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6章 都督同知

第1306章 都督同知

徐暉祖本來還要繼續說話,但似乎想到什麼,又止住了,只是說道:「總之,南洋之地將來必定會有戰事。」

「增壽,武將陞官,首在軍功。只有去南洋這般有戰事之地才能立功陞官,是以大哥打算將你送到南洋。」

「大哥,既然如此,為何不讓二哥去南洋?雖然是景昌給我掙的,畢竟已經有了世襲的爵位,還是讓二哥去立功陞官封爵。」徐增壽馬上說道。

「不成,我不成。」沒等徐暉祖說話,徐膺緒連連擺手道:「我也不會打仗,去這樣的地方是白瞎了機會。還是讓四弟去吧。」

「二弟,不是兄長不想讓你立功,只是你畢竟,」徐暉祖琢磨了一下,沒有想出合適的辭彙,於是跳過繼續說道:「讓四弟去南洋更為合適。」

「再說,陞官封爵也不一定就是憑藉自己。你看四弟,雖伯爵是景昌掙來的,不還是整日得意洋洋的炫耀?」徐暉祖笑着說道:「景珩與景璜年紀也不小了,你若是捨得,讓他們跟着增壽一起去南洋立功受賞。」

「這有什麼捨不得的?」徐膺緒也笑道:「他們又不像薛熙揚那樣讀書好,我也曾讓他們去讀書,結果連童生都考不上。既然不能走文,就只能走武功。就讓他們跟着增壽一起去南洋,立功受賞。」

「二哥,」徐增壽還要再說什麼,徐膺緒擺擺手示意他不必說了。「而且你的性子也不適合留在京城,我更適合,就讓二哥貪點兒懶,留在京城享福吧。」他最後又開玩笑道。

「二哥!」徐增壽很感動。雖然徐膺緒不怎麼會打仗,但派去南洋帶兵打仗也未必不會立功,退一步說,即使他憑藉自己的本事真的打不了勝仗,不還可以雇傭能打仗的幕僚,或找一個會指揮打仗的副將?徐家勢力不小,願意給徐膺緒抬轎子的將領不少,徐家之後自然會還回去。

所以徐膺緒等於是在自己還沒有爵位的情況下將立功封爵的機會讓給了他,他怎麼能不感動?

「這樣做什麼?」徐膺緒笑道:「咱們是親兄弟,我們不想着你,誰想着你?再說,我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封爵。你不也是因景昌立功封的爵?沒準景珩或景璜也給我掙回來一個爵位。」

「弟弟一定讓他們給二哥掙回來一個世襲的爵位。」徐增壽語氣堅定的說道。

他隨即問徐暉祖:「大哥,南洋也不小,哪個地方最容易立功?」

「你就去蘇藩吧。蘇藩將來少不了仗打。而且你平素與燕庶人(指朱棣)和蘇王關係都不錯,去蘇藩正合適。」徐暉祖看了他們兩眼,沒有多說什麼,只是說道。

「為什麼不是岷藩?高,蘇王這幾年打仗也十分賣力,蘇門答臘島上也沒多少外番之國了。而岷藩這幾年一直沒有打過仗,也該南下攻打勃固了。何況岷藩距離西邊的那個地方也近。」徐增壽馬上問道。

「岷王會不會攻打勃固可不好說,佔據一地,也未必一定要動刀兵;至於距離西邊更近,從蘇藩走水路去西邊,比走陸路更加方便,陛下將來若是攻打西邊,必定會出動蘇藩之兵。」

「當然,更加要緊的是,」徐暉祖說道:「蘇王,罷了,在自己家直呼其名吧。高煦用兵打仗比岷王更加厲害,雖然他平素給人勇猛之像,如同下山的猛虎一般,卻又狡詐如狐,跟着他打仗即使不勝也不會損兵折將;可岷王用兵打仗的本事比不上他,更兼他身邊將領、部族雖多,卻涇渭分明不易統一指揮,進兵向西若一路都是弱敵自然沒什麼,若是有一個強敵多半會吃一個大虧。所以兄長打算讓你去蘇藩。」

「罷了,那就去蘇藩。」徐增壽說道:「反正高煦和我的關係不錯,蘇藩與中原聯繫也更加容易,就去蘇藩。」

「。」

……

……

過了幾日,徐暉祖上摺子,提出現在的武官考評之制有些地方不太妥當,請求修改。這事就是允熥指使的,當然馬上批准。然後又過了些日子,他將新的武官考評之制送到允熥桌前,允熥下發大都督府各衙門議論。

允熥對武官考評之制的變化不大,主要就是修改了一下和平時期武將的升遷,以及文職武官的評定標準。雖然允熥喜歡打低烈度的戰爭,認為和平時期軍隊會慢慢朽壞,不願意軍隊長期不打仗——即使是現代軍隊和平久了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更不必說古代軍隊了——但對於大明來說,因為周邊的國家基本都比大明要窮,大多數對外戰爭都不會有什麼收益純花錢,而且戰爭對農業國的生產影響比較大,他也不能每天都挑起戰爭,未來和平時期會越來越多。所以他必須制定更加合心意、對國家有好處的武將升遷平定標準。

至於文職武官的評定標準制定也是十分必要的。文職武官雖然是武官,但乾的活是文職的活,自然不能用武將的評定之制,但軍事機構做事的要求和政務部門做事的要求還有些不太一樣,現在沿用的文官評定之制也不合適,必須制定新的制度。當然,他為了能夠不對文職武官的工作產生多少負面影響,變化也不大。

所以不論文職武官還是武將都沒有提出異議,這個考評之制就通過了。

正如他們兄弟所預料的,徐家再次引起眾人的妒忌。你本來就是大明第一勛貴,徐暉祖又是新一代將領中立功最大之人,現在又這麼受皇帝寵信,不妒忌你妒忌誰?

徐暉祖也按照之前的謀划,正式上奏摺,請求准許他辭官。他今年才四十歲,告老自然不太合適,琢磨來琢磨去還是認為用傷病為借口最好,就以之前在伊吾之戰受了傷,一直沒好透,最近又有加重的跡象,難以處理大都督府的差事,所以請求辭官。

允熥接到徐暉祖請求辭官的奏摺的時候即有些驚訝,也有本就在預料之中的感覺。說本就在預料之中,是因以徐暉祖之聰明與謹慎,早就該看出徐家有成為眾矢之的的跡象,上摺子請求辭官十分正常。

說有些驚訝,是驚訝於他這個時間。他當初本以為回京后徐暉祖就會辭官,還打算挽留他,連挽留的摺子草稿都寫好了,但徐暉祖卻並未辭官,之後大都督府的差事理順了,他還是沒有辭官,可現在卻辭官了。

允熥哪裏知曉,徐暉祖確實剛剛返回京城就打算辭官,但一來允熥隨即進行軍事改革,他這時辭官好似對允熥的改革不滿一般(雖然允熥自己並沒有想到);二來徐膺緒的兩個兒子景珩和景璜也年滿十六歲,可以入衛所歷練了,他還得安排兩個侄子的前程,就沒有辭官。

之後等大都督府的差事理順后他又琢磨起讓徐增壽去南洋之事,想把增壽安排到南洋后再辭官,就又耽誤下來;等找到了將徐增壽調到南洋的合適借口,允熥又交給他制定武官評定之制的差事,他只能將這個差事辦完后再辭官,也就是這次辭官的時間。

不過不管徐暉祖為何會拖到這個時候才辭官,他此舉都和允熥心意。雖然他打算打造一個貴族統治階層,但這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實現的,他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現在仍然只能用傳統皇帝的那一套,不讓軍中只有一顆將星閃耀,可此時徐暉祖這顆星星比其他人都更加耀眼一些。

所以允熥只能暫時將他冷落一段時間,等其他的將星也如同他一般閃耀后,再任用他。

當然,作為禮節,徐暉祖的奏摺允熥不能馬上批准,要挽留三次,三次之後才批准了他辭官的奏摺。

此事在軍中影響不大。在辭官之前徐暉祖已經將此事與親近的武將說過,他們也都明白怎麼回事,不會因此以為徐家失了皇上的信任,有些慌亂的中下級武將也都被安撫好了,沒發生什麼事情;更何況其它勛貴也明白這是徐家以退為進,也不會趁機做什麼,所以相安無事。

見到徐暉祖上奏摺以傷病為由辭官,耿炳文也趕忙上奏摺辭官,請求在家養病,允熥也照例挽留三次后批准。

隨後允熥任命了新的都督同知。其中一人不出徐暉祖所料是藍珍。藍珍是大明最後一個追封王爺的勛貴藍玉之子,世襲國公,又幾次帶兵出征立功不少,新一代將領中是僅次於徐暉祖之人,擔任都督同知絲毫沒有爭議。

但他任命的另外一個都督同知的人選,卻在大都督府引起了一定爭議。因為他任命了張輔。張輔不論資歷或是功勞都與都督同知這樣的官職有些差距,許多將領都不太滿意,就連張輔自己也十分惶恐,上奏摺請辭。

但允熥不僅駁了他的奏摺,還將他叫到宮裏說話,讓他寬心做都督同知,不必擔心什麼。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踢開永樂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踢開永樂
上一章下一章

第1306章 都督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