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傳(七)

諸葛亮傳(七)

也有論斷說諸葛亮故意失街亭,故意失箕谷,很簡單,曹魏非速亡之國,只能循循漸進,穩紮穩打,一路打過去,一點點消化曹魏的地盤,收復民心。

依據呢?諸葛亮派趙雲領一萬兵守箕谷,守不住,曹真十萬大軍,怎麼守得住。

馬謖守街亭也守不住,張頜五萬大軍,很難守得住。

從街亭襲取長安,斜谷襲取長安的戰略是危險的軍事冒險,不適用。

魏延放着為什麼不用?魏延不服諸葛亮,難道是諸葛亮怕魏延攻下長安,搶奪自己軍事權?

很多疑惑,當然疑惑歸疑惑,犯錯誤的事情是兵家常事。

那為什麼會有這樣認為呢?

諸葛亮大權獨欖,很多人不服氣,諸葛亮平定了南蠻孟獲,這個時候諸葛亮是一個什麼心態?

打仗以奇致勝,我諸葛亮很行,馬謖很行,趙雲百勝將軍。

諸葛亮制訂守街亭,出箕谷,襲陳倉,暗渡陳倉這種謀略的時候,他的那些同僚只會背地裏耍陰謀,怎麼會成全諸葛亮呢?

諸葛亮不可能讓馬謖,趙雲去送死吧?馬謖是諸葛亮的左膀,趙雲是諸葛亮的右臂?

那結論只有一個,益州集團讓諸葛亮自斷左右臂,陰了諸葛亮一把。

後來諸葛亮打起仗都都非常謹慎,就是這個道理了。

諸葛亮也會犯錯誤,一個沒有領軍作戰經驗的統帥,第一次北伐犯錯誤,再正常不過了,曹操也經常犯同樣的錯誤。

諸葛亮究竟犯了什麼錯誤呢?

第一條:重用馬謖,用人失當,察人失責。

第二條:誤判了戰況,導致全局指揮失利。

第三條:沒有明確的戰略方向,沒有準備好。

第四條:曹魏非速亡之國,諸葛亮患得患失,又想搞奔襲,又想穩紮穩打,導致決策失誤。

如果說諸葛亮想通過街亭直取長安,諸葛亮會重兵把守街亭。

如果說諸葛亮想二路疑兵拖住曹魏主力,北伐主力襲取陳倉,那麼街亭和箕谷至少分別要佈防二三萬兵馬才能守得住。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患得患失,又想用正,又想用奇,結果功虧一潰。

如果說街亭守住了,魏延領一支兵馬奔襲長安,趙雲跟隨諸葛亮主力攻打陳倉,這樣的會是什麼結果?

可能魏延那一支兵馬,有去無回,趙雲這一路或許能攻下陳倉,或者攻不下。

曹魏有七個州,人心向魏,就算攻到長安,又能如何?

沒有用,曹魏人口千萬,帶甲百萬,蜀漢人口百萬,帶甲不過十萬,怎麼是對手?

諸葛亮的隆中對就說的很清楚了,待天下有變,將軍一路出巴蜀,關將軍一路出襄陽,二路齊出,天下可定也,霸業可成了。

待天下有變,什麼是天下有變,曹操死了,曹魏內訌,七個州分成三四個軍閥,擁兵自重,相互攻伐,這就是機會。

這個時候,荊州出兵打穎川,益州出兵打長安,兩路兵力合成一路。

那天下沒變呢,關羽又死了,少了一路。

那諸葛亮心裏很清楚,北伐是沒有希望的,不可能通過一次北伐就能滅曹。

諸葛亮的想法是收復狄道,隴西一帶,雍州,涼州慢慢的划入版圖,慢慢打打個十幾年,等曹魏內部發生動蕩,民心反背,這個時代,聯合孫權二路攻打,滅掉曹魏。

難道說諸葛亮是故意讓馬謖失了街亭,讓武將集團們斷了奔襲長安,偷渡子午谷的臆想。

顯然都不是,即然這些猜測都不成立,那結論就來了。

諸葛亮認為馬謖打仗很行,自己打仗不行,不證明別人不行。

蕭何做丞相很行,打仗不行,張良,韓信做丞相也不行,但是打仗行。

諸葛亮想要北伐成功,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韓信這樣的人才,北方沒亂,曹魏集團穩如泰山,關羽死了,北伐根本沒有成功的希望。

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不北伐那就是等死。

韓信當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才讓劉邦有機會打敗項羽。

諸葛亮要馬謖幹什麼呢?不是守街亭,而是在街亭打敗張頜的五萬大軍,跟陸遜火燒劉備十里連營一樣戰績。

陸遜名不見經傳,扛住孫權的壓力,扛住將領的壓力。

諸葛亮希望馬謖像陸遜一樣,大敗張頜軍,等諸葛亮大軍前來,大軍直取長安。

陸遜跟馬謖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和不同之處?

第一點:二個都是天才,陸遜是智慧,馬謖是聰明。

第二點:二個人都不能服眾,陸遜是大都督,拿着孫權的令劍,誰不服管就斬,馬謖諸葛亮的股肱,只能靠嘴巴講,不服我就是不服丞相,誰鳥你,沒人鳥人,越這樣,人家越給你下絆子,怕你死的不快。

第三點:對方敵將輕視新手,大意,很容易找到破敵戰機,陸遜等到了劉備十里連營顯擺一番,馬謖等來的張頜截取汲道,無水可飲,兵馬自散。

誰的責任,諸葛亮的責任,馬謖說大話,沒實戰經驗,不會團結幹部,自己葬送了性命。

守街亭的估計有一半的將領看馬謖不爽,這樣的人領軍,就算你再聰明,都會身敗名裂,落個身首異處。

馬謖怎麼抓回來的,士兵綁着馬謖見諸葛亮,說是投敵,向曹營方向跑。

這得有多不得軍心,諸葛亮無話可說,關押起來,幾天後行刑,揮淚斬馬謖,斬斷了自己的北伐入中原的幻想。

老老實實的打,穩紮穩打,韓信,張良什麼的,不可能的,就連陸遜,馬謖也比不了。

諸葛亮的責任,矛盾,患得患失犯的戰略性錯誤,自降三級。

第一次北伐失利,第二次北伐無功而返后,諸葛亮開始思考,開始檢討,總結經驗。

次年遣陳式攻打武都和陰平兩郡,郭准領兵救援,諸葛亮出兵圍剿,郭准退走,諸葛亮得武都,陰平二郡。

公元230年,曹魏三路出兵攻打益州,司馬懿走西城(今陝西省安康市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東)、赤坂(今陝西省洋縣東二十里)。時大雨三十餘天,魏軍撤退。同年,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南安郡內,當在今甘肅省武山西南一帶)。

建興九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上邽(今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鹵城(今甘肅省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

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諸葛亮還師。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為二出祁山。

建興十年(232年),諸葛亮在黃沙休兵勸農,製作木牛流馬等,並且練兵講武,準備再次北伐。

建興十一年(233年)冬,諸葛亮為再次北出祁山派遣諸軍運米,集結大軍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閣。

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經過三年勸農講武的準備,率大軍出斜穀道,據武功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同時派使臣到東吳,希望孫權能同時攻魏。四月,蜀軍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紮營寨。司馬懿則率領魏軍背水築營,想再次以持久戰消耗蜀軍糧食,令蜀軍自行撤退。

魏將郭淮認為蜀軍必會爭奪北原,司馬懿認同,便派郭淮先前往防備。果然,蜀軍到來,但被郭淮擊退。

諸葛亮考慮到前幾次北伐都因為運糧不繼,導致功敗垂成,於是開始在渭、濱的居民之間屯田生產糧食,百姓亦相安無事,一切如常。而孫權也響應蜀漢,親率十萬大軍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叡親自率軍打敗。

諸葛亮派虎步監孟琰駐武功水北,適逢水漲,阻斷了諸葛亮和孟琰的聯繫。司馬懿趁機出兵進攻孟琰。結果諸葛亮一方面派工兵架橋,一方面派弩兵向司馬懿的部隊射箭。司馬懿看到橋快架好,只好撤退了。魏、蜀兩軍相峙了百多日,其間諸葛亮多次派人挑戰,司馬懿軍始終堅守不出。其後諸葛亮故意讓人帶一套女人的衣服、頭巾送給司馬懿,表示司馬懿就像女人一樣。魏軍將領見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紛紛要求出戰,為了搪塞將領們的要求,司馬懿假意上表給魏明帝請戰。曹睿便派衛尉辛毗為軍師,到前線節制司馬懿。

司馬懿曾向蜀漢使者詢問諸葛亮的睡眠、飲食和辦事多少,不打聽軍事情況,使者答道:「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責罰,都親自披閱;所吃的飯食不到幾升。」司馬懿告訴人說:「諸葛孔明進食少而事務煩,他還能活多久呢!」

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國境內與魏國百姓共同種糧自給自足,打算長期駐紮下去,但諸葛亮卻因過於操勞而病重。

諸葛亮打仗沒有什麼好講的,中規中矩,至於空城計,罵死司徒王朗,不存在的。

政治也沒什麼好講的,諸葛亮做丞相十幾年,大權獨欖,李嚴案,一是貪污,二是反戰,破壞內部穩定。

劉禪問諸葛亮,相父去了,誰可繼之,諸葛亮蔣婉可繼,劉禪問蔣婉之後呢,諸葛亮說費禕繼之,劉禪說費禕之後呢?諸葛亮眼睛一閉,表達的意思是蜀漢到頭了,你準備去曹魏過樂不思蜀的阿斗皇帝。

諸葛亮算得出,蜀漢的命運,諸葛亮有一篇占卜文,叫馬前課。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群英風雲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三國群英風雲錄
上一章下一章

諸葛亮傳(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