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 虛張聲勢

525 虛張聲勢

?第五百三十二章

烏衣巷着火、謝家子無人逃脫的消息傳來時,祝英台剛剛接到了馬文才的書信,請她去魏國暫時幫忙一陣子。

「科舉」的創意,準確的來說是馬文才偶然從祝英台那裏所得。昔年祝英台剛剛穿越時,怕自己來古代的時間久了會忘記自己這麼多年教育學到的東西,所以一有空就用自製的筆記本將自己學過的東西記下來。

因為不知道哪些東西有用,她記錄的範圍從天文地理到歷史化學,甚至連馬哲這種無聊的東西都記了下來。

簡體字在古人看來都是缺字的錯字,再加上有很多本全是公式定律和莫名其妙的符號,沒幾個人都能看懂。

這些本子是祝英台最大的秘密,也是祝英台在古代最大的倚仗。無論是為馬文才製糖、煉銅,還是和馬文才一起做生意時,她能為他提供很多有用的幫助,都全靠她剛來時從來不敢放鬆的那種認真。

不管如何歡脫,本質上她還是個理性大過感性的理科生。

五館中以考試成績和類別分甲乙丙科,再用甲乙丙三科決定課程的方法,其實就是一種科舉的雛形,這種方法只能在五館推廣,概因國子學中全是達官貴族之後,不會將律例、術算這樣的學科當一回事,如騎射這樣的,更是為了不願和將種扯上關係而避之不及。

只有為了給學生們多提供些就業路子的五館,才會全科全通的教授。

馬文才要在魏國推行科舉,首先想到的就是祝英台,以及祝英台十分寶貴的那個小本子。

作為會稽學館出了名的「全知全能」,來幫出些題、給些意見還是可以的。

祝英台收到信后,立刻準備動身,去向陶弘景和陸修遠請辭,結果剛說出來意,陶弘景就給出了讓人出人意料的決定。

「英台,梁國即將大亂,你將茅山上的弟子,都帶去魏國吧。」

「都帶走?」

茅山上正式拜入上清派門下的弟子有幾千,而且大多是南人,陶弘景一開口就讓她全帶走,跟老師帶小朋友們去春遊似的輕鬆?

「陛下被軟禁在同泰寺,蕭綱性子優柔寡斷又敏感多疑,梁國三年之內,必有變亂。」

陶弘景想錯了,以為祝英台是捨不得茅山,解釋道:「陳郡謝氏是南方高門之首,謝家世居烏衣巷、無異於建康的第二個主人,門第之貴,天下無人能出其右。可清貴如謝家,在如今的建康都能弄出『失火』的事情來,可見蕭綱已經被裴御史傳往天下的勤王令弄的方寸大亂,失去理智了。」

「何況陛下要抑佛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取銅、土地和人口,不少人都想到鑄幣需要銅鐵,現在佛門因蕭綱而復起,日後難保不會把陛下抑佛的原因遷怒在我們鑄幣上,蕭綱並不是個有器量的人。」

陶弘景嘆氣。

佛道之爭,既殘酷又不可理喻。

「可是這麼多人一起北上,不會被懷疑嗎?」

祝英台擔憂地說,「而且離開容易,就不知道馬文才能不能安置這麼多人……」

「你不必擔心這個,其實從白袍軍北上開始,我就在準備北遷的事情了,北方道門的龍虎山現在雖然凋敝,可原本的門庭道山都還在,只是沒有人了,我們在那裏暫居一陣子。茅山別的沒有,卻因為你的原因不缺赤金,既然要暫時放棄茅山,你們可以將茅山的赤金全部帶走。」

想起現在的梁國,陶弘景也是不勝唏噓。

誰能想像繁榮鼎盛的梁國,竟能這麼快便局勢連變,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

「而且,聽到你剛剛說馬文才準備在魏國開科取士,我已經決定,讓茅山弟子們都去嘗試下魏國的第一次『科舉』。」

陶弘景笑道。

「你要讓弟子們都入世嗎?」

祝英台大吃一驚。

陶真人是有多相信馬文才啊!

之前才讓他帶走了一批茅山上最傑出的弟子,現在又要讓道門弟子全部下山去考科舉?

這這這這……

這讓一群數理化專業人才去考科舉,難道她該建議馬文才多開些實務科嗎?

「你莫小看茅山上這麼多弟子,我年輕時先修的儒學,而後入道,這些弟子之中,很多原本都是我門下的弟子,也曾為出仕而精通經義策論。即便是茅山,也不會禁止弟子們學習五經。」

陶弘景撫了撫鬍鬚,「道門式微,概因沒有施展才華的地方,馬文才願意給天下有識之士一個濟世安民的機會,我們也不能落於人後啊!」

他沒有說的是,之前在梁國,他還能安置、養活這麼多弟子,一旦他們都去了北方,即便他再照顧,又能照顧多少?

陶家是丹陽大族,但陶弘景修道后就和家中沒有多少關係,他養活弟子們的是靠自己的莊園山林和田產,還有一些草藥和煉丹之物的生意,這些全要靠人脈經營,到了北面就得重新一點點培養。

祝英台並不是擅長經營的人才,陸修遠才是。

只希望馬文才能看在他派出三千弟子為他所用的面子上,能夠在掌權后善待已經式微的道門。

祝英台從陶弘景那了解了他的想法后,即便如此北上既危險又麻煩,也要努力將這些人都帶到北方。

她想的比較簡單。

科舉這種事,在這時代是第一次,在這世上也是頭一遭,魏國現在又這麼亂,馬文才要舉行的第一次科舉很可能都沒幾個人來,冷冷清清的簡直打臉。

以馬文才這種傲嬌的性格,花了這麼心思和想法辦了個科舉,結果沒來多少人,或者大家都一窩蜂跑去報進士科要當官了,也太凄慘了點。

茅山上這麼多人,有些擅長醫術,有些術算驚人,有些出身天文或水利世家,所學龐雜,一科報不成就報好幾科,不行都報了,看起來人多也有氣氛些,這就跟後世商場搞活動找一堆人做托兒似的。

而且名義上還可以說是南方來避難的士人,越發有逼格。

茅山和北方一直有聯繫,馬文才又做好了安排,他們現在去碼頭城,然後喬扮成黑山軍的雇軍,從豫州進入梁國,直接去洛陽,黑山軍以前有梁帝親自准許的護送文書,是這上千人最容易喬扮的身份。

傅岐之前將家人和忠僕都託付給了祝英台,現在她要北上,自然也是一起走了,考慮到隊伍里還有女眷和幼兒,他們準備到了馬頭城后讓他們喬扮成被保護的商人家眷,一起北上。

***

就在陶弘景下令門下弟子全部前往北方時,從洛陽城裏發向天下豪族、門閥、州府、鄉村的舉賢令也飛快地傳遞了出去。

為了讓大部分人都能看懂,馬文才特意著人將這封舉賢令寫的淺顯易懂,此外,還特意說明了將在今年冬天舉行「武試」,春天舉行「文試」,選拔魏國官員,只要通過考試便能為官,不限年齡,不限門第。

此佈告一出,魏國舉國沸騰。

魏國已經近百年沒有張榜「舉賢令」了。

自從文帝漢化,官員皆在姓望之中遴選,宗主和以武勛立足的閥門雖然會得到朝中各種「公侯」的封號,卻皆是虛職,就如同之前陳慶之的關中侯一樣,既無領地也沒府邸。

這也讓不少人在背地裏嗟嘆,心道魏國官場究竟被爾朱榮屠戮成了什麼樣子,才能讓洛陽「不限年齡、不限門第」的選拔官員。

嗟嘆之餘,更不免躍躍欲試,或是挑燈苦讀,或是督促家中子弟努力讀書、臨時拼上一把,也許朝中沒人可用,就把他們選上了呢?

持有這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各地如同虛設、甚至空虛無人的衙門每天都被無數人打聽,想要詢問「考試」的具體方式和內容,可惜魏國如今很多地方的地方官都沒有,和洛陽朝堂往來全靠驛站那些邸報,宿老和有官爵的宗主或許能打探到一點,那些沒有主官的衙門自然多少人知道。

好在馬文才考慮到這個問題,沒有多久,各地的城門前就布上了第一場

「武舉」的具體方法和要求。

比起文士大儒,武人自然更容易在這種亂世生存,魏國現在的情況就是如此。也許各個偏安一隅的世家貴族將目光放在來年的「文試」上,可更多的百姓和有些武勇的普通人對武舉更感興趣。

特別是那些曾參加過作亂卻失敗,又不願歸順爾朱榮或朝廷而逃匿各地的首領,在知道洛陽在不限門第的選拔人才時,都生出了「出山」之意。

一直隱藏在許昌的宇文泰和獨孤信也在城門外看到了這封張榜,兩人商議了幾天後,決定去參加這一次的武舉。

一來,他們打聽到元子攸回了洛陽后並沒有清算爾朱榮的舊部,現在主持朝廷的是南朝來的白袍軍,任城王的人馬也歸附了洛陽,現在如同一家,可見不會再有大的動亂,現在正是歸附的最好時候;

二來,這次武舉明顯是選拔將領而不是普通頭目的,除了要考膂力和騎射外,還要考兵法和地理,這個門檻的提高會將有帶兵基礎的考生拔高一大步。

宇文泰和獨孤信都出身武川大族,家中並不貧苦,起事後也一直向會兵法的老將學習如何領軍,他們都能讀寫計算,比起藏在什麼地方落草為寇,不如去搏上一把,也許能正式領軍一方、以後也能師出有名。

兩人都是行動力高於旁人的年輕人,下定了決心就立刻去做,立刻出發前往洛陽。

現在是夏天,武舉特意選在了並不農忙的冬天,大概是為了不耽誤秋收春種,他們還準備在洛陽去拜訪拜訪熟人,打探下考官是什麼人,如果是故舊,還能提前刷刷臉。

和他們抱有一樣想法的自然有很多人,關隴那些將門聽聞後幾乎都寫信要求家中的後輩不限嫡庶全部去參加武舉,身體文弱或不擅武藝的,則發奮苦讀,準備來年的文試。

憑着他們提前投靠馬文才的「人情」,只要家中子弟不是太草包,多少都能混個一官半職。

他們在外浴血奮戰,為的不就是這個?

一時間,各地人潮紛紛湧入洛陽,原本因為戰亂幾番動蕩的洛陽終於又重新恢復了往日的熱鬧,頗有了些「中原正朔」的氣象,而洛陽城中原本瀕臨倒閉關門的食肆酒店、客棧樂坊的老闆們更是高興的閉不攏嘴,私底下恨不得給那位

軍中盛傳的「馬財神」塑個像、燒幾注高香才好。

這人真是走到哪兒,哪兒就帶財啊!

至於被眾人在私底下誇讚不已的馬文才,卻為了現在百廢俱興的魏國忙得焦頭爛額。

他在戰略性和大局觀上有優勢,在交際和經營上也有所長,可是說到底只是中人之姿,既不能一目十行也不能過目不忘,有時候一件事還要反覆斟酌才能做出決定,所以一旦事務多起來了,應付的就很吃力。

每到這時候,他就羨慕梁主蕭衍極厲害的頭腦,他不但博聞強識,而且記憶力超人,處理起公務來效率極高。

好在馬文才也不是剛愎自用之人,在察覺自己力有不逮后,便將公文分門別類了一番,交由任城王、陳慶之、賀六渾以及其餘擅長各類事務的人處理。

馬文才現在本該是集權的時候,比如以前的爾朱榮就恨不得將所有的好處全給自己人享受了,卻沒有人像馬文才這樣好像在培養左右手似的這般無私。

在發現他確實不是試探也不是作偽后,無論這些人以前如何看待馬文才,如今心裏都對他有了許多感激和佩服,也越發上心他交予他們的事情,務必不辜負他這難能可貴的信任。

而諸事纏身的馬文才,在接到建康遊俠兒的傳書時,竟然陰沉着臉在將軍府的院中干坐了一下午。

他無論如何,都沒想到蕭綱敢對謝家下手。

如果不是知道不可能,馬文才甚至都懷疑蕭綜不是東昏侯的私生子,那個蕭綱才是!

不知在同泰寺里的那位梁主要知道他的兒子做出了和東昏侯當年一模一樣的事情,會不會悲怒交加?

不,他甚至比東昏侯更甚,要知道東昏侯最昏聵的時候,也沒敢把屠刀對準烏衣巷。

在這個關頭還敢動謝家,蕭綱必有倚仗。

思及此,馬文才終於坐不住了,起身領着兩個侍從,一起出了門。

他們騎馬從將軍府出發,不過一刻鐘的時間就到達了目的地——永寧寺。

見到是馬文才來了,永寧寺的過往僧人無不紛紛合十避讓,對他是又敬又怕,唯恐禮數有所不周。

馬文才穿堂過院,終於到達一重重把守的小院,推開了屋門。

屋中正在抄寫佛經的僧人抬頭看了馬文才一眼,又若無其事地繼續抄寫,好似他的到來便如清風吹拂開了屋門一般。

然而他們兩人心中都明白,若有再見之時,必然是有什麼事情發生。

馬文才知道蕭綜慣會做戲,也懶得和他周旋,徑直說道:

「你那三弟蕭綱,將陛下軟禁在同泰寺了。」

作者有話要說:筆記本出了點問題,折騰到現在才能發文,抱歉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人人都愛馬文才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人人都愛馬文才
上一章下一章

525 虛張聲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