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二章:明爭暗鬥

第五百零二章:明爭暗鬥

大宋安撫司,突然收到了一個情報,關於遼國皇帝耶律洪基的。

安撫司不敢怠慢,這個情報立馬送進了樞密院,由樞密院再呈遞給了大宋皇帝趙煦。

「耶律洪基身體出了問題?」

趙煦在垂拱殿中看着這個情報,半信半疑地說道。這段時間發生了太多事情了,雖然宋朝反擊了西夏的進攻,但宋朝的朝堂不算穩定。因為同知樞密院事林希背叛章惇,前兩日被貶知亳州。同時,御史中丞邢恕罷知汝州。林希是自己作死,而邢恕也是半斤八兩。章惇想除掉林希很久了,但邢恕一直在阻撓,他反覆強調林希沒有錯。得,章惇這兩日總算找到了由頭,把這兩個礙眼的一同貶了。

因為朝中官員動蕩,沖淡了戰勝西夏的喜悅。現在趙煦頭疼得緊,不知道怎麼給樞密院安排人手了。要是不制衡的話,樞密院裏曾布一家獨大,那確實是挺糟糕的事。還有御史中丞的人選,也挺讓人頭疼的。

不過怎麼樣都好,章惇的做法還真的讓人找不出什麼毛病來。

林希也就罷了,特別邢恕,那就是一個小人得志,便退其狡謀,屢設奸計,誤國誤民的奸佞,貶了他是應該的。邢恕曾師從程顥,寫得一手好文章,一時賢士爭相與之交往。但邢恕這個人天資反覆、善為表露,外持正論卻內藏奸滑,最喜歡就是羅織罪名。比如污衊宣仁太后當年有廢哲宗之謀,給司馬光、呂公著加了一大堆子虛烏有的罪名。趙煦其實還是挺欣賞這個人的,因為邢恕很懂得討趙煦的歡心。

殊不知,在正史上,章惇早就下手將林希、邢恕給處理了,擱到現在才處理,也不知道是不是張正書穿越的蝴蝶效應。

如果樞密院不增加官員,那就是章惇和曾布在鬥法,倒也無傷大雅。

御史中丞的位置很敏感,適合的人選不多,趙煦比較中意安惇,就是不知道他是不是章惇的人,會不會起用罷了。

不過這些都是小事,換句話說,宋朝根本不缺想當官的,缺的是能把官當好的人。趙煦更在意的是,耶律洪基的現狀。要知道,以往安撫司用了那麼多手段都無法滲透進遼國皇宮,為什麼這一次卻突然得到這樣的消息?

趙煦不得不懷疑,這是一起陰謀,專門針對大宋的陰謀。

因為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一旦西夏支撐不住了,那遼國肯定會出手的。遼國一出手,不可能將耶律洪基的身體狀況給泄漏出來的。算起來,耶律洪基都六十多歲了,確實到了隨時就掛的年紀。可安撫司每每傳回來的消息都是,耶律洪基身體不知道多好,能吃能喝,每年秋天還能騎馬打獵。在這個節骨眼上突然傳出來耶律洪基病重的消息,那是不是有點欲蓋彌彰了?

這簡直是在告訴宋朝:遼國皇帝不行了,他肯定不敢出兵打仗的,要動手搞定西夏你就快一點,錯過這個機會你就很難再拿西夏怎麼樣了。

趙煦覺得這是陰謀,要是大宋真的不管不顧遼國,遼國卻一反常態動了刀兵,那找誰說理去?

只是趙煦萬萬沒想到,這確實是專門針對大宋的,只不過是張正書想提醒趙煦,不要中了契丹人的恐嚇計謀。說到打仗,遼國現在是打不起,也不敢打。一旦打了,怕是連耶律洪基家的皇位都保不住了。

趙煦無奈地放下了這份情報,問身旁的彭元量道:「你覺得耶律洪基是病了嗎?」

彭元量恭恭敬敬地說道:「陛下,耶律洪基已到了花甲之年,絕非壯年可比……」

這句話其實就是暗示著,耶律洪基時日無多了。

中國人講究的是,「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過了五十歲,就知道人生其實沒有多少年的活頭了。六十歲,等於一隻腳已經踏入棺材了。

都說最了解你的人,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敵人。

就如同遼國了解大宋一樣,大宋也很了解遼國。若非在遼國獲取情報不易,在皇太叔耶律重元謀反的時候,大宋就插一隻腳進來了。再不濟,也要奪回幽雲十六州幾座險要的城池。至於什麼澶淵之盟,呵呵,在利益面前,那不過是一張廢紙罷了。

而遼國也好幾次蠢蠢欲動,都是瞄著大宋皇位傳承不穩的時候,想要大興刀兵。

兩國爾虞我詐,已經互相暗暗較勁了好多年。

但現在一反常態,耶律洪基還沒動刀兵,就已經虛張聲勢了,這是不是有點不對勁?

趙煦也反應過來了,不管怎麼說,按照遼國的政治制度,耶律洪基是萬萬不敢和大宋動刀兵的。只要他動了刀兵,甭管是贏是輸,都壓不住遼國之中的野心之輩也在磨刀霍霍了。更何況在這份情報之前,還有一份同樣是來自安撫司的情報,說遼國的東北面,也就是白山黑水之間,有女真人也在掘遼國的根基,不斷地搶奪人口、牛羊馬匹。

也就是說,在大宋無法通過陸路去到的地方,居然有一個天然的盟友!

趙煦當機立斷,讓安撫司遣派人手,通過海路過去專門遊說女真人,讓他們出兵騷擾遼國。無需真打,只需要牽制住遼國的一部分兵馬就行了。到時候打贏了,大宋會付給女真人軍費五萬貫錢,還有一千匹錦緞。以女真人一窮二白的性格,肯定會心動的。

意願是好的,就是不知道結果如何。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從來不只是刀槍相交,在看不見硝煙的地方,鬥爭更是慘烈。各國在大宋埋有暗子,大宋又何嘗不是在各國也埋下了暗子?明爭暗鬥,就是最好的註釋。表面看起來風平浪靜,其實底下已經暗流涌動了。

趙煦再不濟也好,也懂得靠誰都不如靠自己,默默的,他已經把將作監製成的配重投石機、新製成的上好鋼鐵兵器,還有數量龐大的火器,全都運往雁門關一帶了。

宋、夏、遼三國之間的大戰,似乎一觸即發。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宋好官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宋好官人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百零二章:明爭暗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