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 公子扶蘇

第四百三十二章 公子扶蘇

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我東曰歸,我心西悲……」

溝壑縱橫的黃土地,公子扶蘇立於塬上,腰間環佩叮噹,他看着山隘間綿長近十里,肩挑手扛,面容苦悶的關東民夫,不由念出了這首《豳風.東山》來。

「我聽說,漆縣為南豳,北地郡為北豳,皆周之故土,周公旦率西人東征,西人徂於東山,懷念西土。而今東人西役,亦是同當年的周軍一般,軍旅辛勞,風餐露宿,睡在車輿邊上,好似四月時暴晒在野的桑蟲。」

自小經歷了母親被冷落死去,母族的楚國外戚盡被打壓驅逐,舅父昌平君甚至背棄秦國,最終慘死這些事情,使扶蘇形成了容易悲天憫人的性格。

此番他作為監軍,押送萬五千名民夫入北地,一路上,扶蘇可算是見到了真正的役夫之苦。聽着不同方言的抱怨,目觀其痛楚,扶蘇真正感受到了這場戰爭帶給他們的煩惱。

二月農忙大體結束后,民夫才從各郡召集,三月至關中集合,四月便要抵達邊地。儘管扶蘇忍不住向父皇進諫,說這實在太急,但在秦始皇眼中,只有即將到來的大戰,只有那等待開拓的廣袤疆土,對民夫的死活卻並不在意,只當是必須的損耗。

扶蘇卻暗自搖頭,他不認為,人命可以像箭矢、牲畜那樣,被簡單地當成消耗品。

眼看民夫終日頂着太陽趕路,許多人水土不服、疾病纏身,還未到蕭關,就以每天數人的速度倒斃。扶蘇難免憂慮,等打完這場仗,光是民夫,恐有十之一二,永遠回不到東方吧?

扶蘇感慨之後,一旁立刻有人應和道:「公子能理解詩中徵人之意,真乃仁君子也。」

卻是個寬袍大袖的中年人,腰間帶一柄劍,雖然熱得滿頭是汗,衣襟卻仍閉合得死死的。

他叫淳于越,是公子扶蘇帶在身邊,以備諮詢的博士儒生。

另一側亦有一人頷首道:「子墨子亦曾言,以其塗道之修遠,糧食輟絕而不繼,百姓死者,不可勝數也。與其居處之不安,食飯之不時,肌飽之不節,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勝數。此墨者之所以非攻也。」

卻是黑夫多年前在陽城縣有過一面之緣的墨者唐鐸,他三年前還幫黑夫改良過造紙術,如今也成了扶蘇的賓客。

這時候,下方傳來一陣喧鬧,又有個民夫因勞累而暈倒在路上,這已是今天上路后第十個人了。

但秦吏卻不欲停歇,勒令圍觀的眾人將其抬到道旁,潑點水,能弄醒就繼續走,若救不活,便讓他就此死去,隨便刨個坑埋了吧!

扶蘇看不下去了,他下了高塬,對蠻橫兇悍催促民夫行進的秦吏士卒下達了命令:

「停下,將暈倒的人抬到陰涼處,讓本公子的醫者來看看!其餘役夫,就地休憩!」

「公子三思!」

校尉聞訊趕來后,勸道:「此乃御中發征,詣於邊外,不得因疲憊而停止不走,若倒下一人便停歇,恐無法按時抵達……」

「我記得這條律令。」

公子扶蘇卻道:「乏弗行,當罰主事者二甲,請校尉讓刀筆吏記下,二十九年巳月初三日,扶蘇一意孤行,使民夫休憩,當罰二甲!」

說着,便讓侍從去取錢來。

刀筆吏很尷尬,記也不是,不記也不是,既然監軍公子都這麼說了,校尉也無可奈何,只能道:

「公子,陛下有令,五月便要開戰,在此之前,若不能及時押送民夫至邊塞,即便是公子,也難逃責罰,還望公子勿要讓下吏太為難!」

扶蘇也肅然朝校尉作揖:「多謝校尉,扶蘇自有計較,定能在四月十日前抵達義渠城,五月抵邊,一天不差。」

「下吏不敢。」

看着公子眼中堅定的目光,校尉嘆了口氣,去安排眾人停下喝水休息。

長蛇停止了前進,當民夫們知道是公子開恩時,安排人給暈厥者治療后,不由贊聲四起,用不同地方的方言道:

「公子賢明!」

跟在扶蘇身邊的淳于越和唐鐸見此情形,不由相視一笑,但隨即又別過臉去。

他們的學派,是鬥了數百年的死對頭,但奇異的是,儒者淳于越,秦墨唐鐸,這二人竟不約而同地選擇追隨扶蘇,同他一起來到邊疆……

墨者看中的,是公子扶蘇從小簡樸好仁,一直以來,都強諫反對秦始皇大修宮室,貿開邊釁,本來對秦一統后,未能非攻兼愛感到失望的秦墨,在這位賢公子身上,似乎看到了希望!

至於淳于越,他是一個復古者,秦始皇雖用儒生為博士,卻不加重用,對他們的復古分封諫言,也嗤之以鼻。扶蘇則不然,他從小被華陽祖太后豢養,學過詩書,對儒學有一定興趣。

眼看秦朝堂之上法家獨大,短時間內,皇帝絕無改弦易轍的打算,二人便索性呆在了公子扶蘇的身邊,希望慢慢施加影響……

二人各懷心思,這時候,扶蘇也回到了自己的車駕處,讓人打開地圖,看看距離今夜要抵達的泥陽縣弋居鄉還有多遠。

「還有二十里,北地郡尉已在此鄉等待……」

他畢竟是帝國的長公子,與一般監軍不同,黑夫少不得要放低姿態,來北地門戶等候,但扶蘇心善,不忍催促民夫疾行,預計前日至弋居,卻一直耽擱到現在。

扶蘇看着坐在地上都要睡過去的民夫們,再瞧瞧將黑的天色,皺眉道:「恐怕明日方能抵達。」

他復又問墨者唐鐸:「唐先生,你說在伐楚時曾與尉郡尉共事過,墨者程先生,更與往來莫逆,你覺得,這位北地尉,是怎樣的人?」

唐鐸略一思量,說道:「臣依然記得,第一次與尉將軍相見時的情形。當時我叔父唐夫子帶我與程商登陽城,看昔日孟勝與一百八十名墨者為義赴死的地方,我和程商便起了爭執。」

「我以為,孟勝行的是墨者之義,多虧了此事,天下人才能信任墨者。程商則說,這不過是孟勝與陽城君的私誼,因為此事,墨家遂衰。」

「當時尉將軍只是一名小百將,他聽罷后道,在陽城駐紮兩月,孟勝之事,竟是第一次聽說,本地百姓,已將墨者在此守城的事忘記了……反倒是一位世間鮮為人知的陽城邑宰,兩百年前為百姓修了一條水渠,百姓念其德,為那邑宰修了祠,每年祭祀不絕。」(見172章)

「他反問吾等,為何百姓能記得兩百多年前的小邑宰,卻忘了百多年前的墨家巨子?」

唐鐸至今依然記得黑夫微笑着說出的話。

「他覺得,倒不是說孟勝之義,不及那邑宰,而是因為孟勝所行之義,不曾有惠及本地黎民,即便有一百多人赴死,震驚楚國,聞名天下,讓諸侯為之扼腕,卻不會給本地百姓留下太深印象,至多兩三代人,就都忘了。反倒是邑宰之水渠,一直澤被百姓,只要水渠一日在用,便無人忘懷。」

「澤被百姓,方為長久之義,能讓百姓銘記之義……」

扶蘇頷首:「有道理,尉將軍微末時,便出言不俗,難怪來關中后,常發驚人之言。」

淳于越卻冷笑道:「雖不俗,但這位尉將軍,近年所行之事,卻與其當日所說截然相反,豈不謬哉?」

扶蘇問:「如何相反?」

淳于越道:「我對此人的印象,源於陛下令諸臣議分封、郡縣之時。」

和其他儒生一樣,淳于越也是一個死硬的封建論者,極力想要秦朝恢復封建,讓諸公子分鎮四方,但秦始皇卻決意廢封建行郡縣,讓他大失所望。

但比起同樣支持郡縣的法、墨來,他竟對持「郡國并行」的黑夫更加厭惡。

「這是為何?尉君之議,不是儒家認同的中庸么?」

扶蘇不解其意,在他眼裏,郡國并行,不失為一種好的折中。

淳于越道:「為人處世能左右周旋,八面玲瓏,上不違帝心,下不得罪群臣,不走極端,不出風頭,所提之議折中。其實這不是中庸,而是孔子所說的『鄉願』!「

「鄉願者,貌似謹厚,而實則流俗合污,沒有道德的偽善之人!正因他是這樣的人,才屢屢揣測上意,鼓動陛下開邊西拓。」

西拓的確是黑夫的倡議,山東儒生卻對陌生的西北一點興趣都沒有,他們甚至覺得,是這項國策,耽誤了他們鼓動秦始皇去祭拜泰山,納入儒家的封禪體系。

淳于越毫不留情地說道:「在我看來,這尉將軍,怕是將當日之言忘得一乾二淨,其所行何利於民?不過是借為陛下開疆拓土之名,讓自己加官進爵,增加富貴罷了!我承認他有些才幹,但孔子曰,今有人不忠信重厚,而多知能,如此人者,譬猶豺狼與,不可以身近也!公子切要小心!」

唐鐸的師兄程商與黑夫關係不錯,對黑夫觀感挺好,便反駁道:

「淳于先生此言差矣,尉將軍做郎衛時,便建言內史修磨坊,廣種宿麥,以解關東遷民之飢。為少府丞時,督造紙張,麻紙皮紙已風行天下,非但官府文書,連民間抄書也方便了不少。今為郡尉,又在邊地養羊紡布,雖然現在只用于軍中,但遲早會衣被北方,讓百姓免受霜凍之苦,這難道不是大利於民的事?」

淳于越卻嗤之以鼻:「戎狄羊裘,壞我諸夏衣冠,豈是大利,實大害也!」

唐鐸火了,他們墨家是推廣羊毛衣的支持者,便指著淳于越鼻子罵道:「腐儒!」

淳于越則一揮袖:「愚墨!」

二人雖共事扶蘇,欣賞其為人仁善,禮賢奮士,但在分封、郡縣等問題上,分歧亦極大,一言不合常相互爭吵。

「二位先生且住!」

扶蘇卻制止了二人的日常,他看着遠處,道路盡頭,一面打着「尉」字旗號的車騎在慢慢靠近,所到之處,役夫戍卒均肅然起身。

他道:「恐怕是尉將軍等我不及,親自來了……」

二人連忙閉了嘴,扶蘇一絲不苟地整了整衣襟,眼看那車騎越來越近,暗道:「古人云,夫弓矢和調,而後求其中焉;人必忠信重厚,然後求其知能焉。」

「夫取人之術也,觀其言而察其行,夫言者所以抒其匈而發其情者也,能行之士,必能言之,是故先觀其言而揆其行,夫以言揆其行,雖有奸軌之人,無以逃其情矣。」

「北地郡尉究竟是心有大義之士,還是一個鄉願奸佞小人,我此番出塞監軍,有的是機會一探究竟!」

(=一秒記住)閱讀網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秦吏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秦吏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百三十二章 公子扶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