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躲無可躲

第四百七十六章:躲無可躲

張正書嘆了口氣,說道:「那不然還能怎樣?那端王是認準我了,我做什麼都沒用啊!」這是實話,要是趙佶認準了張正書,張正書現在確實難以做什麼來抵消他的念頭。好在趙佶還不是皇帝,沒法由著性子來。要是趙佶已經成了皇帝,張正書二話不說就要跑路了。

瞧瞧趙佶對付情敵的手段就知道了,吃醋的女人是不講道理的,吃醋起來的男人,更是不講道理。要是這個男人身居高位,還弄他不過,那就是一樁禍事了。

張正書不知道現在他在趙佶眼中是個什麼形象,但肯定被列為「情敵」的範疇了。

天地良心,張正書明明和李師師保持着距離,也沒有一絲旖旎的心思,偏生被趙佶記恨上了,這算什麼事?無妄之災啊!

「這可怎生是好?」曾瑾菡也急了,她也聽聞過趙佶的大名,端王心術不正,喜歡走馬狎妓,雖有文才,卻放浪不羈。這樣的權貴,是哪個商賈都不想惹的。

張正書安慰她說道:「如今看起來,倒是沒有什麼事。他只是端王,又不是皇上。要是他做了皇帝,我立馬跑路。可惜啊,他只是個親王罷了。」

「還『只是親王』罷了,那端王要是鐵了心與你為難,你能怎樣?」曾瑾菡急得都快掉眼淚了。

「放心,在開封府他還不敢亂來的……」

張正書很篤定地說道,歷史上,就沒有一個趙氏宗室敢做什麼天怒人怨的事。要是做了什麼天怒人怨的事,那趙氏宗室恐怕就容不得他了。削爵都是輕的,按律法嚴判是大概率的事。為何是這樣呢?咳咳,這就得扯到趙光義了,可能是因為得位不正,趙光義對待太祖一脈,嚴苛到不行。稍稍犯錯,恐怕就要遭到滅頂之災。

這些年來,趙氏宗室中的太祖一脈,都是夾着尾巴做人的。

有鑒於此,很多王爺,郡王,或者是其他爵位的宗室,都如履薄冰,不敢做什麼出格的事。

正因為是這樣,所以宋朝的宗室都很安分,沒有一個敢造反的。也是,燭光斧影的事,還歷歷在目,誰敢造反?

然而曾瑾菡雖然熟知人情世故,卻不太懂政治:「我等都是商賈,如何能和一個王爺斗?不若郎君你備厚禮,上門賠罪罷!」

張正書卻苦笑道:「人都得罪了,賠禮有用嗎?」趙佶的小心眼,張正書是一清二楚的。

歷史上,章惇反對立趙佶為帝,認為趙佶「輕佻不可以君天下」。可向太后以宋神宗語駁斥章惇:「先帝嘗言:端王有福壽,且仁孝,當立。」最後,向太后在曾布、蔡卞、許將等大臣的支持下,強行立了趙佶為帝。趙佶一登基就找了個借口,而蔡京為了奪權,利用台諫官彈劾章惇,與趙佶裏應外合,總算是把章惇弄出汴京城了。章惇被貶為武昌軍節度副使,潭州安置。即便是這樣,趙佶依然沒放過章惇,把章惇一貶再貶,貶為雷州司戶參軍。從此,章惇就一路奔波,從舒州、睦州、越州,最後到湖州。短短兩年多時間,章惇南遷北移,最後病死在貶所之中。

看到了沒?趙佶的記仇,一點都沒有君王風度。

再加上他的荒唐,任用小人,為禍天下,根本不配為君。

可惜,歷史偏偏和宋人開了個玩笑,最終導致了「靖康之恥」。

躲避是躲避不過的了,被趙佶記恨上,那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張正書對此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既然躲不掉,那就捨得一身剮,把趙佶這個准皇帝拉下馬好了!

對此,張正書有三手計劃。

一,自然是讓趙煦生個健健康康的兒子出來,有可能的話,盡量延長趙煦的壽命。不過,以趙煦好色的性子,估計這條路很渺茫。二,就是申王趙佖了,理論上講,申王趙佖才是趙煦死後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可惜有眼疾。但是,在張正書這裏根本不算事。不就是個近視眼嗎,張正書弄出玻璃之後,還怕弄不成個高度近視眼鏡?這樣一來,申王趙佖就不會因為眼疾被刷掉了。這個計劃得儘快實施,還需要在民間多多宣傳申王趙佖的「仁義」。額好吧,其實申王趙佖也不是什麼好貨色,平庸至極,是個老好人。不過怎麼說,都比趙佶當皇帝好好一點。最重要的是,申王趙佖有個厲害的兒子趙有奕,這是最好不過的選擇了。

最後一個計劃嘛,自然就是安排退路了。

天下之大,張正書哪裏去不得?

不過,這得首先弄出船隻來才行,沒有船隻,一切都是虛的。

除了船隻外,還得招募船員,自己培養船員。如果是趙佶為帝,那在趙佶登基之前,張正書就帶着全家老小出海生活。

只是這幾個計劃都有點……不可告人,自然不能告訴曾瑾菡了。

「郎君,你莫要犟,我可不是說笑的。」曾瑾菡繼續勸道。

張正書搖了搖頭,苦笑道:「沒有用的,只會讓那端王更加看不起我,便是現在都能放手整我了。」

曾瑾菡不信,皺眉說道:「安有如此王爺?」

「趙佶不就是?」

張正書心道,你還不知道他的荒唐事呢,千古皇帝,他也算是獨一份了。

曾瑾菡長吁短嘆,這頓飯吃得不歡而散。

而張正書呢,則打定了主意,不管怎麼樣都好,為了自己,為了大宋,都不能讓趙佶登基。

在送走曾瑾菡后,張正書坐在小樓上,看着萬家燈火,心中想着:「西北戰事一了,趙煦估計會來我這裏了吧?」

為什麼張正書這麼篤定呢?

完全是因為張正書料中了第二次平夏城之戰的結果,趙煦不得不再次過來取經了。估摸現在朝廷里,是戰是退,已經要吵成一鍋粥了吧?張正書只想嘿嘿冷笑,要說朝中諸公嘛,做實事不行,吵架開干倒是一把好手。偏生到了遼國,到了西夏,他們的膝蓋就軟了,脊樑就彎了。這就是文人的「骨氣」,像蘇轍那樣的文骨,這時候的朝堂已經沒有了。剩下的,只有曾布、蔡京一流的政治投機者。

這確實是悲哀。

不僅僅是大宋的悲哀,也是儒家的悲哀。

儒家到此,已經走入了死胡同。看似科舉把儒家捧得很高,實際上高處不勝寒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宋好官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宋好官人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百七十六章:躲無可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