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

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

三年一度瓊林宴,又是一場文事盛會,此事,已經很有經驗了,在負責的官員妥善安排下,一切都井然有序地進行。

瓊林宴的名氣,已經傳開了,讀書人無不嚮往,參考的士子則無不以與宴為榮。進士及第,雖然只是他們仕途的起點,然而無不懷着一顆激動的心情。有得時候,也不得不承認,大部分文人對於皇家的尊崇、對於制度敬畏、對於禮儀的維護,還是很容易得到最高統治者歡心的。

因此,即便有「趙宋」的教訓在,對於文臣,劉承祐也從沒有以一種鄙視厭惡的心態看待,反而在建設國家的過程中,大加任用,所不同的,只是劉承祐的用人態度與方式。

以文制武,劉承祐也在做,對於一個國家而言,這是十分必要的措施。當了十五年皇帝,劉承祐已完全能明白「宋太祖」的那種心理,在發展繁榮、鞏固國家統治方面,文人的作用是大於武人的,尤其體現在思想上。

有一說一,北宋的重文抑武,以文馭武,與太祖皇帝的干係當真不大!至於問題出在誰身上,歷史當有公論。

今科所錄諸科進士,人數超過了百人,當然,以進士科的比例最重,超過七成。有些顯眼的,是五名醫科進士,皇帝對於醫學醫政的大力支持建設,雖然引發了一些爭議,但終究沒有太大的反對,生老病死,人生常態,誰能沒個病,誰又敢瞧不起治病救人的醫者,只是皇帝抬高醫務階級社會地位的政策,讓人有些不適應罷了。

事實上,在這十多年下來,大漢的官僚體系中,也崛起了一股特殊的力量,就是醫政官僚。完整醫政制度,中樞有太醫院,地方設醫職,軍中還有軍醫,雖然總體而言,品級都不高,實力還很弱,組織也鬆散,但終究是一股政治勢力,能夠發揮一定影響。

此番中第的醫科進士,年紀都不小,最年輕的都有三十多歲,劉承祐還特意關注過,兩名太醫學生,兩名醫家子弟,還有一名民間名醫......

對於此番所錄的進士,劉承祐以一種超然的心態打量他們,老老少少,形形色色。或激動,或忐忑,或喜悅,在莊嚴的皇家園林中,在當權者的打量下,大部分人都顯得無所適從,頭都不敢高台,只是默默在座,僵硬地附和,動都不敢大動,以免失儀失禮。

劉承祐好奇的是,這些新晉的士子中,能出幾個值得大用的人才,有多少能當上官,又有多少能當個清官、好官?

最引人注目的,還在於頭甲三人。狀元張去華,榜眼馬適,以及探花趙匡義。

張去華,官宦出身,其父張誼也是一名學識淵博的文才,後唐進士,在漢也曾官至中書舍人。既有出身,又兼家學淵源,還有張去華本人的勤奮好學,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闖出了名氣。北伐之時,張去華曾遊河北,縱覽民情,見百姓苦於兵役,承受戰爭沉重負擔,發表了一番感慨,寫下了、,在劉承祐回京巡視的過程中,竟然攔駕進獻他的策略。

當時,張去華還不滿二十一,劉承祐頗感驚奇,戰爭帶來的破壞很多人知道,但能條理清晰地列明,了解民之疾苦的,可就少見了,並且,還這麼年輕。

劉承祐對這英氣勃勃的年輕人很感興趣,在運河岸邊與其席地而坐,縱論治民之道。帶着些讚賞,回朝之後,劉承祐命吏部與其安排官職,特地授意,給個薄職即可。

吏部很快做了安排,到軍器監做主簿。劉承祐這般做,卻是鑒於此人,雖有才氣見識,卻過於傲氣,鋒芒畢露,有些像當初的盧多遜,有心磨一磨。

不過,這張去華顯然沒有體會到良苦用心,只覺得自己是為人所嫉,這官自然做得不樂意,說薄待領之職,不該是他乾的。

原本是想要拋官去職的,被人勸住了。理由是,如果他因為心中不滿而拋棄官職,是對朝廷的蔑視,如果還想在朝廷為官,發揮才能,實現抱負,就絕不能棄官。張去華聽進去了,然後以年輕才短為由,辭官回家繼續讀書。

也就是家裏有地、有財產,方才給他任性的機會。對於張去華的辭官,當時劉承祐聞之,只是笑了笑,未置一詞。

讀書近三載,也是靜極思動,等到今歲春闈,張去華又果斷參考了。一進開封,便寫下了好幾篇的膾炙人口的詩文,並且得到了太子賓客李昉的稱讚,使得他名聲大勝。當然,如果僅是詩詞文章,也還不至於引起其他人的盛讚,此人對時政、實務,也能條分縷析,侃侃而談。

開考前,就有人說,張郎才堪狀元,如今,果然高中,瓊林宴上,可謂意氣風發。如果按照劉承祐的想法,張去華這樣的青年才俊,還是當壓一壓的,不過,此次常舉,大概是頭一次劉承祐沒有進行過多的干預。劉溫叟等人既然推舉上來了,殿試上也確實出彩,劉承祐也就點了他狀元。

至於探花郎趙匡義,算是此屆參考士人中出身最高的了,本身就有繼承趙弘殷的爵位。而他的名聲,一點都不比張去華小,當初謝拒皇帝的賞賜提拔,主動給其父結廬守孝三年,為他掙取了極大的名譽。期滿之後,也沒有靠蔭職入仕,而準備參考。

有一說一,趙匡義是個文人,還是才幹很出眾的文人。以其學識、經歷、才幹,也有狀元之資,或許是為了避嫌,最終被點為探花。不過,趙匡義年紀雖然還不大,但氣度、眼界顯然已開,相較於張去華的風光無限,他倒顯得很淡定。

一直以來,大漢的狀元們,除了王朴、李昉之外,在仕途上似乎都沒有太好的發展。扈載,英年早逝;董淳,還跟着薛居正編史;至於其他,也顯泯然。

相比之下,倒顯得探花們,更受皇帝喜愛。似盧多遜、張洎,可是得以入侍御前,使得仕途的起點遠超旁人。

當然,劉承祐早已不打算這麼幹了,否則,探花得到的重視勝過狀元,那就削弱狀元的地位與意義了。

至於榜眼馬適,大概是頭甲三人中,出身最為寒微的了。本為江西籍人,淮南戰爭后,舉家被遷至江北安置,始為漢民。為人勤奮好學,幾番地方考試,都名列前茅,及至如今,一舉奪得榜眼。從朝廷選材的來源,就已能看出大一統的趨勢來了!

除了一甲三名之外,本科進士,還有不少特殊出身的人,比如呂端、王朴的兩個兒子、扈彥珂的孫子、已故宰臣蘇禹珪的孫子......

哪怕在皇帝這裏留了名,但呂端仍未入頭甲。

同時,本屆官宦出身的考生着實不少,皇帝雖然沒有過多干預,但考官們的錄取,其中是否沒有徇私,也不敢保證。像王朴的兩個兒子,在其親身教導下,中進士的能力實則是綽綽有餘的。

同時,這一科所錄的士子,應該可以說,素質很高,比往年任何一屆都高。

「此一屆,朝廷是錄取了不少人才啊!」因此,對於負責今科貢舉的劉溫叟,劉承祐舉杯,以此肯定他們的工作。

對此,劉溫叟大鬆一口氣,這一次放榜之後,引起了不小的非議,就是因為所錄權貴官僚子弟太多了。若不是劉溫叟清正之名,廣為人知,只怕就有人高呼作弊了。即便如此,從下面傳來的喧囂,還是讓劉溫叟頗感壓力,而劉承祐的這番態度,也是安其心。

「為國舉才,既是職責,又是榮耀,還要多謝陛下信任!」劉溫叟老臉上也堆著笑意,心情放鬆。

「關於這批士子的去向,吏部當儘快落實安排觀政,定要歷練出幾個堪當大用的人才!」劉承祐又朝擔任吏部尚書沒兩年的竇儀吩咐道。

「是!」竇儀幹練地說道。

在前尚書申文炳逝於任上后,竇儀被劉承祐想起了,調回東京,就任吏部。說實話,總有不爽這種強勢臣子之時,然而,又喜歡用,劉承祐就處在這種矛盾的心理中。

走了個范質,來了個竇儀,大漢朝廷似乎從不缺剛正之臣。

這其中,當然體現著劉承祐的意志,雖然並不喜歡臣子犯顏直諫,但對於這些年敢於據理力爭的人,還是抱有一定敬意的,並且,朝廷中也確實需要一些不同的聲音。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漢世祖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漢世祖
上一章下一章

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

%