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近乎妖的僧人

第八十三章 近乎妖的僧人

南京。

太子宮。

太子朱高熾挪動了一下肥胖臃腫的身軀,望着恭恭敬敬坐在下首的戶部尚書蹇義,心裏對於他的忽然造訪略略感到有些意外。

蹇義作為父皇朱棣最為倚重的左膀右臂之一,他的地位在朝堂之中舉足輕重,因而朱高熾對於他還是十分了解的。

自從父皇登基稱帝以來,對他一直便是委以重任,青睞有加,除了他的能力的確超群之外,更重要的恐怕還是因為這個人,實在是太聰明了。

他為人圓滑,在風雲變幻,波濤詭譎的朝堂之上,長袖善舞,八面玲瓏,與方方面面的勢力都應付得遊刃有餘,面面俱到,甚至於連出了名驕橫跋扈的漢王朱高煦,也不想輕易得罪於他。

這樣的頭腦和手腕,不僅令得他在朝堂之上的地位十分穩固,而且也為他贏得了「老狐狸」這樣一個並不太好聽的稱謂。

不過太子朱高熾並不怎麼在意,即便這個蹇義再是如何的狡猾,他也從來未曾對其有過絲毫輕視之心,因為他的心裏清楚,在當初他與漢王朱高煦爭奪太子之位的鬥爭之中,正是這個為首的蹇義,以及他身後所代表的一眾文官們,在堅定的力挺他朱高熾成為太子。

然而,漢王朱高煦雖然在太子之爭中落敗,卻並不甘心,仗着父皇對他的恩寵,仗着當初靖難之役中立下的赫赫戰功,仗着他在軍中的聲勢,更是頻頻作妖,甚至於在父皇賜予封邑之後,竟然長居南京城中,拒不就藩,耍起了無賴。

可是令人大感意外的是,父皇對於朱高煦的這樣各種無賴行徑,竟然採取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默認方式,甚至於還為漢王在南京城中修建宮殿,還應其所請把自己身邊的天策衛賜予了漢王作為他的衛隊。

這樣的殊榮待遇,即便是皇子,也是從來聞所未聞,於是朝野之中流言蜚語滿天飛,甚至有一種說法是,當初在靖難之役中,朱棣在被建文大軍團團圍困之際,幸得朱高煦領軍趕到相救。

當時朱棣曾經撫其背,鼓勵他奮勇衝殺,並以今後太子之位相許。朱高煦得此鼓舞,英勇非常,浴血衝殺之下,果然救得朱棣脫離了險境。

可是如今,同為嫡子,因為長幼之序,成為太子的卻是他朱高熾,這讓朱高煦感到非常的不滿,而父皇如今食言而肥,對他也是心中有愧,因而才會對於他的種種行徑聽之任之,並不加以懲戒。

說實話,對於這種說法,朱高熾其實從心底是有一些相信的。

對於父皇,對他的這個弟弟,他一直還是比較了解的。

戰場之上,生死存亡皆在瞬息之間,依照父皇的性格,完全有可能真的說出這樣的許諾來,這一點也不奇怪。

然而到了最後,因為一眾文官們的支持,成為了太子的卻是他朱高熾,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這件事情別說他漢王朱高煦,就是無論放在誰的身上也是很難以接受的。

於是這幾年來,漢王朱高煦和他那些爪牙們,對於當初支持朱高熾成為太子的那些文官們更是屢屢興風作浪,尤其是為首的內閣首輔解縉和黃淮之流。

先是幾年前忽然引發了京城之亂,雖然最後被平息了,卻導致太子東宮的所有官員全體被罷免下獄,連伸手皇上信賴的解縉也因為受到了牽連而被外放,離開了京城。

而一年多之前解縉被外放不久,忽然被捕下獄,如今還關在詔獄之中,就是活生生的明證。

漢王朱高煦成為太子之心不死,這朝堂上的腥風血雨就一刻也不會停歇。

可是即便是在這樣的風雨之中,蹇義的地位卻依然屹立不倒,連漢王朱高煦和其手下所籠絡的那幫子奸險小人,也絲毫不敢打他的主意,這不能不說蹇義的政治頭腦的確是非常的厲害。

首先,他雖然支持朱高熾成為太子,並且一直暗中助力其保住太子之位,明面上卻從來也沒有對此發表過任何言論,一副事不關己,置身事外的樣子。

在私底下,他與太子之間的交往更是幾乎沒有,連這太子宮若不是奉了皇命,他也是從來也不踏足,涇渭分明,這讓別人想要藉機攻擊他,也找不到絲毫的借口。

然而今天,蹇義竟然登門拜訪來了,而且他並非是奉了皇命而來的。

這令得太子朱高熾難免感到非常的意外。

原本他想,蹇義的來意或許是為了營救還關在詔獄之中的解縉,而來與自己商議的。

畢竟,蹇義與解縉之間的私交一向不錯,入籍老友蒙難,他想着要出一份力也是人之常情。

可是蹇義坐下來開口的第一句話,就令得太子朱高熾更加的意外了。

他想要求見的人其實並不是自己,而是另外的一個人,姚廣孝!

太子少師,資善大夫,道衍和尚姚廣孝。

提起這個人來,就如同提起了太子朱高熾心頭的一片陰影。

如果說蹇義是當今朝堂之上的「老狐狸」的話,那麼姚廣孝就已經成了精了,而且,近乎妖。

傳聞姚廣孝生於一個醫學世家,家中世代為醫,頗有些名氣,然而,他卻從來也沒有想過要繼承家中的衣缽。

在前元至正八年的時候,從小接受儒學教育,飽讀詩書的他年方十四歲,卻忽然對於佛學有了濃厚的興趣,竟然在蘇州妙智庵剃度,出家為僧,法號道衍。

後來卻又對道家有了興趣,師從於當時有名的道士子陽子常應真,學習各種陰陽術數。

因而姚廣孝精通三教,與當時有名的儒釋道三家學術領袖人物,如同王賓、高啟、楊孟載之流,都是非常好的朋友。

洪武八年,年已四十歲的姚廣孝應召來到京師,參加禮部按照太祖皇帝朱元璋授意所設立的,針對精通儒學的僧人的選拔。然而最終,姚廣孝卻沒能被選為僧官,這大約對於自視極高的他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七年之後,馬皇后病逝,太祖朱元璋召天下有名望的僧人前來與諸王一起在靈堂上誦經祈福。姚廣孝藉著這個機會結識並且相中了當時的燕王朱棣,他們相談甚歡,甚至於姚廣孝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臣奉白帽著王」。

(這句話的意思是要送給朱棣一頂白帽子,朱棣當時為燕王,王字上面加一個白字便是皇帝的皇,這顯示了姚廣孝神通廣大,當時便看好朱棣將來會登基稱帝。

不過這一說法多見於野史,而且當時諸王之中,朱棣的實力並非如此超群,姚廣孝未卜先知未免太過不合情理,多半為後人所杜撰了。)

之後姚廣孝便隨同燕王朱棣前往藩地北平,成為了慶壽寺的住持,並且經常出入燕王府,成為了朱棣最主要

的謀士,朱棣對他也是非常看重,言聽計從。

在他的建議下,朱棣整頓藩地,積蓄糧草兵馬,實力一躍而成為諸王之中最為強大的。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駕崩,建文帝即位,聽從齊泰、黃子澄等的建議,開始實行削藩之策。諸王之中周王、湘王、代王、齊王等接連獲罪下獄,被廢除了藩地。

形勢日漸緊急,姚廣孝急勸燕王朱棣準備起兵,朱棣還很猶豫,說道:「民心向彼,如之奈何?」

姚廣孝斥道:「臣知天道,何論民心!」

由此令朱棣下定了起兵的決心。

次年六月,建文帝安插在燕王身邊的人告發燕王謀反,建文帝密謀抓捕朱棣,剷除燕王一黨,幸得當時負責北平城防的張信冒死密告,於是朱棣決定提前起兵,以「靖國難,清君側」為名,發動了靖難之役。

臨出兵之際,忽然狂風大作,將王府的檐瓦吹落,摔得粉碎。此為大不吉之兆,於是朱棣臉上變色,再度猶豫不決。

這時姚廣孝奮而說道:「祥也。飛龍在天,從以風雨。瓦墮,將易黃也。」(王府的青瓦掉下來摔碎,這是預示著殿下即將要用皇帝才能用的黃瓦了。)

於是朱棣再無疑慮,留下姚廣孝輔佐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親自率領大軍出擊。

同年十月,燕軍主力進取大寧,建文軍主帥李景隆乘機領軍十萬偷襲北平。

燕軍回援不及,眼看北平城危急。北平城上下齊心,拚死抵抗。姚廣孝更是獻策,令兵士往城牆上澆水,天寒地凍,滴水成冰,整個北平城池變得如同一座冰城一般。

李景隆的軍隊面對滑不留手的冰牆進攻受阻,圍困多時卻難以攻破城池。

此時燕王朱棣帶領軍隊回援,姚廣孝又在夜間下令用繩索將兵士吊下城去,與燕王援軍裏應外合,大破李景隆的十萬大軍。

之後幾年間,燕王的北軍與建文帝的南軍之間一直互有勝負,畢竟是以一隅敵全國之力,雖然朱棣屢次擊敗南軍主帥李景隆,但自身消耗也很嚴重,道後來強弩之末,圍困濟南城三個月卻難以破城。

其後更是在東昌大敗,主將張玉戰死(即英國公張輔的父親,張胖子的祖父),連朱棣自己也陷入重圍,僥倖逃生。

此戰之後,燕王軍隊士氣低落,連朱棣自己也一度失去了信心,甚至想過與侄兒建文帝議和。

而姚廣孝卻堅定的主張燕王朱棣應該繼續進攻,在他的極力勸諫下,朱棣重新鼓起勇氣,再度出兵,大敗南軍主將盛庸,並且接連取得了淝水、靈璧之戰的勝利。

這時姚廣孝派人給朱棣送信,告訴他切記不可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應該集中兵力,直取南京,南京守衛薄弱,勢必成功。

朱棣採納了姚廣孝之策,連勝之後不去攻打城池,而是全軍急速向著京師進發,終於在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朱棣稱帝之後宣佈建文帝非法,廢除其年號,仍然沿用洪武的年號),燕王大軍渡過長江,進入南京。

建文帝自焚(一說失蹤),靖難之役終於以朱棣的全面勝利而結束。

縱觀這個靖難之役,姚廣孝的影子一直貫穿始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場戰爭不僅僅是朱棣的勝利,更是他姚廣孝的勝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尋龍迷蹤卷一華山驚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尋龍迷蹤卷一華山驚變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十三章 近乎妖的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