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生活周刊》講述「十年」編輯部故事(4)

《三聯生活周刊》講述「十年」編輯部故事(4)

楊浪:在過去這十來年,我對三聯生活周刊是密切關注的。我們算長輩、前輩。經過十年,從93年開始已經12年了,歷史的實踐證明這是很有意義的,老總最初發起這個事情很有意義,當時不像現在期刊業市場這麼好。剛才朱偉說的這些數據對我是有益的。

董秀玉:99年就開始盈利。

楊浪:其實三聯本身是一個傳奇,有一年北青報還登了一個刊,北青報找我採訪。方向明的一篇東西里也說到三聯。為什麼歷史這個東西那麼多人要殫精竭慮,還是說不盡?其實歷史背後還有很多的歷史,這是非常核心、非常重要的。其實三聯生活周刊的初期經過非常複雜、非常微妙的許多事件,才有今天,這些東西其實是一個雜誌、一個出版物之所以有生命力的內在原因。我懷着一種好奇的心情看誰會寫那段事兒?後來發現沒有。三聯生活周刊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東西,正因為發生很多這樣那樣的事情,它有它頑強的生命力。

三聯生活周刊,經營的套路是現代做雜誌、做期刊最終決定成敗的核心和關鍵所在。我期待着三聯成為一個中國期刊的世界品牌,我認為三聯生活周刊絕對具有成為中國期刊的世界品牌的可能性。從韜奮先生做這本雜誌,實際上是世界性的如今有影響力的品牌,三聯生活周刊是從韜奮先生開始傳承的。三聯生活周刊是在93年、94年的時候,是中國期刊界最早的用現代期刊的理念引進商業資本的,試圖用市場化的方式進行商業運作。93年,我們談了很多經營方面的問題,我覺得非常驚訝,居然有這麼多的問題。現在有許多在市場上覆蓋很不錯的,尤其是新世紀以來,但是三聯是最早的,三聯最早進入市場,並且歷經坎坷。如果說老總很頑強,我絕對是有見解的。三聯生活周刊成為中國期刊的世界品牌,其實它是有優秀的期刊運作的基礎。一個好的媒體的標誌就是一個好的內容、一個好的市場覆蓋,當然最主要的還是人才,要有好的團隊。當時我跟陳鋼一塊兒做,包括在座的苗煒、王鋒,在當時如何使一批年輕人用現代、專業的方式進入這個崗位,也做了一些非常有意義的嘗試。

十多年來,回過頭,我覺得三聯生活周刊能這麼好,原因在於基因,根上有一個東西。但是我更想說的是這麼好的一個東西一定有望成為中國期刊的世界品牌。當然我們在面對未來的期刊市場競爭當中,包括我們現在所在的機構,一定會試圖以某種方式進行與國際品牌嫁接合作,其實我們知道最好的是自由品牌。三聯生活周刊這麼好的東西,但是在財經方面還是有一些書生氣,再過十幾年、二十幾年,沒準我們會看到一個三聯的紀錄片。

朱偉:最重要的基因是三聯生活周刊從最早的版本開始做起,可能是董總說的「理想主義之路」,如果說沒有理想主義,大概也不會有三聯生活周刊紀錄片。

楊迎明:「十年」這本書只談風月,不談其它別的,我就按照這個寫。我到三聯書店主要是楊浪介紹我來的,楊浪和希林之所以推薦我到三聯,主要是救助,我這個人離文化越來越遠,希望我能夠進入文化圈子。在三聯一年的過程中,雖然本性時時暴露,但是多多少少沾到一點文化的東西。從三聯書店出來以後,辦了一個《放眼看世界》,仍然走的是老路子。

三聯生活周刊最初的時候,董總的意思是打造「一條中國新聞周刊的航空母艦」,不用發動進攻,只要使用一些炮艇,被它的浪就給衝掉了,我覺得最早的意思是這個意思,因此他才能夠集結北京的,包括一些外地的媒體、出版、新聞等所謂的大腕,是準備打一種綜合性集團大兵團作戰。三聯生活周刊最開始的東西並不是應運而生,中國的形勢發展到那一步需要出這麼一本東西,而是想打破一層天窗。因此當陳鋼到我家裏談辦三聯生活周刊,我第一種感覺是復辟,現在感覺並不是復辟,而是中國走到現在這一步應該有這麼一本東西,這本東西是非常主觀的。

三聯生活周刊一直是比較低調的,我希望三聯生活周刊是一種更高的姿態。因為現在三聯生活周刊不能用格調和品味,而是要做更深的東西,做宗旨性的東西,或者說是三聯傳統的東西,一種不可更替、不可更改的東西,這種東西是獨一無二的東西。我希望三聯生活周刊確實能夠做到大刊,而且它具備競爭力。

[4]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聯生活周刊》編輯部的精彩故事:十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三聯生活周刊》編輯部的精彩故事:十年
上一章下一章

《三聯生活周刊》講述「十年」編輯部故事(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