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章:初到杭州

第六百三十章:初到杭州

要準備的東西也不少,最起碼張正書要把六分儀,要把最可靠的指南針給鼓搞出來。

在曾瑾菡的幫助下,又有系統這個作弊器,六分儀其實很快就鼓搞出來了。難就難在,張正書居然在算數上遇到了困難。六分儀是用來測量某一時刻太陽或其他天體與海平線或地平線的夾角,以便迅速得知海船所在位置的經緯度的。

經緯度的概念,曾瑾菡也早就知道了。

但是複雜的算數,讓張正書直接丟了面子。他用紙張都算不出來的經緯度,曾瑾菡在試了幾次之後,居然能用心算一下子就算出來了。張正書不忿氣,又拿出了神器——算盤。張正書的算盤也是經過苦練的,沒想到曾瑾菡用了幾次之後,甚至還無師自通了「珠心算」。

好吧,張正書又遭受了來自學神的打擊,不對,是暴擊。最後,張正書才不得不承認,在智力方面,他是不可能比得過曾瑾菡的。

解決了六分儀,又製成了一個最可靠的指南針,時間已經悄然來到了四月下旬。坐着曾家船隊的船隻,張正書攜著曾瑾菡,帶着蘇熙、史陌、劉忠三人,開啟了下杭州之旅。

大宋的航運還算髮達,大河大江之上,有着無數往來的船隻。

因為黃河解凍,所以憋了一冬的漕運,總算是能有個宣洩的地方了。在河面上的船隻,呼喊著號子,有規律地穿梭著,顯得一片繁華。

但是,出了開封府地界之後,可以明顯地察覺到航運熱度的衰減。即便是在黃河之上,也往往是看不到往來船隻的,只有曾家船隊一路開往江南去。半天,才能看到有其他船隻在江面上慢悠悠地駛將過來。

「郎君,你瞧那船,還不及我們的船一半大哩!」

曾瑾菡的話,讓張正書點了點頭。這話不錯,大宋的船隻雖然樣式不少,但大船只有海船,江河上的船隻若非是貨船,其他船隻都不算大。而曾家的這船隊就更不用說了,為了運更多的絲綢,曾文儼是下了血本,把這支船隊打造成裝貨最多的樣式,自然也要比普通的船隻大上不少。對比起其他船隻,更是像個大塊頭一樣。

大船有大船的好處,即便是沒有坐過船的史陌、劉忠二人,也只是吐了三天而已。

當看到兩個面色蠟黃的武人,張正書也是搖了搖頭,關切地讓他們多些休息,少些走動,才總算讓他們回過氣來。好在這兩人的身體素質真的一流,居然挺了三天就挺過來了,不再嘔吐不說,甚至還能在船上行走如常。

看着大江南北的景色,張正書也是一陣恍惚。

這才是沒有污染的,沒有霧霾的時代啊,可惜人類要發展,大宋要打敗一溜敵人,就必須開展大作坊計劃。有了工業,肯定就有污染。張正書能做的,就是盡量把作坊設立在無人區,讓環境少污染一點。

「可惜沒有路過山東,不知道那梁山水泊到底有沒有聚起水賊來……」

張正書知道,從開封府到杭州,一路沿着汴河南下,經淮水後到揚州,然後再經過運河直達杭州。

世人都在譴責楊廣不惜民力修運河,發動三次征高句麗而導致亡國,殊不知沒有楊廣修的運河,後人都沒辦法下揚州!運河之利,一直持續到後世,可見楊廣確實做了實事。錯就錯在楊廣太過着急,要是徐徐圖之的話,千古一帝說不定都能當得上。

憑物懷古,是每個中國人都喜歡做的事,因為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要是像遼國、西夏一樣,立國不過百餘年,哪裏有什麼歷史可言?

「小官人,這是到杭州了?」史陌怔怔地問道,他不敢相信居然有能比擬汴梁城的城市!

劉忠也好,史陌也罷,都是沒有到過江南的。見識過了汴梁的繁華,但是杭州也不差。

怪不得柳三變寫的「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當是寫得不錯,雖然杭州的人口沒有汴梁城那麼多,但也有幾十萬人。在宋朝也沒多少城市比得上,更別說其他國家了。

看着運河之上的船隻似乎比汴梁城中更多,張正書也是感慨。江南一地,果然是寶地。即便是宋朝,開發了這麼多年,也只不過把杭州的潛力挖掘出那麼一點點罷了。至於後世的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等地,現在都還是荒蕪的,偶有村莊也很窮。張正書早有計劃,要派人過來開荒土地,然後在中原地區宣傳江南的好處,在沒有靖康恥的前提下,靠着三寸不爛之舌也要對江南大開發。

一旦有漢人過來開荒,肯定會形成風潮的。

中原地區已經被破壞得差不多了,水土流失很嚴重,農田肥力也逐年下降。要是拋開故土難捨的心思,遷徙過來江南,那肯定能讓江南短時間內就大有起色。經營個三五年,未必就比中原差了。

經濟重心南移,是歷史大勢。看看南宋,以一隅之地,都能抗衡金元兩朝百餘年之久。即便是正史上的南明,也能苟延殘喘一時。江南的錢糧都有着無與倫比的潛力,就看有沒有人能看出江南的潛力了。

「這裏就是杭州了。」張正書說道,「大文豪蘇軾還在這裏做過通判,做過知府哩,聽說他還築了一條蘇堤,疏浚西湖,開除葑田,恢復舊觀,並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作為標誌。也算是為杭州做了不少實事,百姓至今還記得他。」

曾瑾菡對蘇軾也有點崇拜,畢竟是大文豪啊!但凡是讀書人,誰不知道蘇軾蘇東坡?

「郎君,這蘇東坡自然是做實事的人,為何他會被貶至儋州呢?」

曾瑾菡為蘇軾鳴不平,這樣一個大才子,豈能這麼對待?

張正書卻搖了搖,說道:「文人相輕,且不說蘇軾與朝中之人政見不和,就算政見一致,也未免不會有人下黑手。蘇東坡性子豪邁,不屑於結黨營私,又不擅長鬥爭,被貶是正常的。其實,他不要發聲,為一地百姓做好實事,就足夠了。可惜啊,蘇軾這人眼裏容不得沙子,叫他不發聲還不如殺了他。所以,他被貶我一點都不意外。」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宋好官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宋好官人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百三十章:初到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