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5章 渡水

第975章 渡水

第975章渡水

尋找諸葛亮的破綻是暫時不用想了。

畢竟按司馬懿的想法,雙方目前還處於消耗耐心的階段。

當然,現在馮賊已經出現了。

如果諸葛亮出兵前與馮賊約定好了時期,那麼對岸很可能就會進入下一階段:小規模試探進攻。

不過對於司馬懿來說,這都在自己的預料之中。

只要堅守營寨,不給對面大規模渡水的機會,那一切就都在掌握之中。

而且諸葛亮在沒有十足的把握之下,也不可能大規模渡水而來。

還是那句話,馮賊已經在北邊出現了。

那就意味着隴山那邊已經沒有了壓力,那麼駐守汧縣的五萬中軍,隨時可以從陳倉方向過來。

諸葛亮要是真敢大規模東渡武功水,從陳倉方向過來的秦朗就可以隨時威脅他的側後方。

諸葛亮自己都不怕首尾難顧,司馬懿又有何懼?

更別說到時候蜀虜首尾還隔了一條武功水。

如此豈不是半渡而擊加兩面夾擊?

司馬懿不相信諸葛亮會這麼冒險。

所以,現在就看誰的定力足,誰能先從其他地方破開局面,從而給正面戰場施加壓力,誰就能佔據優勢。

得到了司馬懿的指點,鄧艾恍然大悟,連忙抱拳道:

「大司馬,艾願請往汧縣!」

在關中屯田了幾年,再加上平日裏喜歡觀察山川,假想攻防,鄧艾對關中地形已經算得上是熟悉。

既然大司馬都說了,此時不好尋諸葛亮的破綻。

那麼剩下的,要麼是馮賊,要麼是鄧芝。

馮賊的話……大概也不用想了。

橋山以北,乃是平地。

天下能在平地上打敗馮賊所率騎軍的人,可能有。

但鄧艾知道,肯定不包括自己。

至少現在不包括。

所以剩下的最後一個方向,就只有鄧芝了。

司馬懿很是滿意,點了點頭:

「秦將軍雖深得陛下信重,但為人低調,從不與人為難,你去了那裏,他應當會給我幾分薄面,不會看輕你。」

鄧艾感激道:

「謝過大司馬。」

「明日我會派出一支運糧隊,前往汧縣送糧,到時你就是押糧官。」

「諾。」

與司馬懿在得知馮永的消息之後,立刻就可以做出應對相比,漢軍的反應就顯得有些遲緩。

畢竟確實就如鄧艾所言,兵分三路,又無法互通消息,三路之間,自然就只能各自為戰。

對於丞相這一路大軍來說,信息不足,就只能按出征前的計劃,一步一步,穩打穩紮。

這是一種穩妥的做法。

就像司馬懿所認為的那樣,隨着鼎足之勢的正式確立,各國軍隊也不斷走向正規化。

兩支大軍的對陣,不再是一古腦衝上去拔刀就砍。

就算是你想沖,人家也未必給你機會,反而有極大的可能是給對手機會。

統帥需要從國家戰爭潛力、後勤保障、民心向背、交戰時機等等方面去全盤考慮,而不僅僅是兩軍對決。

這就是所謂的廟算。

只是統帥所要考慮的,並不是將軍所要考慮的。

比如說魏延。

看着北岸的魏國運糧隊大搖大擺地經過,囂張的模樣似乎一點也沒有把對面的漢軍看在眼裏,魏延就恨不得張弓拉箭,把那個領頭的傢伙射下馬來。

只是渭水實是太寬,不說是弓箭,就是軍中的重弩,怕也是堪堪能射到岸邊。

更別說能射到遠離岸邊的魏國軍隊。

「北伐北伐,這哪是北伐,分明就是兒戲!」

魏延憤然道,「打又不打,空耗錢糧,何時才能擊敗魏賊?」

言畢,他把手上的長弓擲於地上,讓親衛牽過馬,翻身而上,向著五丈原馳去。

進入軍營,魏延翻身下馬,大步流星地走到帥帳前。

身為丞相麾下軍中第一大將,一路上沒有人會攔他。

「魏將軍。」

「我想要見丞相。」

「將軍,丞相去武功水那邊查看敵情了。」

又不打算渡水擊賊,天天看敵情,還能把魏賊看死?

魏延聽到這話,心裏就是有些不耐,嘀咕了一句,然後轉身向著武功水方向而去。

夏日來臨,雨水似乎多了一些。

前兩天才下了一場雨,諸葛亮坐在輪椅里,看着漲起來的河水,若有所思。

「來人,用弩往對岸射一箭。」

「諾。」

很快有軍士拿着重弩上來,蹲下,拉弦,放矢,動作很標準。

「敢問丞相,要射哪個方向?」

諸葛亮眯了眯眼,然後又拿起望遠鏡看了一下,這才指了指對岸邊上的一塊顯眼的大石頭:

「看到那塊石頭沒?就往那個位置射。」

「諾。」

軍士瞄準之後,一扣扳機。

「蓬!」

改良過的重弩射程很遠,不算殺傷力的話,最遠者能達近兩百步。

而武功水的水面,都沒超過一百步。

說實在的,第一次遇到司馬懿時,大漢丞相未必沒有存了讓人冷不防給他一下的心思。

可惜的是,那個傢伙機警得很,不但站得遠,而且身邊還有親衛拿着大楯。

就連雙方喊話時,都是軍士跑近了傳話。

看樣子是早就知道了大漢強弩的厲害。

大漢丞相坐在四輪椅里,正在看着水面沉思,只聽得有人喊了一聲:

「丞相!」

被打斷了思路的諸葛亮循着聲源看去,原來是剛剛趕過來的魏延。

「哦,是文長啊!」

諸葛亮從懷裏拿出一小塊錦布,小心地擦了擦望遠鏡的鏡頭,隨口問道:

「文長可是有事?」

「丞相,我剛才看到魏賊往西邊押送了一批糧食。」魏延臉色有些不太好看,「我大軍遠道而來,所耗糧食遠比魏賊多。」

「就算丞相有意在五丈原屯田,又如何比得過魏賊身後有關中之地?長此以往,怕也是耗不過魏賊啊!我們……」

魏延憋了一股子氣,正準備要全部說出來,哪知丞相卻是突然打斷了他的話:

「魏賊往西邊押送了一批糧食?」

諸葛亮的注意力似乎是被魏延的第一句話吸引住了,宛如沒有聽到他後面的話,「就在剛剛?」

魏延愣了一下,下意識地點頭:「正是如此。」

諸葛亮有些疑惑:

「這麼久以來,西邊魏賊的糧草,基本從長安運過去的,這一次怎麼會從北岸走?」

當然,就算是從長安出發,平日裏也是沿着渭水走最方便。

但現在南岸的五丈原這裏不是有自己的大軍么?

數萬人馬的糧草,可不是一批小數目。

誰沒事會把運糧隊暴露在敵人眼皮底下?

所以自然是走北塬的北邊比較安全。

魏延又開始有些不耐起來。

「丞相,我想說的是,魏賊不但兵多於我,且糧亦多於我,又易於輸送,我等若是一直與之相持,最終耗不起的,是我們啊!」

丞相沒有接魏延的話,而是看向對岸,自言自語地說道:

「事有反常,必然有因。吾看那支糧草隊極有可能非是從長安出發,而是對岸司馬懿所派。」

丞相這個態度,讓魏延如同一拳打了空,根本沒有着力點,他也看向對岸,悶悶地說道:

「那又如何?」

「那就說明事情有了變化,司馬懿這才有所行動。」諸葛亮眯起了眼,緩緩道,「恐怕那不是真正的糧草隊,而是司馬懿派往汧縣的援軍。」

魏延終於露出吃驚的神情:「援軍?隴右那邊,丞相難道還另有安排?」

不應該啊,全大漢就這麼些兵力,隴右哪來的多餘兵力?

諸葛亮搖了搖頭:「若是汧縣有急,司馬懿如何會這般遮掩?說不得他這是想要從汧縣主動出擊……」

說到這裏,諸葛亮的目光轉動了一下,看向東北方,「看來司馬懿已經知道了馮明文在哪裏了。」

算算時間,也差不多到了。

「丞相,那我們怎麼辦?」

魏延着急道:

「隴右那邊看來是瞞不住了,要不要我領兵向西攻打陳倉?讓汧縣的魏賊不敢輕動。」

「分兵攻城,你少說也要帶兩三萬人前往,吾何來這麼多兵分你?」諸葛亮再次搖頭,「還不如直接渡水試探。」

「渡水?」

「對,渡過武功水。」諸葛亮說完,喝令道,「孟琰何在?」

守護在丞相身邊的孟琰連忙站出來:

「末將在!」

「吾分你五千虎步軍,今日整備器械,明日但得軍令,立刻渡水!」

「諾!」

虎步軍乃是這些年丞相精心編練的精兵,除了姜維有資格單獨領五千來人在外,剩下的全部都由丞相親領。

如今讓孟琰領虎步軍先行渡水,看得出來丞相此次是動了真格了。

魏延再也顧不得了,直接插話道:

「丞相,為何不讓我為先鋒?」

諸葛亮淡然道:

「若想成功渡水,非虎步精兵不可,孟琰乃是虎步監,領虎步軍渡水,情理使然。」

「你又非虎步軍中人,如何知曉虎步軍行陣之要?」

魏延啞然。

諸葛亮看了一眼魏延,見他面有憤然之色,便開口多說了一句:

「若是孟琰能成功渡水,你便是第二批領軍渡水的人。」

魏延得了承諾,這才稍有平息。

諸葛亮心裏卻是嘆息:

吾不讓魏延先行渡水,便是知其心性太躁,立功心切,渡水之後,面對魏賊,未必願意掘營固守。

反倒是孟琰,勇武雖不如魏延,卻勝在能完全按吾之吩咐行事。

第二日天剛蒙蒙亮,喧鬧的西岸很快吸引了魏軍探子的注意。

「大司馬,蜀虜有動靜!」

司馬懿得到稟報,連忙帶人出來一看,果見對岸的蜀虜正扛着竹筏木筏放入水中。

「不好,蜀虜這是要強渡武功水!」司馬懿心頭一驚,連忙吩咐,「傳令,立刻整軍!」

從上了五丈原之後,大漢丞相就一直讓軍中伐竹砍木,正是為了渡水所用。

但見長三四丈,寬近兩丈的筏子被不斷地推入水中,然後再被粗大的麻繩把首尾綁死。

同時還有「咣咣咣」的聲音,這是為了加大牢固,有軍士用特製的鐵棒釘在兩個筏子之間。

對駐在西岸的漢軍來說,日頭剛剛升起的時候,日頭正好刺眼,對陣不利。

只待日頭升得更高一些,更大的筏子這才被推到水裏,每個筏子上站了兩百名挎弓執矛的虎步軍將士。

前面豎起了大楯,以防魏賊的箭矢——漢軍開始渡水了。

果然,筏子剛過河中心,魏賊的弩矢帶着破空聲而來。

筏子上的虎步軍將士皆是縮在大楯後面,盡量不讓自己的身子暴露出來。

這種情況下,除了被動挨打,沒有其他任何辦法。

靠得越發近了,魏軍的弓箭手開始拋射。

「準備!」

「嘩啦!」

筏子上的士卒開始搭弓引箭。

「射!」

「蓬蓬!」

進入了弓箭手的範圍,終於可以反擊。

若說三國當中,魏是以精騎見長,則大漢是以弓弩為上,至於吳國,自然就是舟船了。

當然,有了涼州之後,再加上開了人形掛,大漢已經補齊了騎軍這塊短板。

但魏軍可沒這麼幸運,在弓弩上沒有辦法追上大漢。

魏軍的弓箭手開始射箭,那就意味着魏軍同樣已經進入了竹筏上虎步軍的弓箭攻擊範圍。

雖然筏上漢軍射出的箭有些稀拉,但總算不是像剛才那樣不能還手。

面對從空中落下的箭羽,豎在前面的大楯並沒有大太的用處。

很快,慘叫聲接二連三地響起。

竹筏再大,也沒辦法跟船隻相比,為了減輕重量,除了隊率披了鐵甲,剩下的士卒基本都是皮甲。

竹筏上的虎步軍士卒,不斷有人中箭,脖子、肩上、背上,甚至腦袋上。

翻倒在筏上的士卒,鮮血滲下了筏子的縫隙,染紅了水面。

而更多的,是站立不住,直接掉到水裏。

受了傷的士卒,根本連掙扎都沒能掙扎幾下,咕嘟嘟地冒起幾個水泡后,就再沒有浮上來。

只有縷縷紅色,緩緩擴散開來……

這才是剛剛開始。

第一個筏子終於衝到岸邊,早就有準備的魏軍齊齊吶喊,長矛死死地頂在豎在前面的大楯上。

「嘩啦!」

漢軍一個不防,大楯向後翻倒,壓到了筏上的將士。

筏上僅剩下不到一百名的士卒還能站立着,隊率怒吼一聲:

「殺!」

一馬當先,沖了上去。

與此同時,在離竹筏渡水不遠的地方,已經聯接好的筏橋,上游的一頭被推入水裏,藉助水流,開始自動緩緩地向對岸靠去。

下游的一頭,則是被死死地固定在樁子上。

「咔咔咔……」

筏橋發出令人牙酸的聲音,最終「嘩啦」地一聲,卡在了東岸。

早已迫不及待的孟琰一躍而上,領着虎步軍將士,踏着筏橋,直奔對岸。

有一支魏軍想要衝過來圍堵,然後只聽得又是一陣「蓬蓬蓬」的弩箭聲,西岸的強弩手射出暴雨般的弩矢。

東岸邊的五十步之內,成了死亡地帶,無人敢靠近。

等通過筏橋的虎步軍奔跑到達對岸,第一批乘筏船到岸邊的將士已經幾乎全部陣亡。

「大司馬!」

「不着急!」

遠遠地看到這一幕的司馬懿面容沉穩。

少量漢軍衝過岸邊,這個沒什麼。

他也沒指望武功水能把諸葛亮完全擋在對岸。

只有等諸葛亮派出大批人馬開始渡水的時候,才是真正半渡而擊的時候。

現在這種情況,只能是步卒短兵相接,遠未到精騎出動的時候。

如果精騎現在就出動,除了把自己衝進水裏,不會有別的作用。

這種小規模戰鬥,就看誰的韌性更加,誰的組織性更好。

很明顯,眼下渡水的漢軍,是諸葛亮手裏的精銳。

再加上武功水的水面不夠寬,對岸的強弩可以掩護渡水,魏軍空有兵力優勢,卻沒有辦法從兩側包抄過去。

第一支筏橋成功后,接着就是第二支……

第三支,被水衝散了……

同時從一開始就搭建的浮橋也不斷地向東岸延伸……

長達數里的岸邊,漢魏兩軍的將士,如同被血腥挑起了凶性的野獸,在不斷地吶喊廝殺。

與此同時,橋山的秦直道上,有一支數萬騎軍正在緩緩而行。

之所以緩緩而行,是因為郭淮已經提前把橋山上的秦直道加以破壞。

每隔一段路,就掘出短則兩三丈,寬則四五丈的深溝。

方法很簡單,但卻很有效。

馮永這一路上,不得不把這些壕溝填平了,才能繼續前行。

PS:

以下不要錢:

淺談三國漢魏兩國的軍事指導思想。

先做個說明:以下有一部分內容是我以前看過別人在網上說過的話,但是現在我找不到原話在哪裏了,僅憑着印象寫出來的(侵刪)。

同時加了一些我個人的理解。

好,正文開始。

我們現代人說三國,大部分人都是只注重誰誰誰戰績牛逼,打贏了多少多少次。

但很少會有人注意到這麼一件事情,那就是仔細看下來,被後世稱為軍事家的三國人物,大約只有廖廖的四五位。

而真正有軍事著作流傳下來的,似乎也就兩個。

一個是曹操,一個是諸葛亮。

這兩個,一個是奠定的魏國的軍隊建設方針,一個是在劉備敗家之後,重新制定了季漢的軍隊指導思想。

而因為兩國的不同國情,他們兩個走的側重點不同。

在說他們的不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兩個軍事代表人物。

一個是吳起,一個孫臏。

吳起的軍事思想,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那就是要求所有人必須要嚴格遵守法令,同時他很重視培養基層將士的戰鬥力。

吳起訓練出來的魏武卒,是當時的天下第一精兵,打得老秦嗷嗷叫,差點舉白旗的那種。

而孫臏呢,比起普通士兵,他更重視將領的作用。

比如說他認為作戰時人眾、糧多、武器精良等因素都不足以保證取勝。

將領只有掌握了戰爭的規律,了解敵我雙方情況,指揮得當,才能保證取勝。

這兩種軍事思想是當時的兩個流派。

大概是老秦被魏武卒打崩了,差點沒守住國都。

所以在魏國自己反覆橫跳作死之後,老秦奮發圖強,選擇接受了和吳起變法相類似的商鞅變法。

最終一舉收復被魏國拿走近一百年的河西之地。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比較清楚了,老秦正是以這套軍事政治制度,打下了橫掃東方六國的堅實基礎。

老秦之後,漢承秦制,進一步把這套制度優化,同時在這個基礎上又吸收了孫臏為代表的流派的軍事思想,造就了兩漢的軍事輝煌。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那時的將軍,既有霍去病這種天才軍神級別人物,也有衛青這種集軍事才能和重視士卒於一體的統帥。

更有與李廣齊名的程不識(估計這個將軍現在沒幾個人聽說過,但在當時他與李廣一樣,是公認的名將。)

程不識領軍有非常鮮明的特點,他非常嚴謹,平日裏將部隊按照最嚴格的紀律訓練,分成部伍,有職責明確的層級指揮系統。

部隊出戰時,總是處在人不解甲、馬不卸鞍的戒備狀態。他的軍隊以步兵為主,行軍很慢,但很堅實。

他的軍隊安營紮寨很有章法,一旦被他紮下營來,敵人就沒辦法衝破他的營寨。

他從未讓匈奴人得逞,但自己也沒有取得過重大的勝利。

但他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能夠不斷地積累小勝利,然後轉化為大優勢,同時讓自己的損失維持在最低水平。

與現代人不知道程不識相比,在西漢,人人都知道程不識是名將,因為他一生從無敗績。

這個人可以說得上是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的典型。

看到這裏,是不是有一種熟悉的感覺?

沒錯,諸葛亮就是繼承了這種軍事思想。

所以說現代好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諸葛亮會被歷代軍事家所推崇?

是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根本沒有站在古人立場,去了解古人對冷兵器戰爭的看法。

孫子兵法已經講得很明白了: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

並不是說諸葛亮僅僅是因為他的忠君,所以因為政治需要,就把他抬入了武廟十哲的行列。

當然,諸葛亮重視法令,重視基層將士的訓練,這也和季漢的國情有關。

因為國力太弱,再加上大量沒有紀律性的胡夷被抽取到軍中,所以他不得不這麼做,以保證軍隊的戰鬥力。

說完諸葛亮,再來說曹操。

曹操的軍隊建設則是比較接近孫臏的軍事指導思想:

重視將領的作用,能在戰場上及時抓住戰機的將領,才是好將領。

曹操會重視一部分軍隊的建設,但這僅限於精兵,不是全部,代表就是虎豹騎。

底層將士,只要能跟得上時代的平均水平就好了,不用全面加強。

所以我們在史書上看到曹操又收了多少多少兵,實際上那大多都是肉盾,算不上他的真正精兵。

關鍵時刻,他常常需要將領帶着精兵扭轉戰爭局面。

官渡之戰敗袁紹、南皮之戰斬袁譚、關中之戰破馬超等等,都是這種戰法。

這就需要將領要有很高的領軍水平。

而同時代能跟曹操比領軍水平的人,實在太少了。

事實上,曹操在赤壁吃了滿嘴灰,除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失利,也有戰法的失利:精兵無法發揮作用,空有優勢大軍卻反被擊敗。

一直以來的戰法不靈光了,一時沒反應過來,就只能「丞相何故發笑了」。

曹操的這種建軍思想自然也影響到了後來的魏國軍隊。

這種建軍思想,最大的弱點就是,敵人的將帥能力不能高於己方的將帥能力。

否則就算是自己兵力佔優,戰敗的可能性也會比別人高一些。

這也是為什麼歷史上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吃了虧之後,開始吸取教訓,在漢中練兵講武,苦練出一支精兵,然後司馬懿要畏蜀如虎的原因:

士兵又比不過,統帥也比不過,雖有兵多的優勢,但是也不太保險的樣子。

既然如此,那我守不就完了?

反正魏國國力雄厚,耗得起,而且又有天險阻擋諸葛亮的全力發揮,怕什麼?

最大努力地避免以己之短,擊敵之長,同時利用自己的優勢,拖垮敵人,不得不說,司馬懿也是一代軍事謀略家。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蜀漢之莊稼漢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蜀漢之莊稼漢
上一章下一章

第975章 渡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