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評價

作品評價

1、金剛:指金剛石,喻堅利之意,即以金剛之堅,喻般若體;以金剛之利,喻般若用。歷百劫千生,流轉六道,而覺性不壞。

2、般若:為梵語,華語當譯為妙智慧。(比世間智慧高深得多)。

3、波羅蜜:為梵語,華語譯為到彼岸。眾生因有我執,故陷於煩惱之苦海。倘能從生死煩惱苦海,渡到不生不滅、清凈安樂之地,即為到彼岸,即脫離了苦海。

4、經:經字當徑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條路徑。常道也,貫攝也,貫穿所應說義,攝持所化眾生。

5、頓悟:就是一聞法,就知五蘊本空,六塵非有,立即開悟,而明大道。(六祖惠能為代表)

6、漸悟: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證,次第漸修,方可悟入。頓漸雖殊,而到彼岸則一也。(神秀為代表人物)

7、三藏:它是指經藏(佛所說的教法典籍)、律藏(戒律典籍)、論藏(所說的法相問答,及佛弟子或佛滅后,諸菩薩所解釋的經義,及辯論法相的典籍)。

【如是我聞一時】佛告阿難,結集時必以此數字冠諸經之首,如是者,表佛說皆如,所謂諸法如義,我聞是阿難自稱,以憑信實也。一時,言說法時也,佛說般若經六百卷,凡四處十六會,一王舍城鷲峰山七會,二給孤獨園七會,三他化天宮摩尼寶藏殿一會,四王舍城竹林園白鷺池側一會。計九會放光,是光即智慧光。見是光者,皆得無上菩提,佛說此甚深經,獨不放光,以顯平等無相智光而眾不見也。

【舍衛國】國名,在東天竺,有九億家,其國多智慧人,其王即波斯匿王。

【祇樹給孤獨園】時舍衛國王太子祇陀有園,其地平正多樹,宜建精舍。有大臣名須達者,家巨萬,好給濟孤獨,期買以供佛,太子戲云:卿若以黃金布地,令無空間,便當相與。須達如約布金,太子感其誠,即語須達云:園屬卿,樹屬我,我自為佛造寶門樓也。此園地廣十里,謂祇陀施樹,給孤獨施園,故得此名。

【世尊】佛號之一,世所最尊者也。佛之別名有十二,曰: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婆伽梵。

【食時】午時也,因佛過午不食也。又食時者,寅卯辰為天食時,已午未為人食時,申酉戌為鬼神食時,亥子丑為畜生食時。

【須菩提】此雲空生,又雲善現,本東方青龍陀佛,現聲聞身,證大阿羅漢,居八地菩薩位,幻化而來此世界,助佛應化也。

【右肩右膝】表降伏其生死,因眾生作惡,每從右,為有力也。

【合掌恭敬】表尊重法故,聽者與說者,心心相印合也。

【而白佛言】代世人因疑而啟請於佛也,有六義:一斷疑;二起信;三欲入甚深義故;四不退轉;五為使眾生開幽悶,生喜心故;六為正法久住故。

【希有】此讚歎佛於無言中顯露般若妙用之機為希有也,有四義:一時;二處;三德;四事,皆希有也。

【護念】佛對大菩薩,其根已熟者,加持其身也,凡無功德及中途退失者,不加持也。

【菩薩】即菩提薩埵之簡稱也,言自利利他,菩薩有四:一初發心菩薩;二修行菩薩;三不退轉菩薩;四一生補處菩薩。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無上也;三藐,正等也;三菩提,正覺也。佛對菩薩為無上,對羅漢為正等,對眾生為正覺。

【發菩提心】有五:一發心菩提,指凡夫位;二伏心菩提,指三賢位;三明心菩提,指登地位;四齣到菩提,指等覺位;五無上菩提,指妙覺位。發菩提心如破竹之初節,以下皆破,故初發心即算成佛也。

【降伏其心】此心是發心前之心也,有四義:一廣大心,二第一心,三常心,四不顛倒心。而發此心前,有四種因緣:一見聞佛**德勝利;二聞菩薩六度諸行藏教;三末法時,見佛法衰微,可感諸苦;四末劫時,憫眾生痴惡,而欲發心救度也。

【摩訶薩】大也,多也,勝也。

【有色】欲界及色界天。【無色】無色界空無邊處天。

【有想】識無邊處天。【無想】無所有處天。

【非有想非無想】非想非非想處天,三界眾生,此九種為攝者也。又十法界中,自菩薩以至地獄道,皆稱眾生。

【涅盤】了生死入清凈海也,有四種:一自性涅盤,凡聖同有;二有餘依涅盤,即二乘出煩惱障,有苦依身故;三無餘依涅盤,即二乘灰身滅智,身出生死,苦無依故,此三種根本不徹底,仍為有餘;四無住處涅盤,悲智雙運,不住菩薩變易生死,不住二乘斷滅涅盤,乃真無住處,此為無餘涅盤,即佛境界,又名究竟涅盤。

【滅度】救度之,登涅盤彼岸也。

【不住】毫無執著也,不執著於一切法也。

【色聲香味觸法】此外六塵也,眼耳鼻舌身意,內六根也,根塵相對而六識起,所謂眼識耳識等,合之為十八界也。不獨此六塵不住,凡五蘊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法三十七助道品,至菩提涅盤等八十一科,一切均無所住也。

【福德性】此言無相之福德性也,以無相之清凈心為福德性也。

【身相】有形相之報身也,報身有生滅,終必壞滅,惟有法身永無生滅,聖凡平等,只是迷悟之別。

【凡所有相】言一切的一切,不但是身相,連山河大地,形形色色諸相,以至心中妄念所起諸法,都屬諸相,都是生滅幻景,非有實體,不名實相也。

【一念生凈信者】言深信勿疑也,此一念,即是無念之念,有二念,便是計較思量疑惑起矣。此緊要處,在不可輕視後學,末法時代,亦有一念凈信之利根人也。

【四句偈】言一行也,梵文以四句偈為一行,言少至一行,並非執定何四句為偈也。

【須陀洹】聲聞乘四果之第一,正斷三界見惑盡之果位也。

【入流】從凡夫地入聖人流,故名入流,又名預流。

【斯陀含】四果第二,於欲界九品思惑中,斷前六品,后三品猶在,更一番受生也。

【一往來】更來一番受生,名一往來,斷盡欲界煩惱,未來世即生於色界無色界也。

【阿那含】四果之第三,再不生於欲界也。

【阿羅漢】四果中之極果也,一作殺賊,殺煩惱賊也;二作應供,應受人天供也;三作不生,永入涅盤,不受生死也。

【無諍三昧人中】謂安住於空理,與他無諍之正定也,於無諍正定諸大弟子中為第一。此人,非指普通人言也。

【樂阿蘭那行】言行於無諍也,樂寂靜也。

【燃燈佛】是釋迦佛第二阿僧祇劫滿時所事師也,釋迦佛獻五莖寶蓮,面得授記,佛自表五蘊已空,獲無生忍也。又佛第一劫滿,遇寶髻如來。第三劫滿,遇勝觀如來。

【佛土】佛土有二:一法相土,如塔廟等;二法性土,即指本心地。

【莊嚴】七寶嚴飾也,有二義:一形相莊嚴,如香花供養,七寶莊嚴等;二第一義相莊嚴,以清凈為莊嚴也。

【須彌山王】此喻法王身也。須彌山譯作妙高,頂上為帝釋所居,半腹為四天王所居,入水出水,各八萬由旬。

【恆河】又名恆伽,為印度之大河,東南流五百里,入印度洋,為印度數千年文化中心。

【阿修羅】魔道眾生也,譯作非天,又言不端正,其人好鬥諍,常與諸天戰,其福報又與天等,為六道之一。

【不驚不怖不畏】因聞難信之法而不生疑惑恐怖也,如自信是佛等。

【歌利王】好獵之王,表貪也。

【割截】以刀割之,使節節支解也。

【真語者】謂說佛身大菩提法也。

【實語者】謂說小乘四諦法也,諦是實義。

【如語者】謂說大乘法有真如,而小乘無也。

【不異語者】謂說三世授記等事,更無差謬也。

【不誑語者】梵文原本無,羅什法師特加此句,以總說四語之非妄。

【無實無虛】無實者,非實有為相故,無虛者,如來得彼菩提故。又以不可如言而取,故曰無實,非可離言以求,故曰無虛。

【入暗】言入暗室,昏不見物也。

【受持讀誦】受者受其文,持者持其義,對文曰讀,暗念曰誦,欲受其文故先讀,欲持其義故先誦。受持者聞慧,誦者思慧,皆依經而有此勝德。

【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言一日中,分早午晚三時也。

【不逆】謂生深信心,莫逆於心也。

【荷擔】以大乘菩薩,智悲雙運,克能負荷此如來事業也。

【樂小法者】四諦因緣名為小法,聲聞緣覺,即是樂小法之人,因彼滯情法執,乃名為樂,故不能回小向大。

【輕賤】不貴重也,在此當言受苦報煩惱,即是隨惡道,不必定言生三惡道也。

【消滅】消除也,此言頓空,以罪業由心,無生處,故無滅處,當體即空不可得也。

【先世今世】在此當以先世作前念,今世作后念,后念起,前念即消滅也。

【阿僧祇劫】無央數之劫也,劫乃年時之名,多至不可計也,正言不必以時計也。

【那由他】數名,或言萬億千億,或言數千萬不一。

【供養承事】以四事供奉而事也。

【諸法如義】真如者,即諸法通義,以真如是佛故,如來即是實性真如之異名,本自不生,本自不滅,以無顛倒,故名實性,以無改變,故名真如。

【大身】以體大故名,又煩惱障所知障二障已無,故名圓具身,即是具足法身也。此有二義:一者真如之性,遍一切境而不異,一切眾生,咸共有故;二者功德大,謂修行功德,不可思議,與大體相應,故名大身也。即非大身者,言無妄想分別之身,不見其身,安有於大。是名大身者,指佛三身言也。

【通達無我法者】無我法有二種:一是眾生所有法。一是菩薩所有法,若能自智信者,通達一切法無性,不但離人我,且離法我,是真無相無住,是真菩薩。

【慧眼】二乘人照見真空無相之理之智慧。(慧眼直緣空)

【法眼】菩薩度眾,照見一切法門之智慧。(法眼唯觀俗)

【佛眼】具備前四眼即佛眼也。(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普明法界內,無處不含容。)

【心不可得】以心必依境而起法,前境若空,心依何處,法又安立,故云不可得,非同木石之無心也。。

【一切有為法】共有九喻:一見如星;二相如翳;三識如燈;四器界如幻;五身如露;六受用如泡;七過去如夢;八現在如電;九未來如雲。

【比丘比丘尼】出家男女二眾也。

【優婆塞優婆夷】在家修行男女二眾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金剛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金剛經
上一章下一章

作品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