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〇節 《幾何原本》與《農政全書》

第三五〇節 《幾何原本》與《農政全書》

?徐光啟雖然年紀大,可資歷並不深厚,直到四十多歲才考取了進士,能做到現在朝廷第三號官員,全憑他在有真才實學的同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地在官場廝混。

因此他聽了姬慶文這幾句話,內心裏終於被喚起久違的激情來,笑道:「好一個姬黨!要是姬老弟真有這份心,莫非我便是姬黨的第一個黨徒了?」

姬慶文聽了眼前一亮,笑道:「哦?沒想到徐大人還會給我這樣的面子。正好,我在江南名下還有一座印書坊,讓他們加緊趕印製一批『黨員證』。這姬黨的『天字第一號』黨徒,便是你徐光啟老大人莫屬了!」

徐光啟一聽姬慶文越說越是離譜,趕緊正色道:「姬老弟,這幾句話,不過是你我隨口說說,引為玩笑罷了。可是半句也當不得真的。這年頭朝野內外局勢變幻莫測,還是應當謹言慎行的為好。」

姬慶文點點頭,道:「徐閣老放心,我也不過是開開玩笑罷了……」

可他忽然又想起一件事情,說聲「失禮」,便轉身在行李里翻找了一番,尋出兩本小冊子,雙手捧著遞到徐光啟的面前,說道:「說起印書坊,這裏倒還真有兩本印書坊里印成的書,請徐閣老品鑒品鑒。」

徐光啟伸手接過姬慶文手裏的書,就著照得通明的燈火,已是看得老淚縱橫——原來這兩本書,既不是什麼《論語》、《詩經》之類老得掉牙的古書;也不是《四書章句集注》、《六經通釋》之類的備考的教材;卻是《幾何原本》、《農政全書》兩本科學書。

而這兩本書里——《農政全書》是徐光啟博採中西農業技術,又結合了其種桑務農時候的實踐,精心撰寫完稿的;而《幾何原本》則是徐光啟會同傳教士利瑪竇辛苦翻譯而成的。因此來說,這兩本書,對於徐光啟而言,一個是親生的兒子,一個雖是領養的卻同親生的也沒有多大差別了。

故而徐光啟捧著這兩本書,就真的好像捧著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一樣,一雙老得眼皮都有些鬆弛的眼中都有些濕潤了,明知故問道:「姬老弟,莫非這兩冊書……你都……」

姬慶文笑道:「徐閣老不要激動,這原是我答應閣老應該做的事情。只是這兩本書印是印出來了,可惜讀書人都只會買些應付科舉用的經書、註釋;而識字的百姓,則熱衷購買哪些話本、,這兩本書的銷路實在慘淡。」

徐光啟撫摸著這兩本書的封面,道:「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不過這兩冊書中介紹的,卻是正經的經世濟民之術。老夫倒也不求現在就能有所裨益,只求能夠像種田那樣留下一顆種子,待千秋萬代之後,能夠造福子孫後代,就算是不負老夫這一片苦心了……」

姬慶文卻道:「徐閣老也不必過於悲觀。其實這本書還是有流傳的。別的不說,我在蘇州織造衙門辦的福利坊里,給織工後代上課之時,除了學習一些孔孟之道外,也聘了幾個腦子還算聰明的老師,專門以這兩本書為教材,教小朋友一些有用的知識,希望將來能派上用場。」

徐光啟聽了這話,兩顆濁淚頓時奪眶而出,哽咽道:「那就好,那就好。我大明朝不缺熟讀四書五經的人物,能有幾個娃娃學些真才實學,將來是定會為朝廷建功立業的!」

徐光啟這話說得誠懇,讓姬慶文也不住點頭稱是,可「為朝廷建功立業」這幾個字,他卻不能苟同——要知道,按照正常的歷史進程,明朝到了崇禎皇帝繼位,就只剩下不到二十年的國祚了;而就算是加上南明那段混亂的時期,也沒多少日子可以奔踏了……

於是姬慶文忽然冒出了一個危險的念頭,低聲試探地問道:「徐閣老有沒有想過,萬一我大明朝就這樣亡了呢?」

徐光啟顯然是沒有想到這點的,聽了姬慶文這話,臉上流露出了掩飾不住的慌張表情:「老弟這話說笑了……說笑了……今後可別再提起了……」

姬慶文倒也確實不想再在這個話題上糾纏下去,話鋒一轉,指著徐光啟手中的《農政全書》道:「徐閣老,你這本書里提起有甘薯這樣東西,似乎也已引進到了國內,可我在江南,怎麼從來都沒見到過呢?」

姬慶文知道,明末大旱,尤其是在山西、陝西、甘肅這樣的地方,水稻、小麥、大豆等等,往往顆粒無收,這是明末西北民亂始終沒有能夠平息的最重要的原因。要解決這一問題,最重要的便是要解決糧食問題、解決吃飯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引入玉米、甘薯這樣的高產、耐旱作物。事實上,明朝之後的清朝,之所以能夠在科學技術未見得發展了多少的前提下,卻能養活超過明朝三倍、四倍的人口,主要原因還是引進了幾種高產作物。

徐光啟撓撓頭,說道:「甘薯這樣東西,據說產自南洋,是西洋人經由海路帶到中原來的。可據說,甘薯在西洋、南洋都非原產作物,而是產自一個叫做阿美利加(就是美洲大陸)的地方,因此種子十分難得。當年,老夫也是從傳教士的船上才得知有這麼一樣作物,並試種了幾棵而已。可惜後來我投身仕途,便荒廢了農事。老弟要是有興趣,可以到我松江府老宅里去看看,看看我十幾年前種的甘薯,還有沒有活下來的。」

姬慶文為難道:「十幾年啊……就是個人搞不好也都死了,更別說是幾棵甘薯了……」

徐光啟也面露難色,道:「這就難辦了。要麼老弟去尋鄭芝龍想想辦法如何?鄭芝龍這廝雖然做人三心二意、不夠厚道,可本事還是有的,你指明了方向,讓他尋幾株植物來,他還是很能夠辦到的。」

姬慶文點點頭,說道:「徐閣老看人真是入木三分。我就擔心鄭芝龍這人腦後有反骨,不肯真心實意替我、替朝廷辦事,因此始終留着他一手。」

徐光啟接話道:「老弟,我大明朝在永樂年間,也曾稱霸海上,如今在海上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吉利人,當年看到鄭和老公公的大旗,還不望風而逃?可惜後來我朝海政荒廢,已不復當年之勇了。不過以老夫來看,我大明只要一日恢復太平,依舊是要重新走向大海的。而這樣的重任,恐怕也得落到老弟肩上。首先要做的,便是重建起一支朝廷的水師來,到時候就不必忌憚、不必依靠鄭芝龍的力量了。」

建立水師、船隊的事情,姬慶文也曾經考慮過。

然而水師不同於路上軍隊,沒有戚繼光的成功經驗可以參考,鄭芝龍又是個靠不住盟友,因此水師所用的船舶、戰法、編製等等,姬慶文現在是兩眼一抹黑,完全沒有概念,因此便也沒有實質性的動作。

而唯一確定的是,這又是一項需要消耗巨大財力、物力、人力的事情,是現在姬慶文僅憑一己之力無法做到的,只能暫時將這件事情先埋在心裏,暗暗做些準備而已。

因此在聽了姬慶文眼下的打算之後,徐光啟對此也表示理解,說道:「老弟想得長遠、辦事就必然牢靠,這件事情老夫也不過先說說而已,不過老弟若是真的有所動作,老夫在內閣裏頭,自然是會替老弟說話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末有錢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明末有錢人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五〇節 《幾何原本》與《農政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