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繼續種田事業

第一百七十章:繼續種田事業

大棚蔬菜的成功,在張正書的意料之中。

以後世的農業經驗來種菜,絕對是能成的。雖然沒有化肥,但有系統的特殊效果加成,其實產量也差不多了。既然實驗已經成功,接下來就該推廣了。好在張正書已經做好了準備,只待麥子收割后,就搭好茅草大棚,開始種菜。

每年的汴梁城收完麥子、水稻和粟米后,不到半個月,最多一個月就開始下霜了。一旦下霜,氣溫就會降至農作物無法抵抗的溫度,從而大面積凍死。這樣的情況下,別說種菜了,哪怕是沒有經過育種的小麥,都扛不住!

張正書培育出了大棚蔬菜的消息,不脛而走。

只一天,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了這個消息。

原先,這些農戶都抱着看好戲的心態,都等著看張正書的笑話。一個富家子弟,居然跑去種田,多新鮮啊!就好比後世的富二代,不去繼承家業,反而跑到農村耕田一樣,絕對是個大笑話。

然而,張正書讓很多人都失望了,他頂住了壓力,種出了第一茬大棚蔬菜。

最關切的人,還是李家村的佃戶。要知道,他們都是跟張正書籤了契約的。萬一張正書的大棚蔬菜失敗了,遷怒他們,那可怎麼辦?

然而,大棚蔬菜的成功,讓李家村的佃客們稍稍定了定心,這就不得不說中國農民其實是很聰明了,起碼在關切到自身利益上,他們個個都精明過了頭。靠天吃飯,哪裏能比得上靠張家吃飯啊!靠天吃飯,好似前些年那樣,一場洪水過來,什麼都沒剩下。

要知道,汴梁城宋朝這短短百餘年間,都遭遇好幾次洪水了,而每一次洪水過後,都是一次大地主的洗牌。也幸虧「大桶張家」佔據了汴梁城郊外地勢最高的地方,才屢屢倖免於難,從而得以保存大量家財。不然,你真以為張根富能積累那麼多錢?都是祖上留下來的啊!

中國的農民都是很聰明的,他們懂得趨利避害。既然每月有固定工錢拿,還不比種地少,他們為何不幹?非得在土裏刨食才好嗎!

再說了,如果是他們的土地,他們打死也不會這麼干,畢竟土地就是農民的命根子啊!但他們是佃戶啊,早在祖上已經把家產田地給當賣光了,淪落成佃戶,還能種地已經算萬幸。不然的話,早就在汴梁城裏隨丐幫討飯吃了。

張正書自然不知道他的一個大棚蔬菜,竟然會牽動那麼多人的神經。這時候的他,只是翻了翻地,再深層施了漚好的肥料,再晾了兩天,又開始他「偉大光榮」的種田生涯了。這一次,張正書買來的是白菜種子。

這時候的白菜,叫做「菘菜」,或者叫「白菘」,本來是揚州的一種大葉白菜。它的葉子有多大呢?嗯,這麼說吧,像蒲扇一樣大,一棵菜就夠一家人吃了。這種「白菘」吃起來沒有渣滓,非常爽脆可口,後來就有人從揚州帶到北方來種了。

然而沒想到的是,這「白菘」到了北方,好像有點不適應,長出來的菜跟「白菘」一比,就好像後世姚明和曾志偉比較身高一樣,太過矮小了。別說葉子像蒲扇,就是整顆白菜加起來,還不夠蒲扇的一半大。這種白菜,宋人也叫做「菘菜」,其實就是後世的小白菜了。

這種小白菜再和蕪菁雜交,就成了後世的大白菜。只是這種大白菜太過稀少,張正書也找不到它的種子,只能作罷。

小白菜播種下去后,張正書又吩咐那專門負責澆水施肥的老僕,要按時澆水施肥,才放心地去縣學了。

其實,能不去縣學,張正書還真的不想去縣學。

奈何,前兩天張正書為了反坑一把「豬一頭」,把自己「塑造」成了一個背書能力超強的「學霸」,這就惹人注目了——特別是教諭。不知實情的教諭,每天都會抽查張正書的背書狀況,甚至還當眾表揚了他。張正書也很鬱悶啊,他只是不想受罰而已。

結果,昨天他就決定不裝了,但教諭還是鍥而不捨,一連叫了他三次,甚至過後也沒有給處罰,只是說道:「張小官人吶,你可得爭氣些。來年便是解試了,考取個舉子,好再參加省試,最終金榜題名,那時你張家,就是名門望族了……」

張正書無奈地白了教諭一眼,還「名門望族」,望個屁啊!

雖然宋朝不禁止商賈參加科舉,甚至宋朝官員還能經商,但張正書真的不想踏入官場這個大染缸。而他自己也知道,他沒這個本事。考科舉可不是背書那麼簡單的,而是過五關斬六將,甚至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來形容,並不過分。要不是這樣,為什麼縣學的這些個教諭、直學、講書、司計、齋長、齋諭、學正、學錄、掌諭等等,不都是解試不成,來縣學混口飯吃的?

再說了,宋朝的科舉,分為分進士科、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法、明經各個專科,而且就算通過了解試,到了省試這一關,還要考詩賦,經義,論,策。這些什麼「詩賦,經義,論,策」,張正書懂個毛線啊,他甚至連古文都寫不好!考科舉?根本不現實。

再說了,每年都有幾十萬人參加解試,卻只有一萬多兩萬人能參加省試,最後考中的,只有寥寥幾百人,這裏面的「中獎」概率,大概就知道了吧?要知道,宋朝還是科舉錄取人數最多的朝代了,要不然也不會造成冗官的現象。可就算這樣,還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啊!

所以科舉一途,張正書從來就沒想過。因為,這根本不現實。哪怕他有系統作弊,也是白搭。這可不是什麼考背書就能當官的,而是要做詩賦,做論,做策的,這些別說張正書了,就連沉浸在科舉一途幾十年的老學究,估計都摸不清楚主考官喜歡什麼文章。科舉,看似很美好,但其實對大多數人無緣。看不破的人,還在朝思夜想;看破的人,已經轉行做教諭了。

而且,張正書的心思,也不會放在讀那些儒家經典上,他記得在明日,就是曾瑾菡的十五歲生日了。這麼隆重的事,他得請個假。不然的話,曾瑾菡不知道要多傷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宋好官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宋好官人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章:繼續種田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