市和商店下架召回亨氏、聯合利華在內的359個品牌食品,它們被懷疑含有致癌色素蘇丹紅一號。中國的國家質檢總局隨即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質檢部門加強對含有蘇丹紅一號食品的檢驗監管,嚴防進入中國市場,廣東亨氏美味源(廣州)食品有限公司的產品被查出含有蘇丹紅,30萬瓶產品被當眾銷毀。

3月16日,媒體曝光,肯德基的調料中也被發現含有蘇丹紅成分,國內所有肯德基餐廳停止售賣。肯德基是中國市場上最為成功的跨國快餐企業,自1987年進人中國后,已先後在各城市開出1100家連鎖店,其最忠實的消費者為幼兒和青少年。因此,肯德基調料中發現致癌成分,當即引起驚恐與轟動。「蘇丹紅事件」一時成為舉國關注的話題,引起了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重視,同時也使人們對一向膜拜的跨國品牌產生了疑慮。3月31日,一向慎言的《人民日報》在一篇評論中質問說,「耐人尋味的是,為什麼肯德基只在中國有蘇丹紅,難道憨態可掬的山姆大叔認為我們這裏是蘇丹紅的『安全島』?」

除了寶潔、肯德基和亨氏之外,另外幾家著名的日用消費品企業也先後陷人危機。4月17日,國內多家媒體均在顯著位置報道稱,據美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顯示,高露潔牙膏中含有致癌的化學物質,此新聞一出,市場反應強烈,各地的高露潔牙膏紛紛下架。在新浪網開展的一個調查中,88.4%的網民表示過去信任高露潔品牌,但是現在願意使用該品牌牙膏的網民僅佔9.84%。事後表明,這條新聞有誤譯的嫌疑,但是,高露潔的品牌還是遭遇很大的衝擊。

5月25日,浙江省工商局稱全球著名食品企業雀巢公司生產的「雀巢」金牌成長3+奶粉碘超標。兩天後,雀巢對問題產品撤櫃,但拒絕透露生產數量及銷往哪些市場。隨後北京、昆明等地也發現有類似問題。雀巢方面一直沒有給出關於召回或者退貨的進一步答覆,導致大部分消費者退貨無門。6月5日,雀巢中國高層才就其奶粉碘超標一事向消費者道歉。6月8日,國家標準委公開表態:「碘不符合標準要求的嬰兒配方奶粉應禁止生產和銷售」。

6月16日,深圳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羅湖分局接到舉報,稱一家地下加工廠在生產著名的哈根達斯雪糕蛋糕。執法人員迅速前往,本以為要端掉的是個冒牌窩點,沒想到在現場的發現讓人大吃一驚,這個無牌無證、衛生環境一塌糊塗的地下作坊,竟然就是哈根達斯深圳品牌經營店的正宗「加工廠」,且一個作坊供應着深圳哈根達斯全部5家品牌經營店的貨源。第二天,哈根達斯大中華區總經理趕到深圳處理此事,承認有關部門的查處及新聞報道「基本屬實」。

跨國企業的醜聞並不僅僅出現在日用消費品領域。這年4月,一向聲譽頗好的全球最大PC製造商戴爾公司陷入「郵件門風波」,事件原由是戴爾美國一位銷售經理與其所公關的目標客戶之間的一封信件被曝光。該銷售經理在信中寫道,「我只是從IBM未來的前景來看,並不是攻擊競爭對手。大家都知道,聯想是一家中國政府控制的企業,最近剛剛收購IBM的台式機和筆記本電腦業務。儘管美國政府已經批准了聯想與IBM的交易,但大家必須明白一點,人們為IBM產品所花的每一美元,都將直接支持或資助中國政府。您好好考慮一下吧。」

這封郵件在媒體曝光后,引起軒然大波。國內輿論大多認為,戴爾員工在與聯想爭奪客戶中的詆毀言論嚴重違反公平競爭原則。柳傳志亦在一個公開場合表示不滿說,「一個嚴肅的企業不應該做違反道德的事情,要做嚴肅的事情。」

7月27日,東芝大連有限公司五百多名員工罷工,起因是大連勞動監察部門發現東芝公司有員工每月加班超過《勞動法》規定的36個小時的現象,於是給該公司下達了「整改通知」。但東芝為了不降低產能,提高了生產線的速度,將每一個工作流程由20秒壓縮為14秒。勞動時間雖然縮短,但勞動強度隨之增強。而且「取消」加班后,員工薪水降低。27日,一些員工以罷工抗議,日方管理人員當即宣佈解僱參與者。此舉激怒所有中方工人,3小時后全廠停工。罷工驚動當地政府,最後,日方妥協,同意每月增加工資150元,廠慶時每位員工獎勵1000元,工人復工。

10月,由日本富士膠捲株式會社和美國施樂公司共同投資的富士施樂實業發展(上海)有限公司被舉報存在重大走私嫌疑。海關調查發現,一台帶有複印功能的DT6135高速黑白印刷系統,按照規定應作為複印機或印刷機申報,但富士施樂卻將其報關為零關稅的激光打印機,一台機器至少逃稅近4.5萬元人民幣,在過去一年多里,富土施樂進口了上百台這種機器。其他的彩色印刷機,富士施樂也依此法進行報關。此外,富士施樂還被發現有傾銷二手設備的惡劣行為,它把日本市場上的舊機器翻新後轉賣給中國企業。

12月,被認為在中國市場表現最好的日本家電公司索尼連續爆發三樁醜聞。月初,浙江省工商局通報,索尼的6個型號30個批次的數碼相機均存在成像均勻度、自動曝光不合格等問題,被國家照相機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綜合判定為不合格。索尼(中國)公司先是聲明否認,數日後才承認結果並對公眾道歉,答應受理消費者的退貨要求。月中,索尼新面市的5款液晶電視被發現存在軟件缺陷,公司被迫對在中國市場上已出售的1.7萬台問題電視進行軟件升級。月底,北京市統計局通報經濟普查數據,並曝光部分違規企業,索尼被列其中,該公司被查出「商品銷售總額」指標瞞報18億元。

這真是一個「醜聞的季節」。在2005年之前,儘管也有「平治車被砸」等事件,【2002年12月,武漢森林野生動物園有限公司購買一輛平治SLK230轎車,不足3月接連出向方向機漏油、動力明顯不足和警示燈閃亮等問題。該車前後修理5次均改善不大,消費者要求退車,平治公司拒絕。2001年12月26日,武漢森林公園在熱鬧的武漢廣場舉行「砸車儀式」,5名工人揮舞木棒、鐵鎚把平治車砸得面目全非。該事件轟動一時。】但是,如此眾多的跨國公司陷入公眾醜聞危機卻是前所未有。它既體現出消費者、各級政府及傳媒的日漸成熟,也顯示出另外一個現實,那就是國際公司已經滲透和參與到了中國市場的各個層面,成為萬馬奔騰、塵土飛揚的中國經濟的一部分。日本三菱電池中國區域前任市場總監文少波這樣描述他的老東家:「跨國企業早就對中國的國情和商業潛規則熟稔於胸,『灰色交易』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合理的腐敗行為。而且,他們進入中國時一般都制定了應對東窗事發的措施。在業績突出的表象下,跨國企業都心安理得。」

6月6日,中國股市跌至冰點。上證指數無比冷酷地停在998.22點,多年來首次失守千點,曾經被人們批駁或視為笑談的「千點論」,終於在欲哭無淚的投資者眼前應驗。不過,這30年的中國改革歷程一再證明過那句中國古話「否極泰來」,所有的苦難都是一段新高潮的起點,兩年後,人們將頓悟到這個規律。正是在跌無可跌的低潮期,一場霹靂改革迎來了最好的啟動時刻。

這場呼喚了多年的改革就是股權分置。中國股市自創建以來,由於制度設計上的缺陷,存在很古怪的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兩種股權,而且非流通股股東持股比例較高,約為2/3,並且通常處於控股地位。其結果是,同股不同權,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存在嚴重缺陷,極易產生「一股獨大」、甚至「一股獨霸」現象。

它不但使流通股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遭受損害,還非常容易滋生醜惡的莊家現象,呂梁、唐萬新、宋如華等人便是通過控制非流通的法人股而肆意操縱股價的。十餘年來,這一現象一直遭到專家的猛烈詬病,然而由於既得利益集團的強大,改革方案屢提屢廢。2001年6月13日,證監會曾經鄭重宣佈國有股減持辦法即將出台,市場預期向好,第二天滬指就創出2245點的歷史最高點,然而,減持方案遲遲不出台,到一年後的2002年6月,國務院發文停止執行在股票市場減持國有股,改革流產。2004年之後,宏觀調控突降,滬深兩市全面崩盤,所有的大小莊家均自食惡果。隨着股市昏迷不醒,阻力陡然瓦解,改革竟成順勢可為之事。2005年4月29日,證監會發佈《關於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標誌着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正式啟動,它被定義為「中國股市的第二次革命」。

第一家改革試點企業是湖南的三一重工,這是一家由民營資本控制的上市公司。根據董事會的決議,該公司以4月29日總股本2.4億股為基數,流通股股東每持有10股流通股將取得3股股票和8元現金,非流通股股東所持有的原非流通股將獲得「上市流通權」。三一重工的股改被認為是一次「破冰之旅」。

由於是在低潮期啟動,股權分置改革之順利出乎所有人的預料。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日後回憶說,「我們做好了最壞的準備,股市實際比預想的跌得要少。」在啟動之初,股市曾經出現了持續下跌的景象,甚至在6月份跌破了千點大關,但是隨着一批又一批的改革試點公司接踵出現,股市很快企穩。用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華生的話說,「這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以來,時間最短、進展最順利、對改革成效爭論與分歧最小的重大制度變革。」到一年多后的2006年,已有1151家上市公司進入或者完成了股改程序,公司股改市值占股市總市值比重達到92%。新華社在當月的評論中宣稱,中國股市目前可謂已步入「股權分置改革后」的時代,股市中面臨的最大瓶頸問題已基本得到妥善解決。也就是從那時起,中國股市從熊市中猛然蘇醒。

股權分置改革的歷程頗似20世紀80年代後期的物價闖關及90年代後期的企業產權變革,它體現了中國這場改革運動的「不爭論特徵」:每當某一重大改革被激烈爭辯和強行推進的時候,往往成效甚微、陷於流產,甚至可能造成社會的動蕩和輿論的紊亂,而當所有爭論者都已經精疲力竭的時候,改革卻會在最不經意的時刻取得突破,其演進的路徑選擇往往小於人們之前的猜想。

股改不但解決了資本市場的陳年頑疾,也帶來了眾多企業經營者的財富暴漲。以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為例。他持有三一重工39%的股權,睡着非流通股份的上市及其後的股價上揚,他的資產水漲船高,在2005年的胡潤「中國百富榜」上,梁穩根的個人財富為22億元,到2007年已經暴增到202億元,位居全國富豪第24位。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傳記紀實 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
上一章下一章

2005 深水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