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幹戰爭(1)

巴爾幹戰爭(1)

鐵托去世后,塞爾維亞**者在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的領導下,試圖在南斯拉夫聯邦的眾多民族中取得領導地位。然而,雖然做了種種努力,並且常常引起激烈衝突,卻仍然沒有打消聯邦中其他國家尋求獨立的企望。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馬其頓和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四國都紛紛脫離「聯邦共和國」,成立了獨立的主權國家。1992年3月,米洛舍維奇只擁有門的內哥羅(黑山),他適時地將其合併入南聯邦。身在貝爾格萊德的米洛舍維奇幾乎無法對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加以干涉。然而,米洛舍維奇卻為波斯尼亞的塞爾維亞人提供資金和武裝,促使了民族戰爭爆發。這場鏖戰從1992年到1995年持續了3年,把薩拉熱窩(波斯尼亞首都)及波斯尼亞的其他城市搞得一團糟。這是一場在信仰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人與大部分為穆斯林的波斯尼亞人之間了結宿怨的悲劇。其中宗教問題不容忽略,至少就戰爭的殘酷性而言,宗教問題在潛意識中可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1995年8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最終決定轟炸由拉特科·穆拉迪克(RatkoMladic)將軍及其政治同盟拉多凡·卡拉季奇(RadovanKaradzic)領導的塞爾維亞—波斯尼亞軍隊。同時,設在海牙的國際戰犯法庭對這兩個戰爭頭目發佈通緝令,但至今仍沒有捕獲二人。南斯拉夫的危機標誌着北約在20世紀末第一次主動實施軍事干涉,派送自己的遠征部隊前往戰區。波斯尼亞事件后,科索沃的矛盾又突出起來。幾百年來,這片夾在塞爾維亞和阿爾巴尼亞之間的緩衝地帶,是東正教信徒隱居的地方(波利Polje聖城可以說明這一點),也是塞族人民與歷史上土耳其穆斯林入侵者之間不斷爆發衝突的地方。20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非法移民從阿爾巴尼亞進入科索沃尋找生計。阿族血統的科索沃人直到鐵托逝世前一直保持和平,並遵守貝爾格萊德的法律。可是自鐵托逝世后,加上南聯邦逐漸解體,這部分科索沃人開始不再安穩。他們要求獨立,並要求擁有與波斯尼亞人和馬其頓人平等的權利。此舉引起了激烈的衝突,在當地上演了前所未有的暴力場面。最後,這場潛伏的內戰終於在南聯邦軍隊與由阿族血統的科索沃人組成的「科索沃解放軍」之間爆發。1999年1月15日,情況突然惡化。在科索沃南部的拉卡克(Rakak)地區發現了45具屍體,死者都是阿族血統。當時,美國大使、曾領導過歐洲安全合作組織的威廉姆·沃克在屍體現場。沃克請求已經在尋找波斯尼亞塞族人穆拉迪克和卡拉季奇的海牙戰犯法庭派核查人員到科索沃。米洛舍維奇對此反應很強烈。1月18日,塞族部隊開始轟擊造反的科索沃村民。而且,貝爾格萊德政府簽署法令驅逐歐洲安全合作組織的觀察員,並命令邊防警察阻止海牙核查人員進入本國。南斯拉夫總統還拒絕會見北約總司令衛斯里·克拉克將軍,因為他懷疑這位將軍已經站在科索沃解放軍一方。貝爾格萊德方面把當時的情形看作是以美國為首的大國在無恥地干涉一個主權國家的內政。貝爾格萊德方面拒絕屈服。也許米洛舍維奇的參謀們錯誤地認為,擁有強大武器工業(佔美國工業產量的40%)的美國領導人會經過慎重考慮后,才有可能下令在巴爾幹這種地方測試新型飛行器、瞄準器械和直升機。那些日子裏,貝爾格萊德市內的標語為「塞爾維亞一開戰,整個世界都會投入戰爭」。這明顯參照了1914年的事件。但在1999年,俄羅斯不會再支持昔日的盟友塞爾維亞。1月29日,南聯邦軍隊與科索沃解放軍的武裝衝突結束時,24名科索沃解放軍分裂主義者死亡。這一事件正成了克林頓總統的借口,他向塞爾維亞發佈最後通牒:務必同意保證科索沃地區的和平,否則將採取軍事行動。若在過去,這樣的威脅極有可能引起又一場世界大戰。但在1999年卻不會,因為當時美國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北約嚴重依賴美國的軍工業並藉此發展自己的飛機和武器裝備。此外,多數歐洲國家的領導人屬於中偏左派(如,德國總理施羅德、意大利總理達萊瑪(D』Alema)、法國總理若斯潘(Jospin)和英國首相布萊爾)。這些國家與美國在經濟、財政方面有密切的聯繫,而且思想上也更接近民主黨。自稱是雙方調節者的北約在克林頓的最後通牒之後即邀請米洛舍維奇參加和平會談。會談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召開,目的是給科索沃一定的自主權。1月30日,北約16個成員國的大使們向北約秘書長哈維爾·索拉那(JavierSolana)提出,如果在朗布依埃沒有達成和平協議,便請他發佈命令,空襲南聯邦領土。很顯然,這又是一次挑釁,它可能會說服比米洛舍維奇更現實、更明智的總統要更加小心謹慎,達成和平協議,但米洛舍維奇並非這種人。談判在4月6日開始。科索沃解放軍要求在科索沃進行公民投票,但南聯邦代表團對此表示反對,他們稱已經有成千上萬的非法移民越過阿邊境進入科索沃,這使阿族和穆族人在該地佔據大多數。南聯邦也提出一個條件,即必須保證南聯邦領土的完整,這也不能令科索沃解放軍接受。而就在此時,已有2萬名阿族人聚集在朗布依埃,要求科索沃獨立。人們不禁會問,是誰為他們提供了旅途和食宿費用呢?一些記者猜測是美**工業,但並未發現任何證據。當美國國務卿瑪德琳·奧爾布萊特出現在朗布依埃時會談已經開始。奧爾布萊特出席了雙方代表的第一次會談。但雙方立場不可調和:科索沃解放軍要求科索沃獨立,考慮到可以憑藉人數上的優勢而要求舉行公民投票;而塞爾維亞人知道自己在公投中會失利,遂不準許。除此以外,他們都不願接受北約軍隊進入南聯邦領土。與此同時,國際報業還在不斷報道塞爾維亞人屠殺科索沃穆族的消息。這樣,首輪談判以失敗告終。進一步的會談推遲到3月15日以後。這期間,國際緊張氣氛攀升,美國和北約各國媒體的宣傳使人們感到戰爭不可避免。談判重新開始時,雙方更加堅持各自的立場。3月20日朗布依埃的鬧劇結束時,塞軍對整個科索沃境內的科索沃解放軍駐地發動了一連串的襲擊。克林頓總統立刻要求召集聯合國安理會會議。3月22日,美特使里查得·霍爾布魯克飛往貝爾格萊德,但這最後避免戰爭的努力也成為徒勞。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慘無人道的歷史:《世紀戰爭》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慘無人道的歷史:《世紀戰爭》
上一章下一章

巴爾幹戰爭(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