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儀態萬方 分庭抗禮——宋代南方民窯

第七講 儀態萬方 分庭抗禮——宋代南方民窯

宋代南方民窯有四大體系,第一是饒州窯,世稱景德鎮窯;第二是龍泉窯,青瓷;第三是建陽窯,就是建窯,以黑盞著稱;第四是吉州窯,跟北方磁州窯有點兒相似。

靖康之難

宋代的政治分佈非常清晰地分出北宋和南宋,臨界點在1127年。這一年發生了靖康之難,是宋人的國恥。北宋大小兩個皇帝,太上皇和皇上,宋徽宗和宋欽宗,被金人擄掠到五國城,就是今天的黑龍江依蘭。當時宋徽宗父子被囚禁五國城,受盡人間的屈辱。他們是天子啊!宋朝人對這段歷史的心理感受都非常強烈,不能接受這個現實。但是沒有辦法,以當時宋朝的武力,不可能從金國手裏把兩個皇上搶回來。當時金人把皇上、皇室成員、文武百官、藝伎、工匠等等,將近10萬人都劫擄到黑龍江,除了不放心以外,同時是需要一些服侍人員。由於金人在科學技術上處於弱勢,所以相對來說也比較重視技術人才,把工匠也都一塊兒抓走了。

岳飛的《滿江紅》裏有非常沉痛的詞句:"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他說到這件事的時候,感情沉重。很多年以後,人們在朗誦他這首詞的時候,還覺得心情沉重。

宋室南渡以後,在不長的時間內就決定定都在臨安,就是今天的杭州,開始重新發展。南宋的第一個皇帝趙構,當時21歲,正值青年。從宋室南遷以後,南方的民窯瓷器得以迅速發展,這與政治上的遷徙有很大關係。

饒州窯

饒州窯,現在稱景德鎮窯。景德鎮早在漢代就開始燒瓷器,但很粗糙。宋真宗景德年間,正式在景德鎮建鎮,史書上有記載。景德年間是從1004年到1007年,一共是四年。從2007年往前推整整一千年,正是在景德年間。

景德鎮有個得天獨厚的條件,就是擁有高嶺土。所謂高嶺土,指高嶺那個地方發現的瓷土。我去那裏看過,挖出來的土都是雪白的,非常漂亮。高嶺土後來被世界公認為是燒瓷器最好的原材料。18世紀以前,歐洲人不知道我們用什麼來燒瓷器,所以對中國製造的非常潔白,而且強度非常高的瓷器感到很困惑。

景德鎮在北宋以後,開始走上創新之路。我們都知道,唐代中國陶瓷的格局是南青北白,要麼是青瓷,要麼是白瓷。景德鎮創新的瓷器叫青白瓷,介於青瓷和白瓷之間,顏色偏藍。

由於景德鎮的瓷土好,燒造出的瓷器質量堪稱有史以來最好的。瓷器的潔白度非常高,釉色也配得非常好。元代蔣祈在《陶記》裏說:"景德鎮有窯三百餘座,埏埴之器,潔白不疵。故鬻於他所,皆有饒玉之稱。"景德鎮造的瓷器非常潔白,沒有任何瑕疵,把它賣到任何地方,都有饒玉之稱。"饒"是地名,饒州府。中國人對玉的感受非常強烈。在天然材料中,中國人對玉的崇敬心理超出其他材料,所以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玉文化。蔣祈就讚美景德鎮的瓷器,跟玉器一樣。

因為中國人對玉的感受是跟對其它的東西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尤其在天然材料中,中國人對玉的崇敬的心理超出了其它的天然材料。所以,我們有一種獨特的玉文化。將來我們可能講玉器的時候會講到這些。比如我們說"玉成此事"啊,"亭亭玉立"啊,說的都是很美好的詞。

影青

我第一次看到影青釉的時候非常震驚,那時我才二十來歲。不像今天,很容易看到大量的藝術品、古董、文物,那時社會還不太提供這個。我第一次在人手裏看到這個東西的時候,非常驚訝。非常薄,顏色非常清亮,然後人家告訴我,這是宋朝的。一開始我都不相信,我說這麼薄,怎麼能保存到今天呢?後來我才知道,有大量的景德鎮千年以來的瓷器——保存到今天。

明朝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裏,它稱影青是"素肌玉骨"。它的肌骨是素肌玉骨,他的評價非常高。真正我們在說這個柴窯的時候說過,柴窯有人說是不是"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實際上這四個比喻描繪影青是最為準確的。它就是"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非常地薄。"影青"的名詞是我們俗稱了,我們現在就這麼叫了。在史籍上記載,最早的記載就叫"青白瓷"。那麼它這個過程大概是從青白瓷到影青,還有人叫"映青",就是反映的"映"。顯得非常亮——"映青"。包括"隱青","隱"就是隱藏的隱——"隱青",都是跟這個有關,都是一個東西。

那麼,在所有的宋瓷中影青是最薄的,聲音是最清悅的,就是你拿手敲的時候,聲音非常好聽。我覺得找幾個碗都可以敲出音樂來,裝點水,高低音,都可以找出來。

由於景德鎮瓷土的特性,它可以仿製金屬器,不太費力,所以它早期很多東西都是跟金屬一樣窩出來的。由於它的韌性非常好。

影青中有大量的粉盒。我們知道不是今天的人才化妝。我們中國歷史上,從漢唐都很盛行化妝,宋代每個人都化妝。所以它有大量的粉盒出世,出土。我自己也收藏很多盒,大大小小的,影青的盒是最漂亮的。印花的有牡丹的、花卉的、花鳥的,什麼素的,有的紋飾非常漂亮,有的瓷器盒仿得跟那個藤子編出來的似的。宋代人追求的生活的情趣比其它朝代更甚,就是宋代人特別注重生活的細節。我寫過一篇文章,我都希望我生活在宋朝,看看宋朝人的那種細緻。

玻璃器與瓷器

由於景德鎮這種"薄如紙,聲如磬"的這種瓷器的出現,導致中國的一個產品到此有為止了,是玻璃。

我們比較一下就清楚。中國人不是不能生產玻璃器,在戰國、漢代、唐代有非常漂亮的玻璃器。我們去博物館看,看它那玻璃瓶子都跟今天的,有時候你都不相信,那玻璃瓶子看着跟今天的差不多。為什麼到宋代以後,宋、元、明、清就幾乎沒有玻璃器。到了清代以後的玻璃器全是觀賞器,帶顏色的,皇帝喜歡的擺着玩,根本不是用的。實用的玻璃器從宋代以後中國就不生產了。我們後來喜歡的大量的玻璃器都是從歐洲進來的。歐洲人喜歡玻璃器,生產玻璃器,是因為它不能生產瓷器。我們今天能生產如此優美的瓷器呢,玻璃器就不生產了,主要基於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呢,是瓷器的質地比玻璃器相對來說堅硬。我說的不是科學的硬度,是它使用中的堅固度。我們一般卒瓦碗的機會比卒瓦玻璃杯的機會少。一般你碰一碰碗都不會破,但是玻璃杯非常容易碰破。而且玻璃杯有一個問題,就是俗稱"炸"。玻璃杯涼,你一倒熱水"啪"就炸了。瓷碗多薄多厚,它都不會炸。所以,它在生活中使用的它的堅實度遠遠低陶瓷。

那麼一旦它發生小範圍的破損,比如崩了一個口,玻璃器幾乎就不能用了,但是瓷器可以湊合用。我們都有過使破碗的經歷,對吧?我們現在生活好了,破碗就扔了。過去家裏的碗都是口沿磕磕碰碰都接着用,沒關係。但玻璃杯一般口沿一破,就不敢用了。為什麼?剌嘴。它跟刀子一樣,所以它這是有缺點的。

第二點呢,就是玻璃的導熱系數高,就是它快,導熱快。瓷器導熱慢。大家都有這個生活經驗。對吧?你玻璃杯一倒熱水,你就拿不起來了。你馬上拿不起來,恨不得兩秒鐘,你就不能拿那玻璃杯。瓷器不怕,瓷器可以端著,很舒服。那麼,導熱快就有一個缺點,就是它涼得快。你盛一碗粥,現在是接一電話回來就涼了。古代也沒電話,但是盛一碗粥,你出去有一個事跟誰說一句話,回來就涼了。所以玻璃器它就不適合用於吃飯這種器皿。

第三是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成本。我們社會的一個發展很大程度都跟經濟有關,經濟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成本。這個東西的成本,瓷器的成本比玻璃器的成本低,它又好,那肯定發展就快。

所以這個景德鎮的影青瓷的出現,就是這個饒玉的出現就徹底地斷送了中國的玻璃器的生產。從宋朝以後,我們的玻璃沒有了,幾乎沒有了。

景德鎮的優勢

景德鎮影青之所以有這樣高的一個成就,主要源於得天獨厚的條件。

第一個條件就是它的自然條件。只有它那個地方有高嶺土,集大量的松柴。就是景德鎮歷史上是一個植被非常好的地域,就是它砍大量的柴可以燒瓷器。北方的瓷器很多是用煤燒的,它是用柴燒的。後來對這個破壞很厲害,就是對自然破壞很厲害,因為燒的樹太多了嘛。

第二就是它的地理位置。你知道在中國歷史上,所有經濟發達的地區一定要伴隨一條河,要不然就沒有辦法運輸。沒法運輸,這個東西運不出去。今天也是這樣,你運不出去你就是死。你的經濟就不可能發達。所以它挨着一條江,叫昌江,所以景德鎮也叫昌南鎮,它在昌江以南,所以它叫昌南鎮,它古稱昌南鎮,後來改為景德鎮。

再有就是江西的人文條件。我們知道江西歷史上的名人,尤其宋代的名人非常多。每一個人都如雷貫耳。你比如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黃庭堅、楊萬里,這些人都是江西人。

再加上它當地雲集了很多工匠。工匠肯定是隨着商品走的,你這個地方需要生產,需要勞動力,需要工匠,工匠就雲集過來了。再加上宋代的當時的格局。就是北方一直與遼國——北宋時期與遼國,南宋時期與金國的這種武力對峙,使南方很多工匠心裏也不安,慢慢就移到景德鎮去了。這就使這個地方人才輩出。當時景德鎮有這樣的俗稱: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就是說,工匠不是我本地人,哪兒的人都有,但是我做成的東西天下都走了,不知道上哪兒去了。所以我們在全國瓷器的出土當中,尤其景德鎮的影青的出土當中,遠至遼寧、內蒙、廣東——就是景德鎮輻射出去的面積非常大——四川,都有大量的影青出土。

它這個非常薄的瓷器,你知道在古代運輸是非常困難的。在這麼遠的地方都有大量的出土,可見當時的影響力。

執壺與酒瓶

由於景德鎮瓷土的優良,韌性非常好,它可以不太費力地仿製金屬器造型,所以早期很多影青跟金屬器一樣。比如執壺,一看就不是瓷器的造型,就是金屬器的造型。如果我們的顏色變成銅那樣子立刻就變成一把銅壺。它就是仿金屬器,它優良的瓷土使它有條件做成這個樣子。有的瓷土是不行的,你比如說磁州窯的瓷土都非常厚,都非常粗糙,你做成那個樣子,它就做不成。就簡單地說,絲綢是可以做一個襯衣的,你拿呢子做一個襯衣,它就做不成了,對不對?就算做成了你也穿不上,穿上也扎得慌。

這種執壺在宋代的時候,一般情況是兩個用途。

第一個是酒壺。我們都知道當時宋代的酒都是釀造酒。釀造酒就是我們現在家裏有時候自己都還可以做的米酒、黃酒,這都屬於釀造酒。那麼我們喝的白酒,烈性酒叫蒸餾酒。蒸餾酒是元代以後才有的,到明代才比較多。我們後來就是小說中當然也在描寫,比如說《水滸》中描寫,武松連喝18碗,那就是米酒。你擱今天的白酒,甭18碗,一碗就翻了。對吧?就打不成虎了,就變成虎食了。這種壺呢,就是我們現在叫"執壺"。有一個把,"執著"嘛,叫做"執壺"。

它在宋代也叫"注子",注子就是用來做茶道的,就是飲茶用的。那麼它是點茶,因為宋代的飲茶習慣跟唐代不一樣它是點茶,它就要求壺嘴做得比較細,要求出水有速度。

影青瓷里當時大量的東西,我們今天看,可能都是藝術品,可在歷史上它就是一個實用品。比如,這個梅瓶,渦紋的,就是一個一個渦的,像漩渦一樣的渦紋梅瓶,就是典型的酒瓶子。這尺寸都比較大,所以你也可以看出來,當時裝的一定是釀造酒。蒸餾酒這裏頭,我估計這裏能裝五到十斤。咱們今天白酒有五到十斤的包裝嗎?都沒有這種包裝。

我的影青渦紋梅瓶是在香港買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去香港的時候看到這種東西就很激動,看到這種東西這麼漂亮,過去只有在博物館、在書上看到的東西居然今天可以買了,而且還不是很貴。因為景德鎮的影青瓷出土的數量地非常大的——就是南宋的東西出土的量是非常大的。臨安當時史書上有記載,杭州城裏,就是作為南宋的都城裏,有專門賣青白瓷的店鋪。

龍泉窯

南方除景德鎮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青瓷窯,龍泉窯。講哥窯的時候講過,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弟弟燒的窯就是龍泉窯,也叫"弟窯"。但是這個名稱實際上是不用的,只是書上有記載,我們很少有人在生活中說我買了一個"弟窯"。我沒有聽一個人這麼說過,就是我買了一個龍泉——龍泉窯。龍泉窯就是顏色是非常青翠的,它是南方最重要的青瓷。

塞拉同

我們叫"龍泉青瓷",但是西方人怎麼叫呢?有一個特定的名字,叫做"塞拉同",它是從法語過來的,法語就叫Celadon。

十六世紀晚期,龍泉青瓷第一次運到歐洲的時候,歐洲人都沒見過這麼漂亮的瓷器,所有人都驚呼,說怎麼這麼漂亮。當時有記載有什麼呢?貴族使用這樣的青瓷招待客人,辦酒會完了得找專人看着盤子,要不然客人就把盤子揣走了,帶着油都沒有關係,揣在身上就揣跑了。所以,就可見當時商品的這個重要性。那麼當時法國上流社會在演一齣戲,這齣戲叫《牧羊女》,他那個男主人公穿着一個青布長衫,這個男主人公就叫"塞拉同"。他們說不出來這個顏色,所以他只好說,那個瓷器太漂亮,漂亮得就跟塞拉同穿的衣服的顏色一樣。說起來很羅嗦,所以就簡化成"塞拉同"。到現在全世界公認的中國龍泉青瓷都有叫Celadon,翻譯過來就是"塞拉同"。記住了這個詞,聽起來很怪。中國名字為什麼叫個洋名字,就是這麼來的。

龍泉的青瓷後來就成了中國青瓷的一個代表。十六世紀、十七世紀大量地貿易、走私到歐洲。歐洲的貴族都以擁有這樣龍泉的青瓷為榮。

南宋龍泉窯

龍泉青瓷最好的時期不是北宋,反而是南宋。南宋的顏色非常均勻,釉面也就不開片了,非常潤澤。我們比較一下可以看出來,北宋的這個胎厚,釉薄,開片;南宋的時候,胎薄,釉厚,不開片,就是它進步的一個過程。北宋的顏色它是豆綠的,南宋就開始出現粉青、梅子青,變成一種青綠色,非常地漂亮。

四川遂寧發現的那一批瓷器,當時是1005件。一個坑裏,當時有人推測是因為戰亂,就把這個瓷器一股腦地埋了一坑裏,拿土一蓋。偶然的一個情況下,發現了,一發現一數1005件,裏頭有多少龍泉呢?有342件,342件是龍泉青瓷,是在四川。四川離浙江也很遠,過去都是大山區,山區對山區非常難運輸的。那裏的那個龍泉青瓷幾乎個個都是國寶,非常漂亮,都是南宋時期的。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那時候二十幾歲,我去過龍泉。從書上知道,有龍泉這麼個地方,生產這麼漂亮的青瓷,我一定要去看看。那個時候,我們也不興什麼收藏陶瓷,問誰誰也不清楚,我就自己奔了龍泉了。

我印象很深,當時從杭州出發的話要走12小時。今天大概我問了一下,今天大概兩三個小時,高速公路就到了吧,很近了。那時候要走12個小時,中間因為一天走不到,我忘了是在哪個縣裏,在一個農家的小招待所里睡了一夜。我記得很清楚,那時候住一宿是一塊三毛錢。我當時還有很大的照相機。當時我為了照相機的安全,我跟老太太說,我說我能不能把這個房子包下來。然後她很詫異地看着我說,你包下來要幹嘛呢?我也不好說,我怕東西丟了。我就花三塊九就包了三個床位——屋子裏不是兩張床,是三張床。然後老太太就對我無上地好。你想想一個人居然包兩張空床還給錢,覺得很奇怪。那時候沒有這種概念嘛,都是跟生人睡在一個屋裏嘛。那個屋是沒有盥洗設備的,什麼都沒有。她就打一盆熱水非要來給我洗腳。那時候全國也沒有足底按摩,腳除了自己摸過,沒讓人摸過。來一個生人非要給你洗腳,你就覺得渾身的不自在。那時候又年輕,怎麼說都不行。她非要給你洗腳表示一種熱情。然後我就從那兒,第二天清晨又坐長途車去到了龍泉。

在龍泉的山區里,看到當時大量的青瓷。那時候也是開始有建設,有出土,看了很多。對龍泉的青瓷感受非常地強烈,回來的時候還買了很多背着,生怕一路給磕了。那時候不像現在還有什麼很好的運輸工具,那時候都是擠長途著車。長途車非常擠,那時候也是仗着年輕,能吃點苦,所以就還是其樂無窮。

建陽窯

南方還有重要的黑瓷,福建的建陽窯,也叫建窯。

建陽窯主要生產的東西就是喝茶的茶盞。我們現在說起來就是一個茶碗,它在史書上記載叫"烏泥窯"。什麼叫"烏泥窯"?就是胎是黑的,特別黑。黑瓷的生產主要跟宋代的飲茶習慣有直接的關係。

宋代的關於飲茶的記錄非常多。其他文獻比如詩歌里,詞曲里也非常多。陶谷在《清異錄》中有這樣的記載。他說,"閩中造成盞,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就是說這個閩中——那就是福建,我們說的建陽就在福建——它造茶盞。鷓鴣斑是什麼呢?是一種鳥的羽毛。鷓鴣是一種鳥,它的羽毛上有很多斑點,非常漂亮,茶盞就模仿了這種仿生的。仿生的茶盞是在建盞中非常常見,比如兔毫盞,像兔毛一樣,兔毫嘛。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也有這樣的記載。他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他就是說這個盞就是青黑色最好,有那種條狀的所謂"兔毫"的為上。

"建盞"是我們的稱謂,過去還有一種稱謂我們後來不用了,日本人在用。你到日本一看,它就叫"曜變"。明人筆記中曾經有一段迷信的說法,他說建盞開窯的時候,必須取童男童婦的活血祭祀。然後往裏一潑,這精氣就凝在上面了,所以叫"曜變"。

這個"曜變"這個詞後來中國人就不怎麼用,用在日本。你查日本的陶瓷書一定定"曜變"這兩個字。後來很多人認為,這個詞是日本的。其實不是,是我們自己的,後來傳到日本了,我們就不用了。那麼日本人管它叫什麼呢?叫"曜變"。

還有一個說法更有意思,他叫"天目"。蒼天的"天",眼目的"目"——"天目"。"天目"是怎麼個來歷呢?它有無數種說法。但是最接近於一個史實或者最能讓人信服的一個說法,就是當年的日本僧人到中國來,帶回的茶具是從浙江天目山帶回來的,這個說法比較有說服力,容易讓人信服。這個日本的僧人把中國喝茶的方法以及茶具帶到日本的時候,這個東西順理成章叫為"天目"。現在引申出去的,凡是黑色的瓷器,宋代的黑色的瓷器都叫"天目瓷"。

古代的飲茶

宋代飲茶用黑色茶盞,跟現在茶杯完全不一樣。要了解其成因,首先要了解一下唐代和宋代的飲茶習慣的不同。那麼,唐人呢,是煎茶;宋人是點茶。這有什麼不同呢?唐代人喝茶的時候,他取一塊茶餅以後,他要把它烤熱了以後,要把它碾成細末,用茶碾在這碾。碾完了以後要過籮,過籮以後然後它去煮,水要煮三沸,不停地在開。煮完了以後,煮好了以後就把它舀到碗裏,有的還要加上鹽、姜,加上一些佐料,這樣去喝。多少我聽着,我是沒喝過,但是我覺得就是一個菜粥的樣子。你想想他又擱調味料,又擱鹽,是吧?它就是菜粥。它是這麼一各類似粥。所以我們有一個很古老的說法,叫"吃茶",是這麼來的。他不叫喝茶,叫吃茶。你像《水滸》裏、《紅樓夢》裏都說吃茶。

宋人就不一樣了,宋人是點茶。他是只把水燒熱了,他不是拿鍋里煮。然後把這個茶也碾碎了以後直接拿水——沸水——就注進去。有點像我們現在的沏茶。但是他是連茶帶水一塊兒喝。他不是像我們現在這種喝法。他這種水注的,注下去的叫"點茶"。他大概是這樣,就是他根據茶盞的大小,擱好了,把那個茶葉的末要調一調,叫"調膏",調完了一注,嘩就開了。我現在想起來有點像咱們沖奶粉的樣子,就這麼個樣子。

我們比較一下,唐代喝茶的時候有附加物,就是說姜啊、鹽呀;那麼,宋人就主張喝純茶了,就不再擱調料了。這就是一個我們從今天的角度上看還算是一個進步。由於他飲茶習慣不一樣,所以他的茶具就不一樣。為什麼要用建盞呢?就是保溫。這種黑的泥導熱特別慢——保溫。

我們現在喝茶的這個方法相傳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叫朱權這個人發明的。當時他不願意跟他的兄長朱棣,永樂皇帝,不願意爭政治上事,所以他躲了,躲在深山裏弄飲茶,弄雅的事。他發明的這種喝茶。這種喝茶的方式呢,專業術語叫"瀹飲"。他的方式呢,是蓖去茶葉,出汁。就是我把茶葉蓖去,喝這個水。當時朱權在洪武二十四年的時候寫了一個《茶譜》,寫了這麼一本書,然後這也有一個更大的一個政治原因,就是當時朱元璋下令,他是從經濟角度考慮,他下令是"廢團改散",團茶——沱茶改散茶,省事。正因為改成散茶以後,朱權就發明了這種飲茶方法,距今大概是六百來年。

我們今天這個習慣是明代人定的,所以我們吃茶或者說飲茶經過了數次變化。日本的抹茶更像宋代的一種喝茶方式。

鬥茶與茶具

建盞這種茶具,要是為了宋代的鬥茶之風。宋人的這種鬥茶直接從茶碗就可以看出來了。蔡襄就說,"茶色貴白,以青白勝黃白"。我們也說不清顏色,因為咱們沒活在宋朝,所以沒看見到底青白和黃白有多大差異。但是他說的是湯水的顏色,決定湯花優劣的標準就是看它掛在茶碗邊上的,掛的這個水痕快慢。你水痕出現的早晚是決定你的勝敗的,你水痕出現得越早,你的茶就越不好,越晚就越好,所以晚者為勝。鬥茶就是咱倆喝完茶一看,你這出了,我這還沒出呢,你輸了,我贏了。水痕如果咬住茶碗的邊,久久不散就稱之為"咬盞",這都非常專業。但是我們從生活中可以比較,什麼啤酒好啊?一定是掛杯的好。你啤酒一倒一點沫不起,那肯定是昨天打開讓人喝了兌了水了,肯定是這樣。啤酒的好壞跟這個好像有一點類似的地方,就是它如果有點掛杯,白沫,這是它的一個標準。

宋代蔡襄在《茶錄》裏是這樣有一段記載,他說,"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他說的"熁之久,熱難冷",就是說的"熁"是烤一烤。過去喝茶很講究,要熱杯,這個杯事先就要熱。我們現在是甭管多涼的杯子,把茶缸開水一衝,說怎麼老不開,是你的杯子太涼。你的杯子先熱一下,烤一烤熱了,生活講究嘛。我們一開始就說了,宋代人生活很講究,他要把杯子先熱了。所以這種黑盞保溫性特別好,所以很久的就不涼下來,這對茶是有很大好處的。那麼建盞下面有寫"供御"的,有定"進琖",那表明當時都是上供,給皇上用的。

我們看看都有什麼樣的品種呢?第一就是"兔毫",典型的建盞都是兔毫,裏頭跟兔子毛似的;再有就是"油滴",一個一個像油滴;再有像玳瑁、鷓鴣斑。

日本有一件著名的建窯,紋理特別奇怪,既不是油滴,也不是玳瑁,它叫"曜變天目茶碗",視為國寶。

我在日本看見過日本人對建盞的那個態度,跟我們完全不一樣。我們也可能見怪不怪,中國人多聰明,見過的東西多了,看着這東西不新鮮,不就這麼一個黑茶碗嗎?有啥了不得的,都這態度。日本人到那兒先彎著腰鞠著躬,端著都是小心翼翼的,完全跟我們不是一個態度。所以我就覺得,我們可能是因為家大業大太富有了,所以拿什麼都不當事,對這些東西理解也不夠深。但是日本人由於他們地域偏狹,過去的文化都是外來的,所以他對這個文化反而特別地尊重。當時我看到那個景象都非常受感動。

吉州窯

宋代南方窯口,最後一個就是吉州窯。吉州窯過去的書上記載都非常少,也不太關心。後來發現它也有它的長處,比如說它有相當一部分瓷器都是仿磁州窯系的。它跟磁州窯系非常接近,包括生活情趣都跟磁州窯非常接近。有人認為那就是南方的磁州窯,是因為宋室南遷帶走了大量的北方的工匠,到那兒就找塊地兒拉開膀子就開始干,所以風格呀,包括它做的東西都差不多。

但是它畢竟是南方的一個文化,它跟北方的文化有一些微妙的差距。它的差距都在哪兒呢?主要在它所表現的內容,它都比較精巧,畫得比較纖秀。你比如像這樣的梅瓶,畫得非常細緻,北方人很少這麼細緻地畫東西,畫的都是粗枝大葉,意思夠了就行了。在它的工藝特點中,它為了提高效率,它也產大量的茶碗,比如它用剪紙,這是三個鳳凰,做這種茶盞。

吉州窯在南方的窯系中的地位比較低,但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窯系。由於它過去沒有人重視,所以它的價格一直不高。其實它代表了南方文化融合北方文化很重要的一支。所以我就覺得,現在收藏有人老說沒有機會了,其實有很多機會,像這樣都是很好的機會。

宋代瓷器是這樣一個狀況,與宋同時還有遼、西夏、金,甚至後來的元等少數民族的政權。少數民族的文化與漢文化存在着差異性。由於這種差異性,它反映在瓷器上也有所不同,那麼我們下一講就講少數民族時期的瓷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講 儀態萬方 分庭抗禮——宋代南方民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