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

第187章 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

天才壹秒記住『愛♂?說→』,

允熥來到謹身殿,此時禮部的官員還沒有到,謹身殿內只有允熥的屬官們。

他們見到允熥,馬上跪下行禮說道:「見過陛下。」

允熥在後宮為了震懾後宮諸人和自己的叔叔、兄弟自稱朕,但是在這些親信面前卻不必如此,因此他說道:「孤還未登基,等到登基以後再稱呼孤為陛下吧。」

但是陳性善說道:「陛下,禮不可廢。雖然陛下尚未正式登基,但是先帝已崩,陛下就是大明的皇帝。」其它的人也紛紛附和。廢話,誰敢不附和?那不是自己找病嗎?

允熥倒不是很堅持,所以就接受了。然後他要說的是很重要的事情。

允熥說道:「陳卿,朕命你兼任內閣學士,主修《太祖實錄》。」

內閣這個機構是早就有的,只不過一開始只不過是一個顧問機構而已,並且實際上只是翰林院的升華版。所謂的學士只不過是五品官,完全看不出後來的半個丞相的風采。另外半個是司禮監掌印太監。

主修《實錄》也不像是後來,象著着很大的發展前途。不過修《實錄》還是證明皇帝比較信任你,所以大家都在心中恭喜著陳性善.陳性善本人則躬身說道:「是,陛下。」然後他接着說道:「那,陛下是已經決定,將大行皇帝的廟號定為太祖了?」

允熥說道:「是。」開國皇帝的廟號就那麼兩個,倒是沒什麼可爭的。並且歷史上老朱就是太祖。

允熥想起了老朱,又止不住的要掉眼淚。他趕忙仰起頭,又用手絹擦,等到不流了才低下頭。

底下的陳性善、卓敬、楊任等人見到允熥哭泣,不約而同的在心中想着:「陛下提到大行皇帝就止不住的流淚,可真是孝順。」

然後允熥說道:「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傑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崛起布衣,奄奠海宇,三皇以後未之有也!而能禮致耆儒,考禮定樂,昭揭經義,尊崇正學,加恩勝國,澄清吏治。」

「正後宮名義,內治肅清,禁宦豎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職相維,置衛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禍亂,文致太平,太祖實身兼之。至於雅尚志節,聽蔡子英北歸。晚歲憂民益切,嘗以一歲開支河暨塘堰數萬以利農桑、備旱潦。為漢、唐、宋諸君所未及也!又有何人可比載。」

允熥一邊說着一邊又忍不住哭了出來。陳性善沒聽明白允熥說這段話的目的是什麼,不得不問道:「陛下,這是何意?」

允熥未答。還是秦松聰明,他偷偷地拽陳性善的衣服,等陳性善回過頭來之後小聲說道:「這是讓你加在實錄最後的,對太祖陛下的稱讚。」

陳性善馬上說道:「這、這、這,哪有繼任的皇帝給先皇寫這個的?再說了,這實在是稱讚過甚了,最少西漢的高祖就是平民出身。況且哪有和三皇在實錄中相比的?」

秦松用恨鐵不成鋼的語氣說道:「你不說,咱們都不說,誰知道這是陛下的意思?另外,漢高怎麼和本朝太祖一樣平民出身了?漢高先是為秦國的亭長,後起兵反秦,在滅秦以後因功得以加封漢中王,鎮巴、蜀、漢中。之後為義帝報仇滅項羽,然後才在諸王的一致推舉下當了皇帝,怎麼就是平民出身了?」至於最後一個把老朱和三皇在實錄中相比,秦松也實在是沒法反駁,只能不說。

但是陳性善還是看着秦松,心中冒出了大大的問號:『這也行?』

秦松見陳性善還是不太接受,心中着急。不料接下來陳性善自己說道:「那好吧。」他雖然正直,但是在官場混久了,知道該妥協時得妥協。

這時允熥說道:「不必如此,這就是朕的意思,不必隱瞞。」

允熥站起來接着說道:「太祖之功,善莫大焉,難道及不上這樣的稱讚不成?」

因為列在最後的『贊曰』一般都會着重描寫功勞,淡化甚至不寫過失,所以寫上這個贊倒是也無妨,除了那句『三皇以後未之有也!』有些過了,把老朱直接和堯舜禹三皇相提並論,之前還沒有皇帝這麼干過以外,其它的都比較符合事實。

但是陳性善還是說道:「在《太祖實錄》中寫下這個贊語無妨,但是絕對不能由陛下的嘴中出來,這與陛下的名聲有礙,恐怕千年以後還會有人拿這個來,批評陛下。」

允熥真的很想對他說:『用不了五百年,中國對於皇帝的分析角度就會發生極大的變化,到那時沒人關心這個了。』但是允熥還是接受了陳性善的好意,說道:「朕知道了。」

這件事就定下來了。允熥見禮部的官員還沒有來,又說起另外一件事情:「你們覺得現在的京城適不適合為都城?」

是的,允熥有一點遷都的想法。

不過允熥絕對不會遷都北平的,因為北平現在,並不適合為首都。

有後世的歷史學家說中國從宋代以後的規律是政治中心北移,經濟中心南移。但是經濟中心南移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政治中心北移卻是意外事件。

先看先後定都北平的四個國家:金、元、明、清。其中金、元、清都是異族政權,他們定都北平的原因很簡單,離着他們老巢很近,萬一漢人造反可以逃走,蒙元政權就憑藉着這個逃回了漠北。金和清也並非不想逃回去,只不過他們遇到的麻煩不是,或者說不全是漢人造反,所以沒有利用到,並非沒有這個想法。

而明代比較特殊,他是朱棣造反成功以後才遷都到北平的。理性分析朱棣遷都的兩個重要理由是:1、他習慣了北方的生活;2、老朱生前加封朱棣為燕王,讓他護衛邊境,這是他的責任。他不敢違背這個責任,又不放心其他人在這裏手握重兵守衛邊疆,所以自己當了皇帝後繼續親自守衛邊疆,所以遷都北平。

這就破除了定都北平是政治規律的說法。

另外,北平此時自然條件也不適合為首都。第一,北平缺糧,歷史上就需要從江南調糧,這給大明造成了極大的負擔。農業社會政府的任何行為都會造成百姓的極大負擔。

第二,北平缺水。明初還不顯,到了明末北平城的地下水就極少並且不好喝也不健康,凡是有點兒身份的人都吃從城外挑來的水。此時京杭大運河的北段為了保證通航,被迫使用大量的船閘,從南方調水根本不可能。允熥還在後世的時候看到過一個資料,說大行皇帝2014年的時候,北平境內的大行皇帝大行皇帝條地上河都瀕臨斷流。

所以北平不適合為首都。允熥覺得現在的首都比北平適合多了。

允熥自己相對屬意的是徐州。徐州位於後世中國南北的中間線,離江南又不遠,並且附近有微山湖不缺水,是北方少有的不缺水的地方。至於此前並無王朝定都徐州,那劉秀定都洛陽以前還沒有國家定都過洛陽呢?不也開創了後漢二百年的江山?

不過允熥並沒有下定決心要遷都,所以和自己的親信商量一下。

但是,陳性善思慮良久之後說道:「陛下不是要開海嗎?」

允熥也疑惑地說道:「是啊,怎麼了?」

陳性善說道:「現在的京城瀕臨長江,而長江直通大海,離上滬縣也極近,如果有什麼問題,那可以迅速處理。要是遷都到了別的地方,那萬一江南有事,怎麼能很快的知道呢?」

陳性善一語點醒了允熥!定都在哪裏,在這個交通、通訊都十分不發達的情況下,實際上關係着國家的政策!趙構難逃以後為什麼以杭州為行在而不是荊州、武昌等地?這些地方都沒有當過都城啊!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宋的財政收入十分依賴商稅和關稅,定行在在杭州可以就近看着。

允熥根據後世的經驗,已經決定着重發展海權,西北內陸另想辦法來處理,所以他只能定都在江南一帶,而不能遷都到其他地方,而江南最適合為都的地方就是南京了。順着這個思路想一想,即使是遷都徐州也有些遠了。

與之相對的,如果發展陸權,就需要把首都定在西安,畢竟西安好歹還有渭河,水還多一點。

『是不是老朱也看到了江南以後的區位優勢,所以定都現在的京城,而不是他一度想定都的開封呢?』允熥想着。

想明白的允熥抬起頭來對陳性善說道:「陳卿,多謝你一下子點醒了朕,朕要多謝你。」

然後他掃視所有的屬官,說道:「不必在討論遷都的事情了,朕已經決定不再遷都了。」

秦松、楊任他們鬆了一口氣。他們不知道允熥是什麼意思,又不敢問,又怕想錯了方向,雖然允熥十分的平易近人,應該不會因為他們想錯了而責罰,但是還是不好。

這時,外邊守着的宦官走進來說道:「陛下,禮部的人到了,宣他們進來否?」

允熥說道:「他們到了?馬上宣他們進來!」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踢開永樂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踢開永樂
上一章下一章

第187章 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