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 春天的故事(8)

1992 春天的故事(8)

(八)跨國公司紛紛加大對中國投入

中國在加快改革和開放上的姿態,讓美國人和歐洲人大大地鬆了一口氣。自1989年以來,瀰漫在中國與西方世界之間的不信任的迷霧逐漸散去。

跨國公司迫不及待地紛紛加大對中國的投入,一度擱淺的通用汽車、摩托羅拉、杜邦等公司的投資已全數恢復,克萊斯勒公司正在商討擴大北京吉普的運營,波音、惠普和通用電氣等製造商正在四面八方展開大規模的銷售,在比爾·蓋茨親自督導下,微軟在北京開設了辦事處。雅芳一位的產品經理說:「我們對市場非常樂觀,自1990年11月開張以來,我們已經簽下了8000名銷售小姐。」而寶潔說他們在中國的業務正在以50%的速度往上漲。

夏天,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的GEO傑克·韋爾奇來到中國,他此時在美國商界已經是一個傳奇人物了,自從十年前接掌那個龐大而笨重的企業之後,他大刀闊斧地裁撤了350餘個部門,管理層級由12層銳減至5層,副總裁由130名縮減至僅僅13名,他也因此落下一個「中子彈傑克」的綽號。此外,他還通過一系列的購併讓GE的資本迅速膨脹,日漸構築成全美最大的產業集群。韋爾奇是鄧小平南巡講話后第一個趕到中國來的重量級跨國公司CEO,讓人不解的是,當時的國內和海外媒體竟均對此沒有任何的報道。在上一年,GE已經在南京辦起了第一個企業—嘉寶照明工程有限公司,投資生產民用燈泡,韋爾奇出任CEO之前一直在照明集團工作,這可能也是他親自來中國鼓勁的原因之一。他在北京看到的景象令他非常興奮,他對屬下們說,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最激動人心的市場,GE將在80多年後重返中國。①

從1月份開始,中美貿易談判者在華盛頓就保護美國公司在中國的版權和專利問題,進行激烈的商討,雙方几乎已經走到了貿易戰的邊緣。幾個月以來,關於中國的紡織品問題引發了激烈的爭論。假如談判失敗,華盛頓威脅要對即將到岸的價值15億美元的中國出口產品徵收100%的懲罰性關稅。同樣,北京也威脅對美國公司採取同樣的報復手段。

但僵局在觸到美國底線之前被打破。根據協定,中國答應查辦盜版軟件並保護農業化學產品和藥品的專利。而華盛頓則承諾不把中國從貿易最惠國名單上去除。6月,恢復中國的貿易最惠國待遇幾乎已成定局,這一消息令所有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經商的美國公司鬆了一口氣。麥當勞的副總裁托馬斯·庫里肯對《商業周刊》說:「我們咬着手指等了很久,謝天謝地,他們終於都同意了。」此外,一個更讓人期待的事實是,中國一直在努力爭取恢復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地位,所有的人都知道,唯有這樣才算是真正地加入到了全球自由貿易的大循環中,而這將是一條沒有退路的全球化旅程。

《福布斯》用一種戲劇化的口吻寫道,「在這個世界上,任何意外都可能發生,而像中國總有一天會崛起成為經濟強國這樣確定的事情已經很少了。」時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後來出任過美國政府財政部長的勞倫斯·薩默斯預言,根據對中國GNP的購買力平價估計,中國到2014年時可以在總產出上超過美國。這自然引起不小的震動。這一年,在西方的主流媒體上,還出現了一個新的經濟名詞—大中華區(GreaterChina)。《財富》高級編輯路易斯·克拉拉在一篇題為《沒有疆界的嶄新中國》中指出,來自中國台灣和香港的金錢和管理經驗正在把中國大陸的南方變成整個亞洲的產業發動機。他寫道:這是亞洲南部的某條街,商店裏出售著日本相機、銳步鞋、法國白蘭地、摩托羅拉手機和M&M糖果,夜裏人們湧進卡拉OK廳、有大屏幕的咖啡吧,昏暗的舞廳擠滿了身穿緊身衣的年輕人……這裏是香港嗎?不,這裏是廣東的東莞。這個離香港50英里的地方,有港台商人投資的近6000家工廠,出口的玩具、塑料和服裝源源不斷從這裏出來。

路易斯·克拉拉繼而分析說,隨着香港、台灣和滾滾向前的南中國之間的經濟界限越來越模糊,這裏正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大中華區」既不是一個政治實體,也不是一個組織有序的貿易區,但它卻在同一種文化和共同對發展渴望的驅動下,連成一體。它整合了中國台灣的技術和財力、中國香港的國際市場經驗和中國大陸巨大的土地、勞動力資源,還有野心。大中華區是一股非常有潛力的經濟力量,亞洲唯一有可能抗衡日本的力量。(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傳記紀實 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
上一章下一章

1992 春天的故事(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