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李恪

關於李恪

李恪

李恪(619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母楊妃是隋煬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其子四人:李仁(李千里)、李瑋、李琨、李璄。

【生平履歷】

武德三年(620年),封長沙郡王,根據《職官志》所載,此為「恩進」;

武德九年(626年),封漢王(兩唐書),墓誌云為漢中郡王,疑為墓誌貶義行文所需;

貞觀二年(628年),封蜀王,領益州大都督(今四川成都),未之官;

貞觀五年(631年),轉秦州都督(今甘肅天水),未之官;

貞觀七年(633年),轉齊州都督(今山東濟南),之官一年;

貞觀八年(634年),復轉益州大都督,遙領,開親王或宰相遙領大都督的首例;

貞觀十年(636年),封吳王,轉授潭州都督(今湖南長沙),未之官;

貞觀十一年(637年),年初,轉授安州都督(今湖北安陸),之官,世襲;年末,因狩獵過度被彈劾罷官(《新唐書》上記載是李恪與乳母之子賭錢而被彈劾);

貞觀十二年(638年),復安州都督;

貞觀十三年(639年),太宗罷世襲詔,諸藩王都督銜留存情況、之藩情況不明,待考;

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太宗提議立儲,遭長孫無忌反對作罷;

永徽元年(650年),拜司空,梁州都督(今陝南地區);尋又授安州都督;

永徽二年(651年),遷太子太師;

某年,鎮宋州(今河南商丘);

永徽四年(653年),因受房遺愛謀反案牽連,被冤致死;四子,仁、瑋、琨、璄併流嶺表;

顯慶五年(659年),追王郁林,為立廟,以河間王孝恭孫榮為郁林縣侯以嗣;光宅中李榮獲罪,適逢李仁兄弟被赦免,以李仁襲爵;

神龍初,贈司空,備禮改葬;

神龍中,復爵土。

註:神龍(705年正月—707年九月)是武則天和唐中宗李顯的年號。神龍元年二月中宗復國號唐。綜合贈官考量,應為神龍元年(705年)年末或神龍二年(706年)年初。

根據墓誌記載: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長安宮禁之內被縊殺,年約三十四歲。

唐太宗第三子李恪的真實歷史

李恪出身高貴,繼承了兩代帝王的血脈;他文武兼備,具備做帝王的才華;作為唐太宗最心愛的兒子,李恪為何威加海內卻無緣皇位,命運多舛甚至含冤而終呢?

李世民共有十四子,系皇后及九位嬪妃所生。若論這些王子的母親,則三子李恪的母親最尊。

《舊唐書.太子諸子傳》記載:恪母,隋煬帝女也。」《新唐書》中也記載:「(恪)其母隋煬帝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從史書的記載看,李恪身上有着隋唐兩代皇族的血統,可謂是大唐最尊貴的王子。

李恪不僅身份尊貴,且「善騎射,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舊唐書.太宗諸子傳》)。《資質通鑒》所記與此相同,並綜合評論說:「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皆以才高辯悟。」可以說,李恪是唐太宗最出類拔萃的皇子。

這樣,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只能是正宮長孫皇后所生的李承乾.李泰.李治兄弟三人。李承乾8歲即被立為太子,不想成年後喜好聲色,漫遊無度。當着太宗,言必忠孝;返朝回宮,便與群小褻狎。驕奢的他甚至說:「我作天子,當斯吾欲;有諫者,我殺之,殺五百人,豈不定?」(《新唐書》)這樣的一位儲君,怎能擔當一國之君的重任?

李承乾有足疾,怕因此被廢,所以深嫉恨受太宗喜愛的璞王李泰。後來,他欲謀殺父王而「搶班奪權」,而璞王李泰密謀奪太子位,兄弟二人雙雙敗露,一廢為庶人,一貶徙勛縣。唐太宗有鑒於此,曾下了一道詔書:「自今太子不道.潘王窺望者,兩棄之,著為令。」(《新唐書.太宗諸子》)

太子被廢,而唯一的嫡子九子李治性格怯弱.資質平平,少雄主大略。所以太宗欲立李恪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長孫無忌(長孫皇后的哥哥)的反對。唐太宗對長孫無忌說,你長孫無忌是不是不把李恪當作你外甥,其實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啊,將來說不定也能像對待親舅舅一樣對待你,保護你的。這番話並沒有打動長孫無忌,他的情感天平仍傾向於他的親外甥--晉王李治。(《新唐書》記載:「帝初以晉王為太子,又欲立恪,長孫無忌固爭,帝曰:「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未可知。」無忌曰:「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位乎

?」帝乃止。故無忌常惡之。」)

對於太宗來說,當時,魏徵.杜如晦已死,房玄齡.高士廉疾病纏身.時日不多,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大權在握。一來要將貞觀事業發揚光大必須依靠長孫無忌集團,而長孫無忌與李恪素來不合(史載李恪「為長孫無忌忌嫉,離間父子,遂為豺狼」),定不能悉心輔之;二來為了巨大的政治利益,為了大權在握,長孫無忌定會擁立怯弱的親外甥李治。

所以,立李恪為太子,很可能會在初建不久的大唐朝堂上掀起一場立儲的血雨腥風。

可能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李恪身上流躺着前隋的血液。

他是前朝皇帝的外孫!在當時,雖然可以娶前朝皇室女子為妾(因為她們出身高貴),但是指定她們的子嗣為繼承人,還是要深思熟慮的。畢竟,兩朝距離太近,心理上對前朝皇室的排斥,統治者對其權位的擔心都會阻礙李恪被立。

最終,唐太宗做出了選擇--立李治為儲君。他的決定,不僅註定了李恪的人生悲劇,也為後世的李氏子孫幾乎帶來了滅頂之災。

李世民死後,李治即位。長孫無忌成為託孤大臣后的第一行動,就是幫李治鎮壓反叛.清除異己。「永徽中,房遺愛謀反。」因為房遺愛的妻子高陽公主與哥哥李恪感情深厚,所以趁此時機,長孫無忌「因隧誅恪」(《新唐書》卷八十),其四子被流放嶺南之外。

長孫無忌由此掃清了一切障礙,達到了「以絕天下望」的最終目的。而李治卻以其最大的勇氣,最狂熱的迷戀,將武則天接回了宮中,並封之為皇后。他不理朝政,導致武則天專權。後來,武則天如法炮製,陷害長孫無忌謀反,誅殺其宗室。李恪死前的詛咒,一一應驗!

假若李世民傳位於李恪的構想得以實現,那麼「貞觀之治」后的大唐在李恪的經營下,會不會有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之盛呢?可惜,歷史不能假設,太宗的立儲選擇,仍舊沒有避免李唐王朝的子孫遭受一場血雨腥風的浩劫,歷史的長河在此打了個深深的旋渦!

_________

寒晨一向非常欣賞李恪此人,在此書里,李恪的命運定然不會如歷史上那般冤死為了方便訪問,請牢記中文網,手機訪問請上,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歸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歸唐
上一章下一章

關於李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