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風起雲湧2

第53章 風起雲湧2

「前面說了具體分配戰略實施計劃,下面講講戰術執行具體方案。

兩個步兵營每營三個連每連三排每排五十人,以營部地點為中心點,三個連散開先期以打響名頭,每連可分成排極單位也可視具體目標合成行動,總之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因目標而採取靈活組隊或分隊打擊,讓敵人或周邊勢摸不清虛實不敢對我方,採取貌然行動讓我方有足夠時間和空間。

以排或連打擊敵人的原則,儘可能打伏擊速決戰,既以突然性、暴發性、快速性、精準性一個也不露掉消滅敵人。

突然性指敵人隊形和心理準備狀態不適合作戰的態勢。

暴發性指火力輸出瞬間最大值,如先期預設地雷、炸藥等爆炸物,預估出敵人的必經之處。在最佳時間引爆大取得一個最大殺傷和心理威懾效果,然後利用機槍、手榴彈補充空白。不給敵人調整應對的時間和機會,隨時間的推移戰場態勢越發對我方有利。

快速性指儘可能速戰速取打了就跑,讓既得利益牢牢掌握在我們的手中。

精準性指組織整個伏擊戰的設計、實施、變數、收尾每個步驟考慮到位。萬一情況有變應對正確有效。

戰術武器方面的應用無疑是,地雷、軍用炸藥最佳其次自製火藥、地雷。中間加以迫擊炮、輕重機槍、沖峰槍、阻擊手壓制補充精確打擊,最後步槍手擁有主動權的前提下收尾。

盡量確保打一次收穫大於支出,保證足夠下一次的戰鬥和擴編裝備。

游擊戰游是走,擊是打,字面理解為遊動攻擊。游而不擊是逃跑主義,擊而不游是拚命主義,游擊戰的精髓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遵循合理選擇作戰地點,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選擇作戰時機,戰鬥結束迅速撤退五項基本原則的作戰方式,叫做游擊戰。

游擊戰是非正規作戰。以襲擊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動性、靈活性、主動性、進攻性和速決性,並能廣泛動員群眾投入戰爭。

游擊戰通常不能決定戰爭命運,它的戰略任務是輔助正規戰和把自身發展成為正規戰,以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革命戰爭的游擊戰,是被壓迫的人民或被侵略的民族,反抗壓迫或侵略的一種群眾性的武裝鬥爭形式,歷史上曾經起到以弱勝強的重大作用。

中國古代兵書史籍對游擊戰有生動的記述。「游擊」一詞,最早見於漢初。《漢書·匈奴傳》載:「貳師解而引歸,與單於連斗十餘日。游擊無所得。「漢高祖設置游擊將軍,把游擊部隊稱為「游兵「、「游騎「、「游軍「。《史記·魏豹彭越列傳》載:「漢王三年,彭越常往來為漢游兵,擊楚,絕其後糧於梁地。「這裏說的游兵的作戰行動,是游擊戰性質的。《握奇經·八陣總述》「游軍」一節記述:「游軍之形,乍動乍靜,避實擊虛,視羸撓盛,結陳(陣)趨地,斷繞四徑。后賢審之,勢無常定。」這是對游擊戰特點的生動描述。

如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準備攻打楚國,採納了伍子胥提出的先疲楚后決戰的建議,先派部分兵力到楚國許多地方以游擊戰襲擾楚軍,達6年之久,致使楚軍疲憊不堪,爾後派主力入楚決戰,大敗楚軍。

中國歷史上較大的農民戰爭,都曾把游擊戰作為一種重要的作戰形式。唐末黃巢領導的起義,明末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起義,清朝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在農民軍處於弱小時期,大都採用出沒無常,避實擊虛,聲東擊西,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走的游擊戰法,常使官軍顧此失彼、腹背受擊,疲於奔命。這種農民戰爭中的游擊戰,曾在反抗和推翻封建王朝的鬥爭中起過重要作用。

游擊戰它常以襲擊為主要手段,出沒無常地攻擊和襲擾敵人,達到殲滅或消耗敵人的目的。

戰術特點

是一種以弱勝強的戰術,而且由於需要堅實的群眾基礎以及熟悉的地形,通常應用於反侵略一方,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保存自己、打擊敵人,最終奪取勝利,這是一種戰爭藝術。

以前打國民黨運動戰與游擊戰比較而言,它們在戰役的進攻性和流動性上都是一致的,差別就在於是否集中兵力(正規兵團),而且就這一差別來說,游擊戰有時在戰役戰鬥中也需要集中兵力,以造成對敵優勢而取得勝利。那麼怎樣的集中才算運動戰,怎樣的分散才算游擊戰,有時很難明確一個界線。

以游擊戰為主,就是要分散兵力以發動群眾為主;以運動戰為主,就是要集中兵力以打仗為主。「集中打仗則不能做群眾工作,做群眾工作則不能集中打仗,二者不能並舉」。

所以基層指揮員必須頭腦清晰明白合適的取捨。

游擊戰選擇的原因是遭受過外來軍事力量的入侵,不得不通過特殊的軍事手段擊敗敵人,不得不說游擊戰是被侵略一方的自然選擇,持久有效不定期的偷襲可以消耗侵略者的有生力量。

所以,游擊戰絕對是高水準的戰爭,這一戰爭形態要求高水準的政治,要求高水準的個人精神,要求高水準的軍民關係,具備這樣的條件,游擊戰就越游越大、越戰越強,就能對戰爭勝負發揮決定性的影響。

第一個人精神素質必須有艱苦奮鬥的頑強意志。

凡游擊戰同時也都是艱苦卓絕的持久戰,吃不像吃,穿不像穿,風餐露宿,朝不保夕。進行這樣的戰爭,僅有一腔熱血遠遠不夠,還必須具有吃大苦、耐大勞忍受長期煎熬的頑強意志。

第二,必須有高度的政治覺悟

游擊戰的基本特點就是人自為戰、各自為戰,進行小規模的分散作戰。這就要求每一個指戰員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只有這樣才能於高度分散的狀態下保持應有的組織性、紀律性;這還要求每一個指戰員具有強烈的犧牲精神,只有這樣才能主動求戰、積極應戰而不是消極避戰,通過不斷實施各種形式的戰鬥,使軍隊的戰鬥能力逐漸成長,而不是日漸萎縮。所以,游擊戰的第一要義或者說第一前提就是政治覺悟。

第三,必須與老百姓血肉相連

游擊戰之所以能令高度現代化的敵人疲於奔命、處處挨打,這裏面關鍵的原因是人心向背。共產黨游擊隊與老百姓血肉相連,深深地紮根於人民大眾之中,這才有無盡的兵員來源,才能支撐得起長期持久的消耗。

游擊戰我從戰略和戰術上、歷史起源、必備條件等論述,算得上和中央精神相一致。

下面楊政委講講後勤支援方面」。朱大壯談古論今的說完。

「過黃河前的一切後勤準備工作重點是、走、用、吃三個字概括。

走主要指是行動的載具,如駝馬載重武器和武器修理工具。

草鞋、布鞋、皮鞋有一定備份,用量最大草鞋最少人均三雙。

新軍裝人均兩套、雨傘,蓑衣三到四人一件。

用得嘛分作戰和非作戰兩類。

非戰鬥類食鹽、豬油、肉乾、雲南白藥、高度酒…等,儲量足以三個月或中烈度戰鬥使用。

戰鬥類主要是上海購進的八倍鏡和六倍鏡瞄準鏡望遠鏡,正在連夜改造中目前,以裝配校正四十六枝阻擊槍,其它三日內改造完成。

每名阻擊手一百發訓練彈己發到位。電起爆器二十二個也已下發到位。

當地鞭炮作坊、鐵匠、木匠能招的適合人選已有二十多人。

子彈復裝手工工具訓練也己展開,十具手工復裝機原料充足下,一小時復裝六佰發問題不大。

主要困難是火藥配比和原材料一塊問題大,一是配比和改進需要大量實驗,二是原材料收集費勁」。楊飛雲慚愧的說。

「這些我們都知道,打天下困難不困難?革命就是要不怕困難,敵占區的人民沒飯吃沒衣穿,困難不困難?我們要解決這些大困難,從困難中克服困難,從困難中生長起來。

手榴彈和地雷廠創辦人員遵循一個原則:就地取人,就地取材,就地物色設備工具。就地找到人了,技術也就有了。如翻砂車間一切人、材、物、技術都從當地民間冶坊工廠里物色來的,白鐵件、木工等的人、材、物和技術都從作坊中物色來的,火藥工人從做鞭炮作坊中找來的。

首先你們早期準備工作做好,一到敵占區站穩腳跟立既投入生產。缺子彈就不說了但手榴彈和土地雷、炸藥還是得管夠」。朱大壯拍板決定說。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抗日三部曲之殺豬匠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抗日三部曲之殺豬匠
上一章下一章

第53章 風起雲湧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