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第53章 什麼不是「中國夢」(1)

53.第53章 什麼不是「中國夢」(1)

本章導讀

本書的前八章,重點分析了三個歷史時期中典型的文明樣本,「羅馬夢」「宋朝夢」「美國夢」都曾經絢麗奪目令人憧憬,它們彼此間隔大約1000年,它們在地理上跨越了歐洲、亞洲和美洲,它們代表了人類文明的三次貨幣經濟高潮。

「羅馬夢」「宋朝夢」早已灰飛煙滅,如今,「美國夢」已折斷了翅膀。歷史上沒有長盛不衰的帝國,也沒有萬世永續的王朝,文明的新陳代謝總是交替更迭,從不止歇。

新的文明必然喚醒新的夢想,新的夢想註定要創造新的輝煌。

「中國夢」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境界,人們已從各種角度進行了闡述、解讀、憧憬,未來還將用實踐為這一夢想增加更多更豐富的內涵。

不過,從美好的夢想到最終成功實現的道路上,絕非一路鮮花盛開,鶯歌燕舞,而是激流密佈,險灘橫亘。如何才能避免走入歧途,或身陷險境,歷史就是最好的老師。

本章將從「羅馬夢」「宋朝夢」和「美國夢」破碎的教訓中,來嘗試界定「中國夢」應該避免的選擇。

如果中國能夠順利規避歷史的教訓,那麼「中國夢」就不再只是夢想。

「羅馬夢」「宋朝夢」「美國夢」的破滅

毫無疑問,羅馬、北宋、美國都為人類文明作出過卓越的貢獻,50年羅馬文明處於巔峰,1050年北宋繁榮進入盛世,1950年美國國力如日中天,在各自的時代,它們的人民都曾擁有美好的夢想。

然而,物極必反,盛極則衰,最輝煌的時刻往往也孕育著衰落的陰影。無節制的貪婪所導致的土地兼并和財富分裂,永遠是導致國家破敗的主要因素。

在羅馬、北宋和美國的歷史上,都曾出現過兩次嚴重的土地兼并或財富兼并。

羅馬歷史上的首次大規模土地兼并,始於第一次布匿戰爭爆發(公元前264年),到第三次布匿戰爭結束(公元前146年)后達到高潮。羅馬農民被迫離開土地長期征戰,他們傷亡慘重經濟破產,權貴與富人集團趁勢大肆掠奪農民的土地,使羅馬出現了嚴重的貧富分化。

羅馬軍團之所以戰無不勝,所向披靡,掠地千里,滅國無數,其強悍戰力的根源在於意大利農民是羅馬軍團的核心力量。他們捍衛自己的土地,保護自家的財產,分享法律的權利,熱愛國家和榮譽,他們與羅馬國家是堅不可摧的利益共同體。

然而,權貴與富人集團的過度貪婪,摧毀了羅馬共和的根基。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33—公元前121年)的失敗,意味着羅馬共和制度的「免疫系統」已經癱瘓,權貴與富人集團貪婪的「癌細胞」正在全面擴散。最終,羅馬迎來的是百年血腥的內戰,以及共和制度的徹底崩潰。

北宋第一次土地兼并的浪潮,始於宋真宗(997—1022年在位)後期,到宋仁宗(1023—1063年在位)晚年達到高潮,國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刺激權貴和富人集團紛紛開始「以力占田」或「有資買田」,最終導致北宋6%的豪強大戶獨霸了全國60%~70%的土地。

北宋的經濟繁榮源於生產率的極大進步,冶鐵產量劇增,農具質量飛躍,農業效率與糧食產量大幅提高,由此引發了城市化、商品化和貨幣化三大潮流的匯聚,創造出一個空前富裕的城市中產階級。他們充滿選擇的自由,他們進行更專業的分工,他們擁有強大的創新動力,他們接受更豐富的社會信息,他們享有更獨立的思想和文化,他們充滿了更美好的夢想。

但是,無節制的土地兼并,造成了稅負的嚴重不公,國家龐大的財政負擔,越來越沉重地壓在普通民眾的頭上。財政虧空誘發了貨幣貶值,貨幣貶值加劇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導致更大的財政虧空。經濟活力被窒息,民眾夢想已破滅,王安石變法(1069—1076年)的失敗,意味着北宋國勢的衰頹已無法挽回。

美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財富大兼并從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開始,到1927年達到頂峰。戰爭紅利和美元紅利使美國10%的富人賺得盆滿缽滿,美國工業生產能力急速擴張,並嚴重依賴歐洲市場,而歐洲各國則普遍依賴美元信貸才能償還美國的戰爭貸款,維持各國經濟恢復。但美國的資本利益集團為獲得高額利潤,通過高關稅阻止歐洲商品向美國市場出口,導致歐洲的美元負債國債務膨脹過度,而必然陷入違約。

美國對財富分配同樣採取了「不抑兼并」的政策,致使10%的富人集團席捲了國民收入的半壁江山,90%的普通民眾則喪失了持續擴大消費的能力,國內市場萎靡不振。當歐洲陷入美元債務違約,美國的外部市場發生崩潰,而國內市場卻無法消化巨大的過剩生產力,隨之而來的就是美國工業的投資回報惡化,銀行貸款違約,金融市場崩潰,工廠關門,銀行倒閉,工人失業。最終,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為血腥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了序幕。

羅馬、北宋和美國的權貴與富人集團的第一次大規模兼并,總是以流血、戰爭或經濟大衰退為代價。

第二次超大規模的兼并高潮,往往也是帝國的最後一次瘋狂,它不僅將摧毀經濟,還將摧毀社會和民心,並導致帝國崩潰、王朝傾覆、文明衰落的嚴重後果。

羅馬帝國時代開始推行的都市化政策,不是源於經濟自然發展的結果,而是出於政治和軍事的統治需要。極度扭曲的超低糧食價格,不僅殘酷掠奪了埃及、阿非利加、西西里和西班牙的農業成果,也同時摧毀了意大利的穀物經濟,並掀起第二次超大規模的土地兼并狂潮。

在這次兼并中,帝國的貴族和富人集團不僅在意大利狂斂土地,而且以更肆無忌憚的手法在帝國行省鯨吞大片良田,如阿非利加的6個超大型地主并吞了50%的領土,其土地集中度遠超共和時代。

帝國境內的大批破產農民被驅趕到城市,他們成了危險的無業流民,與更多心懷怨恨的奴隸們混雜在一起,羅馬帝國的城市裏到處是報復的乾柴和憤恨的烈火。為了穩定城市流民,帝國不得不免費向他們供應糧食,致使穀物價格更加低廉,農業經濟陷於破產,行省人民苦不堪言。帝國全境的土地兼并如火如荼,爆炸性的社會矛盾一觸即發。

有壓迫就有反抗,壓迫愈深,反抗愈烈。邊境蠻族競相造反,內部流民揭竿而起,帝國不得不維持着規模龐大的常備軍,隨時準備征服和鎮壓。戰爭不僅拖垮了財政,而且極度缺乏兵源,而此時帝國已無自由的農民階級,羅馬軍團不得不大量招收城市流民,他們充滿了對富人集團的仇視,羅馬軍團的性質逐漸演變成暴民集團。

在皇帝與元老院所代表的富人集團的反覆爭鬥之中,皇帝越來越依仗軍隊的支持,而暴民集團則出現了權力意識的覺醒。當皇帝與元老院不得不訴諸武力解決爭端之時,軍隊的野性勃然發作。無論內戰雙方誰勝誰負,兩邊的軍隊都開始對城市的富人集團進行瘋狂屠殺,帝國的元勛貴戚、顯赫士族、豪商巨富幾乎被殺戮殆盡。富人集團為自己的極度貪婪付出了慘重代價,而帝國的精英階層也從此元氣大傷,再難振作。

羅馬皇帝已不是軍隊的統帥,而成為暴民集團的人質。此後的羅馬歷史,就是弒君篡位、外患內戰、經濟凋敝、財窮幣貶的不斷反覆,直至帝國最終崩潰。

北宋的第二次土地兼并同樣是王朝毀滅的前奏。1100年宋徽宗上台後,重用蔡京集團,土地兼并進入瘋狂的階段。第二次超大規模土地兼并的結果就是,「東南財賦盡於朱勔,西北財賦困於李彥,天下根本之財竭於蔡京、王黼」。

隨着北宋財政的枯竭,蔡京集團更祭出貨幣嚴重貶值的法器,結果在土地兼并、稅賦沉重、貨幣貶值這三座大山的壓迫之下,激起了方臘起義、梁山泊造反的內亂,引來了西夏、遼、金的外患,北宋終被金人所滅。

第二次土地兼并不過20餘年,就葬送了150年繁華與富裕的「宋朝夢」。

美國的第二次財富兼并

美國第一次財富兼并的後果,就是經濟大蕭條和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得美國一千多萬勞動力轉入了戰爭系統,不僅解決了長達十年的失業困局,而且迫使政府財政向普通民眾進行大規模傾斜。數百萬窮家子弟奔赴歐亞戰場,戰後他們獲得了大學學費、職業培訓、就業優先、退伍軍人醫療等巨大的福利補助,並且還獲得了更公平的競爭機會。一句話,「二戰」緩解了美國的貧富分化。

從20世紀4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美國的財富分配基本合理,10%的富人拿走了33%左右的國民收入,90%的中產階級分享了其餘的67%。國家稅負也大致平衡,財政狀況尚屬健康,金本位之下的美元仍然搶手,資產泡沫幾乎絕跡,社會階層普遍和諧,美國經歷了40年戰後經濟繁榮的黃金歲月。

然而,美國的權貴和富人集團並不滿意這樣的財富分配比例,他們強烈要求得到更多的財富份額,這就是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美國富人集團掀起的「新自由主義」浪潮,他們強烈要求發動「美國的第二次革命」。

僅僅不到30年的時間,美國第二次財富兼并的惡化程度,已再度達到1927年的水平。2008年的金融危機,已經暴露了10%的富人集團席捲50%的國民收入必然導致經濟崩潰,這與1927年的情況完全一樣。美國民間掀起了「佔領華爾街」的運動,顯示出尖銳的社會階級對立情緒。

美國政府也努力試圖進行制度糾錯,奧巴馬總統不止一次表示要向貧富分化「宣戰」,國會立法緊鑼密鼓搞出了《多德—弗蘭克法案》,目的在於抑制華爾街豪強大戶財富兼并的步伐。但結果卻是法案被豪強大戶篡改得面目全非,涵蓋內容龐大繁雜,核心條款層層設障,關鍵細則處處「例外」,執行時間遙遙無期,而貧富差距卻在持續惡化。

奧巴馬的金融改革已經基本失敗,另一項重大舉措醫療改革也是避重就輕。

奧巴馬引以為傲的醫療法案,無非是強制5000萬沒有醫療保險的窮人向保險公司納貢,而根本沒有觸動醫療費用高到荒謬這一根源。保險公司、製藥公司、醫療體系三位一體的超級貪婪,不亞於華爾街的大佬們,在他們眼中,人體就是資產,是一部能夠源源不斷產生現金流的超級提款機。

製藥公司與食品工業聯起手來共同發財,食品工業源源不斷地供應像麥當勞、肯德基這樣的高熱能、高脂肪的垃圾食品,導致了公眾健康惡化;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這種既傷胃又毀牙的碳酸飲料大行其道,而鋪天蓋地的轉基因食品也是隱患重重。身體病了,製藥公司的生意就來了,特別是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這樣的慢性病最好,生命不息,吃藥不止,現金流不斷,每一個病人都成為製藥公司的長期「優良資產」。

美國處方葯的整體價格高出歐洲和日本同類藥品的50%以上,原因就是美國政府對葯價採取了放任政策,而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對製藥公司的定價進行監管,將它們的利潤率限制在一定水平上。

美國不僅葯貴,看病更貴。

人人都知道美國的醫療費用高到荒謬,貴到離譜,但美國《時代周刊》2013年2月的文章《苦澀的藥片:為什麼醫療賬單害慘了我們》,讀後還是讓人大開眼界:摔一跤,醫生看了15分鐘,最後收費9400美元;背痛上醫院看門診,卻收到了8.7萬美元的賬單;要是癌症這樣的重症,賬單將是90萬美元!

美國醫院的定價體系幾乎完全是黑箱操作,直接導致了市場價格發現的失靈現象。醫生雖不參與定價,但對藥品和醫療器械卻表現出強烈的傾向性,而這些公司給醫生們的回扣同樣令人咂舌。《時代周刊》披露:「我們發現在2002年到2006年之間,控制了75%的人造臀部和膝蓋市場的4家製藥公司,在大約6500份諮詢協議下,支付給了內科醫生諮詢員們超過8億美元」。醫院收取病人的各種藥品、醫療器具、血檢、CT、手術服等各種費用,基本都是市場透明價格的10倍以上。美國所謂的非營利醫院,已經成為最大的營利機構,醫院高管的年薪動輒數百萬美元,直追華爾街,遠超CEO階層。

雖然醫生的收入可能高達20萬美元以上,但卻是在為保險公司打工,因為他們不得不購買醫療事故保險,費用高達每年8萬到14萬美元,占醫生年薪的40%~70%。美國的醫生首先關心的不是如何治好病人,而是要防止被病人起訴,一場官司下來,醫生也會破產。在醫院裏常常能看到四處轉悠的律師,他們在到處尋找打醫療事故官司發大財的機會。結果,醫生明知病人的病因,但為了杜絕後患,仍然要求病人去做各種不必要的檢查,吃最貴的葯,按照無效卻沒錯的方案治療。如果醫生不按保險公司的標準流程、標準處方和標準藥量治療的話,一切後果自負。

在整個醫療產業鏈中,製藥、器械等公司,可以不受任何制約地抬高醫療的基礎成本,醫院系統渾水摸魚趁機哄抬看病費用,保險公司坐地起價狂漲保險收費。如此惡性循環之下,美國的醫療產業竟然耗費了聯邦財政收入的60%,遠高于軍費的25%,環境、農業、能源、教育、交通、住房等方面總共才不到12%,醫療費用已成為美國巨額赤字產生的最主要的因素。

美國的醫療系統消耗了GDP的18%,高於其他發達國家一倍以上,而最終效果以預期壽命而論,卻在所有發達國家中敬陪末座。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貨幣戰爭5:山雨欲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貨幣戰爭5:山雨欲來
上一章下一章

53.第53章 什麼不是「中國夢」(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