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譚敬的老底

第307章 譚敬的老底

一個多小時下來,眾人相談甚歡,聞一鳴拿出靜心香和安神香,讓葉成耀和翟建民驚為天人,終於明白為什麼連耿寶昌都對這個年輕人恭敬尤佳。

凌天成喝口茶,笑道:「既然葉老也在,大家的目標都是下星期舉行的安思遠專拍,那我有個不成熟的建議,咱們能不能聯手?」

眾人眼前一亮,特別是葉成耀,饒有興趣的看了看聞一鳴,暗自點頭。其實耿寶昌已經交代過很多信息,特別對方的深厚家底,幾十億大土豪。

這個幾十億可不一般,實打實的現金流,可不是虛幻的股價和身家!

葉成耀畢竟已經八十多,這麼多藏品的傳承已經迫在眉睫,後人不喜歡收藏,見慣其他人畢生心血分崩離析的下場,暗自下定決心道:「我同意,當年島國人最流行這種做法,收藏家派出一個代表參加拍賣,其他人都不出手。」

「等東西拍回來,在重新舉行內部拍賣,價高者得。不但能避免無謂的內耗,還能保證精品留在自己同胞手裏。」

說完看着聞一鳴,請求道:「先生高義,年輕有為,我們這輩人已經老去,需要更有能力的人舉起大旗,如果不嫌棄,咱們長期合作如何?」

聞一鳴自然同意,笑着答應,別說這裏一百多件傢具,就是再增加幾倍自己也不嫌多。

大家商量好,這次由聞一鳴出面參加拍賣,下場舉牌,好東西都搶回來,然後在內部分配。反正聞一鳴需求大,來者不拒,大不了用葉成耀的精品交換,這都不是事。

葉成耀長出口氣,心頭放下大石,不管怎麼說,自己畢生珍藏如果能進博物館,讓後人了解傳統文化,已經是最好歸宿。

感嘆道:「對於收藏家來說,賣東西只有兩種可能:一是生意失敗,不得不賣,這樣的例子不少。再有是喜歡的人不在了,下面也沒人接手,兒孫要分家,這些東西賣成錢是最方便的。對真正的收藏家,這些東西都是千挑萬選自己喜歡的,哪個也捨不得。」

「很多人問我鑒定秘訣是什麼?我就說鑒定其實沒什麼訣竅,就是多看,而且要仔細看,要把它看清楚。」

「就等於認識一個人,如果你只是看看照片,或者聽人介紹,描述一番,沒有用的!你得跟他直接接觸,大家有了交往,再過一段時間,別人再怎麼裝他都裝不像,你一看就知道不對,這才最重要。」

「在這裏有個很好的條件,就是每年拍賣會都有幾百件東西給你看。不管你買不買,你都可以拿起來看,有上手的機會。」

葉成耀突然想起什麼,笑道:「想起當年我們看寶貝也是去博物館,但很不容易。故宮拿東西規矩最多,人數有嚴格限定,級別界定也更嚴,有整套規矩。」

「有一次,敏求精捨去了十多個人,由他們院長陪着看東西。結果坐半天,只拿出一個康熙、一個雍正和一個乾隆,就三件。」

「當時徐展堂就火了,說誰家沒這麼一大堆東西要跑這麼遠來看?氣得不行。耿先生坐在旁邊,臉紅得很,面子拿不下來,但他也沒辦法。等到臨走,他拍拍我的肩,讓我們幾個第二天到東華門等他。」

「第二天我們去,這才看到一個永樂壓手杯、一個洪武釉里紅帶蓋梅瓶,還有一個成化鬥彩。耿先生說,讓我們過過癮。這時候才知道,故宮有規矩,超過多少人,一級品就不能拿出來,昨天人太多,院長也無可奈何。」

眾人哄堂大笑,這倒是聞一鳴提個醒,以後有機會和故宮打交道,最好人少!

翟建民補充道:「上手最重要,精品拿得多,東西一到手上,馬上就能感覺出來。比如說康熙的東西,它給你的感覺就特別重,因為它的結構很緊很結實。如果你拿起來輕飄飄的,那就值得懷疑。」

一直聊到晚上,眾人相約幾天後去參加拍賣,聞一鳴和凌天成回到酒店,突然想起什麼,讓黑鳳安排第二天行程。

「這裏就是龍馬道156號?」

聞一鳴按照資料找到一棟小別墅,外表有些陳舊,前面有個小花園,是譚敬逃跑到港島的舊居。

1949年5月解放前夕,譚敬帶著書畫來到這裏,出任華商總會理事。后因駕車出事故,撞死人,入獄服刑。保釋后預備出走海外,為籌備資金,把手邊的真品和精品賣一部分,得款合當時金價六百兩。

聞一鳴來之前已經打聽好,這裏現在的主人已經移民加拿大好幾年,房子一直在出售,但價錢高,無人問津。

「聞老闆,現在好多內地大老闆來投資定居,您看這房子面積大,還有獨立的花園和車庫……」

房產經紀口若懸河的介紹著房子,帶着聞一鳴四處參觀,第一個就是書房。

聞一鳴摸了摸書架,突然問道:「這裏是不是有個地下室?」

「不錯,有個一百多平的地下室,可以放雜物,很方便。」

兩個人又來到地下室,聞一鳴仔細的轉了一圈,直接決定買下。

「您真爽快,三千萬絕對物超所值!」

很快的辦完手續,這裏正式成為聞一鳴在港島的落腳點,打發走房產經紀,趕緊走到地下室,在牆角一個隱蔽的位置,按下機關,一個暗格出現在眼前。

「我就說譚敬那個老狐狸能不留一手?狡兔三窟!」

聞一鳴滿意的拿出裏面的箱子,開始檢查戰利品,首先拿起一個冊頁,打開興奮道:「苦瓜居士石濤的山水十二開冊頁,經過清代大藏家汪守正、胡雪帆、還有陳氏的遞藏。」

「八大山人朱耷的書畫合璧冊頁,一共九開。當年被齊白石收藏,被譚敬高價搶過來的。」

「弘仁1663年的山水冊頁,十開,為好友程正葵所繪,存世量極少。」

「髡殘的雲海奇峰十二開,石溪老人珍藏……」

聞一鳴興奮的研究著四本冊頁,都是精品力作,代表清初四僧的最高水平。

當時北方清廷奉四王為正統,江南地區卻出現一批富於個性的畫家,他們與北方宮廷四王崇尚摹古的畫風有很大出入。四僧乃當中代表,他們出家為僧,多抱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其中石濤、八大山人更為明宗室後裔。

譚敬不愧是大藏家,品位很高,書畫第一是手卷,但存世量太少。然後是冊頁,最能代表一個畫家成長曆程。因為冊頁不一定是同時畫成,好多都是藏家經過很長時間收集,整理同類題材或是風格,集合而成,尤為難得。

「這是元代趙孟頫的三竹圖?」

「還有倪瓚《虞山林壑圖》和柯九思《上京宮詞》?」

聞一鳴拿出三幅包裹很嚴的畫,看過裏面的紙條,暗罵道:「果然是高仿!」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鼻尖上的寶藏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鼻尖上的寶藏
上一章下一章

第307章 譚敬的老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