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章:兩季稻

第六百七十章:兩季稻

張正書當然明白史陌說的是真話,因為史陌並不知道有兩季稻的存在。

兩季稻,是劃時代的農作物,就和雜交水稻一樣,都是能養活無數人的神奇作物。後世某些論壇上叫囂著,土豆番薯才是改變中國農業的農作物,舉例產量多少多少。張正書只能說他們真的無知,以後世番薯、土豆的產量,來衡量明末清初那時候的番薯、土豆的產量。要知道,後世的番薯土豆,那都是經過千百年優選優育的,才能打這麼多斤;但是番薯土豆剛剛傳入中國那會,絕對沒有這麼高的產量。一畝地,能產個三四百斤那是頂天了。

番薯土豆最有用的地方,是它們不挑土地,無需那麼辛勤打理,即便是山地,也能有所出產。最關鍵的是,它們抗旱。

說實話,番薯土豆的營養價值並不高,多纖維素而少澱粉,把它們當做主糧,身體是沒多少力氣的。所以,番薯土豆只能做輔糧,做不了主糧。這也是為什麼清朝時貧民大多面有菜色,吃多了番薯土豆唄。

當然了,有和沒有,差別太大了。

張正書肯定是希望手中有番薯土豆的,可惜的是,宋朝這會還沒人到過美洲去。自然,什麼番薯、土豆、玉米、辣椒、西紅柿都沒有了。

不過,兩季稻的意義更大。

張正書對史陌點了點頭,說道:「史大哥的話沒錯,尋常的水稻,自然是只能一畝地產兩三石。但是,我這水稻不一樣啊!」

「能有甚麼不一樣,難道是神種不成?」

史陌的話音剛落,曾瑾菡就驚訝地叫了起來:「那人……不是我們張家莊的六叔嗎?」

張正書抬頭一看,田裏那帶着草帽,拿着鋤頭之人,不正是張六叔張康土嗎?

「六叔!」

聽得熟悉的開封音,張康土抬頭一瞧,哈哈大笑道:「我尋思著小官人是時候到了,這兩天門前有喜鵲叫哩,不曾想今日就見到了小官人。」說着,張康土拿着鋤頭快步走到了張正書面前。

「六叔,辛苦你了。」

張正書看着他滿頭大汗,伺弄著田地搞得渾身都是泥巴,不由懇切地說道:「這麼多田地,叫你一個人管着……」

「那有甚麼,不過是百來畝地罷了。」張六叔嘆了口氣,「明州這裏地便宜,好地也不多了。這些地,都是花大價錢買下來的,也就中等偏上罷了。小官人,我有個疑問,為何一定要種那占城稻哩?聽聞,這種稻米不太好吃啊!」

「占城稻?」

史陌一愣,這名字好像在哪聽過似的。

張正書卻笑道:「六叔,這占城稻有大用。今日來,就是跟你說清楚的。你是二月二下的種,對吧?」

「沒錯,江南天暖,二月二都能下種了。」張康土點了點頭,承認了這一點。

張正書算了算時日,「那就是說,如今四月底,才剛剛拋入田中移種一月左右?」

「拋?」

史陌更家摸不著頭腦了,這都是什麼「神操作」啊,小心伺弄水稻都未必能得到高收成,可張正書倒好,拋入田中。史陌心中哀嚎了一聲,心道怪不得那些水稻苗長得密一塊,松一塊的,渾不像人工插秧的樣子。原來,都是亂拋的啊?

張正書卻知道,拋秧比插秧快多了,這是種植兩季稻必須採用的手法。不然的話,說不定趕不上時間。畢竟這占城稻,也是剛剛移栽過來不久,還沒有優選優育,萬一錯過了生長時間,那恐怕只能種一季了。再說了,拋秧也是有技術含量的,先用肥沃的土地培育出秧苗,然後利用重力拋入田中。雖然比後世的拋秧技術差了不止一星半點,但張正書卻知道,這有利於秧苗的抗病性和抗倒伏。

更重要的是,拋秧可以節省時間,搶住了插秧季節。再加上拋秧可縮短返青期,促早生快發,提早成熟。除了成穗率稍低,穗型不夠整齊之外,幾乎沒啥缺點了。額,對強迫症來說,看到亂拋的秧苗也很難受。

「小官人,你真神了,怎麼算出來的?」張康土有點驚訝地問道。

張正書卻笑道:「這有何難,算一算兩季稻的生長時間就行了。」

「兩季稻?!」史陌和張康土都愣了,要知道,旁人愛護地力,都還沒來得及插秧呢。

張正書點了點頭,說道:「不錯,就是兩季稻。顧名思義,這占城稻能一年產兩季。第一季,要搶在清明前播種,三月中旬就要移栽。如果氣候條件允許還可早點,穀雨移栽。二季在五月底六月初播種,一般秧齡都比較短,立秋之前移栽。在六月中,第一季稻就差不多熟了。成熟了之後,一邊收割一般插秧。待得第二季水稻剛剛成熟的時候,估摸著冬天就到了……」

張康土張大了嘴巴不敢置信:「小官人,這……這能成?」

「別的水稻不敢說,占城稻卻是可以的。這占城稻啊,性早蒔、早熟、耐旱、粒細,宜於高仰之田,還能抗旱。占城稻在真宗時,朝廷就開始推廣了。可惜的是,並沒有多少農民種植。」張正書嘆了口氣,知道農民就是這樣的,在維繫身家性命的農事面前,他們是慎之又慎。除非真的覺得萬無一失了,才會改種其他品種的農作物。

所以,宋朝推廣占城稻,並沒有多少人響應。待得過了幾十年後,才逐漸在福建、江浙一帶流行起來。

而且,占城稻能早熟也不算什麼秘密了,除了少數地方,比如明州,比如荊湖兩路之外,還真的沒多少人不知道的。也正是因為這樣,大宋的人口才能逐年增長,甚至處於一個暴漲的狀態。張正書要做的,就是開發後世的湖南、湖北、江西、廣西、廣東等地,讓這些地方充實人口,提前成為產糧地區。

至於明州,不過是順帶而為罷了。

這都是因為這裏的農民不愁吃喝——畢竟倚靠着大海,海貿也算便利。商貿一繁榮,糧食也就不愁賣了。看看明州城內外林立的腳店、酒樓就知道了。所以,明州城的農民,未必會想着去種早熟的占城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宋好官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宋好官人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百七十章:兩季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