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摸自己胸口,還明朝一個公道(轉帖)

摸摸自己胸口,還明朝一個公道(轉帖)

無意中看了幾則關於明清的史料,驚覺和少年時看過的《碧血劍》、《乾隆皇帝》等書大相徑庭。困惑之餘,好奇暗生,遂廣閱史書,以求正解。數日之後,我終於驚詫地確定:原來這段歷史竟被如此嚴重地扭曲了;原來是非黑白,並不是只有趙高這個死太監才能顛倒;原來清朝亡了已有百年,還有這麼多名顯位高的人,在為其吹捧粉飾,文過掩非。

看着銀幕上那幾張貌似忠厚的老臉,聽着那薄薄嘴片中吐出的顛倒是非,心中竟不覺得憤懣,而只有深深的疲憊和失望。只為自身那淺薄的利益,狹隘的立場,你們就如此不堪地玩弄歷史、玷污真相么?那三尺木台後面,坐着多少求知若渴的少年啊,你們就忍心蒙昧那些單純的眼神,欺騙那些純白的心靈么?

那些顛倒黑白的人們,請閉上你們的嘴吧,縱然沒有古代史官那「孤直秉正、縱死不移」的風骨,也別連自己的良知都拋去了啊。請摸摸你們的胸口,那裏正跳躍的火苗,難道已不再是紅色了么?

下面,言歸正傳:

一、「謊言王子」閻崇年

對於閻崇年這種已經臭大街的人,筆者並沒有多談的興緻。而且筆者一想起此公每提到清朝皇帝時,都會流露出的那種發自內心,難以遏止的驕傲與自豪;以及每談到清軍攻城掠地,擊敗明軍,就興奮地雙目圓翻,板牙呲出,老臉如鮮花般綻放的激昂神情,腸胃就會產生強烈的不適,所以決定盡量長話短說。

何況在被痛扇耳光之後,關於他的爭議已經太多,筆者就更沒有多言的必要。打人的行為確實不對,但不表示打人者秉持的觀點也是錯的。而閻崇年與某位滿族的央視頭目沆瀣一氣,長期霸佔住話語權,盡情吹捧其滿清前輩的醜態也有目共睹。

唉!滿銀屏的辮子戲。

二、「拍馬王子」二月河

二月河歷來被譽為「歷史素養極高」、「帝王演義第一人」,看過他的《乾隆大帝》,覺得其文筆和厚重還可以,算是上得了枱面,但說什麼空前絕後無人能及就有點扯了,不知道有什麼背景,能造出這樣的勢和名來。其實文筆好不好尚在其次,但作為一部類似人物傳記的歷史演義,客觀持正才是應該的態度,「佈設情節的需要」並不能成為歪曲事實的理由。許多人的歷史觀就是在讀這種歷史小說時就奠基了,甚至很多人就是為了了解歷史才去讀這本書的,然而他們都被欺騙而不自知。

如二月河筆下的乾隆,簡直就是完人,聰明睿智賽過諸葛,勤儉節約超過雷鋒,處理政事比公認的勞模皇帝朱元璋還勤快,整天想的都是國計民生和萬家哀樂,竟至夜不能寐,當時看得我是又敬又佩。後來才知道,乾隆原來是搞**的愛好者,對大規模選送秀女入宮也興趣多多,身邊養著和?和劉墉兩個弄臣,閑着沒事就跑江南鋪張一把,狠狠地花一把老百姓的血汗錢。而乾隆朝貌似強盛安樂,其實不過是在吃雍正朝的老本,乾隆原來是個敗家子,似乎,清朝的衰落就是從他開始的。

上面說的歷史常識,想必二月河也不是不知,可他依然昧著良心歪曲歷史,為滿清皇帝文過飾非,歌功頌德,學者的良心何在?更關鍵的是,如此歪曲真相、誤導讀者的書,怎麼就無人提出異議?如此不客觀不持正的學者,怎麼就能有如此高的名譽和學術地位?難道話語權的霸佔,竟然已經到了如此觸目驚心的程度了么?什麼「歷史演義第一人」?「吹捧拍馬第一人」還差不多吧。

想必有人會為其辯護,說小說和歷史是兩回事,可難道小說就可以明目張膽地歪曲真相么?難道小說作者就可以隨着心意去誤導讀者,不考慮社會責任和影響么?哪天有人給希特拉和岡村寧次也寫個演義,把南京大屠殺歌頌一番,是否你們仍然會這樣為其辯護呢?

或許,也該有一個耳光,來引起人們的重視了。

三、「旗人王子」查良墉

(一)、偽漢

此人是本文的重心所在。查良墉就是大名鼎鼎的金庸,浙江海寧人,順治時著名**(明史案)的告密者就是其祖上查繼佐。當時無辜屈死者無數,老查踏着別人的鮮血爬了起來,並得到了滿族統治者的寵信。此後,查家一門先後出了七個進士和五位翰林,這在滿人排漢的風氣下,是漢人門庭根本無法做到的,所以儘管金庸死活不承認自己是滿人,可辯護總是顯得那樣蒼白無力。

而在金庸的小說中,對滿清的同情和辯護也非常明顯。元和清同樣都是入侵后統治過漢族的異族,同樣倒退了文明。但在《射鵰英雄傳》中,金庸對蒙古是一味排斥和否定,抗蒙的郭靖被譽為「俠之大者」,推崇備至。而在之後的《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中,這種弘揚民族氣節,反對異族入侵的氣息也非常濃郁。可到了《鹿鼎記》裏,金先生的歷史觀卻變得開明了,借一個無賴韋小寶的視角,大肆強調民族融合,鼓吹清朝明君遠勝明朝昏君,否定並嘲諷反清復明。言外之意,連不學無術的混混韋小寶都意識到這點了,別人難道還意識不到么?難道還不該意識到么?連生於揚州的韋小寶都已經忘卻「揚州十日」了,別的漢人還應該抱着不放么?還不該趕快高呼「鳥生魚湯」么?

同為異族,揚清而反元,厚此而薄彼,何也?個中緣由,不言自明。

金庸曾經編造過一個「維民所止」的謊言,把查家說成是**的受害者,試圖顛倒黑白,遮掩其祖上查繼佐告密的可恥行徑。更在《鹿鼎記》中篡改歷史,妄圖用自己手中的生花妙筆來扭曲真相,混淆視聽。關於金庸的種族所屬、海寧查家的根源、與查家有關的幾場**的真相,以及金庸幾次撒謊騙人的詳情,我將在「旗人金庸的那點齷齪事兒----寫給所有被金庸欺騙的人」一文中詳細敘述。

(二)、崇禎

到了金先生的《碧血劍》裏,這種貶低明朝的論調更加明顯,勵精圖治的崇禎完全被描述成了一個豬頭,腦子似乎比豬還笨上七分,而其平生最大的愛好,就是殺忠臣、亡國家、砍女兒手臂。

荒唐!

一個十七歲就能忍辱負重,剷除閹黨的帝王,會是一個豬頭么?一個疼愛女兒的父親,為什麼要用劍砍死女兒,只是為了不讓她落在亂兵手裏,受盡欺凌,她最後也是難逃一死的。可在金先生的描述下,這就成了崇禎天性狠毒刻薄的鐵證。

我一直覺得,崇禎是個可敬的人。他勤儉,連衣服破了都要讓皇后打上補丁,走路不敢過快,否則裏面衣服中的破棉絮就會露出來;他勤政,每天睡覺不到五個小時,累得半死不活,全部精力都在處理政務上;他不好色,美女如陳圓圓,三日就送出宮去;他大量任用賢能,不拘一格,孫傳庭、孫承宗、袁崇煥、洪承疇、左良玉等名將都是他所提拔重用;他不畏死,當李自成攻破潼關時,北京註定難保,但八成天下,還效忠於他,但這個男子,並沒有像清朝的慈禧那樣,棄城逃跑,任匪軍在京城洗劫燒殺,而是與自己的國家堅持到了最後一刻,大臣和士兵跑光了,自己才毅然赴死,這需要何等難得的勇氣?需要何等的對尊嚴的執守?在死前一刻,他說的最後一句話:」任賊分屍,勿傷我百姓一人。」心中還是念著百姓。國亡了,人也要死了,犯不着再惺惺作態了吧?所以,我覺得這時崇禎的心裏,是真誠地。那一刻,他死得像個英雄!

在那個積弱數朝、天下大旱、饑民四起的時候;在那個外有虎狼異族,內有亂兵作亂的時候,換成誰當皇帝,怕也撐不下去了。換個別人,可能還要早十年亡國。所以,明朝的覆滅,不能全歸咎崇禎,他做得已經很好了。

然而看過《碧血劍》和《袁崇煥評傳》的人都應該有印象,崇禎被金庸貶低得一錢不值,描述成千古難見的一個豬頭。其實金庸的小心思並不難猜,無非是要通過醜化崇禎,來貶低明朝,誇大其腐朽黑暗,從而「順理成章」地推出他真正要宣揚的結論----「清君清而明君不明,故取明而代之是順天應命,百姓之福。」。

金老兒,心思恁地陰毒!

除了在細節上詆毀外,金庸還利用了袁崇煥這面旗幟來否定崇禎,以證明其昏庸無道,自毀長城。還煞有介事地採用了滿清編造的「反間計」故事,來侮辱讀者的智力。事實上,袁是否該殺至今在史學界仍爭論不下,但已經可以肯定地是,崇禎將舉國精兵交袁統調,對其知遇有加,唯一要求就是讓其遏制滿清,可袁為了迫使崇禎同意與清朝「議和」,有意減緩回援速度,縱容清軍騷擾京師,燒殺掠搶,這才是袁被殺的主要原因。不管他的出發點如何,但軍人干政,以犧牲百姓和國家利益來威脅皇帝和朝廷,強迫他們屈從自己的政治理念,其所作所為也已有取死之道。崇禎殺他,是綜合權衡各方面后,不得已的結果,絕不是《碧血劍》中那種小兒科式的淺薄敘述。滿清大幅篡改明史,盡人皆知,通過吹捧袁崇煥來反襯崇禎的愚蠢無道,也是為了統治需要。可金先生卻將這「偽史」奉為至寶,竭力宣揚,個中的小小心思,實在令人齒冷。

不可否認,崇禎缺點不少:刻薄寡恩,心思陰狠就不說了;雖也起用了左良玉等人才,卻也識錯用錯了許多人;縱容黨爭,頻發錯誤的政令也是事實;更致命地是,他不放心手下官員,把內閣權力收回,大事小事全由自己處理,看似勤政,卻反而降低了行政效率,加之他並非勞模朱元璋那樣的政務高手,實際上反倒造成了行政效率的倒退。

但至少,他的用心是好的,是真心想要挽救明王朝、抵擋異族入侵、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地,也為此耗盡了心力,即使談不上英主,卻也絕非昏聵無道、混吃等死之輩。而最後的殉國更是難得,每個人都在讚頌文天祥、史可法視死如歸,可對同樣視死如歸的崇禎,卻為何詈罵一片?

無他,昔時滿清統治者歪曲,今朝金庸、閻崇年之輩詆毀耳。

很多人並不知道,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恰是明朝的最後一個年號――崇禎。據《朝鮮李朝實錄》等史料記載,這個年號竟一直被朝鮮沿用了265年,也即在明亡后還沿用了二百多年。朝鮮自明亡前就被迫成為了后金的藩屬,但這個容易忘記恩惠的國家卻一直沿用崇禎的年號,這恰是在滿清歪曲明史,醜化明朝皇帝的浪潮中,對崇禎帝在當時形象的一種肯定,更充分表現出當時的屬國對明朝的懷念。而如此得人心的大明,真地會像滿清歪曲后的歷史所述的那樣一無是處么?

近年來人們對歷史的反思,以及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人物的重新定位略有成效,對李自成在明朝雄兵百萬之時閃電取下京師,滅亡大明的軍事奇迹,也漸漸爆出了與以往不同的說法,不再是什麼「得民心者得天下」之類空泛的陳腔濫調了。其中一種說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指出1644年中國北部突然爆發了一次大型鼠疫,令駐守北京的二十萬明軍主力全軍覆沒,這才讓李自成撿了便宜。而李自成統治集團的昏庸腐朽,更讓女真人撿了第二個便宜,終致大好河山淪入還處於半奴隸制的滿人集團之手,並成功建立了延續二百多年的少數民族政權。與唐朝的游牧民族趁中原王朝內亂入侵相比,明末的這次中原內亂使牧獵民族成功滅亡了華夏政權,建立了導致歷史大倒退、奴性大增強的大清朝。

(三)、《袁崇煥評傳》

想必有人會為金庸鳴冤不平,論調不外乎是:《碧血劍》是小說,所以可以和歷史真實有所出入。我姑且不在此處爭論,是否涉及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小說就可以肆意顛倒黑白,指鹿為馬,歪曲歷史,誤導讀者。下面就來看看,金先生在他本應客觀嚴謹的「歷史著作」----《袁崇煥評傳》中,是如何胡言亂語地:

「整體說來,清朝比明朝好得多。從清太祖算起的清朝十二個君主,他們的總平均分數和明朝十六個皇帝相比,我以為在數學上簡直不能比,因為前者的是相當高的正數,後者是相當高的負數。對於滿洲人入主中國一事,近代的評價與前人也頗有改變。所以袁崇煥的功業,不免隨着時代的進展而漸漸失卻光彩。」

「我想寫幾篇歷史文章,說少數民族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北魏、蒙元、滿清只是少數派執政,談不上中華亡於異族,只是「輪流做莊」,滿洲人建立滿清執政,肯定比明朝好得多。這些觀念我在小說中發揮得很多。希望將來寫成學術性文字。」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最**、統治者最殘暴的朝代,到明末更成為中國數千年中最黑暗的時期之一。明朝當然應該亡,對於中國人民,清朝比明朝好得多。」

噁心!

筆者絕不能相信,一個漢人,會對一個游牧部落取代文明先進的漢族王朝,流露出如此的歡欣雀躍。也不能理解,明朝統治層怎麼就比動輒屠城、把人分成四等的蒙元政權殘暴了。更不能理解,有着開明的廷議風氣、御史言官可直言批評皇帝卻不獲罪、已經流露出民主思想萌芽和小資產經濟雛形的明朝,怎麼就成了「最**」的朝代了?怎麼就不如閉關鎖國,大興**,試圖復辟奴隸制的滿清開明了?

金先生,做人不能太無恥,不能睜着眼睛說瞎話!

在《袁崇煥評傳》中,金庸也對明朝的軍事、經濟實力大肆歪曲:「滿清決計不是明朝的敵手,明朝的政治只要稍上軌道,滿清就非亡國滅種不可。滿族的經濟力量很是薄弱,不會紡織,主要的收入是靠搶劫⑤。」此外,金庸還睜眼胡說什麼:明朝有三百多萬軍隊,一億人口,而清朝人口不到五十萬,軍隊不足十萬,卻反而取明而代之。

而事實又如何呢?下面是史學界比較公允的看法:「就軍事實力而言,當時的清朝雖然軍隊人數不多,最大兵力也只有二十萬,但戰鬥力相當強,是十七世紀最強的騎兵。而明朝的軍隊人數,大致在六十萬到八十萬左右,但能打仗的(遼東系、洪兵、秦兵),也就是二十多萬。」

我不知道金先生評傳中的數據從何而來,做為一個浙大的客座教授,雖然他因濫竽充數被歷史學者鄙視,但既然要寫這部評傳,想必也曾搜集資料,多方了解,不可能不知道史學界的主流說法。可他仍然這樣瞪着眼睛胡說,我只能理解為是在刻意歪曲事實、醜化明朝,藉此加強清朝「順天應命」滅亡明朝的合理性。

事實上,明朝打的幾次大敗仗,都是野戰;而贏的幾次,全都是「憑堅城,用大炮。」由此可見,明軍野戰絕不是清軍對手,只能處於守御地位。從近代馬其諾防線的形同虛設,到千年前花剌子模的亡國,都可以清楚看出,被動防禦,卻不敢野戰的國家是很難取得最終勝利的。即使沒有李自成等內患,如果沒有關寧錦防線的堅城,明朝也多半要亡國。這是農耕民族對游牧民族長久以來的弱勢,是一個王朝安逸已久后的必然,金先生卻一味將其歸罪於明朝的**、崇禎的昏庸,其陰私用心,昭然若揭。

金先生還在評傳中大肆吹捧皇太極,將其塑造成中國歷史上第一英主,其間多有誇張失實之處。而細細品味,字裏行間中,每提到皇太極、努爾哈赤、多爾袞等人,便流露出一種遮掩不住的自豪和驕傲。

最終,皇太極的經濟攻勢成功了。明朝北方的經濟在清兵的掠奪和燒殺中崩潰了,南方經濟被北方拖垮了,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叛軍蜂起了。最後,農民軍與滿清裏應外合,攻破北京,這個強大異族十幾年沒能攻陷的國家,終於亡在了自己人手中。

李自成,千古之罪人!

明亡了,金庸笑了。

(四)、民生

以上的論述都屬表象之爭,查良庸真正奸險之處,在於他提出了兩則極具惑眾性的言論。

其一是從百姓安樂入手,藉此證明滿清取代明朝是歷史的進步,百姓的大幸。

毋庸諱言,明末確實民不聊生,百姓生活遠不如清初的康雍乾三朝。但金先生似乎忘了一個事實,明朝的民不聊生,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於他的滿清前輩燒殺掠搶導致。正是滿清的騷擾性入侵摧毀了明朝北方的經濟,而抗清的龐大軍費,更是不得不轉嫁到百姓身上,讓他們的生活雪上加霜。經過嘉靖、魏忠賢等人折騰,明朝本就國窮財匱,加之連年大旱,清朝又落井下石,用經濟攻勢削弱明帝國,逼迫明朝不得不擴軍增稅,才導致最終的「義軍蜂起」。金先生切齒痛恨的「民不聊生」,其始作俑者,恰是他敬愛的韃子前輩。自古以來,戰爭都會給百姓帶來重負,又豈能獨罪被迫擴軍自保的明朝?清朝「三藩之亂」時,不也照樣是「民不聊生」么?雖然明朝官吏的**不可忽視,但明末民不聊生的責任,卻和戰亂、天災有極大的關係,金先生卻有意誤導人們,把責任都推到吏治**上,藉此醜化明朝,用心十分險惡。

而所謂「康乾盛世」的欺世謊言,也早已被揭穿。多年戰亂,只要不起刀兵,百姓就鬆了口氣,統治者也就馬上恬不知恥地吹噓進入什麼「盛世」了。其實當時的百姓不過是沾了不打仗的光,勉強能吃飽肚子罷了。清朝的社會,從經濟、文化、政治各個方面看,都比明中期大幅倒退,更沒有北宋時期,那種富足強盛、安樂繁榮的景象。

但金先生對這些當然隻字不提,只是一味渲染明朝官吏的**,為清軍破關南下搖旗鼓勢。金先生的邏輯,大致類似於:一家人生病了,另一家人看其軟弱可欺,便勾結這家的叛徒,裏應外合,把這家人俘為奴隸,鳩佔鵲巢。最後還得意洋洋地說:發動侵略戰爭的原因是這家太腐朽,所以天要亡之,我取代它是順應天意,救民於水火……

真是笑死人了。見過不要臉的,沒見過這麼不要臉的!要是這道理能成立,哪天我看誰家虛弱,也去搶上一把,反之也是「順應天意」。

而更重要地是,縱然清初的民生好於明末,難道就應該認為清取代明是應該的么?那假如當年日軍打下了中國,戰爭結束,再施行比蔣政權更合理的經濟體制,民生大大提高,那這種侵略和奴役統治,就變得合理而且正義了么?如果此事真地發生,金先生還敢跳出來,鼓吹侵華合理,民生重於一切么?他還敢像在《鹿鼎記》中嘲諷「反清復明」一樣,嘲諷地下抗日組織么?

事實上,當年的日本和中國相較,還有不少相對先進的理念,科技、軍事、經濟等很多方面也佔據優勢;而入關的滿清民族,除了弓馬嫻熟之外,卻可謂一無是處……

(五)、融合

金先生的另一個主要論調是:滿清入關造成了滿族漢族的民族融合,所以是歷史的進步。

這種說法相當狡猾,緊緊扣住了「民族融合」的外衣,乍一聽很有道理。而且帽子高懸,暗藏殺機,誰要是說清取代明不好,這頂「反對民族融合、排斥少數民族」的帽子就立刻落了下來。其邏輯似是而非,頗有惑眾性。

其實關鍵就在於一點:民族融合確實是好事,但應該是先進文明融合掉落後文明,而不能倒過來。如果美國和阿富汗搞民族融合,要是由美國佔主導,把先進的政治構架、科技經濟無私傳遞給它,幫它修鐵路、培訓知識分子,搞國內建設,這樣的民族融合就是好的。可如果讓阿富汗人佔據統治地位,強行推行伊斯蘭教和阿富汗語、婦女出門必須戴面紗、大佛可以隨便炸,漠視經濟、科技和教育,把美國也拖下水,那這種融合就比較扯蛋了。

清朝對明朝的融合恰如此理,一個游牧部落,除了打仗和燒殺掠搶什麼都不會,加之文化和經濟落後,能融合出什麼好鳥來?再加上滿清也不是真心誠意搞融合,統治奴役才是初衷,所以排漢的措施貫穿了幾百年,不斷限制打壓漢族文化,幾千年的文化沉澱,在此被腰斬一刀。同時滿清更不遺餘力地培養百姓的奴性,鼓吹忠君報國,還推出誇張的「二十四孝」,根源目的便是要在漢族百姓腦中建立盲從的意識,摧毀他們的氣節和反抗精神,從而安穩地統治,讓幾十萬滿族的「爺」,能安安穩穩地騎在幾億漢族百姓脖子上,盡情地作威作福。

更致命地是,這個游牧部落雖然有幾個睿智英武的君王,但畢竟整個族群的思想愚昧落後,意識保守,這造成清朝排斥科技、輕視文化。而且為了防止外部的開明思想打開百姓被蒙昧的頭腦,清朝更是閉關鎖國,與整個世界脫節。

從國力上看,明朝的艦隊曾橫跨兩洋,令「萬國來朝」,血手狂魔朱棣統治期間,明帝國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強大國家;從軍事上看,即使是在三十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統治期間,明軍仍然僅以幾分之一的兵力,就在朝鮮把日本軍隊打得抱頭鼠竄。那時的日本剛由不世出的俊傑豐臣秀吉結束了戰國時代,兵甲正是犀利之時,盡傾國之力還仍然以慘敗收場,可見明朝當時的軍事力量是很強地。從經濟上看,明朝末期已經有了西歐工業革命的先兆,小資產經濟更是欣欣向榮,活力無限;從政治上看,已經出現了「廷議」、「言官」、「內閣」這些比較開明的政治模式和民主風氣,頗有西方「議會」的影子,君主再不能為所欲為地禍害國家。雖然明末**橫行,民生凋敝,但宏觀來看,明朝仍然承載了許多先進的理念和意識。

等到了清朝,非但沒有在明朝的基礎上高歌猛進,革弊納新,施行更為先進的統治方案,反而大踏步往回走,連明朝曾有的許多優點都拋棄了。滿清統治的兩百六十年,是暮氣沉沉、裹足不前的兩百六十年,也是西歐施行工業革命、科技強國的兩百六十年。全世界都在進步,只有中國在這個落後民族保守僵化的統治下呆若木雞,毫無寸進,最終錯過了世界文明進步的風潮。

雖然清廷不斷自吹自擂,編出各種各樣的「盛世」謊言來愚弄世人,甚至不惜篡改史書,但從歷史的各個方面,仍然能不時看到其中那明顯的破綻。英國著名的政治外交家馬戛爾尼曾親歷了乾隆朝的所謂盛世,他在《停滯的帝國》一書中無情地戳穿了滿清的盛世神話。比起天朝文人們震天響的盛世頌歌,這個旁觀者的視角和寫作態度無疑會更加客觀。他揭示出了歷史的真相,毫不留情地指出滿清時期是中華帝國衰敗沒落之世。馬戛爾尼明確指出:滿清「不過是一個泥足巨人,只要輕輕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而清朝的社會關係建立在一種愚蠢的形式主義基礎之上,所以人們「膽怯、骯髒並殘酷」,而百姓則生活在「最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恐懼之中」。而中國「自從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裏,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最終它將重新墮落到野蠻和貧困的狀態」。

一切果然不出馬戛爾尼所料。在清朝統治兩百多年後,中國終於從曾經的泱泱強國,淪為了落後閉塞、任人宰割的魚肉。鴉片戰爭、馬關條約、喪權辱國、割地賠款……近百年的屈辱,已在滿清入關的那一刻註定。

這樣的民族融合,不要也罷!

四、篇末

這三個吹捧滿清的跳樑小丑,偏偏都有極高的社會地位,他們霸佔著話語權,用事實的選擇性和語言的傾向性,竭力醜化明朝,否定它的一切,詆毀它的每一個皇帝,把他們的缺點挑出來說,對優點卻隻字不提。而對清朝的野蠻、倒退文明卻視而不見,只是一味吹捧清朝皇帝的英明神武,好像皇帝精明強幹了,這文明的倒退、民族的壓迫、統治的落後,就能裝着看不到一樣。

真是掩耳盜鈴!

毋庸諱言,嘉靖後面連着幾個皇帝,都不勝任做一個帝國的管理者。晚明官吏**、民生困苦、閹人秉政、黨爭不絕,加上災荒連連,確是民不聊生之局。但清朝也不過開國有幾個雄主,後面也漸漸淪為平庸。更重要的是,皇帝的英明與否,在文明的演進和朝代的興替面前,根本微不足道。清朝皇帝雖然較為英明,卻不能掩蓋整個滿族統治層好吃懶做、思想腐朽落後的事實。也不能阻止原本先進的明文明,被一步步拖向游牧民族的深淵。

很多人被滿清篡改的歷史所騙,一提起明朝,就想起閹黨、昏君、貪腐、民不聊生……卻不知道明朝的無數可貴之處和閃光點,更不知道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不妥協不和議,不割地不賠款,不納貢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在天災、內亂和虎狼異族瘋狂入侵的夾擊下仍然毫不妥協,拚死堅持到最後一刻的國家,一個最有骨氣的王朝!

這篇文章的主旨之一是要反對某些人對歷史的歪曲,希望還歷史一個真實,還明朝一個公正、客觀的形象。滿清統治者已經通過篡改明史,玷污了人類的記憶。這是為了統治需要,倒也在想像之中。可清朝已經亡了百年,現在居然還有人在繼續為其抱粗腿、捧臭腳,毫不客觀地詆毀明朝,真是令人忍無可忍!

本文的另一個主旨是要揭穿金庸等人挑出的「民族融合」大旗下蘊藏的欺詐本質,揭示出清取代明后,對華夏文明的毀滅性傷害和倒退,個人認為,這正是華夏文明現在落後於西歐文明的根源所在。

歷史上,被文化經濟落後、但戰爭機器強大的游牧民族所征服的先進文明不在少數。北宋的繁華和富足曾經冠於世界,占星術、算術、幾何發達的阿拉伯國家也曾是科技文化的中心,印度更是綿亘幾千年的文明古國,而這些優秀文明卻一個個倒在蒙元鐵騎的屠刀之下。璀璨的文明並不能阻擋野蠻人的殺戮與征服,這真是人類的悲哀!

用歷史的宏觀視角來看,蒙元鐵騎給當時的世界來了一次大洗牌,被其攻佔或統治過的地域(南宋、印度、阿拉伯世界、金國),在各方面都大幅倒退,有的甚至一蹶不振。而僥倖逃過其荼毒的西歐、北歐、日本等國,文明卻得以安穩地延續,如今都發展成了比較發達的國家。顯而易見,並非所有的民族融合都是好事,都是值得頌揚的。如果由落後文明融合掉先進文明,只會造成這些文明的倒退和毀滅。蒙元如是,滿清如是。

當然,本文無意影射任何當今的滿族人和東北人,隨着幾百年的通婚和融合,現在已經無分彼此了。當前的滿族人,和當年滅亡明朝的滿清,是兩個本質不同的歷史概念。但有一點卻值得每個人思考:如果當年沒有滿清的崛起,讓明朝一直發展下去,或者改朝換代成另一個漢族政權,再發展到今日,東北和中原一樣會融合,不過卻是由較先進的漢族文明融合掉滿族游牧文明。而這樣的文明發展到今日,想必如今的中國會比現在富強得多吧。

可惜,歷史是無法假設地,它如天神的戰車,隆隆碾過時空,將一切定格為事實。但事實之後的我們,回首前塵時,須要秉持着良心和正直,給她一個公道的評價。

五、寫在最後的話

想必看罷此文後,尤其是看完對金庸的分析后,有人會覺得我神經過敏、牽強附會、無中生有、嘩眾取寵。其實這樣想並不奇怪,因為他們和我十五歲時一樣,只是沉迷於金庸小說綺麗的情節之中,為其精妙而擊節讚歎,哪裏還會管其它的東西?更重要地是,他們的思維還比較單純,看不出潛藏在金作中的那些政治內涵。正是由於金庸的狡猾謹慎,他偏私的立場在作品中暴露地並不明顯,以致於許多人都認為那只是純粹的小說,卻不知道,自己在不知不覺間,已經被半強迫地灌輸了錯誤的歷史觀。

事實上,金庸歷經了二十世紀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他的思想又豈是和平年代出生的年輕人所能蠡測?而金先生在作品中蘊藏的無數心計,以及內心政治理念的傾訴,更不是當前的年輕人所能理解的。他們看慣了《小兵傳奇》這種弱智小說,思維早就變得麻木而幼稚,根本想像不到,小說里還能夠蘊藏如此多的思想內涵。

除了貶明揚清外,金庸在作品中的另一個政治流露,就是嘲諷特殊時期。在很多人眼中,這肯定也和反清復明一樣,是我在牽強附會了吧,他們根本不明白,任我行、東方不敗、丁春秋、洪安通這四個具有極其相似共性的人物是要影射什麼,更發現不了「毛東珠」這三個字中暗藏的機杼。

其實意識不到這些深層次的內涵,並非因為思維不夠敏銳,主要還是受制于思想不夠成熟,以及對歷史背景的陌生。如果了解五十年前的那場災難,知道金庸曾積極用手中的筆反擊特殊時期,曾在郵件中收到香港左派寄來的炸彈,更被左派列為香港區暗殺名單的前六名,或許就不會再覺得我是穿鑿附會了。

當然,如果不能秉持客觀持正的態度,而是懷着滿腔崇拜去看待金庸和他的作品,本能地排斥對金不利的信息,一廂情願地將其在腦中塑造成一個完人。那即使有再敏銳的頭腦、再富足的歷史知識,怕是也無法得到一個真實的結論。

事實上,由於這點立場正直,所以金庸從來都無意掩飾,反而以此為榮,在多次訪談中都欣然坦承。如欲了解更詳細內容,請讀我的另一篇文:「揚清抑明和譏刺太祖----金庸小說中的兩大政治隱喻」。

或許有人會拿金庸的最初兩三部作品(如《書劍恩仇錄》)來指出金庸也曾有過反清立場,進而反駁筆者上面的論述。事實上,金庸對清初的皇帝一片溢美,皇太極、康熙個個被吹上雲霄。然而自將其祖上查肆庭抄家戮屍的雍正皇帝之後,就轉為冷嘲熱諷的態度了。此外,金庸在寫作生涯中,心態有一個轉變的過程。最初名聲未起,根基不固,自不敢昭顯自己的那些小小心思,只能按當時的時代風氣,遵循前輩梁羽生等人的足跡去寫反清,弘揚抗擊異族。但等到名聲大噪之後,金先生就迫不及待地開始搞些自己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了。由於這個問題較為複雜,筆者單獨寫了一篇文章----「從金庸的小說,看他的陰騖和虛偽」,以專題分析金庸在各部作品寫作中的思想變化和險惡用心。看罷此文,上面這個看似存在的矛盾,自然便會隨風而散。

(寫的不錯,但也可能有歧義的地方,大家分析著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明永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明永曆
上一章下一章

摸摸自己胸口,還明朝一個公道(轉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