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推遲的進攻計劃

一再推遲的進攻計劃

按照曼施坦因的原計劃,對庫爾斯克地區的進攻要立即發動,以便使蘇軍措手不及。而希特拉本人更是希望一場痛快淋漓的勝利,為他那些已經有些動搖的軸心國小弟兄們打上一針強心劑。確實,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以來,納粹德國的淫威和影響力也在明顯下降,在軸心國陣營中開始出現了政治危機和分崩離析的徵兆——墨索里尼建議希特拉與蘇聯媾和,羅馬尼亞要求單獨同英美議和,芬蘭要求退出戰爭,而匈牙利也在考慮擺脫戰爭的途徑……然而,希特拉很快就發現,「堡壘」作戰計劃根本無法按照原計劃發動。老天爺似乎一直在跟希特拉作對,1943年庫爾斯克的春天姍姍來遲,直到三月末,天氣才開始轉暖,而綿綿的春雨下起來更是沒完沒了。連綿的雨季使得戰場變得泥濘不堪,這種狀況是很不利於德軍大規模機械化兵團作戰的。在希特拉眼中,這「該死的『泥神』」甚至比嚴酷的「冬帥」更令人可怕。天氣其實倒在其次,使希特拉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宣佈推遲「堡壘」作戰計劃的主要原因是:對於「堡壘」計劃的可行性問題,在德軍高級將領中一直存在較大的分歧。5月3日,希特拉在慕尼黑召見參與「堡壘」作戰的各個高級將領,討論「堡壘」作戰計劃。出席會議的有克盧格、曼施坦因、蔡茨勒和古德里安。在這個會議上,有一個德國高級將領出人意料地表達了對這次作戰的不同意見,他就是擔任德國中央集團軍群主攻任務的第9集團軍司令瓦爾特?莫德爾上將。莫德爾行伍出身,他沒有顯赫的背景,既不像古德里安那樣在軍事學術上有着重大的成就,也不像曼施坦因那樣才華橫溢,更不像隆美爾那樣有突出的個性,但他倔強、頑強,作戰經驗豐富,在順利時,他從不會放棄機會,在碰到困難甚至絕境時,他所表現的頑強和猶如鬥牛一樣的執拗,使他成為一個非常難纏的對手,蘇聯的朱可夫元帥一生所打過的大仗,惡仗無數,而他所吃的惟一一次敗仗,就是栽在莫德爾和他的第9集團軍手下。順便提一下,在庫爾斯克戰役結束后,莫德爾接替了曼施坦因指揮蘇德戰場南部的德軍,並升任德軍元帥。莫德爾的聲望在1944年8月於華沙城下擋住蘇軍的進攻而達到頂點,接着他被調往西線,9月,蒙哥馬利元帥的「市場花園」計劃就是被他挫敗的,在德軍即將戰敗的時刻,莫德爾元帥擔任了德軍西線總司令,他的軍隊被英美聯軍包圍在魯爾地區,而希特拉命令他戰鬥到最後一個人,作為一個軍人,他應該服從命令,同樣作為一個軍人,他也深知投降的恥辱,但他也明白戰爭到了這個階段,軍人們再怎樣付出犧牲的代價,都已經毫無意義了,於是他作出了一個罕見的決定,他下令他的部隊就地解散,官兵們可以自行決定是繼續戰鬥,進行突圍或投降,一切責任由他本人承當。他的這個命令也許使數以萬計的德國官兵們免於在戰爭最後幾天中喪生。當部下問到他本人的打算時,莫德爾只是平靜的說:「一個德國元帥是不應該做俘虜的。」在交代完後事後,莫德爾一個人走進了一座森林,在那裏他把一發手槍子彈打進了自己的頭部。可以說,莫德爾是少數得到希特拉完全信任的德國將軍,同時他也是少數幾個敢於在希特拉面前直言不諱的將軍。這次,莫德爾繞過了他的頂頭上司克盧格元帥,直接向希特拉進言(克盧格對此十分地惱火),他把一疊航空照片攤在希特拉面前,這些照片清晰地顯示了蘇軍在德軍計劃中的進攻路線上已經構築了大量的防禦工事。莫德爾一面指著照片上的蘇軍防禦工事,一面堅定地說:「進攻的最佳時機已經失去了,準備迎接德軍進攻的蘇軍已經從戰敗中恢復了元氣,這將使進攻成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所以『堡壘』攻勢應該被放棄。」古德里安也直言不諱地指出,對庫爾斯克的進攻是「沒便宜可占的」,坦克將遭受很大損失,他的改編裝甲兵的計劃也將因此破產。古德里安這位坦克專家早就對希特拉對於「豹」式坦克寄予過高的期望非常反感,而蔡茨勒也是對「豹」式坦克評價很高者之一。想到這些,古德里安看了一眼在一邊的德軍總參謀長蔡茨勒,旁敲側擊地警告說:「參謀部長所器重的這種坦克,也像一切其他新式裝備一樣,將會遇到初用期出現的缺陷。」但蔡茨勒根本就沒把古德里安的話當回事,他依然對這種「豹」式坦克莫名其妙地充滿信心,正如他毫無來由地對即將開始的庫爾斯克會戰的勝利深信不疑一樣。於是在接下來的會議中,以莫德爾、古德里安為一方,以克盧格和蔡茨勒為另一方,進行了激烈的辯論,雙方的分歧難以彌合。總的說來,克盧格和曼施坦因同意「堡壘」作戰計劃,但是卻不同意拖延,而古德里安和莫德爾卻預計進攻將受到嚴重損失,竭力反對實施「堡壘」作戰計劃。而雙方的爭論最後演變成了私人恩怨,一向視古德里安為宿敵的克盧格明顯被激怒了。會議之後的幾天,克盧格竟然要求與古德里安決鬥,並邀請希特拉當他的見證人。面對手下這些高級將領們的爭論與分歧,希特拉顯得心神不寧。會議最終在沒有得出任何結論的情況下結束了,希特拉也不得不宣佈推遲「堡壘」作戰的進攻時間。值得注意的是參加了這次會議的曼施坦因的態度,在他的回憶錄中,他聲稱他當時認為「堡壘」計劃的最佳時期已經過去了,因而傾向於取消這個攻勢。可惜由於他的這個說法無法從參加這次會議的其他人的回憶中得到證實,也和他在「堡壘」作戰發動后所一貫持的樂觀態度不符,所以他的這一段話似乎並不可信。失敗在什麼時候都是「孤兒」,人們總是互相推脫。因此,「堡壘」計劃失敗的責任也不是輕而易舉就能確定的。事後,曼施坦因把「堡壘」作戰延期以至失敗歸咎於希特拉的獨斷專行,是希特拉的猶豫不決導致的。其實,曼施坦因的結論是十分不恰當的。首先,德軍預計在4月最遲在5月初發起進攻的前提是:蘇軍在戰敗后尚來不及恢復元氣和其增援部隊尚來不及趕到。其次,由於泥濘季節結束較晚,德軍不可能在5月中旬前發動進攻,而到那時蘇軍的防禦體系已經基本完成,等待着德國人的將是一場代價高昂的正面進攻。最後,更重要的是,德軍當時的實力已經無法再支撐如此規模之大的進攻戰役了。確實,從1942年5月起,德軍已經連續不斷地戰鬥了10個月之久,部隊的損耗已達到了極點。從1942年7月1日到1943年6月30日,德軍在東部戰場上陣亡、受傷和失蹤人數高達萬人。德軍的前線師通常只有團甚至營的規模,而作為進攻利器的裝甲部隊的損失更是到了令人無法忍受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要打贏一場進攻,德國人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後方工業要生產出足夠的武器;二是這些武器要運送到前線,這需要花費相當一段時間,因為蘇聯境內的道路情況很差,而且蘇聯游擊隊正在後方不斷發動「鐵路之戰」對德軍的補給線進行破壞;三是在武器運到前線后,部隊需要時間來掌握;四是前線那些精疲力竭的部隊需要時間休整,對缺額要補充,新兵要有時間訓練;五是要在前線聚集足夠發動一場攻勢的彈藥和糧草。而所有這些事項要在短短的1個多月內來完成,是非常不現實的。即便是7月初德軍發動攻勢時,其裝甲師平均擁有的坦克數量也只有100輛而已。一次準備完善的德軍攻勢失敗於一個完善的蘇軍防禦體系之下,那麼一次準備不充分的德軍攻勢就必然能擊破一個不完善的蘇軍防禦體系嗎?作為一個卓越的統帥,曼施坦因不可能沒有看到這一點,而事實上他和希特拉就推遲「堡壘」作戰的分歧主要發生在6月,他在回憶錄中的辯解表明,他只不過是不想和這次戰役的失敗拉上關係。特別是當曼施坦因寫回憶錄時,戰爭魔鬼希特拉早已經在黃泉之下了,把責任推到他的頭上正可謂一了百了。可以想像,如果希特拉下令在5月初發動進攻,如果一旦失利,也會有人說希特拉一意孤行,不肯等待聚集足夠的兵力和物資,而提前發動攻勢,從而招致了失敗。儘管有反對的意見,儘管曾有過猶豫,希特拉最終決定「堡壘」作戰仍將進行。德國人的這個決定是源於他們對於「閃電戰」的自信,自開戰以來,德軍的「閃電戰」尚沒有在戰役範圍內失敗過,不管敵人的防禦設施是多麼完善,德軍最終總能完成突破,而德軍幾次失敗的戰役都發生在德軍已前進了數百公里以後。所以雖然德軍對蘇軍的防禦的堅強表示擔心,但他們所擔心的是要花費多大的代價才能突破,能消滅多少蘇軍,一旦取勝后,尚有無餘力發動進一步攻擊。而並沒預料到會遭到失敗。如果說反對意見也起到一點作用的話,那就是使「堡壘」作戰進一步被推遲了,希特拉認識到「堡壘」作戰的重要性,而他也清楚一旦失敗會導致的嚴重後果,既然現在突襲的最佳時機已經錯過,於是他便乾脆決定把發起進攻的時間推遲到準備充分為止。於是,「堡壘」作戰被推遲到了6月,儘管由於曼施坦因和克盧格一再催促發動進攻,但希特拉顯然認為還應該等聚集了更多的物資,準備得更充分才能發動攻勢。於是在一再延期下,「堡壘」作戰最後被延期到7月5日。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二戰規模最大的坦克大會戰:決戰庫爾斯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二戰規模最大的坦克大會戰:決戰庫爾斯克
上一章下一章

一再推遲的進攻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