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史籍兩包公(一)

文學、史籍兩包公(一)

包拯,千百年來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都是清官的代表、正義的化身。在小說中,在野史里,在舞台上,包公不畏權貴,為民請命,甚至敢於拂逆「與皇帝抗爭。他的三口鋼鍘,認事不認人,即使是王公大臣、皇親國戚,如果觸犯了國法,他也要開鍘問斬。他明察秋毫,明鏡高懸,任何狡猾的罪犯在他的審理下,都會原形畢露,難逃法網。人們在崇拜、歌頌包公的同時,不能不問:歷史上的包公真是這樣的嗎?其實,歷史家不能不欽佩野史、小說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獨特的創造力,但也不能不指出,野史、小說、戲曲中的包公是一個被大大加工真包公,但兩個包公形象的差別還是很大的。

傳說中的包公最輝煌的功績是審出了發生在宮中的一件大案——狸貓換太子案,替仁宗皇帝找回了自己的親生母親。《三俠五義》中用了好幾個回目大肆渲染了這件事。

那是宋真宗第一個皇后死後的事情。當時,劉妃和李妃都懷了孕。很顯然,誰生了兒子,誰就有可能立為正宮。劉妃久懷嫉妒之心,唯恐李妃生了兒子被立為皇后,於是與宮中總管都堂郭槐定計,在接生婆尤氏的配合下,乘李妃分娩時由於血暈而人事不知之機,將一狸貓剝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地換走了剛出世的太子。劉妃命宮女寇珠勒死太子,寇珠於心不忍,暗中將太子交付宦官陳林。陳林將太子裝在提盒中送至南清宮撫養。再說真宗看到被剝了皮的狸貓,以為李妃產下了一個妖物,乃將其貶入冷宮。不久,劉妃臨產,生了個兒子,被立為太子,劉妃也被冊立為皇后。誰知六年後,劉后之子病夭。當劉後行知李妃生的兒子並未死時,乃將他收來撫養,並讓他補了太子之缺。一日,太子在寒宮與生母李妃見了面,母子天性,兩人都面帶淚痕。劉后得知后,拷問寇珠,寇珠觸階而死。因此,劉后在真宗面前進讒言,真宗下旨將李妃賜死。小太監余忠情願替李妃殉難,放出李妃。另一太監秦鳳將李妃接出,送往陳州,秦鳳也**而死。李妃在陳州無法生活,只落得住破窯、靠乞食為生。幸虧包拯在陳州放糧,得知真情,與李妃假認作母子,將李妃帶回開封。此時,真宗早已死去,李妃的兒子已經做了皇帝,史稱宋仁宗。包拯又趁進宮向仁宗狄皇后賀壽之機,將李妃帶進宮中,李妃才得以與自己的親生兒子仁宗見面,並道出了真相。

後來,包公又設計讓陳林供出真相。已做了太后的劉氏知道陰謀敗露,驚厥而死。

由於包拯在這一案中立了大功,被仁宗任為首相。

整個故事生動曲折,有頭有尾,於是有人把它編成戲劇,搬上舞台,在社會上造成很大影響。

之所以出現狸貓換太子這個故事,就是因為歷史上仁宗確有認母一事。據歷史記載,宋仁宗既非皇后所生,也非皇妃之子,而是侍奉真宗劉德妃的宮女李氏所生。仁宗生下后,劉德妃將其收為己子,親加撫養,後來在年幼時即繼了皇位。這樣,劉德妃就成了皇太后。由於仁宗年幼不能理政,乃由劉太后垂簾聽政。仁宗並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懼太后之威也不敢說。但劉太后仁慈厚道,當仁宗生母李氏病重時,劉太后將其由宮女晉陞為宸妃。後來李氏病故,劉太后還以皇后之禮給予厚葬,這對一位宮女出身的人來說,也是備極哀榮了。過了若干年,劉太后逝世后,仁宗左右有人奏明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於非命。」言下之意,宸妃乃劉后所害。究竟如何,仁宗自然要查清。好在宸妃靈柩尚在,於是仁宗親看開啟宸妃之棺察視。宸妃遺體由於有水銀保護,故其膚色就像活人一般,並非被人害死模樣。再看她的冠服,確如皇后。這就證明當初宸妃確實因病而死,劉太后也確實將宸妃按皇后禮安葬。仁宗看到這一切,感慨地說道:「人言哪能相信啊!」由此可知,劉妃、李妃確有其人,但其事絕非傳說的那樣。

而且,「仁宗認母」這一事件整個過程,也與包拯毫無關係。這件事發生在仁宗親政之前,也就是仁宗明延元年(公元1032年)以前,而此時包拯還是一個布衣百姓。直到仁宗景四年(公元1037年),29歲的包拯才考中進士,本被派到建昌縣(今江西永修)任職,由於包拯為孝敬年事已高的雙親,請求回到家鄉附近任職,於是在和州(今安徽和縣)做官。但由於還不在父母身邊,包拯又辭職回家,孝養雙親多年。直到雙親去世,包拯守喪期滿,才在親友勸告下,離家去天長縣(今屬安徽)任職,而這時他已經40歲,步入中年了。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他都沒有去過京城,哪能幫助仁宗尋找生母呢!

包拯陳州放糧,怒鍘當朝太師龐吉之子龐昱,這也是包拯傳說中十分精彩的一段。傳說那一年,陳州(今屬河南)鬧災荒,朝廷派太師龐吉之子龐昱前往陳州放賑。誰知龐昱到了陳州以後,並不放賑救民,反而在那裏大造花園,掠奪民間女子,有不少人被逼致死。包拯知道后,毅然上奏仁宗,揭發此事。仁宗加封包拯為龍圖閣大學士,仍兼開封府事務,前往陳州稽查放賑之事,並統理民情。仁宗還賜御札三道,包拯將札改國鍘,製成御賜鍘刀三口。包拯到了陳州,查清了龐昱種種不法行為,乃用鍘刀將他鍘成兩段,為民除了大害。

這段傳說雖有一點事實根據,但卻添進了不少虛構的內容。那是包拯任監察御史時出現的一件事:轉運使王逵上疏向皇帝告狀,說陳州地方官任中師苛剝農民,多收錢糧。而在當時人的心目中,任中師是個廉潔奉公的清官,而王逵倒是貪婪卑鄙的小人,如今小人告清官,真把人弄糊塗了。

仁宗認為,此事必須調查。但由於王逵在陳州有權有勢,很多人都不敢介入此事。而包拯為了弄清真相,為民除害,毅然來到陳州。經過調查,掌握了大量證據。原來,肆意搜刮農民,引起農民不滿的正是王逵。包拯回到京城,向皇帝報告了這一情況,並請求將王逵撤職,將多收的錢糧退還給老百姓。整個事件中並沒有刀鍘龐昱之事。

傳說總是與事實有很大距離,甚至將忠奸也顛倒了。例如,傳說中的太師龐吉,實是從朝臣龐籍深化而來。可是龐籍既非太師,更非奸臣,倒是剛直果斷的直臣。而《狸貓換太子》中的忠臣陳林,就是歷史上的程琳,他卻是個奸佞之徒。從一件事就可看出他與龐籍完全不同。據史載,劉太后在垂簾聽政時,三司使程琳為了向劉太后拍馬獻媚,竟向太后呈獻武后臨朝圖,希望太后像唐朝武則天那樣正式稱帝。幸虧劉太后比校清醒,憤然將圖擲於地上,並說:「吾不作此負祖宗事。」而殿中侍御史龐籍卻義為仁宗早已成人,理該親理朝政,不應再使女后稱制,故毅然上書,請下閣門、取垂簾議制盡焚之。由此可見,龐籍和程琳二人,忠奸完全不同。龐籍後來做過宰相,曾以太子太保致仕。他只有一個兒子龐元英,而無龐昱,更不是被包拯刀鍘而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包公奇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包公奇案
上一章下一章

文學、史籍兩包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