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業未竟,鬢已秋(4)

第二十二章:業未竟,鬢已秋(4)

詩人想像著「文化大革命」這場運動能改變寰宇。恰如他在戰爭年代行非常之事,以求非常之功一樣。然而,詩人晚年的想像有了些滯澀。詩人晚年的歌唱也有了些錯雜。在表層風暴的下面,是深層的思緒碰撞,深潛的憂患不安。於是,便有了讓人驚訝揣測的最後兩句—「憑闌靜聽瀟瀟雨,故國人民有所思。」字面上是人民「有所思」,字底下無疑是詩人「有所思」。**在思考着什麼呢?或許在寫完這首詩不久的7月8日給**的信中,透露了一些消息。他說:「我總感覺不安。我歷來不相信,我那幾本小書,有那樣大的神通。」他說:「同志們往往不信。我是自信而又有些不自信。我少年時曾經說過: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可見神氣十足了。但又不很自信,總覺得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我就變成這樣的大王了。」他說:「陽春白雪,和者蓋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這后兩句,正是指我。」他甚至還說:「事物總是要走向反面的,吹得越高,跌得越重,我是準備跌得粉碎的。」這是一些什麼樣的消息啊!對發動「文化大革命」,**雖然總體自信,但其隱憂,卻又是那般濃烈。給**的這封信,只有兩三個人看過,很快就燒掉了。不好公開示人的隱憂,在**的胸中積累成了孤獨的感受。20世紀70年代見過**的尼克遜,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最偉大的人往往是最孤獨的人。**則對來訪的基辛格說:「我是為來訪者準備的一件陳列品。」晚年**,被人抬到了神的位置,幾乎沒有人能夠和敢於在平等的位置上同他交流。那份寂寞,那份苦澀,該是多麼深沉。《七律·有所思》在「有所思」三字之後,陡然打住,沒有了下文,但留下的不是句號,而是一個大大的問號。10年以後,他用政治家而非詩人的方式對此作了解答—發動「文化大革命」,這件事擁護的人不多,反對的人不少。幾多失落,幾多悲患。一位在民主革命時期帶領人民天才地、創造性地解決所有中國革命複雜、艱難、嚴峻、危急問題的歷史巨人,卻在晚年對新制度模式的無畏探索中,在令人迴腸盪氣的一搏中,深深地意識到了自身的局限。1972年,當尼克遜對**說,主席的著作推動了一個民族,改變了整個世界時,他卻絕非謙遜地回答說:「我沒有能夠改變世界,只是改變了北京郊區的幾個地方。」這時的**,或許已清醒而痛苦地意識到,自己傾盡心血發動的這場「革命」,並沒有掃除積弊,創造一個他始終關注的真正實現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新世界」,沒有真正出現一派「鶯歌燕舞」的光明氣象。這時的**,或許已清醒而痛苦地意識到,被自己珍視為平生所為兩件大事之一的「文化大革命」,沒有普遍得到跟隨自己幾十年的高層幹部的理解和擁護;自己以巨大的激情寫作的這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作品,沒有獲得絕大多數「讀者」的讚賞。**開始對中國的前途表現出極大的憂慮。生命終點的臨近,更使他對現實的困境感到無奈。正像當時誤傳為**所作的一首詞里說的那樣:「業未竟,鬢已秋。江山靠誰守?」心有餘而力不足的詩人晚年,面對「一牆古籍半床書」,吟哦陳亮的「古今幾人能會」,感嘆庾信的「樹猶如此,人何以堪」?雖「獨有豪情,天際懸明月」,但難免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他的女兒李敏曾這樣回憶—「爸爸晚年的生活是孤苦的。爸爸的內心是孤獨、寂寞的;爸爸的內心也是很矛盾很複雜的。」「文化大革命」中期的一次見面,「我們倆人是長時間地相對無語。」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獨領風騷――毛澤東心路解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獨領風騷――毛澤東心路解讀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二章:業未竟,鬢已秋(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