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一章:脆弱的農業經濟

第七百二十一章:脆弱的農業經濟

最妙的是,「家樂福」只用了一點點小錢,就形成了「價廉物美」的口碑,這是多少老字號商鋪都求不來的事。

其實吧,張正書也肯定要吃進朝廷放出這批糧食的。沒辦法,他為了讓黃河復北流,特意設了一個局,讓黃河自絕東流。如果這個計劃能成功,那就是逼着大宋不要想着什麼被動性防守,而是實打實的來和遼國玩對攻,這一回張正書可是憋足了狠勁的。但這也是有風險的,要是張正書被滿朝諸公群起而攻,那他就是砧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了。

所以,張正書必須在內黃口決口之後,疏散百姓,發放糧食,建立臨時安置點。

同時,還要請來郎中施醫贈葯,讓所有流離失所的百姓趟過石灰水消毒,預防瘟疫。

什麼,你說名醫不肯來?

沒事,張正書把一本生物學丟給他們,他們就屁顛屁顛來了。這不,在「京華報社」里,除了實在住得太遠的名醫,像錢乙,就已經到了。而朝中一堆醫官,比如什麼朱肱、寇宗奭、劉昉、許叔微這類的名醫,都紛紛向趙煦請願,要到內黃口去賑災救治百姓。雖然趙煦還沒放行,但張正書知道趙煦是在等,如果內黃口真的決口了,他才會派出醫官,這叫「師出有名。」

等洪峰過了之後,張正書就會派四輪馬車,把名醫錢乙給送到內黃口去。在這期間,錢乙都在「京華報社」免費問診呢!雖然,錢乙是著名的兒科醫家。但是所有人都清楚,能醫治兒科,那醫治大人也是小事一樁。因為兒童,特別是嬰兒的醫治很麻煩,他們都不知道自己身體哪裏疼,只會哭。所以,這兒科的醫治最考驗醫生的望聞切功力了。更別說開藥了,這嬰兒孩兒的葯,能和大人比嗎?用藥不知道要謹慎多少倍,錢乙能在這方面出名,可見其醫術之精湛。能醫治兒科的人,對大人的病那也是手到擒來的。所以錢乙的免費問診,吸引了一大批百姓前來看病。

不用說,還是張正書出錢的。

張正書那個苦啊,治個水,差點沒把家底給掏空了。

根據鄭月娥整理出來的賬本,好傢夥,張正書自打今年起,不包括成親那一筆錢,造海船、買地、推廣兩季稻、建立作坊、治水……林林總總下來,居然花費了五十萬貫!

好傢夥,這整個大宋,或許都沒有多少人家裏能有五十萬貫錢銀的。張正書就半年時間,用去了五十萬貫,恰好是四輪馬車的銷售利潤總額。

雖然,這都是些值得投資的行當,可這也太耗錢了啊!

曾瑾菡知道張正書的理想,所以沒說什麼。但鄭月娥卻瞧得目瞪口呆,甚至還私底下勸過張正書,叫他省著點花,莫要敗光家底了。張正書當時說了一句:「不懂花錢,怎麼懂賺錢呢?放心,我花出去一文錢,我能掙回來三文錢?喲,瞧你這樣子是不相信啊。得,你就瞧好咯!」

當然了,張正書也沒兌現吹下的這個「牛皮」,甚至又搭進去幾千貫買米錢。

「郎君,這街市上好生蕭條啊,不復往日繁華了……」曾瑾菡也悵然若失地說道。

張正書嘆了口氣,說道:「這抵禦災害的能力太差了啊,大宋,終究還是個農業國。沒有形成作坊風潮,大宋的經濟就經不起折騰……」

「經濟」一詞,曾瑾菡早就摸透了。可她不太明白,農業國怎麼了,千百年來中國都是農業國,也不見出了什麼大事啊?

當曾瑾菡開始了學神式的詢問,張正書也不得不打起了精神。

要不是有系統,張正書腦袋裏的那點可憐的知識,怕是要被掏空了。

「咳咳,簡單來說呢,一個國家的經濟穩定不穩定,要看它的經濟支撐物是什麼。」張正書化身成張老師,說出了自己的見解,「有人就會說了,不就是錢嗎?對,也不對。」

曾瑾菡不太明白了:「錢,居然不是經濟支撐物嗎?」

「可以算是,但它並非最主要的。最起碼在生產力達不到的大宋,就不止錢這麼一個經濟支撐物了。」張正書說道,「從經濟結構來看,農作物,也就是糧食,才是大宋的經濟支撐物。所以,大宋是一個農業國,這能理解吧?」

「好像也說得過去?」曾瑾菡細細想了想,確實是這樣的。

別看大宋的農稅所佔比例不高,可真正決定大宋經濟命脈的,還是糧食。

糧食的價格一漲,整個國家可能都亂套了。所以說,糧食是大宋的經濟支撐物,是絕對有依據的。

「不止是大宋,糧食在所有國家都一樣,這都是因為生產力的桎梏。」張正書苦笑道,「也是契丹人而已,他們佔了幽雲十六州,反倒沒有年年南下侵宋了,為何?」

「還真的是這樣啊,為什麼呢?」曾瑾菡覺得有點不對勁了。

張正書嘆了口氣,說道:「而且宋初時攻打幽雲十六州,那些在契丹人治下的漢人,也沒有簞食壺漿去迎接王師,甚至還有點敵視……」

「說不過去啊,這都是炎黃子孫的……」曾瑾菡也覺得納悶,她雖然對歷史不太熟,可這事也不過是幾十年前的事,至今還流傳下來不少細節。甚至每一次宋遼大戰,遼國那邊衝鋒在前的,往往都是漢軍。這些漢軍,甚至比契丹人自個都要勇猛,這是宋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

「說白了,還是糧食的關係。」

張正書沉聲說道:「契丹雖然是游牧出身,但是有了幽雲十六州之後,已經是半游牧半農耕了。農耕穫得了穩定的糧食供應,所以即便冬日嚴寒,凍死大批牛羊馬,契丹人都沒有南下,為何?就是因為幽雲十六州的農田,都足夠供養契丹不到千萬的人口了。」

「所以,在遼國的漢人,也怕農田被奪了去?」曾瑾菡很聰明,一下子就想到了關鍵。打仗嘛,佔下的土地,怎麼可能還會「物歸原主」?更何況在幽雲十六州,漢人和契丹人結親的事,也絕不會少了。到頭來,這農田算誰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宋好官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宋好官人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百二十一章:脆弱的農業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