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一節 福祿伯

第三二一節 福祿伯

?這幾位內閣大臣天天同崇禎皇帝打交道,對這位年輕的皇帝的急躁、刻薄的性格是再了解不過的了。

因此他們都不願在崇禎皇帝興緻正高的時候,給皇帝澆冷水,只能暫時放下自己心中的一點反對意見,互相參酌著商議起給姬慶文的封號來了。

大明朝的官僚體系發展了兩百多年,已是僵化得近乎凝固。

反映到給姬慶文擬的封號上,便都是那些諸如忠勇、恭敬、泰康之類的陳詞濫調。這些陳詞濫調雖然迂腐陳舊,卻絕不會有什麼大錯,正好應承了大明朝廷「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氛圍。

然而這樣的封號,卻沒法在崇禎皇帝面前過關,他金口一開,只用「暮氣」、「無聊」兩個詞語,便將這些封號全部推翻,自己靈機一動,用自己那豐腴圓潤的字體寫下「福祿」兩個大字來。

這就相當於崇禎皇帝給姬慶文欽定了封號——福祿侯。

內閣這幾位飽學鴻儒一看見「福祿」兩個字,便皺起了眉頭,這兩個字也沒品位了,寫成春聯還嫌惡俗,作為大明朝正是冊封的侯爵的封號,豈不是太兒戲了些?

可一想到「福祿二字」既然是皇帝的金口玉言,而且這封號又不會冠在自己的名前,這三位大人便即釋然了,隨即編排了一堆「聖上英明」、「學識淵博」之類的馬屁話說給了崇禎皇帝聽。

三位閣老拍馬屁的本事,可比辦實事的本事厲害得多,崇禎皇帝聽了他們如此用心的奉承,頓時心花怒放,當即要內閣首輔周延儒當場擬好聖旨,等白蓮教之亂徹底平定之後就要明發天下。

周延儒乃是堂堂內閣首輔大臣,擬制的事情都是交給在內閣行走的一些資歷淺薄的翰林學士、庶吉士之類的小臣代勞。現在皇帝要自己給姬慶文擬旨,這讓他心中有些不滿,可要是當面拒接皇帝這樣的旨意,那就是自己給自己找沒趣了。

於是周延儒便只能在太監的伺候之下,提筆開始草擬旨意。

這時內閣次輔溫體仁卻是別有想法——他早已看出姬慶文在皇帝面前聖眷正隆,現在順着皇帝的心意,巴結一下姬慶文,乃是一件一本萬利且全無風險的好買賣。

於是溫體仁笑着向前半步,拱手對崇禎說道:「聖上,最近老臣久未動筆,正在技癢之時,不如讓老臣也擬一道奏章,願同周首輔大人比個高低如何?」

這話說得崇禎高興,想也不想就答應了。

一旁在不緊不慢地揮筆擬旨的周延儒聞言筆尖一顫,心想:好個溫體仁,這不是當着皇上的面唱我的對台戲么?

這場文斗,事關朝廷首輔大臣的體面,可萬萬不能輸了。

周延儒心中有這樣的想法,卻已有些來不及了——原來是他方才擬旨之時就頗有幾分輕慢之心,並沒有拿出自己連中會元、狀元的無雙文筆,用筆極為敷衍。而這道用筆敷衍的聖旨已然寫了一大半了,周延儒只能努力搖動生花妙筆,儘可能地將這篇文章往回圓。

可這樣前後不一的筆法,顯然造成了文章整體格調的割裂,讓這篇文章從一開始的肅穆嚴整、盡顯朝廷威儀,變成後來的阿諛奉承、用盡諂媚之辭。整篇文章看上去,就好像是一個心懷佛祖,最終卻抵擋不住紅塵誘惑,遁入青樓的尼姑一般,顯得有些不倫不類。

這樣的旨意,自然是不可能在崇禎皇帝面前過得了關的。

反而是溫體仁擬的那道旨意,雖然文筆並不出眾,卻貴在文風統一、文辭流暢,還拿出了姬慶文食君之「祿」便是天養之「福」,要天下食君祿者都要感念這段福分,忠心替聖上辦事。

這樣一來,便將文章的立意拔高了許多,頓時贏得了崇禎皇帝的歡心,贊道:「長卿(溫體仁的字)擬的這篇旨意好得很,正合朕意。好,此回就用長卿的稿子了。」

說着,崇禎便在溫體仁又是感激又是得意的眼神之中、在周延儒又是嫉妒又是悔恨的眼神之中,將這篇墨跡淋漓的文稿遞給一旁的司禮太監,加蓋印璽之後,壓在書案之上,就等著白蓮教之亂徹底平定之後,便要給姬慶文加官進爵。

就在內閣首輔周延儒、次輔溫體仁接着姬慶文封爵之時爭風吃醋之時,排行第三的徐光啟卻是含笑不語、穩坐釣魚台。

原來徐光啟同姬慶文的關係極為密切,原也用不着在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情上多費工夫,只消在散朝之後,回家寫一份私信送到姬慶文手裏,將皇帝的態度向自己這位小朋友說明了也就是了。

徐光啟的書信並沒有用兵部的六百里加急快遞、也沒有走錦衣衛的路子,而是通過漕船慢慢遞送到姬慶文手中的,從京城出發已過了七八天了。

這七八天裏頭,誠意伯劉孔昭不斷催促姬慶文加緊進軍,力求儘快將溫州城攻破,可姬慶文卻始終以麾下軍士疲勞不堪、火藥子彈都需補充等理由一一搪塞過去,就是不肯出一兵一卒。

後來接到徐光啟的書信之後,姬慶文就連理由都懶得找了,乾脆就只回兩個字——不行!

畢竟按照崇禎皇帝的意思,姬慶文也馬上就是為侯爵老爺了,同劉孔昭是同樣的品級,沒必要去賣劉爵爺的面子。更何況,姬慶文腦袋上的侯爵是自己一刀一槍打出來的、一金一銀買回來的,可比劉孔昭憑着祖上的威名繼承來的可要硬氣多了!

城外朝廷官軍安安心心地休養生息,城內的白蓮教卻是忙得不可開交。

照理說,白蓮教數萬人馬困守一座孤城,本來應該沒什麼事情好做。可越是這種時候,就越是需要讓眾人都忙碌起來,否則閑着救容易想入非非、就容易橫生事端、就容易節外生枝……

因此,徐鴻儒一邊調養槍傷,一邊下令麾下尚存的三萬多白蓮教徒做了幾件大事。

一是將溫州城挖地三尺,搜尋翻找了好幾遍。將城內居民埋藏起來的金銀、糧食、美酒等等統統翻找出來,居然又搜羅起了不少物資。

二是大肆封賞信徒弟子。只不過現在徐鴻儒手裏沒有真材實料,只能給些虛名而已。便在許道清的「大師兄」之下,論資排輩地繼續任命了「二師兄」、「三師兄」、「四師兄」、「五師兄」……一直封到「一〇〇八六師兄」……

三是組織全部教徒弟子大辦法會,抬出在城內找到的銅鑼、大鼓、嗩吶等等樂器,成天大吹大擂,搞得溫州城中雞犬不寧。

眼看就要城破人亡了,徐鴻儒還在弄這些形式主義的玩意兒,不少老教徒見狀無不憂心忡忡,然而徐鴻儒卻另有一番打算。

原來是他幾次企圖率領城中弟子突圍,都被嚴陣以待的官軍堵了回去,這讓徐鴻儒意識到正面突破絕對沒有辦法成功。

於是他便獨闢蹊徑,召集起原本從事修造建築、挖掘壕溝、疏通河道等工作的白蓮教徒,在城內大辦法事的喧鬧聲的掩護之下,選了溫州城內一處靠近北牆的院子,在裏頭挖掘隧道,想要將隧道挖通之後,親率少數親信和精銳,從隧道之中逃脫出去,讓官軍大眼瞪小眼地看着一座溫州空城。

可惜徐鴻儒行動雖然隱蔽,卻依舊被城外的姬慶文所識破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末有錢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明末有錢人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二一節 福祿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