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號(2)

墾號(2)

道光十五年(1835年),李嗣鄴讓竹塹城西門總理周邦正與姜秀鑾聯手,各募資12600兩白銀用於開墾耕種與設隘防務。姜秀鑾是廣東人,周邦正是福建人,在他們的省籍前加個寓意財源滾滾的「金」字,組成金廣福墾號。事實證明這是一個相當成功的組合,周邦正負責竹塹城內的行政事務及戳記,而衝鋒陷陣的開墾,則由姜秀鑾一手包辦。姜秀鑾帶着佃農數百人從竹東三重埔一帶出發,循着原住民耕牛留下的痕迹步步為營往裏推進,墾拓的範圍不斷擴展,東北抵樹杞林,西南邊至苗栗三灣,形成了宛若虎抱的沿山一帶廣袤隘線,俗稱金廣福大隘。

竹塹就是現在的新竹,當年拓墾的那片地,如今已經繁茂豐盛,人煙鼎盛。僥倖留存下來的金廣福會館,曾是金廣福墾號的指揮中心,又兼做收租場所和會客之地。而金廣福對面,與之相距不過23米之遙的那幢建築,則是當年金廣福老闆姜秀鑾的老厝,至今仍有姜家後人居住其中。滄海桑田之後,這兩座見證了那段艱辛歲月的古樸老屋成了最好的解說者,在麗日下,在細雨中,將萬千往事滔滔敘述。

福建漳浦縣人吳沙,去台灣那年歲數不小,已經42歲了,在老家混得不好,挺落魄的,生計都成了問題,於是渡台。最初的落腳處是淡水,之後遷三貂社。三貂社在台灣的東北部,一山之外就是平埔人聚居的噶瑪蘭。噶瑪蘭現在叫宜蘭,多風多雨,三面環山,東臨太平洋,沃野300餘里。當台灣南北西部已經相繼被開發之時,噶瑪蘭卻仍處於一片荒蕪中,煙瘴瀰漫,猛獸出沒。平埔人狩獵是能手,卻不擅長耕種,大片沃野因此都拋荒閑置。

「大器晚成」一詞往往只用來對人一生安慰性的評價,用到吳沙身上卻是非常精確熨帖的。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當他招徠漳州、泉州以及廣東的客家人,沿着草嶺古道,駐墾蘭陽平原與頭城地區時,已經整整56歲了,這把年紀本該閑居家中好好含飴弄孫,他卻仍然有披荊斬棘的激情與鬥志。因群山環抱而狀如畚箕的蘭陽平原,一定被他心事重重地打量過無數次。到台那十多年,他其實不過做些小買賣,拿鹽、布之類的日用品跟平埔人換獸皮、木材,再轉手倒賣掙些錢,推算起來腰包也鼓不到哪裏去。不承想,自立山頭插旗為盟的的理想卻一直潛伏於心,並瞅准機會,開始實行。

在千辛萬苦築土圍墾出烏石港南邊大片土地后,吳沙又繼續向南,歷時9年,相繼發展出二圍、湯圍、四圍、壯圍等溪北屯墾區。拓墾的隊伍最初只有200多人,漸漸壯大到數千人之眾,於是這^H小說個看上去面相溫和的老者,在這一帶就有了一個很霸氣的外號,叫「開蘭老大」。現在的人則稱他為「開蘭始祖」。

宜蘭縣烏石港接官亭里的吳沙昭績碑是專為吳沙而立的:「布衣而建開闢之功,纖民而創不朽之業,生無一命之加,歿享千秋之祀,偉績如吳公者,絕無而僅見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過台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過台灣
上一章下一章

墾號(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