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安天下

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安天下

第一百三十五章武安天下

大夏世宗武皇帝,終於沒有熬過大夏昭武二十七年,就在昭武二十七年冬至當夜,與世長辭。

張安在為張軒服喪二十七日,登基稱帝,以明年為武安元年。

據說,在張安選年號的時候,好有一個插曲。

大臣們都覺得這個年號不好,一來喻義不好,好幾任武安君都沒有得了善終。特別其中還有白起。

其次,就是年號之中有一個安字。

雖然張軒已經宣佈過臨文不諱的法令。

但是年號與皇帝的名字,恐怕也有妨礙。

但張安可以說一意孤行,說道:「天下方興,正是用武之時,非用武不能安天下。」

於是在百日國喪之後。

也就是,在武安元年春,張安拜李定國為大將軍。以晉王,大將軍,樞密使,總領九邊兵馬,六十餘萬,分四路出師。

梁化鳳出遼東,攻清軍吉林將軍府。

賀虎頭出大同攻歸化城。

金聲桓出甘肅奪哈密,然後斷絕西域與中原的聯繫,阻擋清軍從西域的援軍。

李定國出塞三千里,直撲和林。

不過,順治下令撤退搬空了和林,大軍南下,令一部在歸化城中堅守。順治大軍在北,想在歸化城下吃一下夏軍一支。

但是了賀虎頭在歸化城下,以少勝多,大破順治,攻破歸化城,順治大敗而逃,賀虎頭窮追不捨。

順治在軍中傳位於玄燁,令殘部護玄燁去天山以北。他拖着追兵,在和林南,被大軍合圍,力戰而死。

武安元年大戰,才算落下帷幕。

各軍歸塞,漠南蒙古各部都歸為朝廷麾下。

張安從陸路北上,進駐北京。

大軍入塞,張安在北京犒勞三軍,在武安二年,大軍西出西域,王郎於天山南麓大敗滿清八旗,陣斬玄燁。

清軍如鳥獸散。

只是清軍不足為懼了。

並不意味着西域就能順順利利的到了大夏的手中。

西域不是漢地,已經有千年之久,因為風俗,信仰等問題。西域土著屢降屢叛,漢人數量不足,使得夏軍在西域,只能維持軍事存在。

而且因為糧道太遠,畢竟甘肅也不是什麼產糧地,大部分糧食,要從河南山西起運。

十石運到西域,大抵只剩下二三石。

故而糧道決定了,在西域駐兵的數量。

故而王郎作為西域總督。麾下只有安西軍。十個營的兵力。

不過,王郎坐鎮西域十年。

這十年不知道打了多少仗,不管是清廷殘部,而是西邊的回回勢力,乃至於俄羅斯東進的兵力。

因為要駐守各地,所以王郎很長時間能動用的機動兵力不過數千。

但是王郎卻屢屢打出數千破數萬的戰例。

隨着十年移民。

整個西域才堪堪過百萬漢民。

張安將自己四個兒子,分封到西域,這就是西域四王。

張安的兒子不只有四個。只是有勇氣出塞的人,只有四個而已。

張安在位三十年。

完成了三件大事,首先治水在張安手中,大功告成。驅除東虜,東虜徹底滅亡,並將北疆歸於朝廷治下。第三件大事,就是大夏朝廷體制在張安的手中,才算是徹底的完成。

號稱夏太宗。

張安的兒子,張倫。

乃是大夏第五代皇帝。

張倫在大夏曆代皇帝之中,也算是太平天子了。

在位四十年,天下安堵,甚至文官對武將的發動了進攻。一心將用兵大權,奪了回來,甚至王郎作為樞密使的時候,主要對手就不是外敵,而是內閣了。

但是在王郎死後,樞密使第一次由文臣擔任。

勛貴的權力一落千丈。

等到了張倫晚年。

諸子爭位。

尤其是二皇子與太子之間的爭奪,二皇子的能力在太子之上,有很多勛貴支持,張倫為了避免骨肉相殘,終於令二皇子領兵,水陸兩路進攻緬甸。

緬甸滅亡。

隨即二皇子被封為滕王。

以緬甸之地,近封之。

張倫在位四十七年,也算是天年而終。廟號文宗皇帝。

太子張珣繼位。

只是太子不知道是不是當太子時間太長了。在位短短七年,就駕崩了。廟號中宗。而剛剛登基的被後世稱為,僅次於世祖皇帝的明君,夏宣宗,方才十八歲。

而滕王才是兵強馬壯的時候。

滕王在緬甸也十幾年了。

並與英軍一起進攻印度,在恆河下流大部分都納入掌控之中。

在宣宗登基之後。

滕王號稱宣宗非中宗之子。與英軍聯合,並非三路。

一路攻雲南,一路攻暹羅,轉道攻安南,另一路與英軍聯合攻馬六甲。同時聯合西域四王,攻甘肅,橫掃漠北。

天下震動。

宣宗登基不過三十多天,就決定御駕親征。

決定了南守北攻的策略。

因為從緬甸攻中國,道路不順,雖然緬甸號稱百萬之眾,但是限于山河險阻。一時間打不過來,但是北方九邊太平百年,武備卻鬆弛起來。

宣宗坐鎮北京,用了一年的時間。

誅殺西域四王。重新收復西域,並在西域設省,為天山北省,與天山南省。

但是這個時候,滕王攻陷了這雲南。

只是從雲南到廣西,還是從雲南到貴州,道路都很崎嶇。

宣宗皇帝從北方帶領十萬鐵騎南下,與滕王戰於貴州,大破之,凡三戰,將滕王逐出雲南。

但是從雲南到緬甸。

緬甸在雲南之間道路難行。

從雲南攻緬甸攻之不動。而這個時候夏軍水師在馬六甲大破滕國水師,隨即西進。這個時候英國也正式加入戰場。

英國認為滕王乃是大夏正統,繼承了與英國的盟約。

這樣的情況下,平叛戰爭難免長期化。

一共打了十幾年,才算是在印度戰場之上,獲得絕對的優勢。誅殺了滕王。

但是滕王之死,並不代表印度戰場的終結。

而是英夏聯盟的最後決裂。

在滕王死後,英國一度向夏朝提出橄欖枝,謀求和平。

只是明宣宗斷然拒絕。

從此開啟了,從十八世紀中期,到十九時期晚期的,持續一百多年的夏英爭霸戰爭。

當然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末求生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明末求生記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安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