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八章:腐儒誤國

第三百九十八章:腐儒誤國

「前方戰事瞬息萬變,又有誰能真箇在汴京城就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張正書不以為然地說道,「說這些話的人,肯定是沒見過戰爭,只懂誇誇其談的腐儒!這些腐儒,甚至連趙括都比不上!」

彭元量眼中精光一閃,卻沒有說話。他雖是宦官,卻也曾到過戰場督戰。

只是那一戰,給他的印象太深刻了。

宋神宗元豐四年,宋朝決定趁著西夏內亂髮動進攻——嗯,從某種意義來說,宋朝就是在侵略西夏。宋朝為了畢功一役,派出了三十二名將領,兵力約三十餘萬人,分五路出擊(傻子想出來的計策),另外還有民夫約三十萬人。

西夏的戰略就清晰多了,以主力扼守要點堅壁清野,部分兵力出擊襲擾阻斷宋軍糧道,堅守到了九、十月間,宋軍相繼佔領蘭州等部分地區。但十一月進攻靈州時,因戰事太久,士卒疲累,五路兵力中有三路未按時到達。另兩路又協同混亂,攻城半月余日仍未下。趁著黃河河水大漲的四級,西夏人開始反擊了,不僅決河水淹,還以兵力追擊。水淹七軍之下,兩路宋軍大敗,士兵、民夫陣亡潰散不下三十萬人。

到了元豐五年,宋朝決定再次進攻。原本宋軍是計劃首先在宋與夏邊界之間建城築壘,遏制西夏。隨後攻取西夏首府興州、靈州,為此宋在永樂川人工修築了防禦要塞「永樂城」,剛建成即遭西夏軍圍攻。元豐五年九月中旬,「永樂城」被攻陷,宋軍損失將士、民夫二十幾萬餘人。神宗得知消息后,早朝時大聲慟哭,從此不再打西夏的主意了。

然而,彭元量對那場戰爭,記憶太深太深了。因為,他就是監軍。

第一次圍攻靈州,完全是因為兩路大軍為了搶功勞,不顧協同並進,孤軍深入。為了功勞,還兩軍搶先攻城,沒有一點章法。

看看領兵的都是什麼人吧:五路大軍中,熙河經制李憲任主帥,他統領熙秦七軍加上吐蕃的雇傭兵共三萬出熙河;王中正領兵六萬出麟州;種諤率九萬多軍隊出綏德;高太后的叔父高遵裕帶近九萬兵出環慶;劉昌祚率五萬出涇原。但是,主帥李憲與王中正二人皆是太監,所以彭元量也是在主力軍之中。在這場戰爭開始之前,「熙河開邊」的功臣王韶得知朝廷興兵,力勸宋神宗不要無事生非,宋神宗大怒,下旨把王韶降職。不久,這位功臣就鬱鬱而終了。

其實太監李憲、王中正領兵打得還不錯,就是高太后的叔父高遵裕眼紅劉昌祚率先殺至靈州城下,怕他得了首功,於是飛馬嚴命他不要攻城,待雙方合軍再一起進攻。正因為搶功勞,導致破城黃金機會喪失,靈州西夏軍做足了防禦準備。堅守幾月之後,西夏人掘黃河猛灌宋軍,切斷宋軍補給線,水淹、缺糧、凍餓交加,攻城又死傷慘重,十萬宋軍撤退時只剩一萬出頭;種諤的九萬多人馬,也因西夏人的堅壁清野戰術,減員嚴重,最後只剩三萬多;王中正部宋軍死亡兩萬多;只有李憲所部軍很小心,全軍而還。

至此宋軍五路攻西夏以大敗告終。

彭元量見識到了戰場上,絕非個人勇武能扭轉戰局的。也絕非像文人士大夫那樣,紙上談兵就能攻城略地的。彭元量也深知宋朝軍制的失敗,要不是高遵裕貪功,恐怕劉昌祚已經拿下靈州,甚至滅掉西夏了。

彭元量又經歷了宋神宗時二次伐夏,也就是「靈武之役」。這一次是給事中徐禧、鄜延道總管種諤領軍。

不用說,給事中徐禧是典型的文人,文人領兵是什麼後果?用腳指頭都想得到了。

果不其然,徐禧昏招迭出,先在永樂川築永樂城。

本來,築城之後應該是高枕無憂的了。進可攻,退可守。只要打通補給線,就能以「永樂城」為橋頭堡,一直蠶食西夏。但是,永樂城選址問題,讓徐禧和種諤起了衝突。種諤指出,新築起的永樂城是死地,三面絕崖而無水泉,是不可能堅守的。徐禧認為他是文官,怎麼能聽武官的勸告,就改了主意,換個地方築城,甚至不築城直接突襲西夏人呢?於是徐禧上報朝廷了,宋神宗也是被沖昏了頭,一方面也是內心深處對將門種家有戒備,下旨降了種諤的官,任命他去守延州了。

戰場上的徐禧,更是昏招迭出,像極了春秋時的宋襄公,看見敵人立足未穩都不想進攻。徐禧不聽部下高永亨突襲敵軍的正確謀略,而以兵萬人列陣城下,居然想和西夏人決一死戰。西夏人渡河后,向宋軍發動猛攻。不用說,給了機會的西夏人勇猛無敵,宋軍戰敗退入城中。西夏圍困了永樂城,截斷水源,阻斷援兵。沈括等人的救兵受阻,由於怨恨徐禧不聽勸告,種諤未予援救。

最後,西夏軍終攻破永樂城,徐禧等人死難,宋軍二十多萬士卒役夫陣亡。彭元量因為武功卓絕,最後逃得生天。

回想起往事,彭元量都還是覺得那箭矢橫飛,寒光四照、人馬嘶鳴的戰場是煉獄,稍稍回憶都能不斷流冷汗。

「腐儒誤國,已有定論。」

彭元量怨恨徐禧,即便他死了都覺得不解氣,冷冷地說道,「但你又好得了哪裏去?」

張正書淡淡地說道:「我比他們有自知之明。」

彭元量一愕,倒是不說話了。

「人吶,就是得有自知之明才行。打仗的事,那是會死人的。不能對那麼多將士民夫負責,沒有那麼大個腦袋就不要戴那麼大頂帽子,不然最後誤了卿卿性命,也葬送了那麼多人命。」張正書感慨地說道,「希望官家也不要再出昏招了,派監軍可以,但不要對戰爭指手劃腳的。打仗的事,交給專業人士去做吧。不要再派文人去領兵了,不是每一個人都是王韶王子純,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是范仲淹范希文。」

彭元量點了點頭:「你這話有點道理!」

「對了,我打算寫一封信勸告官家,你看行么?」

張正書試探性地徵求了彭元量的意見,雖然這個死太監沒點好臉色,但他好歹是跟了趙煦那麼多年,對趙煦的脾性知之甚深,問多兩句總沒壞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宋好官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宋好官人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百九十八章:腐儒誤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