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文化差異

第五章 文化差異

英國人、德國人、美國人會如何解釋這個手勢呢

請你設想這樣一個場景:你正在查看一所房子,而且很有可能會買下它。在看房的過程中,你打開浴室的門,結果發現一名女子正坐在浴缸里,全身赤裸。你認為這位受驚的女子的第一反應會是什麼呢?如果這位女子是英國人或美國人,她可能會用一隻手遮住胸部,另一隻手遮住自己的私處;可如果她是瑞典人,那她的第一反應就是遮住私處。而在同樣情況下,穆斯林婦女則會在第一時間內遮住自己的臉。不過,反應最為奇特的可能要數蘇門答臘人和薩摩亞人了,前者會馬上捂住自己的膝蓋,而後者則只會遮住自己的肚臍。

寫作此篇時,我們人在意大利

寫這一章的時候,我們正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出席一次探討文化差異的會議。假如我們之前從未到過意大利,我們很有可能會為自己的所見所聞感到萬分驚訝。幾乎所有西方國家的行駛方向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說無論你是哪國人——英國、澳大利亞、南非,甚至是新西蘭——你行走或駕車行駛的方向都是一致的,全都是靠左邊行駛。可是,在意大利,當你走在大街上的時候,意大利人卻總是會冷不丁地從你的右邊竄出來。在外國,配戴太陽鏡通常也是導致來自不同國家的行人相撞的罪魁禍首,因為誰也看不清楚深色鏡片下的那雙眼睛究竟望向哪裏,而他本人想往哪邊走自然也就無從知道了。不過,換個角度來看,這倒不失為一個結識外國新朋友的好方法啊!

當你與意大利人握手道別時,他們的動作同樣會讓你大吃一驚,在你還沒反應過來之前,你的臉頰上就已經留下了對方送給你的兩個道別之吻。

當我離開時,那個意大利男人不由分說地親吻了我的兩側面頰,而當時我正在系鞋帶。

——伍迪·艾倫

當你與意大利人說話的時候,他們會站得與你十分貼近,甚至站到了原本屬於你的安全距離之內,而且他們在說話的同時還會不斷地用手抓住你身體的某個部位,並且時不時地沖着你大叫。

事實上,這些叫聲聽起來就好像是他們在發泄對世間萬物的怒氣。可是,這所有的一切不過是友好熱情的意大利人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與他人交往的普通組成部分而已。畢竟,對於同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都有屬於自己的釋義。

做一個文化小測驗

想知道你對肢體語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差異究竟了解多少嗎?那就做做這個小測試吧!

舉起手,用手指來數數,從一數到五。現在就做。然後,你將表示的數字換成2。如果你是盎格魯·撒克遜人,你豎起食指和中指來表示的可能性會有96%。假如你是個歐洲人,那麼,你用拇指和食指來表示2的可能性就有94%。記數時,歐洲人習慣於從拇指開始,然後是食指,再是中指,以此類推。不過,盎格魯·撒克遜人用手指記數的順序與大部分歐洲人有所不同,他們通常會從食指開始,然後是中指,最後才是大拇指。

現在,就請你看看下面的手勢,然後寫出你所知道的關於每種手勢的所有含義。每寫對一個就記一分,寫錯一個就扣一分。參考答案就在所有手勢的後面。

每答對一個,就給自己加一分。

A:歐洲及北美——好的,沒問題!

地中海地區、俄羅斯、巴西以及土耳其——表示有孔或有洞;性侮辱;男同性戀。

突尼西亞、法國及比利時——代表「0」;毫無價值或毫無益處。

日本——金錢;硬幣。

B:西方國家——代表數字1;對不起,或打擾了!上帝替我作證;不!(僅對孩子而言)

C: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及馬爾他——舉起雙手!或抬起頭!(去你的)

美國——代表數字2。

德國——勝利。

古羅馬——凱撒大帝點了五杯啤酒。

D:歐洲——代表數字3。

天主教國家——祝福。

E:歐洲——代表數字2。

英國、澳大利亞及新西蘭——代表數字1。

美國——服務生。

日本——一種侮辱。

F:西方國家——代表數字4。

日本——一種侮辱。

G:西方國家——代表數字5。

世界各地——停止!

希臘和土耳其——去死吧!

H:地中海地區——較小的陽具。

峇里島——不好的。

日本——女人。

南美——薄的,稀疏的。

法國——你不能愚弄我!

I:地中海地區——你的妻子對你不忠!

馬爾他和意大利——(被他人所指時)躲避邪惡的眼神。

南美——保護自己不受壞運襲擊(身體旋轉時)。

美國——得克薩斯州州立大學的標誌;得克薩斯州Longhorn足球隊。

J:希臘——去死吧!

西方——代表數字2。

K:古羅馬——舉起你的雙手!

美國——坐在這兒!吝嗇鬼!

L:歐洲——代表數字1。

澳大利亞——坐在這兒!(音調上揚)

廣泛流傳的一種意思——搭便車;不錯,很好;沒問題。

希臘——去你的!(向前頂)

日本——男人;數字5。

M:夏威夷——「放鬆」。

荷蘭——想來杯喝的嗎?

N:美國——我愛你!

O:西方——數字10;我投降。

希臘——去你的!離遠點!

廣泛流傳的一種意思——我說的是實話。

你得了多少分

30以上:想必你一定遊覽過很多地方,見多識廣,是一個具有開闊性思維的人。所以,無論對方來自何處,你都能夠和他融洽地相處。所有的人都喜歡你。

15~30分:你對人們行為的差異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只要通過有目的的鍛煉,你就一定能夠使自己在這一方面的知識更上一層樓。

小於或等於15分:你認為所有人都會按照你的方式來思考問題。所以,簽證官就根本不應該給你這樣的人派發籤證,或者說,你這樣的人只適合過一種足不出戶的生活。你幾乎完全不了解除你以外的人和世界,根本不知道他們有何不同。你總是用想當然的態度去面對世上的一切。你很有可能是個美國人。

為何我們都在逐漸地美國化

由於美國電視和電影的廣泛傳播,北美的肢體語言正逐漸成為各個國家,不同文化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的共同語言。就拿英國人豎起兩根手指的手勢來說吧,六旬的澳大利亞老人們都會把它當成是一種侮辱。而在澳大利亞青少年看來,這代表的不過是數字2,真正表示侮辱意味的是美國人常用的單獨豎起中指的手勢。如今,不管其最初傳統表意如何,大多數國家的人們都把拇指和食指連接而成的環狀手勢當做是「OK」意為「好的,沒問題」的意思。現在,凡是看過電視的孩子都會將棒球帽反過來戴,並且無論他們是否懂得西班牙語,都會大叫道「Hastalavista,baby」(再見了,寶貝!)。

美國電視的廣泛傳播使得肢體語言中的文化差異正在逐漸消失。

此外,由於早前北美人受教育的程度參差不齊,他們擔心使用「toilet」一詞會暴露自己的文化素質的不足,所以就乾脆盡量避免用它。久而久之,這一語言習慣便延伸到了其他英語國家,從而使得「toilet」一詞正在慢慢地從英語中消失,取而代之以其他詞語。在訊問他人廁所在哪裏時,美國人常常會用「bathroom」(浴室)來代替,而這一單詞在歐洲通常指的是裝有浴缸的浴室。此外,美國人還會用「restroom」(休息室)來代替原本的「toilet」,不過,其結果往往是被帶到一間設有長椅、供人放鬆的房間里。在英格蘭,「powderroom」(化妝室/衛生間)通常設有一面鏡子和一個盥洗池,幼兒園裏的衛生間則會標以「littlegirls』room」(小女孩的房間)。而在歐洲的高速公路上,「comfortstations」就是公共衛生間的標誌。如果一位來自北美的人對你說他想「washup」(洗餐具),那麼你將他帶進廚房,給他一塊洗碗布,讓他洗盤子一定會是萬分明智的行為。

全世界的文化基本要素幾乎是相同的

我們曾在第三章中提到過,世界各地人們的面部表情和微笑的含義幾乎都是一樣的。三藩市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保羅·埃克曼將印有人們各種面部表情的照片(快樂、憤怒、害怕、悲傷、厭惡以及驚訝)拿給生活於21種不同文化氛圍中的人們看,結果發現大多數人對照片中快樂、悲傷和厭惡這三種表情的含義的意見完全一致。在這21個國家當中,有20個國家的人大都對驚訝的表情含義有相同的理解,19個國家的人在害怕這一表情的含義上達成了共識。至於憤怒的表情含義,達成一致意見的國家數量稍稍略低於前幾種表情,但也有18個之多。在這次調查中,最大的文化差異存在於日本人對於害怕這一表情的理解,他們將照片中人物的表情當成了驚訝。

埃克曼還曾去新幾內亞島考察當地的南弗(SouthFore)文化以及達尼族人(Dani)。達尼族人居住在西伊里安島上。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他們一直都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然而,當地人對埃克曼所提供的表情圖片的理解卻幾乎和地球上其他地區生活於其他文化氛圍當中的人們一樣,惟一的不同就是他們和日本人一樣,無法區分害怕和驚訝這兩種表情。

埃克曼拍攝下了這群還維持着石器時代人類生活的人們按照照片上的表情表演的情景,再將錄像播放給美國人觀看,結果後者準確地分辨出了每一種表情所代表的含義。這一切都證實了微笑和面部表情的全球普遍性。

芝加哥德保羅大學的琳達·卡姆拉斯博士也證實了人類表情乃天生所致的觀點。她利用面部表情編碼系統(Oster&Rosenstein,1991)測量並記錄下了日本和美國嬰兒的各種面部反應。藉助於這套系統的幫助,研究者們得以記錄和分離嬰兒的面部表情,並對他們進行分類,結果他們發現日本嬰兒和美國嬰兒的情緒化表情完全一模一樣。

迄今為止,我們所談論到的都是一些在世界大多數地方都較為常見的肢體語言,而其中所存在的最大的文化差異無外乎人們對於地域空間、眼神交流、肢體接觸頻率以及帶侮辱性質的手勢等方面的認識。迄今為止,我們所談論到的都是一些在世界大多數地方都較為常見的肢體語言,而其中所存在的最大的文化差異無外乎人們對於地域空間、眼神交流、肢體接觸頻率以及帶侮辱性質的手勢等方面的認識。阿拉伯國家、亞洲的部分地區以及日本所擁有的與眾不同的肢體動作和表情,則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和地區,是文化差異最為凸顯的地區。

了解所有關於文化差異的知識和信息實在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工程,因而我們根本無法在一個章節的篇幅裏面面俱到地講述全部的相關內容。所以,我們採取的方法是集中解決那些你在國外可能遇到的最基本的文化問題,從而使你可以舉一反三,通過今後不斷的積累和學習,獲得更多更全面的文化常識。

假如一名沙特男子當眾抓住了另一名男子的手,這就表示相互尊重的意思。但是,如果你身處於澳大利亞、美國的得克薩斯州,或是英格蘭的利物浦市可千萬不要這樣做

問候方式的差異

握手方式的差異有時候會導致握手雙方尷尬場面的發生,有時候又會製造出一些有趣的場景。英國人、澳大利亞人、新西蘭人、德國人以及美國人的握手通常都發生在兩人見面之初以及分手道別之時。大多數歐洲人則不然,他們會在同一天與同一個人握手數次,而法國人握手的頻率則更高。英國人、澳大利亞人、新西蘭人、德國人以及美國人的握手通常都發生在兩人見面之初以及分手道別之時。大多數歐洲人則不然,他們會在同一天與同一個人握手數次,而法國人握手的頻率則更高。

有記錄顯示,在一天當中,法國人握手的時間累加起來竟然達到了30分鐘之多。與西方人不同的是,印度人、亞洲人以及阿拉伯人會在握手結束之後依然握住對方的手不放,保持握手的姿勢。在握手的過程中,德國人和法國人會抓住對方的手,有力地搖動一至兩次,然後很快便會鬆開;而英國人握手時搖動的次數略多於前者,大約為三至五次;美國人就更多了,平均為五至七次。在各種國際會議中,由於各國人握手時搖動的次數都有所不同,所以我們常常會見到因為對方奇怪的握手方式而備感驚訝的各國代表。坦白說,那場景還真是挺熱鬧。就拿德國人和美國人來說吧,德國人僅擺動一次的簡短握手會讓美國人產生一種生疏的感覺。殊不知,在德國人眼中,握手時來回擺動不停的美國人根本不像是在握手,反倒像是在為充氣床墊打氣。

接下來,我們把話題轉向親吻臉頰的見面禮節。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人們通常習慣只親吻一次即可,法國人則更喜歡在兩邊臉頰各親一次,而荷蘭人、比利時人以及阿拉伯人見面時親吻的次數則達到了三次。於是,「變幻莫測」的親吻次數讓澳大利亞人、新西蘭人以及美國人感到困惑不已。很多時候,他們常常因為弄不清楚到底該親吻多少次,而乾脆讓自己的鼻子與對方的臉來一次小小的親密接觸。相比之下,英國人就顯得果斷得多,他們要麼後退一步,以明確的行動拒絕對方的親吻禮,要麼就用歐洲人見面時常用的兩次親吻禮把你親得目瞪口呆。

在他的《險峰歲月》(AViewfromtheSummit)一書中,埃德蒙·希拉里爵士描述了在他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之後,他給了嚮導(一位名叫滕金·諾蓋的夏爾巴人)一個英國人常用的祝賀式的握手,但是諾蓋卻跳着撲向了他,並在緊緊擁抱過他之後又重重地親吻了他,這才是生活在中國西藏地區的人們表示祝賀的方式。

當兩種文化相遇

當意大利人說話的時候,他們通常會將手保持在一個較高的位置,從而確保自己能夠隨時掌握對話中的主動權。在與意大利人談話時,他們常常會貌似很熱情地抓住你的手臂,讓你備感溫馨。事實上,這不過是他們阻止聽者舉手而佔據談話發言權的一種策略而已。假如你想打斷一個意大利人的話,只需要抓住他的手,輕輕地將之放下。然後,你會很驚訝地發現,就在他的手被放下的同時,意大利人的嘴巴也隨之閉上了!

相比較而言,德國人和英國人說話的時候就規矩多了。可是,他們也實在太規矩了,除了嘴巴,全身的其他部位全都一動不動,看起來就好像是全身麻木了一樣。當他們的談話對象是意大利人和法國人的時候,德國人和英國人常常會因為根本找不到插嘴的機會而顯得很沮喪。

他們談話的場景往往是這樣的:法國人一邊說,一邊用前臂和手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和姿勢,意大利人則乾脆讓全身的每一塊肌肉都參與到了談話當中,於是,可憐的英國人和德國人只能一動不動地站在那兒,看着對面的那個人口若懸河、手舞足蹈地演說,而自己則只能眼巴巴地聽着。

在洽談國際業務的過程中,哪怕是一個再小不過的手勢,或最不經意間的動作,都會讓你之前所作的一切準備,如精心的打扮,充足的參考資料以及良好的提議,轉瞬間付諸東流。在洽談國際業務的過程中,哪怕是一個再小不過的手勢,或最不經意間的動作,都會讓你之前所作的一切準備,如精心的打扮,充足的參考資料以及良好的提議,轉瞬間付諸東流。我們在43個國家分別開展的研究表明,北美人對於文化差異的敏感度最低,英國人緊隨其後。既然86%的北美人都沒有護照,那就表示他們從未踏出過國門,所以他們對於國際肢體語言知識的匱乏似乎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即使是現任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他也是為了出國進行國事訪問,才申請了護照。可是,與北美人不同,英國人出境的人數和頻率都不低,可為什麼他們也會犯和北美人一樣的錯誤呢?原因就在於英國人出國后寧願保持原有的英國式的生活:使用英國式的肢體語言,說英語,享受英國式的三餐;而對其他國家的文化、生活和習俗視若無睹。其實,絕大多數的外國人並不要求你與他們交流時一定要使用他們的母語。可是,如果你不會說外語,卻願意花一點時間學習當地的文化,掌握當地人的一些基本生活習慣和常識,反而會給他們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如果你不會說外語,卻願意花一點時間學習當地的文化,掌握當地人的一些基本生活習慣和常識,反而會給他們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因為,你的行為已經告訴了他們:你很尊重他們的文化。

喜歡撅上嘴唇的英國人

撅上嘴唇的動作在英國人當中十分常見。他們這樣做是為了能夠較好控制臉部肌肉,從而減少面部表情的發生,儘可能地不將所有的情緒都寫在臉上。英國人的這一面部動作很容易給人留下冷靜、情緒內斂的印象。1997年,在戴安娜王妃的出殯儀式中,跟在王妃棺槨之後的四位王子菲利普、查爾斯、哈里以及威廉,不約而同全都選擇了這一撅起上嘴唇的表情。只不過,在那些英聯邦之外的國家裏,人們會認為這樣的表情根本看不出他們對王妃之死有任何感情的流露,顯得他們對於王妃的去世並無太多牽掛。

由於亨利八世的原因,圖中的這一表情成為了當時高貴身份的象徵,而今時今日,許多英國人和美國人仍然在使用它亨利八世也是這一表情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位國王的嘴巴很小。每當宮廷畫師為他畫像時,他都喜歡做出這樣的表情,如此一來,他的嘴巴看起來就顯得更小了。不過,在十六世紀的英國,國王的這一習慣反而使得小嘴巴成為了當時一種高貴身份的象徵。時至今日,每當他們感到被地位低於自己的人所脅迫時,英國人仍然會用撅起嘴唇的表情來表示心中的不滿,與此同時,他們往往還會不停地眨眼。

日本人

至今為止,在這個地球上還有一個地方的人們在見面時既不握手,也不使用親吻禮,更不提倡擁抱式的見面問候方式。這個地方就是日本。在那裏,以上所有發生了肢體接觸的動作都會被視為不禮貌的行為。日本人以鞠躬作為初次見面時的問候方式,而彎腰的幅度則取決於身份的高低。地位越高的人,彎腰的幅度就越小;地位越低的人,彎腰的幅度就越大。初次見面時,人們通常會首先互相交換名片,然後評估對方的身份,緊接着再依據各自的身份,以適當的角度彎腰鞠躬。

在日本,一定要確保你的鞋子狀態良好,一塵不染。要知道,日本人每次鞠躬,最先看到的都是你的鞋子。

當日本人聆聽對方說話的時候,他們通常會保持一種程式化的笑容,並且頻頻點頭,同時還會製造出一些不違背禮節的聲音,而這所有的一切在其他國家和地區都無法直接找到文化等價物。日本人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鼓勵你繼續講下去。但是美國人和歐洲人卻通常會對此產生誤解,誤以為自己的觀點得到了對方的贊同。

人們在表示「肯定和贊同」之意時,最普遍的表示方式就是點頭。不過,這也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人們在表示「肯定和贊同」之意時,最普遍的表示方式就是點頭。不過,這也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保加利亞人對點頭含義的理解就與我們恰恰相反,而日本人則把這當成了一種禮節性的習慣性動作。一個日本人即使並不贊同你所說的內容,他也仍然會用「肯定」的答案來回答你(即日語中的「嗨」)從而讓你能夠繼續說下去。當日本人說「好的,沒問題」的時候,他們往往是想告訴你「是的,我聽到了你說的話」,而不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對的,我同意你的觀點」。打比方說,假如你問一名日本人,「你不同意我的觀點,對不對?」即使他不同意你的觀點,他通常也會先點頭,然後說「嗨」。其實,按照日本文化來理解,他的意思就是「沒錯,你說對了,我不同意你的說法。」

此外,日本人把面子問題看得很重,所以他們想出了一套說話的規則,從而避免了因為說「不」而讓他人丟了面子,或是盡量不問那些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問題。日本人會用「這實在是很困難」,或是「我們將會對此展開具體的研究」來替代說「不」。所以,當你聽到他們這樣說的時候,你就應該明白其實他的本意是想告訴你,「算了吧,什麼都別提了。你還是回家吧。」

擤鼻涕動作的文化差異

歐洲人和美國人用手絹或面巾紙來擤鼻涕,而亞洲人和日本人則會毫無遮掩地任由鼻涕在氣流的推動下,像吐痰一樣直接擤到地上。無論如何,在他人眼裏,這都是一種「不雅觀」的動作。你千萬不要小看這一動作中所存在的文化差異。幾個世紀之前,這樣所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肺結核病毒肆虐。在當時的歐洲,肺結核病就好比現在的愛滋病,一種染上后,治癒生還幾率幾近為零的疾病。所以,政府指導人們以更加文明衛生的方式來吐痰和擤鼻涕,從而避免疾病的進一步傳播。這就是西方人會對隨地吐痰的反應如此強烈的原因,一人在吐痰或擤鼻涕的同時,很可能會向四周傳播肺結核病毒。所以,一旦發現你有做此動作的徵兆,人們便會像躲避瘟疫一樣遠離你,那架勢就好像你一吐痰就會把愛滋病傳染給他們一樣。

今日擤鼻涕的行為是過去肺結核病流行的結果。

假如東方諸國也曾親身體驗過肺結核所帶來的種種噩夢,我想,現代的東方人在面對隨地吐痰這一動作時也會表現出和西方人一樣激烈的反應。可正因為東方的歷史中並沒有經歷過這一劫,所以當日本人看見某人將鼻涕擤在自己的手帕中,然後再將手帕放回自己的口袋裏的時候,他們那種震驚的程度一點也不亞於西方人見到東方人隨地吐痰時的表情!對於英國男人隨身攜帶手絹,並將之放在夾克上口袋裏的習慣,日本人一點也不以為然,甚至有些不屑一顧。在他們看來,英國人的這一行為極其怪異,就好像是某人很自豪地在口袋裏裝了卷衛生紙,炫耀似地告訴大家他可以隨時擤鼻涕或是上廁所。

亞洲人認為,正確的擤鼻涕的方法就是將鼻涕直接甩在地上,而且他們覺得這一方法比西方人的手絹法更加健康,但是,亞洲人的這一習慣卻讓西方人和歐洲人排斥至極。這也就解釋了為何當亞洲人與歐洲人或西方人的商務談判往往會因為前者的一次小感冒而以失敗告終了。所以,我想告訴西方讀者的就是,不要因為亞洲人擤鼻涕的習慣而自尋煩惱,還有,千萬不要當着日本人的面擤鼻涕!

三種最常見的跨文化交際手勢

接下來,我們將對各種文化對於肢體語言的不同闡釋作一番小小的探討,並且向大家介紹三種常見手勢的使用方法和內在含義。這三種手勢分別是:環狀手勢,豎起大拇指以及V型手勢。

1.環狀手勢——「OK」

19世紀初,美國報紙颳起了一陣以詞首大寫字母代表整個片語的風潮,也正是因為這一風潮的流行,美國人開始使用這一手勢,而這一手勢也迅速在其他行業和領域流傳起來,成為了當時風靡一時的肢體語言。對於這一手勢所表示的「OK」一詞最初所代表的單詞是什麼,大家眾說紛紜。有的人認為它代表的是常常被誤寫為「ollkorrect」的「allcorrect」(完全正確),但有的人卻認為應該是反過來拼寫的「KO」——「knock-out」(擊倒對方)。

對西方人而言,環狀手勢「OK」表示「一切沒問題,好的」;日本人則把它當成「金錢」的標誌;法國人認為這一手勢代表「零」;而土耳其人和巴西人則把它當成一種侮辱性的手勢

另一種關於OK一詞起源的說法則是,OK其實是「OldKinderhook」(老金德胡克)的縮寫。19世紀的一次美國總統競選當中,有一位競選者名叫馬丁·范·布倫,他就出生於紐約州的金德胡克。於是,他的支持者便用「OldKinderhook」來稱呼他,並且以此為名成立了一個俱樂部來支持他。後來,這一稱呼就變成了他的競選口號之一。

很明顯的,從形狀上來看,環狀手勢中拇指與食指所形成的環形代表的就是「OK」一詞中的字母O。在所有的英語國家中,「OK」一詞所代表的含義大都是一致的。得益於美國電視電影的推廣,這一手勢及其含義迅速傳播到了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和地區。不過,在某些地方,這一手勢仍舊有某些獨特的淵源和含義。在所有的英語國家中,「OK」一詞所代表的含義大都是一致的。得益於美國電視電影的推廣,這一手勢及其含義迅速傳播到了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和地區。不過,在某些地方,這一手勢仍舊有某些獨特的淵源和含義。例如,在法國和比利時,OK還可以表示「零」或「一無所有」。有一次在巴黎,夜晚,當侍者將我們引導至餐桌之後,他問了我們一句話,「IsthetableOK?」(「你們對這張桌子滿意嗎?」)我們給了他一個「OK」的手勢。我正想坐下的時候,他卻突然回答說,「嗯,如果你們覺得不滿意,完全可以再換一張……」顯然,他誤解了我們的「OK」手勢,而把它當成了「零」或「一無是處,毫無價值」的意思。換句話說,他認為我們給他這個手勢,是想告訴他,我們不喜歡這張桌子。

如果你用「OK」的手勢來稱讚法國廚師廚藝高超,他很有可能會勃然大怒,並且毫不留情地將你趕出餐廳。

在日本,環狀手勢表示「金錢」。如果你在日本從商時對日本人做了「OK」的手勢,那他很有可能會把你的這一手勢當成是你向他索要賄賂的表示。在某些地中海國家,人們用這一手勢來表示「洞或孔」,而且當地的人還通常用它來暗指某個男人是同性戀。如果你對一名希臘男子做「OK」手勢,他會認為你想告訴他你是同性戀,或者你把他當成了同性戀。在土耳其人眼中,這一手勢帶有強烈的侮辱性,因為這代表「肛門」。在阿拉伯國家,這一手勢也很少見,因為當地人對它的理解為「威脅恐嚇」或「猥瑣下流」的意思。

20世紀50年代,理查德·尼克遜在當選為美國總統之前,曾經訪問過拉美諸國,其本意是美好的,他希望能夠通過此次訪問緩和美國與拉美國家之間的緊張關係。當他走出機艙時,尼克遜向當地等候的人群做出一個美國式的「OK」手勢以示友好。結果,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下面的人們對他噓聲一片。尼克遜不知道拉美地區與美國的肢體語言在某些地方有着天壤之別。在當地人眼中,「OK」的手勢代表的意思是「你就是一堆狗屎。」

假如你經常跨國旅行,最安全的方法就是每到一個地方,你就請教當地人關於侮辱性手勢的相關知識,從而避免發生任何可能的尷尬場景。假如你經常跨國旅行,最安全的方法就是每到一個地方,你就請教當地人關於侮辱性手勢的相關知識,從而避免發生任何可能的尷尬場景。

2.豎起大拇指

在那些深受英國影響的國家和地區,譬如說、澳大利亞、美國、南非、新加坡以及新西蘭,豎起拇指的手勢包含了三種含義:首先,那些喜歡搭便車的旅行者常常會向來往的車輛做出這一手勢,意在告知車裏的司機我想搭便車;其次,表示「好,不錯,沒問題」,與「OK」手勢相似;最後,假如人們突然豎起拇指,那麼這樣的手勢便帶有侮辱的性質,表示「舉起雙手」或「就這麼着」。在某些國家,例如希臘,向前的拇指大多是在說對方「吃多了撐的」!

千萬不要在希臘豎起大拇指搭便車。

正如我們在之前曾經提到過的,當歐洲人用手指計數時,豎起的拇指表示「1」,食指表示「2」;然而大多數英語國家的人在數數時通常用食指來指代「1」,中指表示「2」,在這種前提下,當他們豎起拇指的時候,他們想表示的是「5」。

這樣的手勢可以表示「好」、「1」、「舉起雙手」或「就這樣吧」。不同的地區對這一手勢的理解各不相同3.V型手勢

在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英聯邦國家,這樣的手勢很常見,意思是「舉起雙手或抬起頭」。二戰期間,由於溫斯頓·丘吉爾的緣故,用這一手勢來代表勝利逐漸在世界各國風行起來。不過,當丘吉爾豎起兩根手指的時候,他的手掌是向外的。假如說話者做此手勢時,將手掌面向自己,這一手勢的意義就完全改變了,變成了一種帶有下流的侮辱性意味的手勢。

美國人會把這一手勢當成「2」,德國人會認為這是「勝利」的標誌,而英國人則把它當成「去你的」這一手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的英國弓箭手。當弓箭手們射擊進攻時,他們正是用食指和中指來扣住弓箭的。在當時,對一名技藝高超的弓箭手而言,最大的失敗並不是被對方殺死,而是成為對方的俘虜,從而失去了用食指和中指發箭的機會。於是,用食指和中指所形成的V字型手勢很快便在英國戰士當中流傳開來,成為他們在戰鬥中用來刺激敵人的一種標誌,意為「你並沒有打敗我,瞧!我仍然可以用我的兩個手指來發箭!」

然而,在歐洲的部分地區,手掌向內的V型手勢仍然可以表示「勝利」的意思。然而,在歐洲的部分地區,手掌向內的V型手勢仍然可以表示「勝利」的意思。因此,當一個英國人用這樣的手勢命令一名德國人「舉起雙手或抬起頭」的時候,德國人很有可能會認為是他在比賽中獲了獎。除此之外,V型手勢在歐洲的某些地方也可以表示「數字2」,所以,當英國人、美國人或澳大利亞人想用這樣的手勢來辱罵一名來自歐洲的酒吧男招待時,他們可能會有些失望。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他們至少可以得到兩杯新鮮的啤酒。

接觸還是不接觸

人們在談話的過程中,是否會因為對方與其發生了身體接觸而生氣,這完全取決於此人的文化背景。例如,法國人和意大利人就很熱衷於在說話的時候,不斷與對方發生身體接觸。而英國人卻寧願選擇退避三舍,盡量不與對方發生身體接觸,除非他是在眾多觀眾面前進行體育比賽。南美及歐洲運動員在贏球或得分之後,都會與隊友來一個親密的擁抱,或是用互相親吻臉頰的方式來慶祝自己的得分。這樣的動作在更衣室里還會重複多次。受此影響,許多來自英國、澳大利亞以及新西蘭的運動員也會在類似的情況下做出同樣的舉措。不過,一旦他們離開了比賽場地,一切便都恢復了原狀,這些澳大利亞人、英國人和新西蘭人便又會重新奉行自己的「誓死不接觸」原則。

只有在運動場上,英國人才會因為隊友的進球或得分而與他人發生親密接觸。他們採取的方式可能是熱情的擁抱,親吻面頰,也可能會是最古老的輕拍對方。不過,假如背景換成了酒吧,你嘗試一下同樣的動作,你馬上就會知道有什麼樣的後果。

肯·庫伯博士也曾經在許多國家開展過關於人們之間接觸頻率的研究,並且記錄下了一個小時內不同國家的人們身體接觸的次數:波多黎各180次,巴黎110次,佛羅里達2次,倫敦0次。

通過研究以及自己的親身體會,我們總結出了這樣一張表格,表格中羅列出了適宜發生身體接觸的國家名稱以及那些交往中不適合發生身體接觸的國家名稱:

不接觸接觸

德國印度

日本土耳其

英國法國

美國和加拿大意大利

澳大利亞希臘

新西蘭西班牙

愛沙尼亞中東

葡萄牙亞洲的部分國家和地區

北歐俄羅斯

斯堪的納維亞

文化衝突是如何發生的

在製造文化衝突這項技能上,美國人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正如我之前曾經提到過的,絕大多數美國人都沒有護照,而且他們大都認為這個世界上其他國家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喜好也全都和美國人一模一樣。下圖中的喬治·W·布希就做出了他所喜愛的得州長角美式(Longhorn)足球隊的標誌性手勢以示支持。布希豎起的食指和小拇指分別代表兩支牛角。大多數美國人都明白這一手勢的含義。

在意大利人眼中,圖中所展示的美國足球隊的標誌性手勢帶有鮮明的侮辱性意味

在意大利,這一手勢背後的含義是「戴綠帽子的男人」,所以,人們通常藉此來告誡某位男子,他的妻子與其他男人有染。1985年,5名美國人在羅馬被當地警察逮捕,其罪名就是他們公然在羅馬教廷外載歌載舞,並且使用了這一不敬的手勢。事實上,這5名美國人不過是在得到了足球隊在美國取得比賽勝利的消息之後,迫不及待地以他們認為最合適的方式為球隊慶祝勝利而已。顯然,他們的興奮和熱情絲毫沒有打動坐在教廷里的教皇。

總結

我們在與他人從事貿易或工作往來的時候,假如對方舉止得體,並且充分表現出了對自己的尊重,這不僅會讓我們備感舒適,而且會讓雙方的交往也變得更加真誠和順利。所以,我給大家的忠告就是,當你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度之後,切記要盡量減少肢體語言的使用,直到你能有機會觀察到當地人如何使用這一無聲的語言,並藉此掌握箇中奧妙。此外,還有一個方法能夠幫助你學習和理解不同國家肢體語言中所存在的文化差異。你可以收集一些外國電影,然後在關閉聲音之後反覆觀看。不過,提醒你一點,觀看時盡量不要看字幕。在沒有任何聲音和文字提示的前提下,你可以嘗試着僅通過人物的表情和動作來推敲和揣測劇情的發展。然後,再打開聲音或觀看字幕,檢查你的猜測是否正確,從中體會肢體語言中的文化差異及其使用技巧。

當你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度之後,切記要盡量減少肢體語言的使用,直到你能有機會觀察到當地人如何使用這一無聲的語言,並藉此掌握個中的奧妙。假如你身處陌生的文化之中,不能確定當地的禮節,那就乾脆請教當地人,請他們為你做示範。

由於文化差異的緣故,對肢體語言的誤解很可能會讓你陷入尷尬的境地。所以,明智的做法就是你應該在對他人的肢體語言和動作下結論之前,首先考慮對方的文化背景,從而避免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如果你經常進行跨國旅行,我向你推薦羅傑·阿克斯特爾的《身勢語:可行與禁忌的身體語言》(Gestwres:Do』sandTaboosofBodyLanguageAroundtheworld,JohnWiley&Sons出版)一書。在書中,阿克斯特爾介紹了超過七萬種不同的肢體動作和各地的文化習俗。藉助於這本書,你大可以輕鬆自如地穿梭於世界各國,而不必擔心肢體語言和文化差異會給你帶來的種種麻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身體語言密碼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外國文學 身體語言密碼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章 文化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