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無敵的中國騎兵!(轉貼)

騎兵,無敵的中國騎兵!(轉貼)

引子:

山海關外,兩枝軍相距二里對壘。一方是用有四十萬大軍的大順軍,也就是闖王李自成的部隊。一月前剛攻下明帝國首都,挾大勝之餘威來此征討吳三桂。但闖王這次預計錯了,吳三桂不光有兩萬百戰銳卒,三萬名動天下的\"關寧鐵騎\",也召來了女真人,對中原素有野心的女真人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傾巢而出,更從大草原上帶來了四萬蒙古鐵騎,與吳三桂會合,這樣,十五萬大軍,擺在了闖王的面前。

雖然面對如狼似虎的女真鐵騎,闖王的心裏也並不是太憂慮,畢竟他在數量上有絕對的優勢。且十氣高漲。兵法云:\"倍則擊之。\"何況他現在三倍於對手,又怎會放在心裏,但心裏不禁對自已的魯莽有些懊惱,畢竟吳三桂曾想降他,是他斷了吳三桂的降路,事已至此,說什麼也沒用了。他搖了搖頭,向身後的執旗將揮了揮手,霎時,鼓聲大噪,數十萬大軍在鼓聲中緩緩向前,對面,十萬女真,蒙古人的騎兵也開始出動,一個個騎着劣馬,嘴裏不知在呼喝着什麼,頗為震懾人心,闖王冷冷一笑:\"什麼\"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全無陣法可言,也不過如此。看來我是多慮了?\"兩陣相距五百步時,女真人開始放箭,箭不虛發,霎時將前軍數萬步卒射倒在地。大順軍陣形大亂。但在闖王與諸多將領的呼聲中,不多時便又排起了隊形,但很快又被射亂陣腳。闖王大怒,自縱馬上前出陣,軍心稍穩,但迎面一箭射來,正中其胸,栽於馬下,從騎慌下馬扶之,退於陣中。大順軍陣腳大亂,正待收軍以待來日再戰,吳三桂的三萬\"關寧鐵騎\"已挾滾滾黃沙撲面而來,女真人也收弓拔刀緊隨其後掩殺過來。大順軍在剽悍的\"關寧鐵騎\"面前一觸既潰.....

李自成回首看了一下戰場,數十萬大順軍被十多萬女真騎兵屠殺,吐血數口,大呼:\"關寧鐵騎,女真騎兵\".....數十日後,大順軍在薊全軍覆沒,成立僅四十三天的大順王朝覆滅。

大順軍之所以敗得如此之快,主要原因是沒有能與\"關寧鐵騎\"與女真騎射相抗的騎兵部隊,下面我要討論的也是這個。

騎兵。

要談到騎兵,就不能不說到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鮮卑,突厥,回紇,契丹,蒙古,女真,黨項,無一不是以騎立國,以騎兵為國家根本。所以才能以較少的人口(相當於中國),較弱的經濟,累次入侵中國,甚至入主中原(如元之蒙古,女真之滿清)。歸根結底,還是騎兵的作用,勝既大勝,步兵跑不了,敗是小敗,最多我打不過就跑還不行嘛?他們將騎兵的作用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下篇將着重探討。

一、騎兵的起源

騎兵最早大概是出現在公元前400-500年間,也就是中國的戰國初期和歐洲的希,波戰爭期間,(西方可能早些,據記載公元前8世紀中東的亞述帝國就已有騎兵,但有多大規模不詳)但這時的騎兵實戰性並不強,多是擔負一些偵察,偷襲或是斷敵糧道的作用,編製也不大。歐洲最出名的一次使用騎兵的戰例出現在馬其頓人亞歷山大與波斯人大流士三世之間的戰爭中,亞歷山大率騎兵猛衝大流士的中軍,大流士驚懼而走,十萬波斯戰士或死或降,一戰而使波斯帝國覆滅。而中中國最出名的一戰是長平之戰,秦將白起(號稱屠夫,名將中的名將)遣精騎五千斷趙軍糧道,趙括(就是紙上談兵那位)突圍被殺,趙全軍覆沒,秦一戰殺趙軍五十萬。為一統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最早使用騎兵的可能是北方的中山國(中山狼的故鄉,有沒有比這更早我不清楚,但這時肯定已開始使騎兵作為一個兵種出現了),中山國是一個小國,(相對於它的近鄰趙,韓而言)在以戰車為主戰兵器的當時,(它僅僅是一個千乘之國而已)他不可能有多大的財力,人力去發展戰車。(既使發展了也不是趙,韓的對手)其君主又有北狄血統,所以很自然的就想到了發展騎兵。這樣,中國的第一支騎兵部隊出現了。(雖然人數僅數千人而已)<吳子后法>中亦有武候與吳起關於戰馬的徵用,騎兵的戰法的對話,可見此時中原各大國也普遍有了騎兵部隊(戰國中前期但規模有限,吳起也只是將之作為偏師使用)

早期的騎兵沒有馬鐙,只有馬鞍。(雙腳懸空坐在顛簸的馬背上是什麼感覺?)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解放雙手,必須要有一隻手按在鞍橋上。(當然少數能騎無鞍馬的人例外)。而當時的治煉技術又有限,不足以造出足夠長的長刀(總不能讓騎兵抓着70-80公分的短劍去衝突動不動就長達六,七米的長戟陣吧?除非是瘋了),所以這時期的騎兵的主要作用就是突襲敵人後方,也就是起一個騎馬步兵的作用。波斯人與亞歷山大作戰時,騎兵的戰術就是:一擁上前,在步兵前二百步(可能更短)停住,一通弩箭伺候,然後後撤,再一次重複這種戰術。(有點類似於以後的匈奴人的戰術)但在馬其頓方陣步兵面前效果並不太好,(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弩的力道不夠,射程及殺傷力有限,其次是馬其頓方陣步兵的防護力強,陣型周圍有大盾)同時期的中國也是,秦兵馬佣便有很多騎馬的弩兵造型(無鐙,有鞍,持弩,估計這時秦國的騎兵還沒有掌握馬鐙的技術)。

中國戰國後期,隨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此時可能已有了馬鐙,但我找不到資料能證明,反過來,要沒有,打死我也不會相信以後的趙國會舉國\"胡服騎射\",沒有馬鐙,騎射只能是笑談,但又無法解釋在這以後的秦,兵馬佣里的騎兵竟然沒有馬鐙,疑惑中),趙,燕,魏,秦各國都受到威脅,龐大而笨重的戰車在來去如風的游牧騎兵面前無用武之地,各國這時才感受到騎兵真正的威力,於是痛定思痛,在趙國為首之下,紛紛大力發展騎兵,一時間大有超越車兵之勢。但車兵作為主戰兵種一直使用到楚漢爭霸,也就是說,一直到這時,騎兵的作用仍沒能完全發揮出來。(對步兵強大的衝擊力和心理上的震懾力,而只是擔任兩側的掩護)

二,發展

在中國,歷史的車輪進入了秦帝國(呵呵,連歷史的進程也要用戰車的部件來表示,戰車的對中國的影響可見一斑),始皇帝雄才大略,一統六國。在他登基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在心裏掛着一件事,匈奴之患。此時的匈奴又怎樣呢?東擊東胡,西滅大月,收西域三十六國,可以說是威風不可一世。蒙恬便在這種情況下受命北征,收復河套。(這是當時中國最好的一個產馬地)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匈奴退走(不是敗走)的情況呢?原因有二。一,此時的秦帝國一統六國,戰士的士氣高漲,裝備精良(相對於匈奴,除了戰馬,騎射,什麼都比他好)組織嚴密,各兵種配合可說是中國數千年最佳的時期。(一個歷經數百年征戰,并吞六國的國家軍事方面怎麼會差呢?)且加上六國的人力,財力,才能在短時間內擊走匈奴。二,當時的匈奴剛剛擴張完畢,對擴張的領土還沒能完全消化,各被征服民族他還不能完全控制,須留大量的人馬散於各地,在與秦的邊境不可能有多少主力部隊,對秦的領土也沒多大興趣,再加上此時的始皇帝威名之甚,他也不得不顧忌幾分。兩者一綜合,便形成了這種局面。

秦在北擊之後,立即修建了為我等後世子孫景仰的萬里長城(或是連接),從今天看,長城好像可有可無,(甚至有一些酸儒還藉此大發牢騷,他們又懂得什麼?一到緊要關頭,便只會\"曲線救國\")但對當時的中國而言,這就是一條生命線,不要以為始皇帝是一時心血來潮,他對戰爭的嗅覺是無比敏銳的,他難道沒看出騎兵對車兵,步兵的巨大優勢嗎?他空自擔負了數千年的罵名為他的後人們築起了一條生命的保護牆。他在積攢實力,大力發展騎兵,(這從秦未農民起義時秦軍出現大量的騎兵可以看出)但他不成器的兒子斷送了他的帝國,也使中國對匈奴的決戰日期向後推遲了近百年。

同時期的西方又在做什麼呢?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那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瞬時土崩瓦解,陷於內亂之中,先是安息帝國擊敗了塞琉古王朝,(隨後其東方又崛起了一個貴霜帝國)后又被羅馬,迦太基分別佔據了歐,非洲部分,至此,除中國外,此時的西方(貴霜,安息其實是東方民族,但對中國而言,他也是西方)是三國並立(貴霜除與安息,西漢有過衝突外,基本上處於自保)在迦太基與羅馬,安息與羅馬的戰爭中,騎兵一樣也不能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只是迦太基將領漢尼拔將數千努比亞騎兵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但也限於偷襲,斷糧之類,由於沒有出現像中國北方的匈奴這樣強大的游牧文明,所以總體而言,這時的西方相對中國而言,對騎兵的運用處於落後的地位,並且這種情況一直到騎兵退出歷史的舞台。所以以後我將以中國和中國北方民族為主線。(中間會出現貼木爾帝國,阿拉伯帝國等,到時會將視線轉回去)中國,又是一場全國範圍內的大戰,項羽憑八千江東鐵騎縱橫中原,最終敗於淮陰候之手,命殞烏江。漢,西漢帝國正式成立了。成立之初,漢高祖不知為何?一進心血來潮,竟想效始皇帝般,北征匈奴,收復失地,(楚漢爭霸時匈奴乘勢南下,佔據了廣大地區)但他此時手下既無韓信,又無蒙恬,自已又不會打仗,(子房,陳平等人運籌惟幄還行,真要讓他揮軍征戰,那也白搭)才有了\"白登之圍\"(今大同境內),無奈之下,採用陳平之計,用極不光彩的手段才撿了條命回長安,(李太白\"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的出處)但劉邦也算識時務,經此一戰之後,隱忍不發,只是像始皇帝一樣積攢實力,同時又遣公主和親,使得漢帝國得以在七十年後揚眉吐氣。(情況和宋初有點相似,但宋的幾個皇帝天生不是成大事的主,(太祖,太宗除外)和漢的幾個皇帝沒得比)但負此奇恥大辱,終鬱郁擊終,其後漢帝國又是一番動pwq亂,幸未傷及根本。(呂后之亂,八王之亂)又經\"文景之治\",終於組建了一支數十萬的鐵騎部隊(鐵甲,鐵制兵刃)有了與匈奴人一較高下的實力。匈奴人也憑藉其強大的騎射將其勢力擴張到極限。(騎射的作用可不同於帝國中的,想想,匈奴人的騎射可一箭致命,而不是遊戲中的十幾二十箭,你還會小看他嗎?)

公元前151年,漢武帝繼位。匈奴在漢帝國數十年俯首稱臣的迷惑之下,有點得意忘形。不把漢帝國放在眼裏,漢武帝看準時機,決定對匈奴開戰,至此,歷時近二百年的漢匈之戰開打。

三,鐵騎征大漠

勘誤:上一篇漢武帝登基時間讓俺給提前了十年,呵呵,對不住各位。

\"漢武雄圖載冊篇,長城萬里遍烽煙\",這是漢匈未全面開戰時的真實寫照。雄才大略的武皇帝自不甘心,大戰一觸既發。讓我們後人記住這個名字,劉徹,這位統治中國54載,對中華民族與中國歷史產生巨大影響,堪與\"千古一帝\"秦始皇相提並論的武皇帝,是他奠定了中國在亞洲,世界的地位。數千年後,我們還在用着他給我們帶來巨大榮耀的稱謂:\"漢人\"。(雖然我們已玷污了這個稱謂,但無恥的後人們仍在用)

提到漢匈大戰,又必須提到兩個人:衛青,霍去病。前者官至大將軍。(相當於全國兵馬大元帥)後者位至驃騎將軍(騎兵統帥,與車騎將軍對應。)人稱霍驃騎或冠軍候(知道冠軍一名的來歷了吧?)此二人可說是中國數千年歷史擅使騎兵之典範。(雖說李廣,李息,李廣利,路博德等人也不差,但功績比之此二位還是不夠,早一點的周亞夫倒是比之這二人不差,就是開打時他已經老了,不然就輪不到衛青了,呵呵)數次大戰使得匈奴元氣大傷,再無力與漢帝國爭鬥。(不得已之下遠遁漠北,使得漠南無王庭)

我們無法迴避一個問題,就是漢帝國的騎兵是怎樣擊敗匈奴騎兵的呢?要知道主戰場可不在漢帝國境內,而在大漠,匈奴人甚至還佔有天時,地利。(我想誰也不會認為中原人到了大漠會一樣生活得很好吧?否則又何以解釋這句話:水土不服。況且漢軍也有數次因地形原因沒能形成合圍,李廣也是因此而死)何況還有號稱\"控弦三十萬\"的百戰騎射呢?按匈奴或其他游牧民族的打法,就是退,退中打機會。(這些民族除非不得已,是不會和你硬扛的。戰法有點類似於衛國戰爭時的蘇聯,以土地換時間,機會)看看霍驃騎給我們的答案:\"冠軍侯嫖姚校尉霍去病受任驃騎大將軍,率萬騎出隴西擊匈奴右部,歷五王國,越焉支山千里,殲敵**千,斬折蘭王、盧侯王,收休屠王祭天金人。\"再看\"霍驃騎發動夏季攻勢,在與公孫敖失去聯絡之情況下,孤軍挺進越過居延海,穿過小月氏王國,抵祁連山,殲滅匈奴40000騎,匈奴河西精銳瓦解。\"(這兩句是轉的)一句話,就是以騎對騎,以快對快,打得你沒法躲,或是來不及躲。(可惜只活了24歲,在其有生之年未得見匈奴滅,唉,\"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天不與之壽,奈何?)

還有衛青的戰法,統數十萬眾,長驅數千里,直撲王庭。按兵法來講,這叫:攻其所必救。(不知匈奴人有沒有提出過類似莫斯科保衛戰的口號,呵呵)想躲都不行,總不能老巢都不要了吧?這面子可丟大了。(誰知道老巢里有沒有美女,寶玩,輜重,糧草)不得已之下,只好決戰。

志載,衛青曾與匈奴大汗戰於王庭。那麼漢軍又是怎麼打的呢?匈奴人總不會放棄他的傳統優勢項目騎射與你拔刀對砍吧?(不得已時才會這樣干)漢軍的戰馬對匈奴馬沒有任何優勢可言,不管是速度還是耐力都強不到那去。(何況一個個還身着鐵制鎧甲,不似匈奴人般只著皮甲)怎麼打呢?衛青的做法是:一,以武剛車載糧及步弓,戰則為障。(就是沒有戰鬥時當運糧,運兵車用,戰時當屏障使)武剛車又是什麼東東呢?長二丈,闊一丈四,車外側綁長矛,內側置大盾。(就是一個好的戰鬥掩體,既可防敵騎兵衝突,又可對箭有一定防護能力,真不知怎麼想出來的?)這樣可使匈奴人的騎射優勢被漢軍的步弓手抵消。(並且是車載步兵,嘿嘿,是不是有點像現代的機械化步兵?)

防禦問題解決了,進攻呢?總不能讓這些步兵追擊匈奴騎兵吧?衛青的做法之二,出精騎直撲敵主營,后以大軍掩殺。什麼是精騎呢?選邊地良家子弟萬人,(用通俗的話說,就是住在邊境的漢人)善騎射,精騎術,長格殺,以為陷陣營,每戰必先出動其咬住敵軍主將,(不論哪方面比之匈奴騎射都不吃太大虧,有點類似於我的虎衛鷹揚中的鷹揚營)道理還是哪個,攻其所必救。不得已,匈奴人只好與漢軍硬扛,扛不過也要扛,呵呵,這就是戰術。總不能仗沒打完,司令官就讓人給斃了吧?要這樣,這仗還怎麼打?

匈奴騎兵還是延續了他們傳統的戰法,成扇形一字排開,以發揮騎射的威力。雖然漢軍鐵騎驍勇,但在強大的匈奴騎兵面前也沒佔到多大便宜。漢對匈奴戰士的戰損比高達1.5~2:1,(初期,且以戰鬥人員為計數,平民損失不算,後期反過來),但是畢竟擋不住漢帝國強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漸漸處境不妙。

一戰戰下來,匈奴人越打越少,漢軍越打越強,以至後來匈奴可汗親率八萬鐵騎咬住李陵的五千步弓,仍被漢軍射殺萬餘人,可見後期的匈奴兵戰鬥力在急劇下降。(要是早期的話,可能僅死傷千餘人就可以做到,八萬騎,就是十六萬人和馬,對五千步兵打成這樣,還有什麼好說的?也證明了漢軍在後期的強悍。也難怪匈奴後期對漢軍一直採取避戰,漢武帝鐵騎十八萬出大漠時匈奴竟不敢戰,冒頓單於泉下有知,必定會再氣死一回)

到這個時候,匈奴人的精銳已消耗殆盡,各被征服民族也紛紛脫離其統治,(烏桓,鮮卑,丁靈)很快地分為南北兩部,南部呼韓邪向漢宣帝稱臣,(也就是王昭君的老公)雖還沒有亡國,但已無力再對漢帝國構成威脅。

總體而言,這段時期,中國的騎兵戰術及騎兵部隊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既便是盛唐時也不能過此,尋根探由,除了有強大的國力為基礎外,英明的君主,強悍的將帥,驍勇的士卒,尚武之民風,缺一不能成此偉業。但騎射卻仍不是匈奴人的對手(少數精銳除外),並且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騎兵時代的終結(一個為了生存,一個為了殺人,動力不一樣,結果自然也不一樣。)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不勝嘆息。

四,單於夜遁逃

古今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歷經與匈奴人一百五十年的戰爭后,強大的西漢帝國覆滅了。匈奴人鬆了一口氣。總算可以睡安穩覺了。但他們很快發現,一個同樣強悍的東漢帝國快速崛起,並且對匈奴採取與前朝同樣的進攻戰略。

憑心而論,東漢的騎兵部隊遠不如西漢,但對此時已日薄西山的匈奴人而言,仍是一個噩夢。在漢帝國及西域各國的聯手打擊下,不肯歸順漢帝國的匈奴人無奈之下,在一位英明的部落首領的引領下,開始向西挺進,向西流浪,尋找他們心中的美麗的草原。從此數百年間再也沒有人知道他們的行蹤。

二百多年後,這群從中國北方出發的狼到了頓河大草原,在這裏,他們才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不光只有中原,這裏也是一塊美麗的新世界,水草豐美,氣候溫潤。不多久當地的阿蘭人開始進攻他們,匈奴人被迫迎戰,(他們總共只有二十萬人,能打仗的不過四,五萬)但阿蘭人步騎兵在他們的騎射面前無所作為,很快為他們擊敗,這樣他們便成了這塊新世界的主人,呵呵。匈奴人驚奇地發現,雖然他們的騎兵在漢帝國面前累戰累敗,到了這裏,卻是不可戰勝的,他們心中被壓抑了數百年的征服**被激發了出來,經過短暫休整后,又開始向西挺進,他們堅信,西邊一定有一塊和漢帝國同樣繁華富庶的土地。

數年後,匈奴人擊敗(東,西)哥特,雖然日耳曼人有着在數量上不少於匈奴人的騎兵部隊,但在匈奴人奇怪的陣型(一字散開),奇怪的攻擊方式(在疾馳的戰馬上準確地射出致命的箭),奇怪的戰術(邊打邊走,從不與敵軍主力硬扛,並且大規模地進行穿插)面前,潰不成軍,連國王亦被匈奴人所殺。(不知道他的頭蓋骨有沒有被匈奴人製成酒器?)如同當年匈奴人躲避漢帝國追殺一樣瘋狂地向西逃竄,西方人所謂的第一次\"黃禍\"來了。(另一次是蒙古人給他們帶去的)

此時的西方,羅馬帝國處於無可爭議的霸主地位,在擊敗了迦太基文明之後,又征服了北部的日耳曼部落,雖與安息帝國不時爭戰,但霸權在整個歐洲無人可及。

但羅馬帝國也不可避免地衰弱了,雖然他們自已沒有意識到這點。他們的政治**,經濟蕭條,文化沉淪,同樣的,羅馬的軍事力量也大不如前。沒有一支能與同時期列強相抗衡的騎兵部隊。(中國,波斯,匈奴)他們還沉迷於自已編織的步兵致勝論。將無用的方陣步兵的潛力發揮到了極限。(只在帝國的東部行省有少量的騎兵部隊,比例從不超過總軍力的十分之一)很快,他們將要面對各野蠻民族的巨大衝擊。(說來也巧,同時期的東方,中國也受到了游牧民族的衝擊)

哥特人來到了羅馬,驕橫的羅馬人當然不將這些衣不蔽體的野蠻人放在眼裏,民族矛盾激化,大戰再所難免。當這些野蠻人排著散亂的陣型,騎着戰馬向他們衝過來的時候。(與遊戲中不同的是,哥特人的騎兵遠遠強過他的步兵,其實要論步兵,沒有誰能強過羅馬的方陣步兵)他們心裏所受到的巨大震憾是可想而知的。(鐵蹄踏着大地,大地為之顫動)從未見過這種陣勢的羅馬人開始後退,畢竟他們不是早期的羅馬步兵了。大戰的結果是羅馬人全敗,完敗,敗在了在戰鬥之前他們不屑一顧的野蠻人手裏。(此戰的結果對後世歐洲的影響是巨大的,歐洲人不久之後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重騎兵,因為他們已不再相信步兵)

羅馬崩潰了,很快分成東西兩部,不久之後西羅馬滅亡,只剩下拜占庭帝國在若若支撐。

數十年後,阿拉提,這個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的匈奴人做了匈奴的單於,歐洲,軍刀下的歐洲又一次受到鐵蹄蹂躪。我們不討論具體的政治,環境等因素,只談戰爭,只談騎兵。

匈奴人和羅馬人的第一次碰撞是在歐洲的巴爾幹地區,匈奴人南下,東羅馬自不能坐視不管,畢竟這是他的地盤,我不得不佩服東羅馬的運氣,太好了,巴爾幹,(也就是現在的南聯盟及塞,克,阿諸國)群山環繞,大河通海,這地方怎麼說呢?不要說騎兵,既便是規模稍大一點的步兵都難以展開。匈奴人的騎兵發揮不了威力,只好後撤。但這個疤匈奴人卻記着,數年後,阿拉提成功地導演了一出\"千里躍進大別山\",憑藉其騎兵的快速突進能力一舉通過半島中部,直撲君士坦丁堡,東羅馬皇帝狄奧多修斯二世猝不及防之下,敵人已抵城下,戰又不敢,守又無力。無奈,只好低聲下氣地討饒求和,繳納了大量的\"戰爭賠款\",割讓了多瑙河以南的大片土地才使得匈奴人趾高氣揚地得意離去。

卡達隆尼會戰,熟悉歐洲史的人應該知道,這裏,是匈奴人在歐洲由極盛走向衰弱的起點。關於這次大戰的起因,諸多猜測,流傳最廣的一個大概是關於一個女人的,我不相信阿拉提為一個女人會出動傾國之師。(當然,作為一個借口還是很好的,如同日本人在\"九.一八\"和\"七.七\"事變中一樣)

匈奴人犯了一個大錯誤,就是將其主力,匈奴騎兵與他的對手,羅馬人及哥特人擺在一個狹小的正面進行對沖,(這是歐洲人的傳統好戲,)而不是發揮他的騎兵的騎射及快速突擊,大縱深穿插的優勢。(他們一定不知道\"孫子兵法\"是什麼,否則不會如此,呵呵)其騎兵部隊受到了阿蘭人正面的頑強抵抗,一個個匈奴騎射被長槍刺於馬下,被暗號射於馬下,死傷極為慘重。

反正不管怎樣,這仗羅馬人沒有敗,(匈奴人是不是敗了不好說,但從戰果上看好像也沒有)匈奴人退回了草原,\"羅馬人事後計算屍體,匈奴人主力騎兵部隊直接戰死達十萬餘,另有大量傷兵實際已失去戰鬥力,估計戰力僅剩原先的一半左右。此戰從根本上扭轉了整個歐洲的歷史進程,避免了西方文明被游牧民族毀滅的命運,若此戰匈奴人勝,恐怕整個人類文明歷史都會因而改寫。\"(加\"\"為轉)

雖然匈奴人在一年後又一次直撲羅馬城下,但其主力,匈奴騎兵部隊再也沒有得到恢復。又一年,阿拉提死了,這個由匈奴人組建的強大的帝國很快崩潰了,(成也忽焉,敗也忽焉!)歐洲,又可以安穩數百年了,直到蒙古客人的到來。

縱觀這一時期的歐洲,除哥特人和東羅馬有一定數量的騎兵部隊外,(但對騎兵戰術的運用遠不如匈奴及同時期的中國和安息帝國),仍以步兵作戰為主,雖然步兵在正面的攻防上不遜於騎兵,但其耐久力差,進退緩慢,不適合大縱深迂迴的劣勢已經顯現無疑。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俄羅斯人的崛起。

五,狼煙遍中原(重騎兵的出現)

匈奴、鮮卑、羯、氐、羌,此五者既為歷史學家們所謂的五胡,(當然,我是不同意這種說法的。)是他們將處於東亞絕對領導地位的漢民族打得幾乎亡國滅種。這裏邊,氐,羌有吐蕃血統,羯是匈奴旁支。(我倒是很奇怪,同樣,甚至比這五個民族更強大的烏桓(丸)倒是沒有參與進來,要說這時的烏桓騎兵很強啊,既便是三國時也多次提到曹操徵用烏桓騎兵攻蜀的呀,呵呵,難道為我中原同化了,也沒這麼快吧?)

這裏邊,除了氐不是以騎兵為主力外,哪一個不是以騎為主,以騎立國。(題外話,氐倒是出了一個頂天立地的漢子,符堅。也是個我一直比較欽佩的人)公元290年,晉滅吳,一統天下十年後,司馬炎死了,按當時的叫法叫\"駕崩\"。中原又開始了數百年的動蕩。賈後亂F政,八王之DT亂,如此紛紛攘攘十多年,終於,捺不住性子的胡人反了,並且一發不可收拾,終成大禍。

我不想討論晉未政治的昏暗,但還是無法不提到兩個人,賈後,晉惠帝。這兩個相當益彰,倒是千古絕配。賈後,名南風,賈充后也,亂之根源\"容貌醜陋,性妒\"。(司馬炎語)偏偏不識時務,一人獨掌朝政,這倒也罷了,偏又不學無術,大開殺戮,後期連她的老母都看不下去了,累累勸之,不聽。及被殺,誅九族。晉惠帝,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白痴,真是白痴。(生理上的,呵呵,也就是先天性白痴)他一生只留下一句經典對白\"臣上表日:\"天下大旱,民相食矣。\"帝日:\"何不食肉糜乎?\"哈哈哈,有這兩位在,晉不滅,倒是真真正正的沒有天理了。若使司馬炎不死,五胡敢乎?欲試我大晉無有良將猛士乎?

其實這段歷史我一直不是太感興趣,這時的騎兵戰術也沒有什麼發展,騎兵作戰時的規模也遠不如漢匈,匈奴羅馬對戰時大。但為了這貼,我還是找了很多資料看了看,原因很簡單,這時的中國,鮮卑人建立的燕(前,后)出現了重騎兵,也叫\"甲騎具裝\"(比較拗口,我還沒弄明白是怎麼回事,呵呵)雖然只是曇花一現,但畢竟出現過(而且我個人有偏見,我一直認為在工業草命以前中國的冶鍊技術是領先於世界的,所以我不會花大量的篇幅去討論歐洲人的重騎兵,要討論也是這裏),與俺這貼有關聯,只好慢慢看。

我個人對騎兵戰術的理解是:\"正面衝過來的騎兵(包括重裝甲騎兵)並不可怕,只要陣型不亂就好,(只要配合得當,訓練有素,強弩,長槍,大盾,刀牌一樣樣使遍,有多少騎兵干不掉?)可怕的是圍着你轉圈的騎兵,和劫你糧車的騎兵。但重騎兵的出現,自然有他的道理,他在中國的消亡,也有他的道理。(以中國的人力,財力,不比歐洲更適合出現重騎兵嗎?但為什麼歷朝歷代都沒有呢?我想這就是對騎兵戰術理解的不同了,因為在中國,注重的是\"兵貴神速\"而不是以強攻硬守為主要作戰方式。)

在中國,最早投入實戰的重騎兵是在西漢,(漢與匈奴皆有,但因不適合大漠作戰,很快消亡)但規模甚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到了這時,規模就不一樣了,鮮卑人組建了數萬人的連環甲騎,對當時剛剛天下大亂的其它民族(主要是漢族)的沒有受過良好訓練的步兵作用很大,便是東晉第一名將桓溫的百戰精兵(以步兵為主),在面對這種全面鐵甲的騎兵時也束手無策,雖沒有成為一場一邊倒的屠殺,但大敗是肯定的。此後,重騎兵一戰成名,各國(除東晉外)皆組建自已的重騎兵部隊。

在重騎兵剛出現的時候,確實可以說是無敵,但這也有大背影,一,兩漢之後,漢族的騎兵在整體上逐漸失去了對游牧騎兵的優勢,到這時主力部隊以步兵為主,所以才為重騎兵的無往不勝創造了條件(重騎兵對輕騎兵沒什麼優勢,原因就是衝擊的優勢被抵消了)二,這時的步軍(各國普遍是這樣)訓練比較差,士氣不高,若是仍處三國或司馬炎的時代,既使出動重騎兵效果也不可能有這時這麼好。(如是曹操精銳的青州兵或虎豹營,便是與重騎兵硬扛,重騎兵也討不到好,勝也是慘勝,殺敵一萬,自損八千)。三,重騎兵的對手方,名將斷檔,如有一名將(當然不是普通的名將,而是數百年出一個的哪種,如淮陰候,岳武穆類型的,其實王猛倒可以算一個,可惜死得早,不然鮮卑人怕就沒機會了)統領一枝精銳步兵,重騎兵也不是不可戰勝。(最典型的,金宋之戰,岳家軍在郾城之戰時大破比之這時的重騎兵還要重騎兵的\"拐子馬\"(或稱鐵浮屠)可以得出比較),王猛也曾統十萬兵滅燕,也沒見這時的鮮卑重騎兵有多大作為,可見主帥的作用。

既便重騎兵有諸多的不是,這時的重騎兵對戰爭的作用還是很大的。其在正面衝擊時,一個個著鐵甲,連馬匹也着重甲,對步兵來說,簡直就是不能戰勝的。(普通刀,矛對其殺傷力有限)當這種騎兵以百人為一排衝過來的時候,我想只要是人,都會下意識地閃開,避其鋒鏑,這樣,重騎兵的目的就達到了,不要以為重騎兵的作用是殺傷多少敵人,(其實除了有重甲外,他的攻擊力比之一個普通長槍輕騎兵強不到哪去,甚至在有些方面還有所不如)他的主要作戰目標就是沖陣,沖已方輕騎兵不敢輕易沖的陣(畢竟他的防護力在當時是第一流的,他都不敢沖的陣,我想就沒人敢沖了),沖亂敵陣。等已方後繼的輕騎和步兵將敵軍分割,然後殲滅。就這麼簡單。到這裏,我想我有必要說一說步軍的這個陣,陣,就是隊型,一個有效的作戰單位至少應該包括弩(弓)兵(負責遠程殺傷),長槍兵(近距離長程攻擊,不難理解吧?)刀牌兵(為弩兵提供掩護,也可與敵近陣的步兵格殺)只要這三人之間的小隊型不亂,對任何兵種都是有一定的殺傷力的,但當重騎兵衝過來的時候會怎樣呢?第一個刀牌兵會躲,後面的弩兵怎麼辦?死,長槍兵呢?也許會對騎兵構成一定的傷害,但失去了刀牌手的掩護,很快便會後續的騎兵擊殺(或刺死,或被戰馬撞死),最後一個刀牌兵呢?呵呵,當然也免不了一死了,說開了就這麼簡單。(當然有些比較複雜的陣型,如九宮八卦陣,玄襄陣等要比說起來要複雜很多,但道理也無非是各兵種配合而已)

要說重騎兵對中國戰爭的影響,我個人認為不太大,只是後來中原出現的\"明光鎧\",防護力絕對世界一流,這種護胸鏡鋥亮的板式鎧甲是最接近歐洲重盔甲的中國騎兵防護裝備,倒是可能受到這時重騎兵一定的影響,但也從沒有像歐洲哪樣走向極端,作戰理念的不同導致了發展方向的不同(不過耐人尋味的是,是歐洲人自已造出的火槍終結了重騎兵的時代,有意思)

但這時的重騎兵在中國也很快沒落,速度之快簡直有點出人意料,原因是當時中原地區人口隨着戰爭而銳減,(據統計這時中國的總人口不超過1500萬,而且是各國總和,北方中原地區不超過千萬,以步兵為主的漢民族當然就更少於這個數目)這麼少的人口就迫使各國大力提高騎兵的比率。(畢竟馬的繁殖要比人快得多,況且北方各國普遍都是以游牧民族的君主,骨子裏對騎兵就很重視)這樣最後就導致戰爭的雙方出現重騎兵對輕騎兵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會有什麼結果呢?當一個重騎兵和一個輕騎兵對沖的時候,重騎兵的長槍可以輕易擊穿輕騎兵皮甲,但輕騎兵的長槍一樣可以擊穿重騎兵的重甲(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各位回頭做個實驗就知道了,在90公里時速的汽車或摩托上(輕騎兵50,重騎兵40公里時速),手執一根長矛,刺向路邊固定的一塊薄鐵板,看能不能刺穿(不過要小心,弄不好會把自已給摔下來,但這種現象放在戰場上,就是輕騎兵既使刺不穿重騎兵的重甲,也能用長槍將對手撞於馬下,重騎兵落馬是什麼意思呢?就等於死了。))結果,重騎兵退出了中國戰爭的歷史舞台。(雖然幾百年後金和西夏也出現過,不過情型和這類似,曇花一現罷了)我想誰優誰劣就不必要尋根問由了吧?六,新月彎刀,鐵血縱橫

與東方的唐帝國幾乎同時出現的阿拉伯帝國,(也就是帝國遊戲中的撒拉遜,我記得\"舊約全書\"中好像有阿拉伯人的祖先和以色列人的祖先都是先知亞拉伯罕的兒子的說法,但書找不見了,不知對否?)從公元633年開始進行了一系列向外擴張的戰爭,相繼擊敗東羅馬,(滅)薩珊波斯,西哥特,(滅)印度,突厥,中國,一時間世界主要強國(民族)幾乎一一為其擊敗,成為一個橫跨亞,非,歐三洲的龐大帝國。

提到阿拉伯,就不能不說起伊斯蘭教,教義我以前在一個清真寺大略看了看(隨手亂翻),比較極端(相對與佛教而言,比如每天要做幾次祈禱,每月齋戒幾次什麼的,當然也只是我個人的看法,呵呵)無非是禁慾啊,禁殺生啊什麼的。(但沙特阿拉伯是當今世界少有的幾個明文規定可以三妻四妾的國度,不知為何?)扯遠了,再扯就有人會找我的碴了,我還不想死,呵呵(拉燈的幹活)

最早的阿拉伯人是游牧民族,軍隊是以輕騎兵和駱駝兵為主力(後來作戰時正面也有大量的步兵,兵員來自各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或國家,多為一些遠程殺傷兵種,如弩兵,投槍等),主要作戰武器是投槍,彎刀,擅長沙漠作戰,但不善用弓弩,長槍,在當時而言,與其對手相比(中國,波斯,東羅馬),在騎兵戰術運用上並不佔任何優勢,甚至在某些方面還有所不如,比如對對方騎兵的剋制這方面阿拉伯人就一直不得力,以至在後期面對東羅馬的重甲騎兵時累戰累敗,不能不說是件憾事,我想帝國遊戲中阿拉伯是為數不多的沒有聖騎士的民族可能也是這個原因吧?但靠其軍隊較嚴密的組織(雖然同為東方民族,但這裏就可以看出阿拉伯人受西方影響較大,畢竟他所處的是東西方的交匯處,中國,波斯的軍隊作戰時,隊形並不很嚴整,更講究部隊作戰的機動性和戰術的靈活性,呵呵)陣型借鑒拜占庭和波斯軍隊的長處,沿正面和縱深分前衛、中軍、左翼、右翼和後衛幾部分(類似於中國的玄襄陣,不同的是以騎兵為主)。兩翼用騎兵掩護,並掌握強大的預備隊。當出現勝利希望時,迅速將主力投入交戰;追擊敵人時要求迅猛異常,窮追不捨,以便不斷擴大戰果。並且不管是進攻還是退守都能何持這種隊型,並且士氣高昂(為了聖戰嘛,對一支軍隊而言,士氣真的很重要,最典型的是太平天國,這些剛放下農具的農民竟將久經戰陣的八旗鐵騎打得聞風喪膽),所以能在極短的時間內縱橫馳騁,但所謂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後期組織,士氣都很差(另一個原因是人員的來源也雜了,不再是純種的阿拉伯人),以至於被東羅馬軍一再擊敗,終至消亡(並沒有完全滅亡,分散成幾個小帝國,但大一統的帝國已不存在了)。

總的來說,早期阿拉伯人的單兵作戰能力比較強,對武器的運用也熟練(曾出現過僅動用6000精兵就滅掉印度的戰績,確實可怕)但但是阿拉伯軍隊也有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可以說是他的命門,就是他的輕騎兵,是的,輕騎兵,阿拉伯人從不缺騎兵,但他的輕騎兵因種種原因(人文,歷史,宗教),幾乎很少使用長槍(投槍不算,俺指的是長達五米甚至更長一點的那種能刺穿重騎兵鐵甲的長槍),並且不善用弓弩,這是他的致命傷,在面對東羅馬龐大的步兵軍團時(不全是舉世聞名的方陣步兵,有大量的被征服民族的士兵),他的騎兵還可以靠衝擊的戰術打敗對手,但當東羅馬調來(或是大量組建)重騎兵的時候,這個致命傷便暴露無遺,他的輕騎兵的彎刀面對重騎兵(鎖子甲,可防住一般力量的刀砍,槍刺及遠程弓弩)的長達七米的長矛的時候,出現的情況是,攻擊力(指彎刀,投槍,但投槍可對重騎兵構成一定的傷害)不強,又沒有遠程火力(指強弓,如果工藝夠精的話,強弓一樣可以射穿重騎兵),硬扛?這就是他在中後期戰績不理想的原因所在。法國人(鐵鎚查理?)好像也憑此擊敗過阿拉伯人。但當這些歐洲重騎兵在數百年後面對蒙古人的時候,情況正相反,因為蒙古人擁有可以射穿歐洲人鎖子甲的破甲箭,(當然距離要很短)並有相當數量的長槍騎兵(有一定的正面護甲,按蒙古人的叫法也叫重騎兵,但相對歐洲重騎兵來說,就不能叫重騎兵了,呵呵)但阿拉伯人兩者都沒有,對重騎兵無能為力。(既便帝國中出現的馬木留克,精銳中的精銳了吧?仍沒有大量裝備長槍和強弓,只是憑彎刀和勇猛作戰,但阿拉伯馬倒是真好,甚至可能比頓河馬更適合騎兵作戰用,流口水啊,要是俺們中國有這馬多好啊?哈哈。咱老祖宗也就犯不着為區區三千匹馬,死傷十數萬人和大宛開仗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霍去病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霍去病
上一章下一章

騎兵,無敵的中國騎兵!(轉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