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1)

情商(1)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但並非每個人都能獲得成功。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你是否具備成功者所特有的心理素質。美國心理學家曾追蹤研究了1500名智力超常兒童,經過30年的追蹤之後,發現這1500名曾經天資聰穎的人中,有的成為了社會名流、專家學者,有的卻變得窮困潦倒,甚至流落街頭。對這兩類情況進行分析的結果表明,他們結局不同的主要原因不在於智力,而在於諸多非智力方面的因素,其中以「情商」最為主要。那些成就巨大的人大都具有自信、自強、謹慎的品格,在面對困境時通常能夠堅持不懈、自強不息。有些智力平常,但也有堅強意志和優良品格的人,也同樣能取得驚人成就。心理學家在調查分析后指出,在一個人成功的因素中,智力因素(智商)只佔20%左右,而其性格、情緒、意志、社會適應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情商)則要佔80%左右。並由此推出了一個所謂的「成就方程式」——20%IQ(智商)+80%EQ(情商)=100%成功。美國心理學家格爾曼對情商是這樣解釋的,他認為情商包括五個方面的能力——了解自己情緒的能力;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以自己的情緒激勵自己行為的能力;了解別人情緒的能力;與別人友好相處的能力。格爾曼還通過實驗證明,在情商的這五個方面的能力中,對情緒的控制能力是較為關鍵的,而高情商的人也就意味着他具備了良好的心理素質。——摘自(台灣《金鴻快樂網》)我記得小時侯很喜歡的一部片子是《神筆馬良》,因為爸爸也喜歡看。開始我自己還不太懂得它的意思,後來,爸爸的「註釋」給我的印象比片子本身還深刻。那時家裏並不富裕,「人窮一點沒有關係,重要的是要有本領。」爸爸說,「瞧,馬良的畫畫得多好!」長大以後,當我看到家境殷實的同學,羨慕她們可以隨心所欲花錢的時候,就常常想到爸爸的話,然後對自己說:嗨!那有什麼了不起,以後我也可以去賺錢,我可以勝任很多種工作。況且,我還在不斷地學習新東西呢。我深信,作為家長,跟孩子的互動分享是極為重要的事情。美國家長注意從小培養孩子自主獨立的意識和能力,引導和鼓勵孩子對自己及社會負責。中國家長卻從小就百般呵護和溺愛孩子,就像一隻老母雞,隨時把孩子護在自己的翅膀下,生怕孩子一旦飛走不安全。囡囡是一個3歲的女孩,在3歲之前,媽媽就發現她不太合群,小區的寶寶們在玩,囡囡常視而不見,不象別的小孩一樣看見同類就飛奔過去。囡囡總是和自己玩,而且只說一些電視上的廣告詞,不太和父母說話。媽媽去問別的父母,他們告訴她:這是「貴人語遲,孩子害羞,長大就好了。」可是等囡囡長大后卻越來越嚴重了,她更加不愛說話,常常沉溺於自己的世界中,時不時地吐出一連串誰也聽不懂的話。等囡囡媽帶她去醫院檢查時,醫生告訴她:「孩子可能是孤獨症」,囡囡媽這下子傻了。傑克的母親也在面對同樣的困擾,因為兒子太不給她找「麻煩」了。雖然她對此作過很多努力,比如盡量抽出時間陪他去一些公共場所,盡量跟更多的人交流,鼓勵他,但是傑克的情況還是不令人樂觀。於是母親只好帶他去看心理醫生。案例分析:孩子的創造力是這樣培養出來的我以前教書的學校有個附設幼稚園,我常帶學生去觀察。幼稚園中有個沙坑,內有一些玩具,如小鏟子、空瓶子及漏斗,小孩子很喜歡把沙裝在漏斗中再裝到瓶子裏。幼稚園各種國籍的孩子都有,我仔細觀察,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外國的小孩子用小鏟子把沙裝在漏斗中,因漏斗會漏,沙裝不滿,小孩子便把手指頭塞到漏斗底去堵住漏口,當沙裝滿時便把它移到瓶子旁邊,把手指放開,將沙漏放進瓶子中。但是沙漏的速度會很快,從手指拿開到對準瓶口,沙便漏得差不多了,這時孩子會鍥而不捨,一點一點積累,手指移開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突然之間,孩子開竅了,他把漏斗直接對準瓶口再倒沙,瓶子很快就滿了,這時孩子會發出勝利的笑聲,高興地回頭看媽媽,媽媽會拍手以示鼓勵。中國的母親便不一樣了,當孩子拿起漏斗,沙從底部流失時,中國的媽媽便立刻蹲下去說:「來,媽教你,把漏斗對準瓶口,再把沙從這裏灌下去。」中國孩子雖然比外國孩子早學會用漏斗,但他卻很快地便不玩漏鬥了,而是爬出沙坑要媽媽抱。在這裏我看到了中西教育方法的不同,我們什麼都願意為孩子做,多替他做一些,孩子少辛苦一些。我們忘記了「走冤枉路」其實也是學習的方式之一,有些發現是要在走了冤枉路之後才會出現的,而且自己辛苦后的成果特別甜美,它帶給孩子「知」的喜悅,這個喜悅會使前面的挫折感一掃而空。反觀我們的父母,剝奪孩子從失敗中求經驗的機會,也剝奪他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別人告訴你的解答,不及你自己做出來的解答有意義,所以孩子很快就沒興趣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從美國空降兵到新東方老師:洗腦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從美國空降兵到新東方老師:洗腦
上一章下一章

情商(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