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 無度的狂歡(1)

1985 無度的狂歡(1)

跟着感覺走,

緊抓住夢的手,

腳步越來越輕越來越快活。

——蘇芮:《跟着感覺走》

從1984年6月起,孤懸海外、百年寂寥的海南島突然成了一塊騷動的熱土,全中國嗅覺敏感的商人都夾着錢包往那裏趕,一場百年一遇的金錢狂歡正在那裏上演,大戲將持續半年,最終以悲劇落幕。

海南島那時還隸屬於廣東省,1984年1月,鄧小平南巡之後,中央即決定開放沿海14城市,比鄰香港和深圳的海南理所當然地成為開放的重點區域。當時的海南行政區黨委書記、公署主任雷宇「激動得夜不能寐」。他後來回憶說,當時他算過一個細賬,「海南島要發展,必須要有原始積累,靠什麼呢?靠中央?很重要,但不夠。靠外援?不可能。有一快捷的辦法是自己『草船借箭』。」

雷宇的「借箭計」,便是把中央給的特殊政策轉化成真金白銀。早在1983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曾經批轉過一個文件,《加快海南島開發建設問題討論紀要》,其中指出:「海南行政區可以根據需要,批准進口工農業生產資料,用於生產建設;可以使用地方留成外匯,進口若干海南市場短缺的消費品(包括國家控制進出口的商品)。」不過,這個《紀要》又明文規定「上列進出口物資和商品只限於海南行政區內使用和銷售,不得向行政區外轉銷。」雷宇的「借箭計」則把後面的這段文字給輕描淡寫地「忽略」了。事實上,在當時的深圳,靠進口國家控制商品來賺錢的公司比比皆是。

為了又快又多地利用政策,完成原始積累,雷宇和他的部屬們很自然地想到了汽車,跟進口一些小家電、辦公設備等相比,它無疑是利潤最豐厚、也是內陸市場最歡迎的一個重量級商品。當時雷宇的算盤是,「進口1.3萬輛轉賣到內地,賺兩個億就行了」。

出乎他預料的是,閘門一開,事態迅速地變得不可收拾。1984年的海南,是一個官貧民窮的偏遠之地,當時全島的財政收入只有2.865億元,用雷宇的話說,「連開工資都不夠,當時的公社改成鄉和鎮要掛牌子,有的公社連掛牌子的錢都沒有,徵兵寫標語買宣傳紙的錢都沒有,這是真的。」而如今,弄到一張批文,倒賣一輛汽車就可以賺個上萬元,這對於海南人來說,無疑是在家門口挖到了一口大油井。【雷宇曾描述1982年前後的華南鄉村:「當時海南根本沒有任何商品意識,海南人拿雞蛋、水果到村頭巷尾、榕樹底下賣,人是躲在被的地方,不敢去收錢,等你拿了東西將鈔票壓在他的筐底下,人走了他才敢收起來,他覺得要人家的錢不好意思,但沒有錢又不行。」誰也沒有料到,僅僅數年,銅錢滾至,淳樸盡失。】一時間,全島陷入瘋魔,人人爭跑批文,個個倒賣汽車,連雷宇日後都無奈地承認,「連幼兒園都來搞批文,因為批文可以變錢,跑到外省賣批文,外地沒有批文,海南島可以有批文啊,他轉手之間把這些批文交給別人,那不就賺錢了嗎?」

這年夏天,海南島幾乎人人都在談論汽車。隨便到哪間茶樓、飯館、旅館、商店、機關、工廠、學校、報社,直至幼兒園、託兒所,聽得人頭昏腦脹的一個辭彙,就是「汽車」。日後有一篇報告文學描寫過一個細節:「這天早上,一位在機關掃地倒茶的阿姨,扳着手指,給在門口收郵件報紙的阿伯算賬,進口一輛12座的日本麵包車,只需四五千美元;進口一輛日本超豪華皇冠只需5700美元。以美元和人民幣牌價比率1:2.8計算,打了關稅,還是有100%,甚至2005的驚人利潤。兩人越算越歡喜,因為他們剛剛搞到了一張進口汽車的批文。」

在1984年上半年,海南的進口汽車才2000輛,到7月份,區政府一下子批准了1.3萬輛汽車進口,比上半年的月平均數高出36倍。黑市外匯變得公開化了,價格瘋狂飆升,美元和人民幣的比率成了1:4.4,甚至到了1:6。人們帶着大包小包的人民幣,涌到珠江三角洲換港幣。深圳、北京等地的一些人也從海南的政策中嗅到了金礦的氣味。當時其他地方進口家用電器、汽車、摩托車及零配件等,都要直接由國務院審批,但海南島卻擁有自己進口的特權,誰都判斷得出其中的利益空間,於是,「到海南去倒汽車」成了那時最誘人的商機。

一場史無前例的汽車大狂潮,在這個貧窮的孤島上正式啟動了。區直屬的94個單位,有88個著了魔似地捲入了汽車狂潮中。在黨政機關的影響下,全島各行各業都氣粗膽狀地做起汽車買賣。僅半年,全島便出現了872家公司,個個直奔汽車而去。

那是一個酷熱難當的夏天,汽車像潮水般湧進海南島,全部停在海口市內外,密密層層,一望無際,在陽光下五彩繽紛,閃閃發亮,形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場景。工商局積極為來自全國各地的買家辦理「罰款放行」手續,只消罰款四五千元,蓋上一枚公章,這輛汽車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裝船出島了。在這中間,貪污、行賄、受賄、套匯,所有作姦犯科的活動均在陽光下公然進行。事後清查,在短短半年裏,海南一共簽了8.9萬輛汽車進口的放行批文,對外訂貨7萬多輛,已經開出信用證5萬多輛。進口用匯總額,高達3億美元。

9月,海南大量進口汽車引起中央關注,國務院派人前來調查,海南行政區政府的上報材料與實際情況大有出入:「第一,海南進口的所有汽車,都是在島內銷售的(所有汽車發票上都蓋着『只限島內使用』和『不許出島』的字樣,這是事實)。第二,目前已經到貨的車,不足1.5萬輛(這也是事實,但上報材料沒有提及已經發貨,正朝着海南破浪而來的那幾萬輛汽車)。第三,海南對進口物資的管理,十分嚴格,一律不準出島,違者要受處分。」就在行政區政府上報這份材料的同時,成千上萬的日本汽車,正在海口市的港口源源不斷地卸下。從9月25日至10月10日,海南至少又批准了8900多輛汽車進口。11月25日,雷宇在一份致國務院特區辦的電報中仍稱,「到目前為止,海南島進口的汽車全部都是在島內銷售的。」

汽車並不是鑽石,成千上萬地進口、出島,卻讓全天下的人都視若無物,這未免太過猖狂,到年底,國務院特區辦已經不再相信海南的報告。12月,雷宇被召到廣州,省政府明確命令他停止汽車進口。至此,狂潮才戛然消歇。1985年初,由中紀委、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做到人民檢察院、國家審計署、海關總署、國務院特區辦,以及省委、省政府等機構102人組成的龐大調查組,進駐海南。1985年7月31日,新華社播發通電《嚴肅處理海南島大量進口和倒賣汽車等物資的嚴重違法亂紀》,稱:

「中共海南區黨委、海南區政府的一些主要領導幹部在1984年1月1日至1985年3月5日的一年多時間裏,採取炒賣外匯和濫借貸款等錯誤做法,先後皮批准進口8.9萬多輛汽車,已到貨7.9萬多輛,還有電視機、錄像機、摩托車等大量物資,並進行倒賣。這是我國實行對外開放以來的一個重大事件。海南行政區黨委和某些負責人違背中央關於開發海南的方針,從局部利益出發,鑽政策的空子,濫用中央給予的自主權。這以嚴重違法亂紀行為,衝擊了國家計劃,干擾了市場秩序,破壞了外匯管理條例和信貸政策,既敗壞了黨風和社會風氣,不僅給國家造成了很大的損害,也給海南的開放建設增加了困難,延緩了海南島開發建設的進程。」

不久后公佈的調查數據顯示,在一年時間裏,海南非法高價從全國21個省市及中央15個單位炒買外匯5.7億美元,各公司用於進口的貸款累計42.1億元,比1984年海南工農業總產值還多10億元。除了汽車之外,還進口了286萬台電視機、25.2萬台錄像機。

雷宇被撤職,後轉任廣東一個農業縣的副書記。行政區委常委、組織部長林桃森於一年後被以「投機倒把」罪判處無期徒刑。一直過了很多年,人們仍然可以在大江南北的道路上看到一些掛着「粵字」牌照的高檔走私車,它們都是當年海南案的遺物。

在中國改革史和企業史上,「海南汽車倒賣事件」帶有很強的「寓言性」,一個地區為了發展經濟,令制度的許多欠缺漸漸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需求,中國改革的漸進特徵日益明顯,開始進入漫長的灰色地帶。

根據何博傳在《山坳上的中國》中披露的數據,1985年中國進口汽車等於1950—1979年進口汽車的總數。海南事件后,利用政策空子,倒賣走私進口汽車的現象一直沒有被真正禁止,其後續餘波一直延續到2000年的廈門遠華賴昌星走私案。從1983年到1987年,各地政府動用外匯大量進口汽車,數額高達160億美元,相當於當時兩個美國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固定資產凈值。

其他商品的進口倒賣也同樣沒有停止過。1988年1月到9月,通過海關進口的錄像機為2萬台左右,而實際流入國內的在33萬台以上。新華社記者去北京最大的兩家國營商場調查,其銷售的錄像機絕大多數是從廣東販來的走私貨,有的已是二手貨甚至三手貨。再以彩色相紙為例,1989年上半年,五個特區就引進4000萬美元,佔全國消費量的1/3,其中80%以上通過灰色渠道流入內地。1988年,根據海關統計的全國進口消費品價值為13億美元,新華社日後的評論是,「任何一個有判斷力的讀者到市場上轉一圈都會回來說:不對頭,再翻一番也不止。」1995年,通過外貿正常渠道進來的彩電為54.9萬台,而市場實際的銷售量為500萬台。

放在年度觀察的角度來看,瘋狂的海南汽車事件並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例,在當時的全國各地,一個與之相比毫不遜色的設備引進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着。

從上一年開始,大量的生產線便開始陸續湧進來。中國沿海無疑正在成為國際產業轉移的下游地帶,對於跨國公司和中國來說,這似乎都是一種明智的選擇。成百上千條彩電線、冰箱線、洗衣機線和錄像機線正日以繼夜地抓緊安裝,很快,中國家電業的「戰國年代」就要到來了。速度成為了最重要的指標,在天津,曾創下22天引進一條德國摩托車生產線的紀錄,它被當成是先進的事迹廣為傳播。

正如英國的《金融時報》在1985年2月27日的一篇報道中所評論的,「在全中國,即使是很小的工廠,也在尋找外國合資者,以幫助他們實現企業現代化。中國人現在比五年前要有組織得多,消息也靈通得多。」而10月的美國《新聞周刊》在《中國人搜尋有用的舊設備》一文中,更是生動地描述說:「一批工程師、技術員和包裝工來到了法國的工業城市瓦爾蒙,他們日以繼夜地工作,把已經破產的博克內特冰箱廠的設備盡數拆去,5000噸設備裝上了輪船、飛機和火車,啟程運往天津,在那裏的一家工廠里它們被重新組裝成一條每天生產2000台冰箱的生產線。類似的情況比比皆是。在整個歐洲,中國的代表團手中拿着想要物品的清單,到處搜尋二手的工廠設備,這已經是一種趨勢。對歐洲的公司來說,這些設備如果不賣,要麼被毀掉要麼閑置不用,中國是一個極有吸引力的貿易夥伴——因為它總是付現金。」華裔經濟學家黃亞生後來的研究表明,「大量的日本投資者使用了二手機器,日本企業不能使用這些機器在其國內贏利了。」一位長期在中國工作的聯合國高級顧問威廉·韓丁在一本名為《大逆轉》的書中披露說,「1985年前後,知情人士說很多不良貿易正在進行着。如果一個外國公司不能使政府接受合同購買他們的產品,他們可以下到省市級的單位完成未果的交易。就這樣他們賣給了中國大量劣質設備和過時技術。由於對高技術的狂熱,任何稱為高技術的都能賣得很好,即使它根本沒有任何技術含量或者中國本來就有了更好的技術。」

發生在全國各地的設備引進熱潮,對後來的中國公司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它讓很多設備陳舊、缺乏產品競爭力的老企業迅速地復活,得以用最快的速度進入正在爆炸中的消費品市場,我們將看到,那些日後馳騁一時的明星公司都是當年生產線引進的積極者。根據《經濟日報》的報道,這一年在北京市場上受歡迎的冰箱品牌有廣州的萬寶、蘇州的香雪梅、嘉興的益友,天津的冰峰;洗衣機則有上海的水仙、廣州的五羊、大連的波浪、杭州的金魚,武漢的荷花,長春的君子蘭、寶雞的雙鷗。它們是中國家電業的第一批品牌產品,無一例外的是,它們都是最早引進了國外生產線的國營企業。

以此同時,沒有規劃和秩序的引進熱也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和行業管制上的失控。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傳記紀實 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
上一章下一章

1985 無度的狂歡(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