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五六章 明代的皇帝們

第七五六章 明代的皇帝們

?朱瞻基的文成武功也算是極為出色的了,他不僅在治理國家以及軍事方面有着傑出的才能,在文藝方面也是相當的不錯。

朱瞻基雅尚翰墨。尤工於畫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草蟲等。他的書畫作品經常當作圖書贈重臣,上書年月及受賜者姓名,鈐「廣運之寶」、「武英殿寶」及「雍熙世人」等印章。

也就是說,朱瞻基除了是一名皇帝之外,其實也是一名才高八斗的才子,他的詩詞字畫也是相當有名的。當然,最有名的要數朱瞻基喜歡玩蛐蛐這件事。

朱瞻基當皇帝的時候,在民間有「太平天子,促織皇帝」之名。促織者,蟋蟀也,民間叫蛐蛐。

朱瞻基喜歡玩蛐蛐,這可是天下聞名的事情,不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皇帝再是皇帝,他首先也是一個人,只要是人,就不可避免的會有這樣的那樣的愛好。

朱瞻基身為天子,喜歡玩蛐蛐,這雖然有些不務正業之嫌,但誰又能說什麼呢?好歹人家在玩蛐蛐之餘,還能把一個偌大的國家治理好,這就已經足夠了。總比他那些不孝的子孫強吧?

其實例數明朝的這些皇帝,貌似就沒有一個正常的,怪不得後人都說明朝的皇帝都很奇葩。

先說朱瞻基的曾祖父朱元璋,在元朝,漢人起名字是十分隨意的,基本上都是按數字排列,所以朱元璋他爹就給他起了重八這個名字。這就好比咱們開國初年很多以動物命名的道理是一樣的,比如:二狗子,又或者狗蛋等等。不過朱元璋的這個名字可意義非凡,重八就是十六,而明朝總共就出了十六個皇帝,朱元璋他爹一介農民能起這麼有深意的名字,也真的是不容易。

還有朱瞻基他爹朱高熾,也就是明朝第四任CEO大人。這個皇帝是明朝最胖的一位皇帝,也是最能吃的一位皇帝。

朱高熾多麼胖呢?這夥計胖到需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走動,而他這麼胖就是吃出來的。他也從沒上過前線,那為什麼能當皇帝呢?命好!他的弟弟朱高熙英勇善戰,有他爸爸成祖朱棣的氣概,他爹朱棣原本也有立朱高煦為太子的想法,無奈他不是長子啊,年紀大了的朱棣架不住言官的炮轟,不知怎地就立這個胖子當皇帝。不過朱高熾當了十個月皇帝就下台了,因為是病死了——純粹吃出來的病!

朱瞻基就不用說了,蛐蛐皇帝嘛!

而朱瞻基的後輩子孫就更不堪了。他的灰孫子輩中有一個叫做朱厚熜的,也就是嘉靖帝,他是個地地道道的道士皇帝,但在位時間卻非常長,四十五年。

嘉靖帝剛上位那會兒還是非常勵精圖治的。因他自己是外藩即位,所以想給自己的老爸老媽搞個好名頭,可是大臣們不同意,因為這事兒,刺激到他了,後來和大臣們就不怎麼來往了。國家大事不管了,也不上朝,一頭鑽進了道士行業。嘉靖帝在荊楚大地長大,正是道家的發源地,所以嘉靖後期,基本也就沒管過國家大事,日日苦練仙丹,以求長生不老之術,人稱「道士皇帝」。

朱瞻基的灰孫子這種還有一個叫朱翊鈞的,也就是萬曆皇帝。萬曆皇帝十歲就當了皇帝,不過頭上一直有一塊大石,朝政完全被張居正託管,他自己就是一個空架子。哪怕可憐的萬曆皇帝實在壓抑的受不了找個宮女臨幸臨幸,也都能被張居正上升到亡國的高度。

好不容易張居正死了,天天又聽那些言官啰里吧嗦,最後直接撂挑子不幹了,硬生生的竟然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至於上朝,那就更不可能了,也是任性到了極致!最關鍵的是就這樣,明朝還沒有滅亡......

至於朱瞻基的另一個灰孫子朱由校,也就是明熹宗天啟帝,那更是個奇葩,人稱「明朝魯班」。

要說這個皇帝更奇葩,因為人家的專業技術是木匠,華夏歷史史上唯一的一位木匠皇帝,皇帝只不過是兼職,可能兼職也不能算的上。

天啟皇帝他爹從小不受待見,所以他也跟着遭殃,從小就木訥,也不讀書,大字不識幾個。不過人家命好,經過「移宮案」后被擁立為皇帝。

在他當皇帝的時候,魏忠賢本是街頭的一個小混混,因善鑽營,進宮當太監;而容氏是皇帝的乳母,自然感情深厚,這時候宦官魏忠賢和禍害容氏蛇鼠一窩,經常聯合一起迫害東林黨。木匠皇帝也不上朝,魏忠賢也專挑皇帝做木工的時候去彙報情況,皇帝就一句話:你看着辦吧。木匠皇帝就這麼慢慢地把大明朝往死路上送。

反正從朱元璋開始一直到崇禎帝,明朝的皇帝幾乎就沒有一個正常的。

朱瞻基只不過是喜歡玩蛐蛐,還算是不錯的呢。

當然,朱瞻基不光是喜歡玩蛐蛐,他還有一個極大的愛好,那就是喜歡賞玩香爐,畢竟在他骨子裏也是一個文人,文人嘛,要是沒有點風雅的愛好,那還能叫文人嗎?

朱瞻基當皇太孫的時候,他爺爺對他很嚴格,所以他即便是很喜歡賞玩香爐,也不敢大肆去做,因為他很清楚,一旦這事兒要是被他皇爺爺朱棣知道了,肯定會給他定一個玩物喪志的罪名。

朱棣過世之後,朱瞻基他爹也僅僅當了十個月的皇帝,然後等他登基之後,這天下可就沒有人再能管着他的人了。所以,朱瞻基剛上台沒多久,被壓抑了許久的衝動終於徹底爆發了。

朱瞻基一上台,為滿足玩賞香爐的嗜好,特下令從暹邏國也就是現在的泰國進口了三萬九千斤風磨銅,責成宮廷御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參照皇府內藏的柴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和監製香爐。

為保證香爐的質量,呂震戰戰兢兢地稟告皇上,欲製造出好香爐,銅還得精鍊六遍。煉一遍,少一些,六遍下來,原料只會剩下一半。

可宣德皇帝是什麼人啊,人家是天子,不僅財大氣粗,而且精品意識超強。於是宣德皇帝當即下旨精鍊的次數不僅不減,還要翻番,也就是煉十二次,並加入金銀等貴金屬。於是工藝師挑選了金、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與紅銅一起經過十多次的精心鑄煉。

經過巨大的努力,宣德三年,極品銅香爐終於製作成功。

這批風磨銅共鑄造出三千餘座香爐,以後再也沒有出品。宣德帝見到這批自己親自過問的香爐,每隻均大氣異常,寶光四射,很有成就感。

這些香爐,把其絕大部分陳設在宮廷的各個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賞賜和分發給了皇親國戚、功名顯赫的近臣和各個有規模香火旺盛的廟宇以及前來朝貢的屬國使節。

這些宣德爐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見其形。經過數百年的風風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鑄造的銅香爐已經幾乎看不到了。

這第一批鑄造出來的宣德爐是如此的精美,所以引發了很多人的覬覦。哪怕宣德三年宮廷封爐不鑄之後,依然有人想要繼續仿造宣德爐。

這其中,當時負責監造第一批宣德爐的監造者將原來的工匠再集中起來,另行鑄造宣德爐。不過由於原料不足,風磨銅已經用完而不復出,鑄工只能以黃雜銅代之,雖做工與以前一般極盡精緻。形態更為多變,但銅質終於不及。同時底款有了變化。字數增多,為「大明宣德五年監工部官吳邦佐造」和「工部員外臣李澄德監造」等,楷款、篆款均有。

除了宣德朝當代的仿造之外,在明中期正德年間也有仿造,明末清初以及清朝還有清末民初,也均有大量的仿造品出現。

所以,到了現代,市面上不乏有明朝仿造的宣德爐,也有很多清朝甚至是民國時期的仿造品,但真正的宣德三年出品的宣德爐卻是一件難尋。

目前在市面上,根本就見不到真正的宣德三年出品的宣德爐,很多人甚至都說,真正的宣德三年的宣德爐已經沒有了!

原本楊靖也是這麼認為的,真正的宣德爐早就已經沒有了,現在市面上以及博物館的藏品全都是仿製品。可偏偏,眼前出現了這兩個古樸大氣的宣德爐,這是怎麼回事?

宣德三年的宣德爐沒有標準器型,眼前這兩個宣德爐同樣樣式不一樣。

其中一個銅爐為圓形、敞口,有底座,兩側有兩個素龍耳,樣式很是清奇。不過楊靖還是一眼就認出了這個銅香爐的樣式,這正是宣德爐中世存數量最少的蚰龍耳火爐。

這種蚰龍耳火爐通常都是專門為皇帝書房之用,可以單獨放在一個香几上,也可以放在文案正西五尺處,或是條案上、亮柜上,六寸以上的大器則可以放在廳、室、殿等處。

像這個蚰龍耳火爐,直徑超過了二十厘米,也就是六寸以上,顯然是可以放在書房之外的香爐。

至於另外一個銅香爐的器型則非常的樸素,三腿、扁圓肚,雖然看起來器型很樸素,但其線條卻是極為優雅。

楊靖也認出了這件銅香爐的樣式,正是存世量僅次於蚰龍耳火爐的鬲爐。

這兩件銅香爐雖然樣式都極為罕見,但風磨銅的顏色極正,而且包漿很圓潤,底部也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六字楷書款,一看就不像是後世仿的。

不過為了保險起見,楊靖還是用聖戒鑒定了一下,結果果然不出意外,這兩個銅香爐正是公元1428年,也就是宣德三年鑄造的宣德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逍遙大亨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逍遙大亨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五六章 明代的皇帝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