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鍾愛的小說風格 哥德式文化(一)

我所鍾愛的小說風格 哥德式文化(一)

哥特(gothic)這個特定的辭彙原先的意思是西歐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紀到19世紀的建築文化與書寫層面,所謂「哥特復興」(gothicrevival)將中古世紀的陰暗情調從歷史脈絡的墓穴中挖掘出來。

哥特人的來源:

哥德人是日耳曼的部落,從公元第一世紀開始,羅馬人就已經知道他們居住在多瑙河的邊界地區。當匈奴人從中亞往西邊遷移時,哥德人因為受到壓力而從該地區撒離。他們向西遷徙到歐洲,並越過多瑙河以逃離迎面而來的游牧部落。自羅馬衰落之後,中古早期的哥德人就與其他蠻族爭奪西羅馬帝國留下來的土地。

我們唯一知道的是哥德人來自波羅的海的葛蘭島,當他們南渡至中歐時分裂為兩個群體。西哥德人在公元第二世紀時,定居於今天的羅馬尼亞;東哥德人繼續往東遷移到黑海的西北岸。在376年,西哥德人在匈奴人的壓迫下,從今天的羅馬尼亞南渡多瑙河。合計男子與婦孺的人數約有六萬人。他們打敗來自君士坦丁堡的羅馬軍隊,一度定居在多瑙河南岸,然後向意大利挺進。409年時,西哥德人在國王阿拉烈的領導下劫掠羅馬城,然後往北遷徙到高盧。羅馬人只好讓出西南部的高盧,其勢力最後擴展到今天的整個西班牙。

東哥德人在匈奴人的統治下撒離,跟隨同族人(西哥德人)曾走過的路線,於第五紀後期進入意大利。這項入侵行動乃受到東羅馬帝國的聳恿,因為東羅馬帝國想藉此消耗這些族群的力量,然後以總督的身份去統治意大利。在狄奧多里克(今天瑞士和巴爾幹地區的國王)的指使下,哥德人在488年進入意大利,並在493年完全征服她。

狄奧多里克在526年死後,王國並沒有維持多久。拜占庭以爭取王位繼承為藉口於536年派出由貝利沙魯斯將軍指揮的軍隊到意大利。拜占庭希望重奪意大利,並恢復古羅馬帝國在西方的領土。戰爭一直持續,加上瘟疫和飢荒,鄉間地區遭到嚴重破壞。在552年,東德人終於在意大利戰敗。在公元第六世紀的後期,當意大利被新來的蠻族倫巴底人入侵后,東哥德人就被消滅,倖免於難者崩散為小群體。

西哥德人在西班牙的王國就維持得比較久。在公元第五世紀後期,法蘭克的克洛維把西哥德人從法國本土驅趕到庇里牛斯山以外的地區。隨着克洛維去世,其王國也出現分裂,使西哥德人暫時得以喘息。711年,新的威脅來自南方。回教的軍隊從北非渡海而來,僅用了四年的時間就把最後一個哥德王國消滅。

哥德人是史上首批能夠劫掠羅馬城的武力,光憑這點便令後世難忘;而古代世界的秩序也因而開始在歐洲瓦解。他們很欣賞羅馬城並企圖加以維護,讓許多羅馬文化得以留存下來。例如,現代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羅馬尼亞的語言都是起源自拉丁語,然後受到這些地區的居民影響而形成這些國家的語言,情況與日耳曼語在英格蘭流傳下來類似。

【哥特文學流派】

從18世紀末以來的一些文學作品,因為具有共同的基調與文體而被歸類於「哥特小說」。例如:華爾普、安;拉得克里夫(annradcliff)的(themysteriesofudolpho)、路易斯,當然還有瑪麗;雪萊(maryshelley)的(frankenstein)。這些作品戮力於處理殘酷的激情與超自然的恐怖主題,而小說的背景通常建構於荒涼的古堡或者幽深的修道院,主角(通常是稚嫩的少男少女)身陷於無以擺脫的魔yu,和(通常是陽性的)施虐者展開一段以死亡為終結的際遇……在這些小說中包含的情慾/性別(sexual/gender)的關係,古怪地糾纏於神聖與魔鬼的角力;極度的情色高氵朝來自於破滅(也就是儀式的「完成」)的那一刻。象徵父權的宗教系統與企圖超越的的黑暗(陰性)力量,在某種不可明說的層面,其實隱諱而酷異地分享著「愛yu交配死亡」的快感模式。在當代的恐怖小說陣營中,象安妮;萊斯(annerice)的作品(thevampirechronicles)就流露出男同性戀情慾與父性機制的複雜互動。

這一時期許多哥德式小說家不斷湧現,不僅哥特文學是對人類自身黑色陰暗面的展示,也是對當時社會正統思維模式的一種挑戰,是一種恐怖,神秘色彩的混合體。哥特小說中比較典型的角色是吸血鬼,例如布來恩;斯托克的(dracula),還有埃德加;艾倫(edgarallan)詩集中的描寫。斯托克筆下對吸血鬼化身的描述同以往比較走入了對立的角度。(當代作家安妮;萊斯(annerice)的(interviewwiththevampire)和布萊特的(lostsouls)等作品也是斯托克式的延續。)到了20世紀的70年代,朋克作為一種亞文化侵入了主流文化的領域。原始的朋克來自於暴力和強大的顛覆。而原名為「華沙」的出現,無疑將這場充滿了破壞yu望和無政府主義的朋克運動帶進了后朋克(post-punk)時代。

不過以上只是一種類型,歷史上還有許多更好的作品,

【哥特音樂流派】

早期的哥德式音樂代表有如蘇可西與女妖(siouxsieandthebanshees),包豪斯(bauhaus)等等。它們充斥着沉鬱厭世的情調。音樂往往冰冷刺骨,既帶有精細的美感,但又同時在音域層面上大量使用偏離旋律線的不協調音,對於一切傳統音樂極端的蔑視。在歌詞與表演概念層面,展現著生命與愛yu的荒涼。從對現實狀態的厭棄,進而追求心靈深淵的奇詭樂趣。在舞台上,她/他們以偏激的狂亂扮裝出現,如蘇可西略帶虐待與被虐情調(sadomasochistic)的「冰女王」神采,包豪斯的主唱彼特;墨非(petermurphy)把自己打扮成冶艷無常的雙性吸血鬼?這種對性別的顛覆與反轉,還表現在對神學(或惡魔學)概念的狂熱執迷。在1981年成立的仁慈姐妹(thesistersofmercy),是幾個愛好中世紀風格的男子對於音樂意識的反扼,一度被形容為「狂笑着注視羅馬城燒成一堆瓦礫」的主唱愛特利奇(;早期的后朋克對於生命的詮釋往往飽含着沮喪與絕望。例如快樂分裂(joydivision)的主音歌手伊恩;柯蒂斯(iancurtis)於80年的自縊身亡。那些耗損生命而成的音符,成就了快樂分裂(joydivision)的不朽經典,見證著整個低調文化。他那套灰暗而孤離的人生觀,隱藏着陰鬱的遺傳因子,將整個后朋克文化盡染成深灰與暗黑。八十年代,在迂落的音樂里構築了一個悲觀的年代,至少在英倫及歐陸地下文化的層面上來說如此。在當時的獨立音樂圈裏,趁勢湧出一大批黑暗病態、風格邪異的樂隊,他們的音樂源自於無盡的壓抑,以及對生命的詛咒。如教會(themission),所有的夏娃(allabouteve)、列伏林之地(fieldsofthenephilem)、祭儀(thecult)等等。這些被視為絕望、邪氣、頹廢的樂隊/樂手,從朋克那種過激的破壞意識,反方向潛逃往一個內斂而黑暗的世界——這就是那個佔據了搖滾樂大半個八十年代的低調音樂時空。哥特搖滾在英國地下音樂圈的形態與演進,正猶如一派邪教降臨大地時伸出巨魔的手掌。它通過難以想像、天馬行空的邪異素材來悅納聽眾,這就不僅包括了在音樂領域聖靈齊放的空前創造力,也包括了在視覺造型上,所給予人們的前所未有的刺激視覺體驗。中性化的身份造型,濃妝艷抹的打扮,這些並非新浪漫一族的專利。哥特彷彿是新浪漫的個性相反的孿生兄弟,是華美艷麗背後黑暗病態的一面。現在讓我們去了解一下哥特音樂的改良風格和其他相關樂派.產生於比利時的ebm(electronicbodymusic)是一種電子化陰冷黑色的音樂。受德國krautrock運動中;ebm創始樂隊之一front242以低限化的節拍,抑鬱的聲音和軍國主義突擊隊的裝束被大家認識。theklinik,insekt,dive,clickclick,asplitsecond還有後來的suicidemando都是bm的一些重要樂隊。dive和klinik利用聲納噪音營造出一種冰冷的外太空氣氛。suicidemando則融入了更多的舞曲化成分。類似的樂風在美國和加拿大被稱為industrial,象frontlineassembly,skinnypuppy等樂隊。他們製造出的合成音樂和多層次的聲音非常適合帶上耳機去欣賞。frontlineassembly的經典專輯classicalbumsarecausticgrip(1990)和tacticalneuralimplant(1992),值得每個喜歡emb的人去收藏。

說到現在我們還沒有談到德國,那裏可是現在哥特音樂的重鎮。許多德國的樂隊被慣以》亦為經典,有典型的黑色音樂和評論性的歌片語成。deinelakaien樂隊的成員有着深厚的音樂基礎,他們做出了象「lovemetotheend」這樣的浪漫主義歌曲。作品帶有着某種程度的中世紀感覺。德國很大一部分組合演唱時保持着自己的母語,例如goetheserben,樂隊的名字也就說明了一切。他們的前三張專輯就象是三部曲,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而lacrimosa,》,專輯中的歌曲機構複雜歌詞充滿著智慧化。陰暗電子樂派代表團體calvaynada用德語和西班牙語交錯演唱,他們最有特點的是主唱brenal的低音,而歌詞方面多涉及政治,社會之類的話題,從這方面看這支樂隊在哥特音樂王國中顯得與眾不同。

總的來說由於浪漫主義情節,德國的大多數樂隊是浪漫的歌曲和陰暗電子化相結合的產物。如今哥特範疇內的音樂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的局面。例如陰暗民謠(darkfolk),這種樂風的代表是current93,deathinjune,solinvictus還有fire+ice。早期的c93作品比較實驗性難以理解,之後davidtibet利用他個人化的思維開始向聲學民謠的方向探索。c93的前身樂隊deathinjune自從首張專輯nada推出后頗受爭議,他們甚至被指控為極端的右翼傾向。但dij給我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異教的祭典式的音樂。如果想聽這類音樂推薦給大家去找也應該值得我們的關注。許多哥特樂隊都有着某種中世紀的情節,他們將中世紀時期音樂和現代的創作手法相結合。德國有着許多這樣的中世紀組合,音樂的創作者一般有着良好的古典音樂教育背景,知名的樂團包括qntal,estampie,freiburgerspielleyt等。在意大利這種音樂更有影響,象ataraxia,cameratamediolanense都做出了許多出色的音樂作品。這類組合不僅僅有哥特的聽眾群還吸引著部分古典音樂的欣賞者。而themoonlayhiddenbeneathacloud和rosacrux的音樂中吸收了祭典音樂的成分。

當然許多樂隊的風格是非常難以界定的,象意大利的takekirliancamera,20年來樂隊風格年年都有變化。而法國的情慾主義陰暗電子樂隊dieform的音樂主題多涉及s/m(*待),他們每一部作品多給我們帶來新的驚奇。另一支來自法國的樂隊collectiond』arnellandrea的鋼琴聲非常有特點,成為自己的獨特的標誌。善於創作管弦樂的inthenursery樂隊的作品非常適合作為電影中的陪樂。在北歐的瑞典,coldmeatindustry這個廠牌通過多年的努力推出了很多獨一無二的音樂作品。旗下的樂隊風格多樣,如血腥派實驗樂隊brighterdeathnow和deutschnepal,氛圍音樂組合raisond』etre,新古典主義的theprotagonist,天音組合arcana等。說到天音如果想更好的了解建議去聽一聽likeloveiscolderthandeath,blacktapeforabluegirl,stoa這些代表樂隊。

而在哥特音樂的文本中,我們可以細味到一些涉及宗教、、死亡、絕望、基督以至匪夷所思的虛無論語句,這些都是哥特音樂不可或缺的一環,gothicrock,這覆蓋在影像模糊、虛無飄渺的外在軀殼之下的音樂,一切都是那麼神秘。哥特搖滾的風格,可說是繼承自joydivision的遺傳,尤其是那種把貝司提升至主奏位置的癖好,直至今日的后哥特朝代仍無法完全擺脫。那些抑壓着低沉聲線或扭曲的人聲,沉重如鬱結般的貝司,迷幻的吉它聲,充滿控訴力的鼓擊,偶爾發出鬼哭神號般的嘶叫,如同石磨般沉重或是狂野得分崩離析的曲式,還有一張張rockmusic蒼白的面孔∶當你對生命感到茫然無助時,你會想到在它背後究竟隱藏着什麼嗎?是心靈的孤立無援?是死亡陰影的籠罩?還是人世間的悲劇?gothicrock,是建築於無意識的抽象表達而多於刻意性的音樂顛覆行為。如同面臨一季暗晦的寒冬氣候,我們被哥特文化侵佔,在非人化的后工業現代社會裏面,追逐著一種活着死亡的體驗。同樣存在着barry的音樂先覺,除一貫本色的rockmusic在那個悲觀的八十年代裏,gothic這種棲身於主流文化的陰影里的次文化,其影響力早已越過音樂的界限,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活的態度,一個哥特信徒所追求的黑色國度。度過模糊的九十年代,下個世紀今天的哥特搖滾已被解構得支離破碎、殘缺不全,thesistersofmercy,themission這些昔日的哥特守護神也早已離棄了他們的信徒。但是在今日的陰暗樂派、陰暗氛圍音樂(darkambient)以至新古典(neo-classical)這些形式主義的風格外殼之下,我們仍然欣喜地發現gothic依然是這些地下文化中最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遺傳基因。在這場突破和衝決了情慾與性別的革命中,歌德次文化追求所謂的理想典範「陰陽同體」(hermaphrodite)成為了砸碎禁錮的美麗武器。看吧,以往被視為妖魔的異類勇敢地擺脫了蒼白的天堂,絞碎天使的面孔,抵達永遠無情的yu望。

在20世紀的後半期侵入非主流音樂的大花園,成為另類音樂中極為殊異的一個支脈。如果你熟悉新音樂歷史脈絡的話,就會知道大約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一些樂隊分別頂着「后酷朋克(postpunkcool)」、「新古典(neo-classical)」或者是「新嬉皮(neo-hippies)」的招牌,並逐漸混融成日後的哥特搖滾樂派。

如果說早期的postpunkcool對生命的詮釋是沮喪與絕望(比如iancurtis——joydivision的主唱——的自殺),那麼「仁慈姐妹」以及同道的樂隊比如「教會(themission)」、「全部的夏娃(allabouteve)」、「涅浮林之域(fieldsofthenephilem)」、「祭儀(thecult)」等樂團所秉持的,可能是睥睨於現實中的種種煩俗,企圖推翻假惺惺的教條,抽取反對與不滿的精神,化為音樂的「反面傳教(negativepreach)」。在「教會」的專輯(god』sownmedicine)中,開宗明義的第一首歌「荒原」(wasteland)就嘲諷地唱出「我還是相信上帝,但是上帝已經不信仰我了。」這等堪稱冒瀆的宣言,呈現出駭人的事實:原來長久以來,神與人的權力結構恰如結構的主體與客體。在這張專集中,反覆推敲著在推翻信仰的同時,死亡不再是父神用以脅迫的道具,反而是叛徒的情色烏托邦。如同在(lovemetodeath)一曲,美妙地鋪陳情慾的高峰不被僵硬的「主控-屈從」(dominance-submission)關係所固置;也就是說,在死亡(曠缺)的領域,致命的陰性激情並不受到掌管與壓制,發展出自己的美學。

不可否認,「死亡」在哥特搖滾樂的文化層面中,幾乎是個關鍵字。當某些保守的聲音或反挫勢力,企圖以這一點來抨擊哥特搖滾樂與其次文化,我們可以看到兩種回應:如「基督徒之死」(christiandeath)這個經營黑暗、痛苦情愫的樂隊,對他們而言,死亡所演繹/延異出來的、末世、毀滅等等情境,都足以讓我們逼近「終極高氵朝」(ultimateasm)。在一些專輯如(onlytheaterofpain)、(therageofangels)、(theironmask)中,「基督徒之死」悉心探索的重心就是這種近乎臨界點的痙攣之美。在其中一首歌曲「死欲」(;另一種反應,也許可以引述布萊特在吸血鬼情色小說選集(loveinvein)前言中所說的話:「哥特次文化」(gothicsubculture)並不是禮讚或者愛慕死亡,只是純粹地拒絕畏懼它。在探索死亡的過程,慢慢地和它體膚與共,逐漸與它親近。」這段話正好解釋為什麼像「涅浮林之域」、「還有這些樹」(andalsothetrees)、「意志」(」等樂隊,會不可自拔地沉浸於「與死去的君王交歡」的髑髏式意象(macabreimage),同時又在這般異端的情慾里浮生出細緻的張力。此外,死亡不必然是生命的匱乏,順着這些創作者的脈絡、以及在許多異教神話或惡魔學發現的象徵與寓言,死亡可能是貼近超自然、非人類領域的出口。

在此際90年代的中後期,哥特次文化不但在文學與音樂創作層面綻放,更影響了這個「混雜族群」(包括女性、酷兒、情慾的邊陲份子)的文化生態與身份認同。在情慾與性別的革命,哥特次文化追求所謂的理想典範「陰陽同體」(hermaphrodite)雖然還值得更進一步檢驗,但也是有助於沖迫禁制的美麗武器讓過往被視為妖魔的異類(它者)擺脫單一的天堂,品味自身的yu望與天使的屍體。;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成人儀式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成人儀式
上一章下一章

我所鍾愛的小說風格 哥德式文化(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