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0七、桓溫妄動 一書退兵

一0七、桓溫妄動 一書退兵

射聲校尉張艾對冉閔說:「現在全城人心惶惶,臣建議陛下馬上找個理由公開露面。不如去參加一次隆重的郊祀祭天活動,讓都城的全體軍民都能看見陛下,以安定民心。」

冉閔於是帶領文武大臣舉行了盛大的祭天活動,鄴城關於冉閔死亡的謠言這才平息下來。

吃了敗仗的冉閔怒火萬丈,他後悔聽信了臭老道法饒的話,便將怒氣充分發泄到了這個臭老道的身上,他不但肢解了法饒,還肢解了法饒的兒子。

冉閔十分後悔沒有聽信光祿大夫韋叟讓他不要出兵的話,說他才是真正的忠臣,感覺當時那麼輕率地殺死了忠臣,太對不起人家了,於是追封光祿大夫韋叟為大司徒。

打敗了冉閔之後,姚襄率軍回到灄頭。姚弋仲一見兒子姚襄回來,就向他攤開兩手,很認真地說:「拿來吧。」

姚襄吃驚地說:「拿啥來呢?」

姚弋仲說:「你裝啥糊塗蛋啊?當然是讓你拿上冉閔的人頭來。」

姚襄這才想起臨出發前父親的叮囑。便說:「咳,仗打到最後,不小心又讓冉閔跑了。雖然沒有斬殺他的人頭,但是這次好幾方面的聯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消滅了冉閔的主力部隊。估計冉閔再也沒多大蹦躂頭兒了。」

沒想到姚弋仲老頭子依然不依不饒,他說:「別給我說廢話,你沒提着那個臭小子的人頭來,就別怪老父對你不客氣。來人,杖刑伺候!」

姚弋仲十分氣憤,打了姚襄一百杖。

後趙王石祗看到這次幾方面聯軍徹底打垮了不可一世的冉閔大軍,極為興奮。興奮之餘,他感覺冉閔手下沒有多少兵力了,就想乘勝進軍,徹底消滅之。便派他的將領劉顯率領七萬兵眾攻打鄴城,駐紮在明光宮,距離鄴城二、三十里遠。

魏國主冉閔剛休息沒幾天,就聽石祗又派劉顯率領大軍前來攻打,自然十分恐懼,便趕緊徵召王泰來和他商量對策。

這個時候,冉閔才想起王泰也是他對不起的人,咳!如果上次出征前聽了王泰的話也斷不至於失敗到這種地步。

「王泰真是忠臣啊,朕對不起你了。」冉閔默默地向「忠臣」表示歉意。

沒想到王泰竟然不來。他對冉閔上次不聽從他的勸告十分氣憤,便以傷勢嚴重為由加以拒絕。

冉閔不想失去這個忠臣良將,便親自前往詢問,無奈王泰仍然堅持說傷勢嚴重,無法下床參與軍政國事討論。

「哀莫大於心死」啊。大概王泰已經看透了,這個「老上級」冉閔雖然勇猛無敵,但剛愎自用,聽不信正確意見,是個十足的糊塗蟲和「扶不起來的阿斗」。所以儘管你冉閔事後再明白再後悔,都為時已晚,咱豬八戒撂筢子——不伺猴(候)了。是打是殺,都隨你!

見王泰這樣執拗,冉閔也是惱怒異常。他返回皇宮,對周圍的人說:「王泰你個巴蠻奴才,我難道還要靠你活命嗎?我要先消滅掉那些殘餘的群胡,然後回頭再來殺你個王泰。」

於是冉閔果斷率領鄴城內的全部兵眾出戰,一舉重創了劉顯的軍隊。冉閔率部追擊劉顯殘部一直到陽平,斬殺了劉顯所部三萬多人。

劉顯十分害怕,不敢再戰。他秘密地派人去向冉閔請求投降,並向冉閔表示:回襄國后將殺掉石祗以表示自己對冉閔的效忠。

冉閔得到劉顯的這一保證后,這才帶領將士撤回鄴城。

不料冉閔剛剛回到宮中,就有人向冉閔報告說王泰想背叛魏國歸附苻健。冉閔便派人殺掉王泰,還滅掉了他的三族。

渤海人龐約乘後趙國大亂之機,帶領數千家民眾,歸附魏國冉閔。冉閔大喜,任命龐約為勃海太守。原來的太守劉准,是劉隗的侄子;地方豪強封放,是封奕的族弟。他們則另外聚集部眾自守。冉閔任命劉准為幽州刺史,把渤海一分為二,讓龐約和劉准分地而治。

前燕王慕容俊派封奕討伐龐約,派昌黎太守高開討伐劉准、封放。

封奕率兵直接抵達龐約的營壘,派人告訴龐約說:「你我本是鄉里鄉親,離別日久,很難見面。眼下事情的利害得失,人人心裏都有數,不必多說。希望你自己單獨出來見見面,以傾訴聚集於心頭的思念之情。」

龐約歷來信任敬重封奕,隨即出來,在營壘門外與封奕見面。他們各自都沒帶騎兵衛士,只是單獨騎着馬交談。

封奕和他敘說完各自經歷后,接着勸他說:「我和你幾代同鄉,情義深重,確實希望你永遠享受魏國的國土。如今既然得以見面承教,我就不能不盡吐肺腑之言了。冉閔乘石氏大亂之機,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也非常讓天下人佩服他強大的力量,然而戰禍動亂也從此開始了。你要看到,天下僅僅是靠力量強大爭奪來的嗎?」

龐約說道:「不歸附力量強大的,還能歸附力量弱小的嗎?現在中原一片亂糟糟,除了冉閔,還能指望誰呢?」

封奕說道:「燕王幾代人都具有德行,崇尚道義,討伐禍亂,所向無敵。如今已經定都薊城,現在兵鋒指向趙、魏,遠近的百姓,紛紛拖兒帶女,前來歸附。百姓厭惡戰亂暴君之苦,都思念有道德的人。冉閔的滅亡,非早即晚,成敗的形勢,顯而易見。況且燕王剛剛開創帝王大業,虛心對待俊賢之士,如果您能幡然悔悟,順應時世,則功勞可與周勃、灌嬰相比,福祉可流傳子孫後代,何必做亡國之將,困守孤城,等待必然要到來的災禍呢?」

龐約聽了這番話,心情悲涼,默不作聲,躊躇再三。

在不遠處一直等待結果的封奕的偏將張安,按照封奕原來的安排,看見龐約低頭猶豫不決,便騎馬突然沖了過來。他抓住龐約的馬韁,順勢挾持着龐約急馳來到封奕的營地。

兩人進入營帳,封奕請龐約坐下,對他說:「您不能自己決定的大事兒,我今天幫您做出決定了,這可不是想要拿您去邀功請賞,而是想保全您以及一方百姓的安寧。」

這樣,龐約終於答應順從這一「決定」。

高開率軍抵達渤海,劉准、封放出來迎接並投降。

慕容俊任命封放為渤海太守,劉准為左司馬,龐約為參軍事。

慕容俊說:「龐約以後要改個名字了。龐約,人家『約』了你半天,你沒『應約』順從啊,最後讓人勸降誘降才歸順的,是張安的『釣鈎』勾過來的,那就乾脆叫『龐釣』吧。哈哈哈……」

劉顯被冉閔戰敗后,回到襄國。劉顯按照給冉閔的承諾,夜間突襲殺掉了後趙王石祗及其丞相樂安王石炳、太宰趙庶等十多人,並將首級傳送給了鄴城的冉閔。

魏國主冉閔讓人在鄴城的大街上焚燒了石祗的首級。授予劉顯上大將軍、大單於、冀州牧的官職。

但是劉顯根本不願意接受冉閔賜予的官職,因為他殺掉石祗實際上是另有目的。

七月,劉顯再次率兵攻打鄴城,但他出兵又被魏國主冉閔擊敗。劉顯返回,在襄國稱帝。

悅綰與趙國石祗等三方聯軍戰勝冉閔之後,從襄國返回,他向慕容俊彙報了戰役經過。慕容俊這才知道張舉所說的送傳國印璽只是荒誕、欺騙之辭,於是命人殺了他。

慕容俊解除了對常偉的囚禁,並且讓他的家人們前來見他。

常偉上書向燕王謝恩。慕容俊親自給他複信回答說:「你的行動本來不是為了活命謀生考慮,但我與你是大同鄉,所以加以保全。在當今大亂的形勢下,你的兒子們全都來到了這裏,這難道不是上天對你的關懷嗎?上天都關懷你,何況我呢?」

慕容俊還賜給常偉侍妾一人,糧食三百斛,讓他居住在凡城。

石祗被殺,石氏的後趙等於徹底宣告亡國。

一直虔誠地向石氏盡忠的姚弋仲派遣使者向東晉請求投降。

十一月,東晉朝廷任命姚弋仲為使持節、六夷大都督、督淮北諸軍事、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單於、高陵郡公。又任命他的兒子姚襄為持節、平北將軍、都督并州諸軍事、并州刺史、平鄉縣公。

被燕王改了名字的龐釣回到渤海,把過去的舊部兵眾都召集了起來,勸大家共同背叛前燕。但是樂陵太守賈堅不同意背叛前燕。他派人向老百姓宣傳道理,給他們分析成敗大勢。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都慢慢明白過來,不再背叛前燕。龐釣的那些屬下看到沒什麼人聽從,也就沒多少人願意跟隨龐釣。龐釣只好帶領幾十個人投奔東晉。

當初,桓溫聽說後趙石氏大亂,便向晉朝廷上疏,請求出兵收復中原地區,但等了許久朝廷也沒有迴音。

桓溫知道朝廷倚仗殷浩來對抗自己,對此十分憤怒。桓溫管轄的八州之內民眾的資財賦稅,幾乎不給朝廷使用,自行招募軍卒、調配資源,逐漸形成半獨立狀態。桓溫多次請求北伐,後來朝廷才下達詔書不予同意。

「你朝廷不同意就完了嗎?我桓溫不能總是被動等待吧?!」

十二月十一日,桓溫上奏章后就立即行動,率領四、五萬人順江而下,駐紮在武昌。他的這一舉動令晉朝廷十分恐懼:「你桓溫是想出兵北伐呢,還是要向朝廷施壓呢?」

面對來勢洶洶的桓溫,很多朝中大臣坐卧不寧,惶惶不可終日。

有的大臣勸殷浩辭職。殷浩也想用辭職來「躲避」桓溫,又想用出示標有騶虞的旗幟的辦法,使桓溫的部隊不再繼續前進。

騶虞(音zouyu)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仁獸,在傳說中它是一種虎身獅頭,白毛黑紋,尾巴很長的動物。據說生性仁慈,連青草也不忍心踐踏,不是自然死亡的生物它不吃,優雅敏捷,日行千里。

這裏殷浩要採用騶虞的旗子,也許是要警示桓溫要像「仁獸」那樣仁慈。這純粹是一個「書獃子」的招數。

吏部尚書王彪之對總攬朝政的會稽王司馬昱進言說:「這些舉動全都是為自己考慮,並不能保全江山,不是替殿下考慮。如果殷浩辭職,必將導致人心混亂,天子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在這種時候,一定要有人出來承擔責任,這人不是殿下還能是誰呢?」

會稽王司馬昱笑着說:「看來我責無旁貸了。」

王彪之又對殷浩說:「如果桓溫上表直言,興師問罪,首當其衝指向的是您。您在朝廷任此職務,跟桓溫的猜忌隔閡已經形成,這時想成為一般百姓,難道還能保全自己嗎?」

殷浩說:「自然難以保全。」

王彪之繼續說道:「那您就應該暫且靜觀不變地等待桓溫。可以先讓宰相給桓溫寫一封親筆信,向他表示懇切的誠意,為他分析成敗趨勢,他就一定會率兵返回了;如果不聽,那就由皇上親自下達手詔;再不聽,就應當用正義之師去制裁他。為什麼您要平白無故地匆匆行事,先自我放棄呢?」

殷浩說:「面臨大事的時候難以決策,事到頭迷啊!近日這個事兒一直讓我煩悶,現在聽到你這個計謀,我才有了主意,就該按你說的辦。」

吏部尚書王彪之跟撫軍司馬高松英雄所見略同,兩人一起去見琅琊王司馬昱。

撫軍司馬高松對司馬昱說:「您應該致信桓溫,向他說明利害得失。收到信之後,他自己就應當率兵返回了。如果他不這樣做,咱就整理六軍人馬出征,正義叛逆從此判明!」

也沒等琅琊王司馬昱說出什麼來,就見撫軍司馬高松已經坐了下來。他拿起毛筆,飽蘸墨汁,開始替司馬昱起草書信說:

「北方寇賊發難,應該平定,時運到來,應當把握。這確實是為國家着想的長謀遠慮、奪取天下的宏圖大略。能夠弘揚光大這種時運的人,除了足下還能有誰?但興師動眾,重要的是應該以雄厚的財力物力為基礎,輾轉運輸的艱難,正是古人最頭疼的事,不能從一開始就認為它容易而不加以認真地考慮。近來我之所以對你的舉動深以為疑,原因就在這裏。對於出乎尋常的舉動,人們都感到驚駭,所以近來各種議論說法,紛至沓來,想必足下也稍有耳聞。」

高松稍作停頓,看了一眼司馬昱和王彪之,兩個人都在默默地點頭表示讚許。於是高松繼續寫了下去:

「假若生怕得到的東西再失去,就會無所不用其極,也許有些人就會震恐驚憂,甚至會頃刻崩潰逃散。如此則宏大的願望和已有的成果會喪失,國家的大業也就完了。那樣全都是由於我昏庸懦弱,沒有表現出崇高的道德和信譽,讓眾百姓失去安定。我與足下,雖然任職有內外之分,但安定國家,保衛皇帝,這個目標是一致的。天下的安危,與完美的德行相聯繫,應當先考慮使國家安寧,然後再圖謀向外擴展,以使帝王的基業興隆昌盛,道義弘揚彰顯,這就是我對閣下的期望。區區一點兒心意,難道還能再顧慮疑忌而不坦誠盡言嗎?」

司馬昱跟王彪之看了,完全贊同,於是加蓋上琅琊王司馬昱的印章。並馬上派人送給桓溫。

桓溫見信后立即向朝廷上書,誠惶誠恐地表示謝罪,隨即率軍返回了原來鎮守的荊州江夏。

但是,桓溫真的就是這樣溫順的小綿羊和乖乖虎嗎?

給讀者的話:

哈哈,真不想給大家「挖坑」,但後來也許仍然考慮給大家留個坑。因為一方面這本書是那樣受人喜愛,另一方面又那樣缺少「知音」。網站、盜版卻又不付任何報酬。嚴重打擊了作者的積極性。所以決定等一段時間,尋求出版商,尋求出資人,尋覓伯樂和知音。等等看吧,咳!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刀叢佛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刀叢佛影
上一章下一章

一0七、桓溫妄動 一書退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