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清日賽跑(下)

第五十七章清日賽跑(下)

軍事科學領域的革命通常被劃為六個階段:16至17世紀以步兵,炮兵取代重裝騎兵為標誌的「火器革命」;18世紀末到19世紀以拿破崙戰爭為代表、以職業軍隊取代雇傭兵為標誌的「民主革命」;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以建立總參謀部和情報制度,將鋼鐵、蒸汽機、鐵路、電報用作戰爭手段的「管理革命」;以兩次世界大戰為標誌的「機械和科學革命」;二戰爭后以冷戰、核威懾和核均勢為標誌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革命」,以及當代的「信息革命」。近代日本軍隊崛起之時,正值西方國家的第三次軍事革命,日本很快抓住了這次軍事革命的真正本質管理。軍制的改革、軍部和參謀機關的成立,可以說正是日本從這一軍事改革中汲取到的最大收穫。

在籌劃學習英法、改革兵備制度的同時,山縣有朋不顧武士階層的反對,加快了實行徵兵制的工作。在實行徵兵制的建言書中,山縣有朋聲稱「兵部現今之目標在國內,而將來之目標則在海外」。1872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明治天皇頒佈詔書,實行徵兵制,並仿照歐洲國家建制,廢除兵部省,分別設立陸軍省和海軍省,次年又分別委任山縣有朋陸軍中將和勝海舟為首任陸軍卿、海軍卿。小理1872年2月28日,海軍省在東京築地的五丁目成立,日本即以此日作為海軍誕生的日期。

經過幾次官制改革,日本已經清除了政府高官中的舊公卿大名勢力,出身於薩摩、長州、土佐、肥前諸藩的維新派藩士佔據了要職,中樞部門尤其為薩摩、長州出身者獨佔。「維新三傑」之一的大久保利通曾經公然言稱:「薩摩、長州乃是皇國之柱石,命脈之所系也。」對於新興的日本來說,這是一個不祥的信號。

此時,日本的大規模內戰已經結束,但是要實行對外侵略又嫌實力不足,所以軍隊最主要的任務是防範西方國家從海上的攻擊,海軍和海防成為了軍事建設的重點,陸軍的作用則只是鎮壓國內有可能發生的地方騷亂和武士叛亂。因此,明治初期的日本國防建設採取「海主陸從」的方針,對武裝力量的稱呼和浩特為「海陸軍」。關於海陸軍經費的分配,明治三年五月三日決定為海軍18萬石、陸軍12萬石。

但是,明治維新時期的戰爭主力是以長州藩兵為主力的陸軍。小理兵部大輔山縣有朋是長州藩出身,對「海主陸從」的局面不滿,於是在陸海軍分別設省的同時,宣佈武裝力量的統稱為「陸海軍」,實行「陸主海從」的國防方針。從當時日本的國策來說,無論「陸海軍」還是「海陸軍」,將來的發展目標都是征服海外,但是此時卻牽涉到狹隘的門戶和地域之見。此時陸軍的重要職位已為長州藩出身者把持,山縣有朋對此舉自然是無比贊成,卻引起了以西鄉從道(西鄉隆盛之弟)為首、在海軍中勢力最大的薩摩藩巨頭們的不滿。「海陸軍」與「陸海軍」之爭,實際上是長州、薩摩兩藩勢力對今後日本軍隊建設中陸軍與海軍孰主孰從,以及爭奪對軍隊的最高控制權的一次較量。因為長州藩出身的山縣有朋此時正掌握著兵政大權,薩摩藩的勢力暫時敗下陣來。近代日本陸海軍抗爭的傳統,以及所謂「藩閥政治」的時代,也由此宣告開始。

此時的日本海軍擁有甲鐵、富士山、千代田形3艘軍艦,另有飛隼、飛龍、大孤、快風等4艘運輸艦。1869年二月,各藩藩主開始了將所領土地、人口上交中央的「版籍奉還」運動,薩摩、長門、筑前、久留米、安藝、肥前、土佐各藩所有的軍艦紛紛以「獻納」的名義上交政府,編入了日本海軍。小理除了1429噸的龍驤號(英國建造的鐵殼巡防艦)和1490噸的日進號之外,這些軍艦大多是兩三百噸的舊式炮艦和護衛艦,整個日本海軍共有軍艦、運輸艦、通報艦、練習艦、御召艦等雜七雜八的艦船共14艘,總排水量151噸。三月二十六日,天皇在大孤的天保山沖檢閱了各藩獻納的6艘軍艦(總排水量2000噸),這是日本最早的閱艦式。

當時,英國已經出現了單艦排水量達10700噸的「米諾陶」級鐵、甲戰列艦,一艘即超過大半個日本海軍噸位的總和。兩相比較,日本一方面痛感國力窮困、民生凋敝,另一方面則加快了經濟改革,創造官營事業、扶植民營企業、改革兵制,從西洋引進警察、司法、教育諸制度,改善交通和通信事業,以儘快達到「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的維新三大目標。如山縣有朋所說,「強兵為富國之本,而不是富國為強兵之本」,所以,陸海軍的擴充也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明治改元一年之後,兵部大輔前原一誠於1870年五月四日向太政官提交了最初的海軍軍備計劃「海軍更張建白文書」。文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迅速建設海軍、認真加強陸軍、建立保護國家體制的建議,其中指出:「皇國是一個被分割成數島的獨立於海中的島國。如不認真發展海軍,將無法鞏固國防……故海陸軍裝備精良與否,實關皇國安危榮辱。全國上下發奮努力,興辦海軍,加強陸軍,建立一支保民衛國之軍隊,用以壓制強敵,擴大我國數千年悠久歷史之影響,耀皇威於四海,這才是最緊急最重要的國務……」文書還提出,儘管日本財政拮据,但在今後7年內至少應將歲入的五分之一用于軍備擴充。

「建白書」第二部分是一份軍備建設計劃,前原設想要在二十年內建造200艘軍艦,其中「蒸汽厚甲艦」(即鐵甲艦)50艘,「木質兩制艦」(外包鐵皮的木製巡洋艦和快速護衛艦)70艘,「大炮船(炮艦)60艘,此外還要建造運輸艦20艘,海軍兵員擴充為兩萬五千人。完成整個軍備計劃的預算為4500萬日元以上,遠遠超過了當時日本的財力(1872年日本實行金銀雙重本位制,廢兩改元,1日元金幣相當於黃金1.5克,4500萬日元約合黃金68噸;而1877年的日本國家預算總額才不過4800萬日元)。日本海軍到大正年代才實現200艘艦隊的目標,兵員2.5萬人也要到日清戰爭后才變為現實。1871年底,兵部省三位負責人又提交了「海陸兵備之建議」,提出日本的首要防備對象應該是「北門之敵」俄國。

海軍省成立之後,1873年勝海舟提出了一個十八年造艦計劃,對前原的軍備計劃作了調整,削減為鐵甲艦26艘、大艦14艘、中艦32艘、小艦16艘、運輸艦8艘,合計104艘。即便如此,由於在新政府中飛揚跋扈的山縣有朋從中作梗,明治五年度(1872年度)海軍軍費不過186萬多日元,還不到陸軍軍費(769萬多日元)的五分之一。造艦預算每被擱置,建軍計劃頻頻壓縮,海軍自嘲已經成了陸軍的附屬機關,真的變成了「陸海軍」

雖然沒錢,可是海軍也得辦。1871年,日本海軍從英國商人手裏買入一艘艦齡已達18年、經過翻新的三桅快速炮艦「馬六甲」號,改名為筑波號。這艘1978噸的二手軍艦航速僅8節,在使用中發現諸多不便,於是將其划給東京築地的海軍傳習所,作為將機關報的航海教練習艦使用。

.起點.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同治帝國之一朝奮起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同治帝國之一朝奮起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十七章清日賽跑(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