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夏原吉的擔心

第一百九十七章 夏原吉的擔心

夏原吉站在午門之前。

這些天他每天都準時來到午門前,請求進宮面見皇上,可是每一天全都吃了閉門羹。

守門的禁軍每天的回答都是千篇一律的重複,皇上身染疾病,身體不適,需要安心靜養,任何人都不見。

這樣的回答夏原吉已經聽了很多天了。

身體不適?這誰信哪?

自從皇上登基以來,素來一直是嚴於律己,雖然日理萬機,卻還是事必躬親,就算偶爾染上一些小疾,也是強撐著病體,從來不會因此放下政事不理。

即使是逢年過節,他也只是安排半天的時間在御花園自己呆上一會兒,放鬆一下,就權當是節慶應景了。

身居至尊之位,卻如此近乎苛刻的要求自己,毫不放鬆,這也是令夏原吉等一眾文臣們由衷的欽佩皇上的原因。

皇上如此勤政,將天下事放在自己心上,何愁大明江山不能繁榮太平,天下萬民不能安居樂業,何愁不能迎來一個全新的太平盛世?

可是這一次,皇上卻反常的一連十幾日不曾臨朝聽政,甚至連蹇義和夏原吉這樣的重臣也屢次求見也無法入宮一睹皇上的龍顏,這實在是從未發生過的事情。

如果真的像這些禁軍所說的那樣,皇上染上疾病,身體不適,不能接見的話,只怕這病絕非什麼小疾,而是生死攸關的重症。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皇上危在旦夕,那麼承繼大統的各項準備,就應該要緊鑼密鼓的開始準備了。

然而宮中卻沒有一點動靜,甚至一點風聲也沒傳出來,沒人知道宮中的情況究竟如何了,連太子殿下也是無法入宮探視,只能天天坐在東宮之中急得干跺腳。

這時候,夏原吉不由得開始懷念起仁孝徐皇後來。

徐皇后是開國元勛中山武寧王徐達的長女,自幼被太祖皇帝選入宮中,陪在燕王朱棣之側。十五歲便由太祖皇帝做主,正式冊立為燕王妃。

徐皇后自幼飽讀詩書,精通韜略,被人稱為「女諸生」,不但極其聰慧,而且與朱棣的感情極好,一直是他的賢內助。

當年太祖皇帝朱元璋對於燕王朱棣這個兒子頗有顧慮,尤其是皇太子朱標病逝之後,立了其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唯恐朱棣太過於能幹,會威脅到未來孫子的皇位。全靠了徐皇后一面盡心侍奉太祖皇帝與孝慈高皇后馬氏,一面又建議朱棣韜光養晦,隱藏鋒芒,這才令太祖皇帝始終沒有對朱棣下手。

後來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之後,靖難之役爆發,朱棣領軍征戰在外,徐皇后和長子朱高熾留守北平,參議軍事,成功抵擋住了李景隆的十萬大軍,令朱棣沒有後顧之憂。

後來南京城破,建文帝失蹤,朱棣登基稱帝,冊立徐氏為皇后,昭告天下。

在母儀天下之後,徐皇后依然運用她卓越的才學與政治眼光,時刻影響着朱棣的許多國策和用人。她關心百姓疾苦,主張休養生息,提倡任用賢能,並且待人一向寬厚仁愛,深得百官擁戴,只可惜天不假年,永樂五年她便突然薨斃了。

同年,她的弟弟徐輝祖也突然死了,據說是傷心姐姐之死病重不治,不過坊間一直有一種傳聞,其實是徐皇后在臨死前下令秘密毒死的。

徐輝祖是中山王徐達長子,徐皇后之弟,少年成名,精通兵法韜略,而且對於建文帝極為忠誠。建文登基伊始,他便大義滅親,建議首先應該剷除燕王朱棣,後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李景隆屢戰屢敗,他更是臨危受命,領兵與朱棣作戰,幾次救出主帥李景隆。

可惜後來燕軍兵臨南京城下,李景隆卻第一個獻出城門,朱棣因而得以兵不血刃,入主南京。徐輝祖拒不參見朱棣,拒不承認朱棣的皇位,因而被朱棣一直軟禁在府邸之中,其實不過就是因為徐皇后的緣故才沒有殺他。

如今徐皇后既薨,再沒人能夠壓制住徐輝祖,徐皇后太了解自己的這個弟弟了,唯恐他會忍不住跳出來策動反對朱棣,令徐家有滅頂之災,更令天下再度陷入戰亂,所以徐皇后才會秘密的毒死自己的親弟弟,為了徐家,為了朱棣,更是為了天下。

如此的巾幗英豪,天下鬚眉男兒又有幾人能及?

可惜,徐皇后實在是走得太早了,夏原吉忍不住在心中哀嘆道。

如果現在徐皇后還在的話,他一定有辦法通過徐皇后了解宮中真實的情形,可惜徐皇后已經不在了,這宮門深似海,再也沒人能知道此刻深宮之中究竟在發生着什麼。

起初,夏原吉最為擔心的人是漢王朱高煦。

此人統軍多年,在軍中的聲望極高,根基很深,如今英國公張輔又領軍遠征安南,不在京中,若是漢王朱高煦利用這一點控制了皇城禁軍,秘密的扣押了皇上,想要謀朝篡位,絕對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畢竟,他這些年為了太子之位,與兄長朱高熾之間的明爭暗鬥,無所不用其極,已經是路人皆知的事情了。

他對於皇位是如此的渴望,而且以他暴烈魯莽的性格,絕對有可能會這麼做。

自古以來的歷朝歷代,為了皇權之爭,兄弟相鬥,甚至於父子相殘的事情,發生得還少嗎?

可是幾天之前與淇國公丘福在路邊的那一次偶遇,卻令夏原吉改變了看法。

那哪裏是什麼偶遇啊?丘福分明就是奉了漢王朱高煦的指令,專門在路邊向相候,特意來探聽向夏原吉的口風的。夏原吉甚至可以斷定,當時在丘福身後的那輛馬車上,坐着的正是漢王朱高煦本人!

可是這麼一來,另外的一個問題又來了,既然漢王朱高煦這麼急於打探自己的口風,那麼說明其實他對於如今皇宮中這不尋常的一切也是充滿了猜疑,一無所知的。

這樣看來,這一切並非是出自漢王朱高煦的手筆。

仔細想想也對,這世間大部分的事物,其外表和內里往往都是表裏不一,背道而馳的。

漢王朱高煦表面上性格暴躁,十分強悍,可是卻正說明了他的內心其實是十分軟弱,優柔寡斷的人,這樣的人要指望他痛下決心,干出這樣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來,似乎是有些不太可能的。

(《明史》記載,朱高煦一直驕橫跋扈,奪嫡之爭終未成功,朱高熾成功登基,稱為明仁宗。洪熙元年,明仁宗朱高熾病逝,朱高煦想利用太子朱瞻基回京奔喪的半路伏殺之,因行動倉促,朱瞻基又有了防備,未能成功。

隨後朱瞻基登基成為明宣宗,朱高煦於是起兵造反,驕橫狂妄的對侄子下戰書,明宣宗於是決定御駕親征。豈料朱高煦聽說這個消息竟然嚇破了膽,遲遲沒有動作,貽誤軍機,導致被圍困在了樂安城中。

被圍當夜,朱高煦竟然毫無鬥志,連夜燒毀造反用的兵器和書信,想要出城投降,被手下將領阻止。他假意回府,竟然半路偷偷跑出城外投降。

平叛之後,明宣宗誅殺叛黨計兩千餘人,卻沒殺朱高煦,只是將他全家軟禁在皇城西安門內,供應如常,還常常親自前去探望。朱高煦見狀漸漸又驕橫起來,一次在明宣宗來探望他之時,竟然故意絆倒明宣宗,以此嘲笑他與其父一樣肥胖臃腫,行動不便。

明宣宗盛怒之下令人將朱高煦罩在銅缸之下,四面以炭火炙烤,活活將他炙死在銅缸之中。朱高煦最後落得如此下場,與他優柔軟弱和驕橫狂妄的性格,不無關係。)

可是如果皇宮之中現在這不正常的亂局並非是漢王朱高煦所為,那又會是誰呢?

太子朱高熾嗎?

不,這個孩子自己太了解了,他一向是寬厚仁孝,禮賢下士,絕不可能會做出這等喪心病狂,弒父奪權的行為來。

再說了,他之所以能夠一直以來穩坐太子之位,沒有被漢王朱高煦的各種陰謀詭計所擊倒,全靠了蹇義、夏原吉之流的良臣出謀劃策。

他即便是起了這奪權之心,也斷斷沒有能力去控制這皇城的禁軍各衛,造成目前這樣的局面。

既不是太子,也不是漢王,那麼現在真正控制着這皇宮的人究竟是誰呢?

事到如今,只剩下了一個猜測,也是夏原吉心中最害怕的答案,那就是,宦官內侍!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都有着宦官亂權的先例,輕則禍亂朝綱,重則傾覆天下!

正是有感於此,太祖皇帝才會下令,宮中的宦官內侍,一律不得學習識字,在他看來,若是宦官全都沒有文化,大字不識,自然也不能干政,也無從亂政了。到了建文帝朱允炆當朝時期,這一法令更是變本加厲,但凡發現宦官識字的,輕則斷手斷足,重則殺頭滅族。

只是沒想到,這麼一來反而令得這些宦官們不但對建文帝刻骨的仇恨,更是紛紛倒向了燕王朱棣。以致於靖難之役時,建文帝這邊的情報,大到軍事機密,小到建文帝一天的生活起居,燕王朱棣全都了如指掌。

如此一來,建文帝焉能不敗?

而朱棣登基之後,論功行賞,首當其衝的就是廢止了宦官不得識字的禁令,反而搭理提拔任用了一大批有才能的宦官,到了重要的崗位上,甚至是統軍的位置。

比如,在甘肅統領黑甲衛的馬靖,比如率領船隊遠航西洋的鄭和,又比如,王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尋龍迷蹤卷一華山驚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尋龍迷蹤卷一華山驚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九十七章 夏原吉的擔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