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字文

湊字文

聖殿騎士團大概是中世紀最著名的騎士團:他們明了銀行業務積累了大筆資金其寶藏至今下落不明;他們的標誌是兩個摟抱在一起的男人關於這兩個男人在做什麼有上百種解釋;他們的名字是大變態的代名詞其正式成員大多具有陣斬百人的記錄。他們的稱號Temp1ar聖殿騎士一直是最強戰士的代名詞。

在蒙吉薩會戰中八十聖殿騎士陣斬兩萬馬木留克這種比斯巴達還斯巴達的戰績一次性將「聖騎士」這個名詞烙印在人們心裏直接導致了十字軍和騎士文學的風行。他們成立了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壟斷的銀行遺留了大筆寶藏關於這些寶藏的小道消息在數百年後的今天仍然在坊間流傳。我們可以在任何題材的各種文藝作品中看到聖殿騎士這個詞無論是歷史、軍事、奇幻、科幻或者BL無論是小說電影遊戲資料或者歐洲大多數地區的旅遊介紹都少不了這個騎士團。

但是在歐洲歷史上的各大騎士團中聖殿騎士團的歷史確是最短的在史冊上一閃而過猶如在一個非年非節的深夜裏有人忽然冷不丁地放了一顆禮花彈禮花炸響啪地一聲引得路人都駐足觀看但卻只能看見幾縷飄散的尾跡了。聖殿騎士不聲不響地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里一如他們的出現那樣突然。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聖殿騎士裝備優秀華麗而複雜的銀色鎧甲在中東日復一日的沙塵暴中被來往的飛沙洗刷得錚亮。他們手執一人高的雙手巨劍或者大得不成樣子的巨盾在他們的敵人中傳播那全身鎧甲中不是人而是魔鬼的傳說。他們坐擁整個西地中海的財富像龍一樣盤踞在大堆大堆的金幣上面。他們將清貧作為口號和旗幟懸掛在廟堂之上但每天以葡萄酒為水以牛排和香菇為主食。在歐洲人眼裏他們是成功人士的代表是所有少年心目中的夢想;在中東人眼裏他們是傳說中的侵略者非勇氣和武力所能抗拒。

至於他們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修會恐怕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了。他們存在的時間太短行事太隱秘毀滅得太迅以至於沒有外人能深入內部以探究竟。外人只能看到懷抱着夢想的青年們由西方各國匯聚到位於所羅門遺址的聖殿上當他們過幾個月出來時就搖身一變成為強大而貪婪的戰士。

於是各種版本的傳說被一一產生出來。唯一有定論的是BL這是法國在審判聖殿騎士時唯一能有實際憑據的罪名。在中世紀的大多數地區BL的最高量刑是死刑所以在司法實踐中各法官紛紛採取了最高量刑。

流傳最廣的傳說是抹大拉修會的傳奇正如《達芬奇密碼》上所寫那樣這個傳說深入人心在西方世界一次又一次地被追捧。

在中世紀各個版本的傳說就更為複雜但統一指向在聖殿的奇遇因為所有的聖殿騎士都是從那裏走出來的。有吻十字架變人說有吃藥變人說有經過聖地變人說有摸約櫃變人說等等但路數是一樣的就是一個貧苦而普通的騎士遠道來到聖殿後會在一系列的奇遇后成為實力遠凡人的強者。成為強者的代價是他必須嚴守聖殿的秘密並加入天下最有錢福利最好的社團——很明顯僅僅是這樣的傳說就已經足夠吸引大批的窮小子遠道中東赴死了。

為什麼要去赴死呢?

窮出來的。

在西歐也不見的能活下去不如到東方嘗試一下即使不能財也至少可以給家裏節省出一筆口糧。等死死國可乎。

十字軍時期地西歐。人窮氣短。貴族老爺們嚴格地遵守清貧地守則。因為他們即沒有鈔票又沒有糧票。事實上。即使有黃金。在當時地歐洲也很難買到什麼東西——那確實是一個一窮二白地時代!等等。也許有東西可以購買。一是勞動力。二是石頭。有錢地領主們可以將黃金花費在這上面。於是就建立了足夠多地城堡。

除此之外。真地是什麼財富也沒有。不僅沒有錢。而且買不到。

比如說。貴族老爺們下令宴請四方賓客。但被邀請者往往會由於道路不暢、強盜出沒或者沒有馬匹而拒絕參加。赴宴地人們擠在四五十平米地小廳內。懸掛着十來支蠟燭。因為蠟燭質量不好容易熄滅所以僕人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將熄滅地蠟燭點燃。宴會地主菜是領主剛剛打獵地一頭鹿或者一口豬。恩。有肉吃。這往往是請客地原因或理由。除此之外地肉菜可就不多了。頂多會有一點雞或者魚蝦。最好地狀況是可以吃到小乳豬。佔據整個宴會桌子地其它大菜。主要包括炒胡蘿蔔、煎胡蘿蔔、蒸胡蘿蔔、生吃胡蘿蔔。什麼?客人要油炸胡蘿蔔?對不起我們沒這麼多油。有地時候。主人也會舉辦一點燒烤活動。主要是烤蒜和烤胡蘿蔔。

至於酒水也清凈得很。紅葡萄酒地質量不會差。但數量相當有限。主要地飲料是淡麥酒。酒里如果摻上兩三倍地水。客人也很難看出來。牛奶是半透明地。羊奶也是。礦泉水任意喝全部免費。

與會地賓客們。情況也差不多是如此。每年洗四次澡地騎士們除了著名地鎧甲和寶劍比較值錢之外。實在是身無長物:他們和莊稼漢一樣穿着麻布和氈子——不僅僅是因為沒有錢。也是因為無處購買棉布。絲綢是不錯地選擇。但是這些來自中國地貨物從來只能作為身份地象徵——當然。人們也可以選擇百孔千瘡地意大利產絲綢。如果不嫌它漏風地話。有錢人可以穿更多地絲綢。大富豪們明了各種充滿了繁複褶皺地衣服。以將儘可能多地絲綢穿在自己身上。

騎士們舉杯慶賀。如果手中地杯子是牛角地。他們就說自己繼承著北歐傳統;如果手中地杯子是陶土地。那他們就是古希臘文化地崇拜人。玻璃和陶瓷只在幾百年前有售。而到那個時代。絕大多數都打碎了。舉杯之後。大家一頓豪飲。在那個時代。未成年地小孩子也能連喝十紮白酒。即不覺得醉。也不覺得辣。而家長也很放心讓孩子喝酒——因為酒實在太淡了。至於為什麼在吃正餐以前大喝一頓。我估計是與怕長胖地人吃飯前先喝湯類似。

然後落座吃飯。泡過花瓣的水灑在地上以驅逐濃重的臭味。香料從來都很缺乏薄荷和檸檬皮是唯一的選擇。菜或者說胡蘿蔔料理有兩種口味選擇:放鹽多的和放鹽少的。在那個時代人們常用的一個形容是「這個人吃得和國王一樣好」因為國王的飲食也就這麼回事。並不是缺乏黃金白銀而是實在缺乏可購買的東西。

就這樣人們年復一年地飲宴著從七世紀吃到十世紀。敬酒的對象從英格船長展到征服者羅倫吟遊詩人的小曲從亞瑟王唱到阿方索王席間的話題始終圍繞着BL和推倒蘿莉展開神聖羅馬的黑黃掛毯被換成各色的旗幟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地過着人們也相信未來也不會有什麼變化。

直到有一天來了一個滿腹牢騷的訪客。他少小離家老大回離開自己的村子已經很多年了說是要去東方去耶路撒冷朝聖。當時基督徒是允許自由前往聖城朝聖的正是這些歸鄉的「活口」導致了巨大的麻煩。

回來的人們被自以為豪放的領主們請上自己的宴席被圍坐的鄉巴佬騎士們輪番灌酒直到詳細地說起了東方的狀況。於是西方的人們知道自己國王穿的絲綢在東方是舞女穿的自己國王吃的胡椒茴香在東方是家常炒菜的還知道自己再在這裏的陰濕城堡里吃烤野豬必然會得風濕病和肝硬化。毫無疑問也毫無猶豫西方的騎士扈從農民自由民們自黑暗潮濕的城堡和只出售蘋果大蒜胡蘿蔔的菜場上奔涌而出拿起各自能找到的任何武器盤算著財的計劃向東方滾滾朝聖而去。

十一世紀的西歐市場蕭條可被購買的商品非常有限。這種經濟環境是十字軍東征的起始是聖殿騎士團建立的根本原因也是聖殿騎士團後期走向商業化和銀行化的根本推動力更是聖殿騎士決定將掠奪的黃金積攢起來而非花費掉的市場基礎——沒有地方可以花費這些黃金!此後的聖地亞哥騎士團的情況就不同了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可購買商品豐富的商品經濟社會再加上也學了聖殿騎士的乖所以將自己的黃金花得精光也免去了懷壁之罪。

無論後來展得如何複雜在騎士團剛成立的初期只是一群心懷夢想的窮光蛋。與醫院、聖地亞哥騎士團一樣聖殿騎士的起因也僅僅是一群人的突奇想或者甚至可能是百無聊賴。目前人們對聖殿騎士團創立的細節了解不多隻知道在東征熱潮開始的時候並不存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或者說第一次十字軍下海熱潮之後天主教勢力在東方取得了少量據點並吸引更多人前往東方「武裝朝聖」。由於天主教勢力能控制的據點相當有限所以「武裝朝聖者」免不了在據點之間遭遇「強盜」的襲擊——喂喂其實應該是來自西方的侵略軍在離開據點之後被當地游擊隊襲擊吧?

在當時的天主教徒看來先賢顯聖的土地是神奇的在這些地方可以祈福可以贖罪可以作為虔誠的證明。聖地就這樣吸引著源源不斷的朝聖者讓朝聖的人流從一處聖地走到另一處聖地。各個聖地之間往往是連綿的黃沙與荒野或怪石嶙峋的山區林立的洞窟足以埋藏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的秘密。在十字軍東征之前也有一些可以肯定以搶劫為主要目的的強盜活動但十字軍之後這種活動大幅度增加了其中少不了裹挾了游擊隊因素但當然單純的搶劫動機也不會減少的。

在十二世紀初期就已經有一些騎士在各聖地之間活動保護朝聖的人。這種活動最早可能是偶的並無甚麼目的:被搶劫的騎士自衛偶爾看到教友被搶劫時施以援手或者朝聖后沒錢回家於是在聖地之間來迴轉悠。漸漸地這種活動展成一種有系統的運作部分騎士不再歸鄉整日在各聖地之間巡邏以保護朝聖者為生。

等等以保護朝聖者為生?人怎麼可能以當雷鋒過日子?如果這些騎士僅僅在保護朝聖者的話他們是不應該有收入的。可是馬要吃豆人要吃餅哪有武夫不花錢?這些騎士活動了很長時間可能長達十年這期間不可能是沒有收入的但這樣的收入是怎麼產生的今天的人就不得而知了。

朝聖潮開始於1o96年聖殿騎士組成組織開始活動是1118年22年時間足夠讓一代心懷夢想的年輕人成長起來也足夠讓一批商人、風險投資家、金融大鱷、陰謀家或者邪教異端分子制訂一個完美的計劃。當這兩群人走到一起時後世的歷史也就在此確定了。

最初九名騎士組建了最早的聖殿騎士團。他們就是那些長期「以保護朝聖者為生」的騎士以一個兩名騎士同乘坐一匹馬的圖案為標誌。這個標誌有多種版本其人物動作各有不同主要差異在於兩個男人靠在一起時的交接部分。早期是伸過去了一隻手中期是一個人用盾牌略加遮擋後期乾脆用兩面盾牌將那個部分遮擋得嚴嚴實實。至於為什麼要同乘一馬早期的版本是為了表示自己的同袍友誼但迅被教廷更正為因為窮所以共用一匹馬後來還有人說是馬好能坐倆人等等但在騎士團得勢之後這個標誌的正經解釋又回到表示同袍之間的親密無間。在當時應該沒有人誤解這一表示以至於在所有的審判中各個法庭無一例額外地以BL罪和木樁刑為聖殿騎士量刑。

112o年通過在羅馬教廷的註冊聖殿騎士團正式掛牌成立其全稱是基督和所羅門聖殿的窮騎士(poorknightsofnetdtheTemp1eofso1omon)直接將自己的兩個目標寫在了名字中:一是聖殿聖殿騎士的秘密所在二是窮窮則思變么。

於是一場明顯有預謀的圈錢運動開始了。

就聖殿騎士團創立時的狀況來看一方面有着明顯的狂熱性一方面有着明顯的計劃性。雖然今天的人們已經很難猜度聖殿騎士團創立時的目標是什麼但目標很明顯一切為了聖殿和銀行制度。這種長遠的打算不可能是大多數狂熱的成員所能計劃和執行的唯一的解釋就是一小群沖着聖殿和銀行來的人從一開始就控制了聖殿騎士團的決策層甚至他們可能就是創始人。他們看到了宗教戰爭和朝聖潮的狂熱看到了西方與東方市場的差異與機遇看到了即將撲面而來的投資熱潮和投資泡沫於是制訂了一個套投資拉集資的計劃。

寫到這裏我不免想到了現在動漫產業的展狀況。國內外動漫產業市場的差異如當時東西方市場差異一樣大青少年漫畫迷的狂熱和單純不弱於希望投身聖殿的年輕騎士政府的鼓勵支持並有些放任的態度也如當時的教廷一樣。在動漫企業中山頭林立各動漫企業紛紛組建都有着光鮮的外表和宏偉的目標許多人直撲某些外人難以理解的目標而去一切的一切都與當時的聖殿騎士團毫無二致。

如今執畫筆的年輕騎士們在一二十年後將被人帶往何方呢?

初創企業成功案例——聖殿騎士團的建立(以後就都加小標題了)

如果以現在的企業營銷案例角度來考慮聖殿騎士團無疑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展案例。

聖殿騎士團(Tm)作為一個民間社團被創立然後註冊為一個正式小型企業。在短短几年內以廣告和傳銷活動展成中型企業隨後因優秀的績效迅成為大型企業並上市最終因優良的制度與合適的環境相結合展成跨國大托拉斯。

當時的教廷我們可以將其看做十字軍的工商局。要進行十字軍東征的大業單憑政府支出是不夠的還需要創立一些民間企業——這不是講笑在最初教廷決定動騎士團的時候就是本着創立民間企業的動機。教廷通過劃定允許盈利的制度拉攏民間騎士參與市場競爭。從這個角度講一切的最大佈局者還是教廷聖殿騎士團被收割的命運也在開始謀划時就已經確立。

當時徵召的騎士團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官辦的皇家騎士團一類是民辦的軍事修道會。皇家騎士團在東征中實在撈不著好處直到條頓騎士團東征時才開始積極參與所以主要依靠的是軍事修道會。

軍事修道會是獨立的修會可以由民間創辦遵守一個相同的「公司法」——聖奧古斯丁修會會規有專門的經濟優待(免地稅並有權在自己的領地上收什一稅)不受地方行政命令節制單方面效忠於教廷並有多項允許盈利的條款。

此令一出到處都有人行動起來。我們無法明確知道當時一共有多少個軍事修道會被創立只知道在數年之間群雄並起多到了商標(騎士團徽記)都需要絞盡腦汁設計的程度。當然此後的市場競爭是異常殘酷的許多新成立的小騎士團都在一些歷史書上根本不會記載的小規模戰役中就煙消雲散除了佔用了一些註冊商標之外沒有給後世留下任何影響。真正展起來的騎士團只有七個除去不是純粹基督教的暗影騎士團和綠洲騎士團就只剩下五個再除去死得早的聖劍騎士團和生得晚的聖地亞哥騎士團就只剩下三個也就是三大騎士團:聖殿、醫院和條頓。

那是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只要有夢想與勇氣和少年的熱血就可以成立騎士團然後就可以財……一切就像改革開放初期那樣。

在聖殿騎士團創立的初期先是有了適合展的條件和背景其次是有了推動展的動力這些在上文中都已經描述。在這種大環境下只要取得政府許可並將自己的產業理念宣傳出去一個新企業就將如是崛起了。

當然第一步是創立企業。

於是一些人開始自稱是英雄所以一些英雄就這樣誕生了。

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曾經出過一個笨蛋……不是英雄!這個人是法國亞眠的隱修士彼得。在十字軍約定出征前半年這個狂熱鼓吹十字軍東征的傢伙實在坐不住了於是忽悠了附近的農民拼湊成了第一支十字軍率先東征。當然這支拼湊的農民十字軍迅失敗但他們至少是十字軍第一人。

雖然從軍事角度考慮隱修士彼得的行為是徹底失敗的但在宗教狂熱的當時隱修士彼得的行為卻被定性為好人好事加以宣傳。教廷了農民十字軍的喪說他們熱情又純潔號召十字軍向隱修士彼得學習……於是有一天幾個窮光蛋騎士敲響了教廷的大門自稱是隱修士彼得遺落民間的親戚……

這個過程是不是聽起來很像韓國電視劇?

但是事實就是如此而且此後事情也按照韓劇的規則向前推進。沒有人去仔細查問他們與隱修士彼得的血緣關係這幾個騎士的資歷倒是過硬的。他們從一開始就追隨着農民十字軍進此後一直在聖地附近經營著「以保護朝聖者為生」的買賣嚴格算起來還頂着農民十字軍的番號呢。

於是乎教廷痛哭流涕地接納了他們然後並沒有按照一個正常政客的行為規則將這些騎士栓到自己門下當宣傳工具而是按照韓劇的習慣給了這些騎士以名號鼓勵他們去自主創業。於是聖殿騎士團有了一個好的開始:他們在成立初期就已經有了悲劇英雄的名號。無論這種名號是不是創始人們故意爭取的但對於一個初創企業而言任何初創時的微小優勢都意味着巨大的展空間。

(另一種說法是創始宗師是著名教士聖伯爾納的親戚其它創始人也分別是著名教士的關係戶。從這個角度上講聖殿騎士團就是一官辦民營太子黨企業)

此時大概是112o年但並不確定。

我們已經很難知道聖殿騎士團早期是如何進行宣傳的但我們清楚在聖殿騎士團初創的二十年中創立者們四處奔波以擴大影響並因此得到了大量回報。

當時的聖殿騎士一窮二白沒有任何實際的資產可用於是只有空手套白狼地進行宣傳以期能得到些許不要本錢的回報。

於是聖殿騎士一家又一家地走訪有社會影響力的人主要是修士們和王公貴族。聖殿騎士挨門住戶地走訪各處名士宣講自己的地位和理念但並不要求什麼投資或贈與只是兩袖清風地走掉或者只要求一點微小的看起來無害的權利。他們用豪勇、純潔、悲壯、純潔、正義、純潔、高尚、純潔等名號包裝自己讓那些對純潔特別感冒的人們被他們感動得以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淚流滿面。

看起來很公益活動是不是?但這些有社會影響力的名士們只需要在公眾場合若有若無地提幾句這些聖殿騎士對這個初創的騎士團來說就是巨大的資產。

越來越多的教士和社會名流開始宣傳他們雖然並不是對他們多重視但一說起來大家都知道有這麼一夥走街串巷衝州撞府的人存在於是漸漸走向社會知名——這種情況和現在許多「著名漫畫家」類似:讀者和投資人都知道有這麼一個人存在知道他被稱作「著名漫畫家」但從來沒有人見過他的任何作品——可是沒有作品這一點並不妨礙他們成為「著名漫畫家」……聖殿騎士團就這樣將自己包裝成「著名騎士團」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支付太多成本。

社會影響力在逐步擴大但還欠缺一個起決定性作用的事迹來證明自己的高度。有一天他們去面見耶路撒冷王國的國王鮑德溫二世機會終於來了。

耶路撒冷王鮑德溫二世幹了一件事就是允許聖殿騎士允許他們在耶路撒冷聖殿山上的阿爾-阿克薩清真寺的一角駐紮。

而這一角正是傳說中所羅門王聖殿的遺址之上。

於是事業和傳說都從這裏開始了……

神聖的外衣與神秘的內褲

耶路撒冷的神聖地位自不必說聖殿山又是耶路撒冷的至聖之地而聖殿又是屈指可數的聖地之一。阿爾-阿克薩清真寺(遠寺)是伊斯蘭教第三大聖寺——好吧聖殿騎士並不關心這個——他們相信阿爾-阿克薩清真寺所在的位置正是所羅門神殿的遺址上古的聖所秘密的來源。

在聖經里對所羅門神殿的秘密講述的並不多但那些不大公開的資料中比如《死海捲軸》或《偽經》裏卻有更明確的講述精確到什麼位置挖多深可以找到誰埋藏的多少金銀等。《偽經》等書即使在中世紀也並不是特別難以搞到所以只要跟教廷有足夠的關係都可以對聖殿下神聖的金庫摩拳擦掌。

於是聖殿騎士就這樣摩拳擦掌地去了並取得了在聖殿的駐紮權。具體這個駐紮權是如何取得的我資料不全但可以根據時間表進行一下猜測。

聖殿騎士團最遲確立於112o年。1127年聖殿騎士創始大宗師huguensdepayns(就是聖伯爾納的親戚那個)開始有計劃地在歐洲進行宣傳這個時候應該還是窮的。1129年參加大馬士革戰役這時候已經有武裝了而有武裝也意味着有了相當數量的金錢。1135年進行對國家放貸這時已經很有錢。1139年再次確認合法性這時候應該是已經有聲有勢了。

換句話說他們應該在1128年前後一年內獲得了大筆資金而到1135年前已經富可敵國。

給以聖殿騎士駐紮權的鮑德溫二世於1118年到1131年在位。

兩邊一減聖殿騎士應該在1127年到1131年之間的5年內獲權駐紮於聖殿而在此最多五年之內聖殿騎士從一文不名走向富可敵國。

5年的時間並不足以開展一個大產業但肯定足夠挖掘一個金庫。

即使聖殿騎士團自己從來沒有承認過坊間也會反覆流傳出這個結論。還是那句話《偽經》等描述聖殿寶藏的書並不是特別難找。

當聖殿騎士團拿出其第一筆黃金時所有人都驚呆了。巨大的利好消息立刻吸引了更多的加盟和追加投資。在當時各個騎士團都是初創誰先爆出利好消息誰就會被投資人認為是特殊的從而引投資和入股的風潮。

聖殿帶來的不僅僅是黃金而已。

傳說所羅門的聖殿下埋藏着無人知曉的秘密。正是因為無人知曉所以這個秘密可以無限地大而且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大——人民的想像力是無窮的。從公元前的死海隱修會到近年的《達芬奇密碼》人們已經饒有興味地猜測這個秘密二千多年了。無數的人自稱了解了聖殿的秘密而招搖撞騙還有一部分人可以不自稱了解了聖殿的秘密就可以招搖撞騙。聖殿騎士屬於后一種人。

讓別人怎麼判斷你並不見得需要明說只要給本來就想要把你往那個方向想的人提供能他們想要的證據就可以了。

正是由於傳說的無限性所以人們認為聖殿騎士得到的不僅僅是黃金。光是黃金就已經足以引第一次投資風潮了但黃金畢竟並不只有聖殿能出產也並非所有人都缺乏黃金。可是即使不需要錢的人也會有自己的需求的。人們的想像力足以想像聖殿的秘密能滿足自己的需求。

熱血的少年相信聖殿會提供無窮的力量;垂暮的老人相信聖殿能延長自己的生命;重病的患者相信聖殿能治療自己的疾病;懺悔的人們相信聖殿可以洗刷自己的罪惡。其他人但凡各有所需的便各有所想:想飛想長翅膀想通鬼想要兒子想整容想治療陽痿——由的自己想去。反正從來沒有人證明過聖殿的秘密不能做到什麼。

於是乎少年粘須老人剃瓢女人纏胸病人把自己包裹成木乃伊商人偽造證件農民襲擊了自己的地主老爺搶了盔甲和馬匹就跑……滾滾人流各懷鬼胎地踏上向東方的船隻。所有人統一戴上兩西西里產的鐵頭盔一樣的鐵面誰也認不出誰直奔聖殿而去——是為第一次投資浪潮。

還有一批人這時還在選擇觀望但是在蒙吉薩會戰的奇迹后這些人也行動了那就是後面的第二次投資熱潮。

專業成就夢想一切皆有可能。

但是我們有必要注意到一個事實就是從來就沒有任何證人和證物可以鐵板釘釘地證明聖殿騎士現了聖殿寶藏。結合到聖殿騎士之前和之後的表現我們可以推導出一個可能比較驚人的推論:

聖殿寶藏可能只是一場戲。

只要拿到一些投資和貸款聖殿騎士就可以將這些黃金大筆大筆地支出並讓人們知道他們在進行支出。借聖殿之名這些支出必然被人們注意並在傳謠中讓人們自然而然地得出「聖殿騎士團掘了聖殿寶藏」的結論。

在可以預期的將來投資浪潮將滾滾而來到時候就有黃金來償還之前為擺闊而借貸的黃金了。所有這些只是拉投資的一個泡沫經濟政策而已。

如果是這樣的話聖殿騎士團的創始人的經濟思維還真夠現代的。

這是穿越!這是赤果果的穿越!

開張大吉

各個資料中對聖殿騎士團獲准駐紮在聖殿以及正式命名的時間並不相同英國版聲稱1118年別的版本中往往說得更遲。因為早期的建立只是幾個人的口頭協議所以並不容易查考——而且查考這些也沒什麼意思。我們從聖殿騎士團開始活動算起。

第一批聖殿騎士出於1127年應該是在1128年夏天抵達的。事實上這遠遠不是來自西方的第一支軍隊各種西方雇傭軍從1o97年就大量湧入而且被廣泛應用在各個戰場上。但是新抵達的聖殿騎士團以及醫院騎士團很快得到了聖地各政府領袖的重視並將雇傭軍棄置一旁。究其原因雇傭軍太昂貴了而騎士團則自負盈虧。騎士團尤其是聖殿騎士團可以做出許多國家和政府都鼓搗不出來的刮地皮壯舉又可以用這些錢供養一支真正專業的軍隊。

聖殿騎士抵達時的中東局勢往悲觀了說是戰鬥頻繁往樂觀了說是治安不良。戰鬥的數量是繁多的幾乎每天在每一里路上就要生一起而戰鬥的烈度是很低的一般只是遠遠投擲一點石塊和標槍。在這種環境下朝聖者和商旅在各城市之間走動時自然是騎士們走在最前面開路——或者走在最前面拿着劍逼迫着意大利水手們走在自己前面開路。聖殿騎士團拉來人馬、扯起旗號的時候大量滯留聖地做保護朝聖者這門子營生的騎士們終於找到了組織紛紛加入聖殿騎士的軍隊。

到1129年聖殿騎士團應當已經有了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不一支有戰鬥力的騎士幫會。這群人要麼是來自西方的貴族騎士要麼是在聖地身經百戰的活口個人能力都遠出一般水平。但是本來就相互不服的騎士們是怎麼組織成軍的這倒是個謎題。讓弱者在危機中聯合起來比較容易讓強者在安逸中合作可就難了。同期的醫院騎士團這時候已經擁有差不多數量的騎士但內部亂七八糟無法成軍。

唯一合理的推測就是BL。在兩個騎士團建立的早期大量在聖地遊盪的騎士相比是兩邊都問過然後才決定加入其中一邊的。醫院騎士團活動公開不嚴格要求禁慾而且其善行顯而易見名聲較好有三險一金醫保優秀而且還有護士mm更而且當時聖殿騎士也還沒什麼錢。在這種情況下仍然有大量騎士加入沒錢沒地位沒護士mm還要求守身禁慾的聖殿騎士團唯一的解釋就是要麼他們是純潔的要麼他們真的是純潔的。

無論如何聖殿騎士團率先拼湊出一支可以參加大型戰役的軍隊。當許了他們駐紮在聖殿的鮑德溫二世決定出兵大馬士革的時候聖殿騎士就放下手中挖牆腳刨聖殿的鋤頭鏟子追隨鮑二遠赴大馬士革。

大馬士革戰役是一場多少有些搞笑的戰役。鮑二率軍光復聖地大馬士革一路上歡聲笑語興緻勃勃大軍唱着歡快的歌兒三蹦兩跳的跑到大馬士革城下結果現攜帶的輕型攻城器械根本撓不著大馬士革那即使從現代的角度看來也頗為變態的巨大城牆於是兩軍相持誰也拿誰沒有辦法。十字軍學習古羅馬圍高盧人的做法用簡易的土木工事在城市外建成一圈以實施包圍但沒什麼成效。此後的記載在各資料中比較混亂。十字軍一直在挖工事除此之外沒幹別的什麼。大馬士革省委副書記率軍在城牆上看戲至於省委書記如果我沒查錯人名的話當時似乎在出訪新疆。然後薩拉丁的父親率軍來了消滅了十字軍的一些小股部隊於是徹夜歡慶勝利。考慮到敵人士氣高漲鮑老二認為天賜良機(?)全軍進攻此時在乾旱的中東忽然天降暴雨將戰場澆成一片泥潭十字軍的重步兵於是趴窩了遂三軍撤退。

熟悉中世紀法制的人都知道聖殿騎士有權拒絕參加戰地工事勞動所以在這場戰鬥中聖殿騎士事實上就是純粹的一場郊遊。但是聲勢打出來了鑒於聖殿騎士在第一次大馬士革戰役中的積極表現(因為其他人都在刨坑只有他們可以到處顯擺)在歐洲又得到了一致的讚賞以及更多的特權。

(回頭看看覺得自己越寫越細節細節到已經沒有資料可翻譯的程度。接下來就直奔最八卦的方向去好了)

在1139年和1148年聖殿騎士又參與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大馬士革戰役其過程和第一次一樣無聊。此後聖殿騎士在淚奔中離開這裏將主要用兵方向放在耶路撒冷以南的地區。

經過上十年的組織建設和對外吹噓聖殿騎士漸漸組織稱一個正規的企業、盈利的企業。1139年《新軍榮譽贊》出版后其輿論地位已經被確定刮地皮的運動熱火朝天。

亂入關於武器裝備重量

本來應該接下來講聖殿騎士揮金如土的狀況但說到武器的重量問題我又去查了點資料回來說兩句。

先強調一下我決不是考證派。考證派我算是怕了他們了。我見過有人以日本刀輕為由來論證陌刀重15公斤肯定是寫錯了本來一定是1.5公斤也見過有人面對面看過六十斤八卦刀表演之後接過老頭手裏的傢伙親手掂量重量以後聲稱這是「錯誤」的是「不正宗」的因為龍泉工藝品廠生產的八卦刀只有十幾斤還見過有人拿着我以前寫過的東西來反駁我當我給他指出我是那文的作者后他就把作者名改成某專家然後繼續拿這篇文來反駁我。總之既然私刨古墓是違法而專家論文和博物館展品是怎麼弄出來的我也清楚所以我並不關心所謂考證的真實性只要尋找一些有趣的點就是了。

我是個老槍手沒少替專家大師們編造過鐵一般的論據。當我在翻譯文中參雜私貨的時候當我扔骰子決定專家報告中數值的時候我總在想如果以後碰上某些認真又天真的人拿着這些我編造的「數據」和「事實」來勸說我我應當怎樣做呢?

從前某組織的口號是:哪裏有我們的記者哪裏就有新聞。事實和權威是容易創造的也沒有什麼價值而創造有趣則有技術性得多也實用得多。

閑話休提。上文說過了聖殿騎士的總裝備重量應當是一百公斤以上。這當然遠遠過士兵的平均戰鬥負重。古羅馬軍團兵的負重一般是35公斤現代士兵負重一般在2o公斤以上即使是普通的騎士負重也只有5o公斤左右。那麼對聖殿騎士一百公斤的負重估計是否太高呢?

我們分解一下一百公斤是怎麼來的:頭盔二十公斤巨劍三十公斤肩牌十公斤裝備十公斤鎧甲三十公斤。我們一項一項分解:

先是頭盔。一般而言頭盔的重量在五公斤上下而且後世的大多數頭盔是肩部負重所以可以較重但當時還沒有可以將重量分配到肩甲的技術所以頭盔應當更輕才對。可是關於水桶盔的重量無論查網站還是查書都只有二十公斤這一個答案。其實我估計這個重量可能是某個大博物館中的藏品的稱重。無論如何如果我是聖殿騎士我肯定拒絕戴這種重頭盔它造成的損傷遠遠高出其防禦作用。

肩牌的重量比較準確木肩牌一般重兩公斤鐵肩牌重五公斤左右各放一個肩牌就是十公斤。我查了一點圖片現許多聖殿騎士只在左肩戴一個肩牌這種情況下在騎馬握韁時整個左手部分都被保護著形成了一個由盾牌、肩牌、頭盔組成的嚴密防線滴水不露。而右手不僅不佩戴肩牌反而脫去重甲減少手臂的負重提高武器的攻擊度。當然在戴兩個肩牌的情況下十公斤是正常的。

裝備的重量只是一個估計因為精確的數字是沒有意義的。誰也無法統計一個驢友出行的背包標準重量即使能統計出一個平均值那落實到每個驢友身上仍然一點意義都沒有因為在不同的情況下人們會需要不同的裝備。對於聖殿騎士而言需要攜帶的裝備有很多。就算票據、賬本、密碼機、會計、律師什麼的不用背在後背上被子帳篷之類也有人託運但幾個東西還是不能少的:酒袋裏面裝着甜酒或者淡醋是中東地區生存的基礎由於很難補充所以必須攜帶較多的重量即使戰鬥中也有必要隨身攜帶;聖經或十字架這是不能放下的東西只要進入一個戰鬥間隙就可以用來重整自己的小隊在小隊作戰時其重要性並不比武器低;醫藥包也是小隊作戰時的重要物資用以給自己的傷員迅提供醫療服務。這些東西加起來十公斤的估計並不為過。如果是聖殿武士群組作戰那就可以放下大部分裝備但這時卻需要更重的鎧甲鎧甲與裝備的總重量應當還是四十公斤。

鎧甲的重量比較好計算因為有大量的實物可以對照。在十字軍時代每層鎖帷子的重量一般在十五公斤左右胸甲十公斤左右。一般而言徵召士兵不穿金屬鎧甲軍士穿一層鎖帷子騎士穿兩層十字軍軍士的標準鎧甲總重是13公斤。聖殿武士的標準裝備是一幅鎖帷子加一件胸甲也有人穿兩層鎖帷子其總重量應當是三十公斤上下。對於身高體壯的聖殿騎士而言這個重量的鎧甲絕不算重。當時的中國的士兵鎧甲都往往過這個重量1134年中國規定長槍手的鎧甲重32~35公斤弓箭手為28~33公斤。考慮到聖殿騎士的身高體重都遠過默默無名的宋兵甲乙丙丁可以肯定如果還有更沉重的鎧甲可穿聖殿武士一定會毫無疑問地穿上。

當時西歐的鎧甲技術已經不允許更重的鎧甲了。後世的騎士重甲一般是五十公斤甚至六十公斤但那是板甲關節技術明之後了。十字軍結束后吸收了中東技術的西歐鎧甲突飛猛進但那是幾十年後的事了聖殿騎士在回到法國被燒烤時後世作為西歐騎士標準行頭的鈑金鎧才得以裝備下來。聖殿騎士在中東作戰的時期是鎖帷子最後的日子鎖子技術展到頂峰看起來就像鋼絲編成的毛衣但鎖子就是鎖子軟甲的防禦力不是重量決定的重量提高一倍並不意味着防禦力提高一倍繼續加重是不划算的。至於裏面的胸甲也基本上是羅馬軍團樣式的龍蝦套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板甲也沒有加重的必要。

那麼頭盔另算鎧甲、肩牌與裝備的總重是五十公斤上下這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數值了。

可是劍的重量呢?

刀劍路走輕快重量提高並不一定意味着戰鬥力的提高。三國演義中說關羽能舉一百公斤但用刀卻是四十公斤。為什麼呢?四十公斤的刀比一百公斤的刀攻擊力強而已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重量輕的話度會塊一些。近代的步兵操典上說刀重一倍殺傷力加兩倍刀快一倍殺傷力加四倍。這種說法是否科學暫且不論但快比重好是公認的定理人們選擇刀劍不是選自己能用得最重的傢伙而是在不減少度的情況下能用得最重的傢伙。

單手劍的重量都不會太重中世紀最常見的「羅馬內褲(音譯)」型長劍重量只有兩三公斤但是雙手劍就會重一些。文藝復興時明了鋼鐵防鏽技術十五世紀以來的鎧甲刀劍有許多留存至今的但更早的則很少。我們可以用後世的例子來推斷從前的武器但這種推斷並不準確。

十五到十七世紀的雙手巨劍是與聖殿騎士時期雙手巨劍造型最相似的產品。文藝復興時期的雙手劍長度在一米四到兩米之間重量在二到六公斤之間。但是如果就此推論聖殿騎士使用的也是相同的產品肯定是不準確的。先後世的材料技術已經大大提高劍脊柔軟有彈性不再需要從前厚重的硬質劍脊來維持強度但聖殿騎士時代沒有這種材料必須使用門板一樣的厚重劍脊來維持強度。第二聖殿騎士的劍遠遠比文藝復興時的雙手巨劍更巨大長度與寬度都高出三分之一以上這意味着體積至少增加了一倍半。第三從當時和後來的美術作品上來看聖殿騎士的巨劍不可刺但可以豎起來當一個細長的盾牌使用這也是因材料沒有後世先進而不得不使用更粗笨的打法之緣故。而後世的巨劍不僅可以推刺還能刺穿對手的重甲這在十字軍時期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較脆弱的劍刺會在刺擊時崩碎。

即使十字軍時期已經有了後世的冶鍊技術就其體積而言聖殿武士的巨劍也應當是十五公斤上下。但考慮到當時的技術讓這個重量加倍並不為過。如果讓唐、宋的步兵等比放大(聖殿武士個子大)那聖殿騎士使用的巨劍重量也應是三十公斤左右。另外一個佐證是聖殿武士需要一個侍從送劍這個侍從也是重裝步兵他每次只送一支劍而且自己不能使用這種巨劍戰鬥而是需要放下巨劍拔出自己的羅馬內褲(音譯)式長劍戰鬥。從這個角度看這劍應當過十五公斤這種重步兵能用的重量而是向更重的方向展。雖然沒有明確的佐證但我估計三十公斤應是一個合理的數值。既然材料決定了快不起來那就增加一些重量吧。

另聖殿武士的身高在兩米左右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有棺材的大小和等身雕塑為證。古法國人比現在的法國人高得多何況法國選衛兵身高下限一米九四的老傳統也不會是後世為了將拿破崙同志完全遮擋住而提出的。

直接說到戰術吧

上文已經轉向武器裝備的話題了不如先直接把戰術的部分說完。

順手查了幾個資料現一點有趣的現象先在這裏說一說。

第一個現象是許多親眼目睹聖殿武士戰鬥的人都提到他們「乎尋常的力量」並認為這些力量要麼是來自真十字架的祝福要麼是來自聖殿武士在秘密儀式上的黑暗力量。考慮到沒有任何人提到聖殿騎士有任何乎常人的「神力」(因應用了一些新明導致的不算)這裏的「乎尋常的力量」可能僅僅就是指力氣或體力。一般而言一個騎士負重五十到六十公斤作戰是不會引起人們驚詫的即使負重八十公斤也只是被讚歎一下並不會被認為是常的甚至需要用神力來解釋的現象。假設聖殿騎士的所謂力量就是單純指體力的話能讓他人懷疑和猜測恐怕至少需要一百公斤負重甚至還不止。

第二個現象是在聖殿騎士的等級列表中現了一個職位名稱「netandeurs」。這個職位比正式騎士高卻比正式聖殿武士低屬於普通騎士進階聖殿武士之間的過渡職位。這個職位很明顯不是大軍隊的指揮官那這個詞就只能翻譯成另一個詞了:特種部隊。如果今天的特種部隊這個稱呼真的來自這裏那這些夾縫中的騎士當年究竟是幹什麼的呢?

第三個有趣的東西是找到了更進一步的對聖殿騎士最初被封於聖殿的記載但這個更清晰的記載只帶來了更多謎團:1118年九位聖殿騎士的創始人不請自來地抵達了耶路撒冷並會見了耶路撒冷王(鮑德溫一世或二世聖殿騎士抵達日期並不明確可能是鮑一臨死前也可能是鮑二剛上任時)。當時的耶路撒冷王就在阿爾-阿克薩清真寺辦公並直接在此接見了他們。耶路撒冷王從前從未見過這九位騎士這九個人也並非聲名顯赫的成功人士但國王卻對他們一見如故熱情有加並直接將他們安排到了一處密室。這密室被稱為「所羅門的馬廄」是古所羅門王的騎兵總部位於阿爾-阿克薩清真寺的地下是聖殿山上極秘密的所在。這九個騎士一進去就是九年九年來很少與外界有所交往也幾乎沒有離開過所羅門的馬廄更沒有吸納任何新會員直到1127年才第一次離開這裏進行大規模擴招。這期間做了什麼又製造了一層更加神秘的陰影。

回到戰術的話題上來。聖殿騎士經常參與的戰鬥有四種類型:保護朝聖者的小團隊遭遇戰、集中精銳的陌刀陣式戰術、特種破襲戰、收買戰術。

特種突襲式戰術在聖殿騎士後期才開始實行其特徵是聖殿騎士的敵人小據點中的守軍往往轉眼之間就死了個精光沒有留下任何拼殺的痕迹。關於這種現象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這是聖殿騎士買通霍山刺客所為這就涉及到聖殿騎士與霍山刺客之間的複雜關係以後再敘述。另一種說法是聖殿騎士會派遣一部分精英騎士擔任滲透和刺殺的任務以一個數人小隊滲透進敵人的營壘然後通過下毒和刺殺消滅敵人。雖然這樣做明顯違背騎士守則但考慮到聖殿騎士從來沒有遵守過騎士守則所以即使這樣也不足為奇。后一種情況只是單純的猜測但可能性是有的至少當時的聖殿騎士有能力和條件這樣做。

收買就更簡單了在一陣暗地塞錢之後雙方打得那叫一個真實真實得就像F一樣。聖殿騎士雙手高舉明晃晃的巨劍在金色的陽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正舉劍欲斬只見劍未動劍風先至其敵人華麗地二段跳空中轉體七百二十度帶着纏綿的慘叫聲以難度系數九以上的動作華麗地跌倒於地。聖殿騎士便這樣以零傷亡擊敗了敵人未死的敵人全部被俘聖殿騎士一寬廣的胸懷和模範的騎士精神無條件釋放了所有俘虜並監督著記者將這場光輝的戰鬥寫成新聞稿遍歐洲……等等為什麼敵人也是零傷亡……

比較值得一說的狀況就是小隊護衛和巨劍陣了。

在漫長的朝聖之路上人們很少能見到朝聖團——如果見到了那就是老大一群。聖殿騎士的小隊在前面開路負責面對小規模突襲的敵人。後面是帶着私家護衛的貴族朝聖者他們會對路邊任何出沙沙聲的草叢射以亂箭。再後面是密密麻麻的平民朝聖大軍他們大多攜帶着自己能找得到的任何武器只要敵人足夠少他們就會吱哇亂叫地以滾滾人流撲向敵人。隊伍的最後面一般是朝聖的商人他們穿着結實的甲胄攀盾持劍騎在高頭大馬上只要敵人出現在視野中就立馬揚鞭向他們來的方向放馬平治。

聖殿騎士小隊一般走在隊伍的正前方與主要的隊伍隔開一定的距離。一般而言一個護衛小隊包括一個聖殿武士幾個軍士一定數量的志願者一些雇傭軍還往往有一些意大利水手。

聖殿武士是這個隊伍的核心不僅是最強的戰士同時負責指揮、醫療和交涉。在平時他騎在一匹騎乘的馱馬上穿着鎧甲但不帶肩牌和頭盔也不攜帶武器而由侍從攜帶這些裝備在戰鬥時會提供給他。隊伍中一般會跟着一輛馬車用來運載水、大盾牌和傷員當隊伍中有傷員時聖殿武士就呆在馬車上看護和治療。

軍士分幾種職能。一種低級的軍士稱作preux一般翻譯成「豪俠」或「豪勇騎士」所謂「豪勇」就是說……他們相當窮!沒錢沒地位沒有足夠的財產為自己購置防具因此只有去「豪勇」了。他們一般是小隊中的長槍兵或射手。高階一些的軍士稱作ecuyer一般翻譯成騎手或侍從騎兵換句話說他們有馬。他們一般是輕騎兵或其它騎士的侍從雖然沒有重甲大馬但也裝備長矛長劍。這兩個階層只允許穿黑色袍並不能像正式騎士那樣穿白色袍。向上一個層級就是正式騎士了他們一般是加入聖殿騎士團的封建騎士或者一路累功提拔起來的老兵。他們被允許穿白色長袍作為聖殿騎士團正式會員存在但與有權掌握騎士團銀行財產並開出空頭支票的正式聖殿武士還有差距。

所謂志願者一般是指主動願意跟隨的十字軍士兵以及還不起聖殿騎士貸款的窮鬼。很好理解他們總是被排在防守陣型的最外圍。考慮到他們可能沒有錢武裝自己所以聖殿騎士團向他們提供大盾牌護身平時放在輜重車上需要的時候可以拿來用。至於這些盾牌是免費的還是租借的可就難說了。如果是租借的那可能會生相當有趣的情景:敵人箭如雨下某個窮鬼東躲西藏了半天之後如同下了莫大的決心一樣奔向輜重車向某個投幣口(?)投入幾個硬幣(?)然後一面自動售貨(?)的盾牌就掉了出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聖裔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聖裔
上一章下一章

湊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