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部隊揭秘

731部隊揭秘

通過電影《黑太陽731》,觀眾對魔鬼731都有了一個整體深刻的認識。但731部隊是怎麼發展起來的?除731部隊外,當時中國大地上還活動着哪些魔鬼部隊的身影呢?它又由哪路神仙管着呢?

早在1925年,國際社會正在日內瓦協商簽訂「禁止在戰爭中使用細菌武器的協議」,日本就「懷有私心」拒絕參加這個協議的締結。後來日軍所以要發展細菌武器,是因為他們認為細菌武器是一種很有利的進攻性武器,若不進行此種準備,在實現自己的目標過程中,會遇到嚴重的困難。石井四郎就曾說過:「日本沒有充分的五金礦藏及其他製造武器所必需的原料,所以日本務必尋求新式武器,而細菌武器便是其中之一。」(註:731部隊生產部部長軍醫少將川島清受審記錄,見《前日本陸軍軍人因準備和使用細菌武器被控案審判材料》,莫斯科外國文書籍出版局,1950年)明確地表述了日本軍部的考慮。說明日軍早有罪惡打算。明知細菌武器與人道和科學不相容,但從1928年起派石井四郎遠赴歐洲考察學習細菌作戰(當時還未發生諸如9?18事變等侵華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在考慮、策劃和準備使用細菌武器,作為其對外戰爭政策一部分了。

自1930年始,到1945年止,在日本天皇和軍部的策劃和命令下,侵華日軍歷時15年之久,在中國構建了一個規模龐大,組織機構齊全的細菌部隊。這支部隊隸屬於參謀本部第九陸軍技術研究所(九研,也叫「登戶研究所」)領導,同時也隸屬於各地區派遣軍。中國全面抗戰爆發后。由於戰線不斷拉長,侵華日軍的細菌戰部隊也隨之大規模擴充。細菌戰部隊兵力總計達20000多人,其中科學研究人員就達7000至8000名。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大體分五個部分,分別駐在當時中國的哈爾濱、長春、北平、南京、廣州分屬於各地區派遣軍。1938年7月,成立了18個師團屬防疫給水部隊(即細菌戰部隊),在戰場上的各個師團中進行活動,並在華北、華中、華南數十個城市設立了支隊,來從事細菌戰活動。整個中華大地基本上都籠罩在日軍的細菌戰網絡中。

太平洋戰爭以前,侵華日軍主要分四個作戰區域,關東軍專司中國東北謀略;其它侵華軍隊按日軍大本營1939年發佈大陸令362號,組建專司侵略中國內地的中國派遣軍。中國派遣軍按照戰區又劃分為北支派遣軍、南支派遣軍、中支派遣軍等。北支派遣軍(原稱華北駐屯軍),駐中國華北平、津、冀、察一線;中支派遣軍(又稱華中方面軍),駐上海——南京——武漢一線;南支派遣軍,駐廣州——香港一線。

侵華日軍四支細菌戰部隊分別是:

一、歸關東軍節制的細菌部隊

關東軍第731部隊,全稱滿洲第731部隊(對外稱防疫給水部隊)。

731部隊總部設在中國東北哈爾濱市郊的平房區,對外偽裝成一個水凈化部隊。部隊長石井四郎。731部隊是在抗日戰爭(1937-1945)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侵華日軍從事生物戰細菌戰研究和人體試驗相關研究的秘密軍事醫療部隊。731部隊的前身,是石井四郎於1932年在中國東北哈爾濱市郊背陰河設立的東鄉部隊,該部隊最早開始進行的是在日本國內無法進行的人體實驗。1932年,石井四郎率部隊修建中馬城——哈爾濱市郊的監獄。1935年的一次監獄暴-動迫使石井關閉中馬城。石井到離哈爾濱更近的平房區重新設立一個新的設施673部隊在黑河孫吳縣建立細菌實驗基地,包括動物飼養、制菌室等300間建築。731部隊原來定員2000人,1939年10月石井四郎把731部隊工作人員后擴充到3000人。

2)關東軍第731部隊的分支——第100部隊。因為第731部隊名氣太大,一般人都不知道還有一支-神秘的細菌部隊(關東軍第100部隊),它是關東軍在中國東北製造細菌武器的另一大本營。第100部隊駐地在吉林省長春市郊區孟家屯,負責人高橋隆犢獸醫中將和松有次郎獸醫少將。第100部隊的前身關東軍臨時病馬收容所1931年在瀋陽成立。1933年,病馬收容所遷到長春。1936年,關東軍正式建立了「100部隊」,對外稱「關東軍軍馬防疫給水部」。儘管有這個堂而皇之的名稱,第100部隊實際上研究的是針對動物、植物和人畜並用的細菌武器——鼻疽菌、炭疽熱菌、牛瘟菌、斑駁病確定為主要的進攻武器。日本戰敗前夕,第100部隊接到關東軍司令山田乙三的命令,將大部分建築物炸毀,還燒毀和撤走了幾乎所有文字圖片資料。

二、歸北支-派遣軍(華北駐屯軍)節制的是華北(北京)第1855部隊,也是731部隊的分支:

855部隊本部設在北京的天壇公園西門神樂署,原國民黨中央防疫處,對外稱華北派遣軍防疫給水部,后稱第151兵站醫院。1855部隊長初為黑江,後為菊池齊。定員1500人。此外,在濟南、天津、太原、青島、鄭州、開封、郾城派駐支隊等。731細菌部隊的骨幹都到了這支部隊,石井四郎也在其中。作為臭名昭著的731細菌部隊的部隊長,他擔任職務是這支部隊的技術指導。在這支部隊一些重要職位上均可見到731部隊業務骨幹的名字,1939年10月,西村英二走馬上任,正式命名「北平甲第1855部隊」,成為日軍在北平、南京、廣州和新加坡組建的四支新的細菌部隊之一。他們修建了大批建築,其中包括7棟病房、100多間工作室、70多間小動物室和儲存各種劇毒菌種的192平方米的地下冷庫。但在日本投降時這支部隊的名稱從日本華北派遣軍的名冊上神秘地消失了。

三、歸中支-派遣軍(又稱華中方面軍,駐上海——南京一線)節制的細菌部隊是華中(榮字)第1644部隊:

華中(榮字)第1644部隊建於1939年。為侵華日軍在華北、華中、華南的三大細菌部隊之一。本部設於南京中山東路原南京陸軍中央醫院(現為解放軍南京軍區總醫院),對外稱華東派遣軍防疫給水部/中支-那防疫給水部,又稱「多摩部隊」(這個稱呼跟此後與其合作進行細菌戰研究的第9技術研究所設在神奈川縣川崎市多摩河川附近有關)。細菌武器研究所設在原中央陸軍總醫院大樓後面的原中央衛生實驗院的大樓里,定員1500人。部隊長為桔田武夫中佐,副部隊長兼研究課長為小林賢二少佐。下設7個課。榮字1644部隊在上海、南京、岳陽、荊門、宜昌等地派駐12個支隊。

四、歸南支派遣軍(駐廣州——香港一線)節制的細菌部隊是(波字)第8604部隊:

波字)第8604部隊,本部設在廣州原百子路中山大學醫學院內,對外稱華南派遣軍防疫給水部。是日軍在中國南部的一支重要細菌戰部隊。部隊長先後為田中嚴大佐、佐佐木高行、佐藤俊二、龜澤鹿郎。從1939年到1945年間,(波字)第8604部隊下設6個課,定員1200名專業人員,並且在華中、華南、華北的數十個城市設立了支隊。到1945年前後,專業人員擴編至1500名。中山醫圖書館曾是第8604部隊本部,在本部從事各種細菌研究、傳染病研究及鼠疫培養和病(活)體解剖。從事細菌研究和病體解剖等就是在現為中山醫科大學圖書館舊樓的地方,而當年南石頭難民收容所,實際上是8604部隊的細菌戰實驗場所。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佔領了南太平洋地區,就在這四支細菌戰部隊之外又成立(岡字)第9420部隊細菌部隊,歸日軍南方軍(新加坡——馬來西亞一線)節制:

岡字)第9420部隊,本部設於新加坡昭南愛德華醫院。細菌戰劑研製所設在馬來西亞淡環精神病院,並在泰國、緬甸、越南等國設有支隊分部。定員初為208人,后發展到600人。日本細菌部隊形成了具有一定作戰能力的完整的細菌戰體系和指揮系統。(岡字)第9420部隊雖設在南洋但卻通過公路向我國雲南進行大規模的細菌戰。

侵華日軍實施的細菌戰遍佈中國現屬的黑龍江、吉林、雲南等二十個省、自治區,計有六十三座城鎮。日本陸軍化學戰裝備有:150毫米化學彈迫擊炮,94式90毫米迫擊炮,30千克毒氣鋼瓶,160毫米毒氣拋射炮,撒毒車,毒劑筒等。此外,各種山、野、榴炮也都配有大量毒劑彈。

日軍細菌武器生產能力是驚人的。根據有關資料顯示,二戰期間,日軍在中國建立了野戰毒氣廠、野戰毒氣分廠和野戰毒氣支廠,組成三級獨立補給系統。日軍儲備毒劑約9455噸,足夠維持幾次大規模戰役之用。日本陸軍和海軍生產的芥子氣、路易氏劑、苯氯乙酮等毒劑共計7000多噸。其中化學武器絕大多數運到了中國。

日軍生產的毒劑幾乎全在中國使用,1942年有8個專業毒氣聯隊(團)投入中國戰場,還有臨時配屬師團的獨立毒氣大隊、山地戰毒氣大隊、近戰臨時毒氣大隊等。同時日軍炮兵、航空兵也普遍進行化學戰,有時甚至把毒氣罐發給每一個步兵。

中國有關學者以大量事實證明,侵華日軍進行大規模細菌戰致死中國民眾至少二十七萬多人,而研究細菌戰的一些日本學者認為,中國學者統計的數字是相當保守的,實際遠不止此。他們認為,死於侵華日軍細菌戰的中國人多於日軍在南京製造的大屠殺人數。據調查和考證結果表明,從一九三三年起,侵華日軍就在黑龍江五常背蔭河建立細菌戰基地,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在中國實施細菌戰長達十二年之久。在這些地區,日軍的細菌戰部隊和細菌工廠大批製造細菌培養物,製成多種細菌戰劑,針對中**民大量使用細菌武器,甚至動用飛機大面積投放細菌彈。而日軍岡字9420部隊總部雖然設在新加坡,但其卻派間諜返回到雲南境內投放細菌病原體,針對中國進行細菌戰。因日軍大量使用化學武器和細菌武器,致使將近240萬中**民遭其毒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抗戰之狼煙四起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抗戰之狼煙四起
上一章下一章

731部隊揭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