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窗生猛(代序)

寒窗生猛(代序)

□文/老蛋(代序)

我們都記得"生猛海鮮"這個詞,有一段時間,這個詞貼滿了大街小巷的大、小飯館的玻璃窗上。"海鮮"這個詞我們能理解,但"生猛"這個詞我們就不太理解了,不過,這並不影響到我們的食慾以及對口舌之樂的追求。

我們就以為我們理解了"生猛海鮮",理解成"反正是好吃的唄,管那麼多幹嗎。"

就如同我們探討教育產業化、素質教育、應試教育,教育要面向未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一樣。新詞有了,公眾就拚命以各種合法和不合法的方法賺錢,連孩子帶一摞摞厚厚的人民幣送進了校園,我們就鬆了一口氣。覺得萬事大吉。

蘇小懶的這十多萬字,我沒把當小說看,我把它當成記實文學看的,文字透過一個民辦大學里的年輕人的生活、情感經歷,真實地再現了"生猛"的中國教育現狀。我無法用這個小千字文來解釋我感受到的"生猛的中國教育",如鯁在喉,但吐不出來。

讀完她,我寧可相信這不是真的,遺憾的是,文字裏的信息在我的生活中,網絡上,都可以得到驗證。我總覺得,這一切,大概都是真的。

年輕人讀的是情感,是憂傷,中年人讀到的是悲傷。每一個時代都會有很多的青春作品,從出版規律來看,青春校園作品都是出版社的熱門選題,我想我已經沒有時間和機會再去大量地閱讀過去的那些時代的青春作品了,於是,在我的閱歷中,這個時代的青春作品中所折射出的年輕人的茫然、失望以及痛苦讓我唏噓不已。

我們沒有方向,沒有未來,沒有信仰,不知道為什麼而活,不知道為什麼而受教育,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愛,為什麼恨。我們這一代只有物慾和愛情。

我們不用以"個別現象"來安慰自己,這本書里的大多數人和事我相信是普遍現象,我們能做的,是先了解,再去找到答案,再去解決掉這些問題。所幸的是,我們從這本書里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們的教育現狀,物質的精神的都有具體而詳盡的描寫,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教育與文明社會的距離,我們的精神境界和文明社會的距離。

我們不知道未來,但我們總是可以從歷史當中找到未來,當我們對教育產業化發生強烈困惑的時候,卻不知道出路在哪裏。

近代,有一個叫張伯苓的教育家,他在一個動蕩的年代裏創建了南開大學,當時這所大學在形式上也是一個產業。但張伯苓先生以及他的"產業"在歷史上卻成為一個燈塔。我們能做的不是再去立一座燈塔,而是擦亮張先生在近代為我們立起的這座燈塔。

這本書,讓智力正常的中國人都迫切地感受到,大學教育一定要改良。不光是體制上的改良、還有心智上的改良、方向上的改良、精神上的改良。

作者簡介

我是蘇小懶,一個懶惰的女生。你可以叫我小懶。

如果你不把我歸為80后,我會偷偷告訴你我是82年生人。

高中時因恐懼和厭學,我做了高考的逃兵,跑到北京上了一所民辦高校。

曾經,我在那裏莫名其妙的學習了兩年的新聞學;曾經,我在那裏看到名牌大學畢業的人就會自卑;曾經,為了早日通過14門專業課程,我通宵達旦憋著吃奶的勁兒死記硬背;曾經,我看到校醫誤診無辜地室友的生命……這一切,我無能為力。

我終於畢業,用一年半的時間拿到了常人需要用三年時間才能拿到的自考專科證書。

走出校門,我曾經多次面對企事業單位的白眼,只因為我是自考生;我做過廣告業務員,為了500塊錢的薪水在那些腆著將軍肚的老總屁股後面,屁顛兒屁顛兒地跑來跑去;我做過一家圖書公司的小編輯,為了800塊錢的薪水,半個月的時間,從四本共計80萬的書里攛出20萬字的歷史題材的小說,還要揚著一張桃花開的臉說一點都不累;我做過網站編輯,為了1500塊的薪水,始終不敢把金魚缸砸在整天訓斥我,不把員工當人看的經理頭上。

現在,我在發行排全國前四名的雜誌社做一名文字編輯。我會微笑着,告訴每一個我所認識的人。我是一名自考生。

我找好了自己的位置,我有我的夢想,我知道,什麼是我真正想過的生活。

我會一直努力,我從未放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瓦全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瓦全
上一章下一章

寒窗生猛(代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