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6章科舉(四)

第1266章科舉(四)

之後是中書侍郎劉政會代表中書發言。

今日的小朝會其實就是圍繞着科舉在進行。

此次科舉大考準備不足之處已經顯露了出來,朝廷制定的科舉規則趨於簡陋,比如觸角無法延及鄉里。

郡中應考之人多為縣中舉薦,帶着濃重的察舉制意味,弊端非常明顯,縣中豪強佔據名額,手段花樣繁多。

如果長此以往,可以預見的是,只科舉一事,就將陷入大規模的貪腐之中,對郡縣的治理影響非常之壞。

而士子到郡中應考,地方官員的權力太大,有着很大的隨意性,比如大都督李靖就將數郡士子集中在了江陵,武陵,長沙等地應考。

現在看來,李靖的作為對科考有所助益,可也不是長久之計,作為封疆大吏,不應該對科考之事有如此的專斷之權。

這無疑是朝廷所不願意看到的,也是隋末戰亂之後形成的局面之一,皇帝任用的得力之人撫平地方,卓有功績之下,難免權力過大,什麼事都能插上一手,或者是乾脆就獨斷專行了。

這讓朝中的臣下們有所憂慮,可也沒誰會沒腦子的輕易置喙,要知道現在地方上獨攬大權的那些人,不是皇親國戚就是從龍之臣。

在天下初定的今日,這樣做是有必要而且也是有好處的。

皇帝信重他們,他們大多也對得起皇帝的信重,治理地方,安撫百姓,恢復生產,曾經經過戰亂磨練的他們,和平常時節的臣子可不一樣。

即便才能上,或者其他方面有所遜色,也能用膽識和手段來補足,他們的心理狀態,尤其是那種迎難而上,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粗大神經,只會也只能出現在這些開國之臣的身上。

比如說平常時節剿匪,地方官員先要琢磨一下失敗的後果或者交給誰去辦等等問題,這些就絕對不會出現在如今的地方守臣身上,哪裏有匪患,立即進剿,手下人辦事不利,馬上撤職查辦。

然後就可能親身上陣,都不帶猶豫的。

科舉亦是如此……他們幾乎是當仁不讓的對選才大事施加了極大的影響。

皇帝要辦的事情,他們自然會盡其所能的去辦,甚至不會計較個人之榮辱,因為他們的榮辱早已和皇室緊密的聯結在了一起,皇帝信任他們,他們同樣信任皇帝。

……………………

中書省是制定朝廷大策的部門,同時還有起草,傳達,封駁詔令等職能,這個部門本來就是起源於皇帝的機要秘書,開始時是由宦官來擔任,後來才慢慢成為了外朝行政職能部門。

尚書省則是實權機構,承接詔命之後,進行實際操作,所以照如今的局面,尚書省權大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他們的缺陷之處在於,跟皇帝隔了一層,不如門下,中書和皇帝那麼親近而已。

李碧沒有把蕭時文,溫彥博兩個宰相召過來,主要是覺得他們心有七竅,性格各異,她怕是有點壓不住。

………………

「制科一年一試,常科分鄉試,舉試,京選,酌情以殿試結之,除鄉試一年一次外,大選皆兩年一考……」

這就是中書議決之後,關於科舉的總體劃分,改動是非常大的,尤其是不再由著皇帝的心情,或者是朝局來舉辦,而是定期舉行。

制科是面對朝廷官員的考選,相當於之前的官考,只不過是作為官員考績,成為對官員的全面考核,還是像常科一樣任憑官員自願參加,中書那邊還在討論。

以現在的情況來看,中書大部分人還是傾向於後者,因為對官員進行全面考核太過耗費精力,也很難進行有效的管理。

不如徹底合於科舉之中,給予那些有才幹,有上進之心的官員以機會。

但這樣一來的話,和官考的目標就不一樣了,官考是為了肅清官員隊伍,如果按照上述所說,那就變成了給官員晉身之階的問題。

所以這事估計還得李破回京之後,由他親自來做決定。

而常科才是科考的主體部分,中書對其進行了嚴格規範,若是得到皇帝的允准,接下來的幾年就要照此辦理,徹底把觸角伸展到縣級行政單位。

而舉試是在郡中進行,還是按道來劃分,中書這邊一樣有着分歧。

小朝會議論的就是這樣懸而未決的政事,一旦拿到大朝之上,那就是已經形成了詔令,除非有了比較重大的失誤,不然短時間內不會再做更改了。

劉政會滔滔不絕的說着,殿中眾人聚精會神的聽着。

和去年相比,禮部的歷次呈文就顯得過於粗糙和敷衍,今年中書的意見漸漸成熟了起來,總結了科考之前的一些經驗和教訓,章程已是日漸完善。

朝廷第二次科舉選才將與這一次大相徑庭,全國性的大考,這在前隋雖然出現過,但景象實在一言難盡。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北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北雄
上一章下一章

第1266章科舉(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