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二十章 於無聲處聽驚雷

第八百零二十章 於無聲處聽驚雷

長安城於商業上的驚人變化,是高宗將相關人等召進宮的主要原因。

不同於武后一方,李之的一系列商業計劃,可是在一開始就與他有過深入探討。

高宗對於長安城的地位提高的期待,一直都處於嚴密關切當中,所以遠比武后反應的更及時。

對那邊的臨時會議,他也是得到線報,卻不怎麼擔心有針對性手段,如今的李之可不是什麼人膽敢冒犯,況且那小子的名號,近段時間可是非常響亮。

「找你們來此,就是聽一聽後續動作,圍繞着長安城,附近地縣需要及早做出配合,不容有滯礙行為出現!」高宗的語氣越來越嚴厲。

目前滿朝文武,沒幾個人見識到此時完好精力的皇上,他仍處於病患狀態,由太子代為執政。

高宗首先望向裴炎,後者心領神會:

「長安是軍事關塞,擁地理位置劣勢,四座關隘之外便是一馬平川,但也造就了此時商業上的鋪展更為可行!目前李先生東潼關瑜西大散關之間規劃出一整片土地相對貧瘠之地,打算集中打造布匹加工業!那裏的很多大地主莊園,因為糧食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形態,便很樂於積極配合,會由他們來說服種植戶,提前土地收集!」

「官糧的種植都是有計劃的,此舉是不是打亂了原有土地分配?」太子李顯不忘了提醒到。

裴炎道:「回太子殿下,長安城相關府衙早收到了報請,各縣之間也正因此而相互調節,在不影響官田具體數目的基礎上,布匹作坊方面會固定給另幾個區縣相應補償,畢竟布匹業會對水資源造成一定污染,相關農田灌溉會受到影響!」

「這樣做的目的,拋開經濟利益之外的好處在哪裏?」高宗忽然插言。

「依照李先生的說法,將相關製造業集中起來,更能有效一直水源污染,不然東一片、西一片毫無組織的各行其是,反而會讓污染源無限制擴大,嚴重了會導致糧田大面積減產!」

見高宗微微點頭認可,裴炎才接着道:

「被佔耕地者會就地解決用工問題,也就避免了流民的增加。因相關產業女工用量巨大,原來佃農中的男丁會被集中起來從事貨物運輸,由地主莊園主出面組建運輸隊伍,包片運營,良性競爭!」

高宗哈哈大笑:「包片運營,良性競爭?也是出自李先生口中的新鮮辭彙吧?好,他的規劃做得好,裴相三言兩語概括的也好,朕很滿意!」

他轉向李顯道:「這就是李先生的先進規劃藍圖一角,你以後臨政,儘可能爭取些他的建議,於尋常處見功力,於細微處見真章,說的就是這種相當清醒的頭腦設計能力了!」

李顯頻頻點頭,高宗不必事事過細詢問,僅從這一方面,就能看得出來,圍繞長安城所構架出來的商業圈子的有章可循。

而且李之顯然將計劃精細到一名最普通的佃戶未來生計上,並且對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均有提前部署,謂之以行事縝密還真不是誇張。

此時高宗又問道:「裴相,關於這部分規劃,各級相關府衙是如何反應?」

裴炎的表情很是輕鬆:

「可以說李先生事先將一切巨細幾乎都考慮進去了,更因可能的污染問題,主動提出由他出面接洽所有商家,共同出資參與每一年的渭河、灞河的河道的淤堵清理疏通問題。還有貨物運輸的車馬偕糧返程,也同時給各府衙提出了合理建議!」

高宗又叫了一聲好,「偕糧返程,生意之外順帶着解決了運糧問題,李先生實在實心實意為朝廷着想啊!」

自古時起,長安面對一個很大的麻煩就是:缺糧。

唐代當局只好從江南一帶徵調食糧,固然有運河,但由於運輸的路途遙遠,時光久不說,並且風險也很大,一旦趕上狂風暴雨天,弄不好就在運河裏翻船了。

而洛陽由於有洛口倉,食糧堆積如山,到了唐高宗時,為了處理食糧風險,經常帶着帶着文武百官到洛陽去「白食」。

隨後才有的唐高宗提拔洛陽的位置,將它正式定為東都,修建洛陽宮殿,稱長安和洛陽為「東西二宅」,洛陽作為副都的法令位置也就此肯定。

到了武則天期間,她做出了更斗膽的決議,將洛陽定位帝國的真正都城,改稱「神都」,位置逾越了長安。從此她不斷呆在洛陽,很少再回長安,當局機構也都轉移到了洛陽。

武則天垮台後,唐中宗又把政權遷回了長安,但洛陽依然是很主要的陪都;到了唐玄宗時,他在朝里有竟然有三分之一的時光呆在洛陽,而每次去洛陽都是由於食糧麻煩。

因而那時候的長安缺糧,是一直沒解決的巨大問題,歷史上直到有個叫裴耀卿的大臣改進了漕運的工序,大大加強了從江南運糧的速率,長安的糧荒才得已處理。

李之此種建議,無疑將農業、商業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而基層官員最大的心病就是運糧問題,哪裏還會對他的一番作為再有滯礙?

李顯也是喜道:「李先生果然好計謀,貨物運輸直接將糧食帶回來,由官府統一收購,無疑將農商難題一下子都解決了,但聽起來原本極複雜的事情,好像一下子簡單了起來!」

高宗卻一整面色:

「但這裏面有個關鍵問題,貨運商隊的運糧回購,各級府衙一定要保證現銀交付,才能保證運糧行為的積極性,不然這麼精妙的一個計劃,會因為個別官員的小心思而誤了大事!太子,你今日就代朕頒下召曰,必須針對此個問題嚴查不怠,一經發現貪腐或貽誤問題,當場革職審辦!」

李顯趕忙起身接旨,這個問題的確至關重要,一旦影響到商隊運糧的積極性,長安城再是發展也始終繞不過缺糧的窘境。

一旦因糧食過度缺乏,而導致良好運轉的商業運營出現變故,那可是災難性的損失啊。

八百里秦川之初由於當時人口稀少,糧食自給自足不是問題,但在隋唐時期,關中平原周遭的環境開始惡化,農業優勢逐漸下降,相對而言人口卻增長了幾十倍。

雖說隋煬帝在隋唐時期修建了京杭大運河,但大運河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距長安約八百里,且三門峽狹窄的河道和水位的落差,使得糧食船難以上行。

在航道最窄的區域,從洛陽開始的送糧草的隊伍到達這裏,成千上萬的平民,依靠人力資源,爬上陡峭的高山。

他們拖着一艘艘糧食船駛往安全地帶,前往首都長安,也就是說,那時修建大運河的目的地實際上是長安城,這次航程的最後一部分是用人力建造的。

長安有上百萬人,沒有足夠的糧食去生活,甚至根本的生存問題都無法解決,何談商業貿易的繁榮?

李顯自幼在長安城長大,再衣食無憂,也會受到相關教育,又怎能不知這座城市對於糧食的渴望。

改道江南的運糧計劃,因當時落後的交通條件,以及簡陋的路況狀態,即使每日裏的運糧隊從不間斷,也會因規模無法企達而遭受巨大限制。

一旦商隊運輸參與進來,就等如全民性質的加入其中,就會極大改善缺糧問題,那可是事關生計的生死大事。

而目前的狀況是,因為之前不起眼的一座商貿城的建立,就連帶着產生大規模劇烈變化,可見當年李之與高宗秘密打造的商業計劃有多麼恐怖的前瞻性了。

此時終於開始見了成效,高宗的極度振奮之餘,對可能發生的官員不作為深痛惡覺,李顯當然比旁人更能理解。

那時候可沒有蝴蝶效應一說,但以商貿城這個微小的變化,而帶動起來的整個區域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卻是不容爭辯的事實。

包括與李之關係良好的幾位王,儘管之前第一時間就不同程度的參與到計劃當中,實話說並沒有哪個人真正體會到此刻的巨大影響力。

正如此刻的明王府,圍繞着李之,就有軒王、淞王、新老明王、建成王、南江王、俞太尉。關魯公等人。

他們無一例外就是為着今後發展而來,其中的軒王,更是身負皇上重託,自洛陽匆匆趕回來。

「正文,如今的長安城因為商貿城的運營,用日新月異來形容可是不過愈,我承認當初儘管積極參與了,實際上心下的不以為然還是多少具有的,但此時此刻,我要對你深施一禮!」

開口講話並被李之制止施禮之人,正是遠道而來的軒王。

之前因為皇上身在長安,並欽口玉牙稱呼李之李先生,故而在場這些人只能跟着如此稱呼。

如今高宗遠在洛陽,稱呼正文更顯親切與熟絡,所以他們全都改口加他名號了。

李之也不矯情:

「那我也實話實說!當年打造這個經濟圈子,我自己也是信心不足,而是經由皇上一番教誨后,才算真正意識到它的無可替代!我承認,因為商貿城的出現,而導致周圍百里都出現了巨大變化,而不僅僅只是我們的長安城,直到前幾天,我的心才算是鬆弛下來!不容易啊!」

淞王嘆道:「這種結果的確超出了所有人預先判斷,包括我們在場的老幾位!那句老話怎說說來着?於無聲處聽驚雷,正文,你的一番操作很是羞煞了一大批人!老莊所謂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概也就是這個道理了吧。」

李之猛然間一怔,他一直以為於無聲處聽驚雷出自於後世的魯迅之口,不料想穿越一千多年前,已經有此說道了。

這不是重點,他也不是神仙,至少目前不是,所以也很得意有人如此誇讚自己,畢竟他自己都覺得,當初的計劃見效后如此精妙。

不過面對一種當朝大佬的虎視眈眈,該有的矜持還是要保持的:「我可不認為單憑某一個人,就能取得如今效應!」

淞王道:「那是自然,但你在其中至關緊要,於是接下來還要你指點迷津四公子李興李善朝!」

「淞王大人,何出此言?」李之的驚詫並非假裝。

淞王望向軒王,後者笑道:「不得不說,滿朝上下都在暢談此事,但中間層面出現了些狀況!」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唐朝生意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唐朝生意人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百零二十章 於無聲處聽驚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